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研究黄龙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觉化设计与开发的途径。方法从文化保护与传承创新的视角出发,分析黄龙府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视觉化设计之间的关系,结合黄龙府春捺钵视觉化设计实践,论述视觉化设计与开发黄龙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途径,试图在文化保护与传承创新之间架起一座行之有效的现代视觉表达的桥梁。结论黄龙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觉化表达是解决其生存问题的必然选择,更是促进其发展的有效手段,可以通过符号化形象、文创产品、交互性界面三种途径进行视觉化设计与开发,这对传承黄龙府非遗文化、展示优秀的文化和建设成就、增强本土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同时,也只有进行这样创造性的转化,才能实现黄龙府非遗文化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2.
从文化创意产业的视角出发,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体验设计之间的联系。借助信息技术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设计,并将体验融入非遗文创产品的转化中,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体验设计与应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保护与传播提供新路径。  相似文献   

3.
姜晓微 《包装工程》2020,41(12):227-235
目的研究西府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觉化设计与开发的路径。方法基于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视角,分析西府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视觉化设计之间的关系,结合视觉化设计与开发西府社火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实践,论述借助现代设计语言视觉表达西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路径,尝试在文化保护与传承之间修建一条符合时代潮流与现代人认知思维的视觉传播表现的快速通道。结论通过视觉化设计开发西府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解决其生存发展问题的切实可行的途径,也是唯一的途径,可以通过现代符号化形象、文创产品、交互界面三种路径进行视觉表达,这对保护与传承西府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其当代价值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指导意义,同时有助于获得文化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促进中华文化复兴。  相似文献   

4.
目的运用人工智能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和创新设计,已成为当下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应用交叉学科领域的知识和人工智能中的深度学习等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设计进行研究。人工智能可以更加精准地诠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内容,表达信息理念,更加形象化、细节化、视觉化地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目的。方法从人工智能赋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四个方面,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传播的路径研究。结论以景泰蓝制作工艺的数字创新设计为例,提出人工智能应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创新设计中的设计细则,丰富了传统设计的方法,更好地调动了参与者的主动性和热情,带给观者更好的观赏体验,为中国数字文化遗产及数字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觉化设计转译探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张爱鹏 《包装工程》2018,39(20):121-125
目的 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觉化设计转译的途径。方法 从文化传播和创意设计的角度出发,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视觉化设计之间的关系,结合天津葛沽宝辇会非遗项目,论述用现代视觉设计语言转译非遗传统文化内涵的途径,试图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之间寻找一条可行的视觉传播表现之路。 结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需要视觉传播手段,可以通过符号化的现代形象、地域性产品包装、交互性传播界面3种设计途径进行转译,这对传承本土的非遗资源与推动国际化视野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湘西苗族传统蜡染文化创新设计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林军 《包装工程》2017,38(12):48-54
目的从湘西苗族传统蜡染文化创新设计产品的角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设计产业的发展思路、方法与途径提供借取与案例支撑。方法从建立湘西苗族传统蜡染创新设计发展机制、产品开发策略和产业创新设计实践3个方面,为传统蜡染文化创新设计产品的研究方法、开发思路及品牌建设等方面提供参考依据。结论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共融型"的传统蜡染文化创新设计产品开发模式及创新设计方法,既可以改变传统保护与传承的方式,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理念、文化创新设计产品开发和创新设计策略起到试点实践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肖代柏  罗坤明  吴婉菁  宋佳鑫 《包装工程》2024,45(2):406-416, 431
目的 非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夏布绣非遗作为一种民间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探索在服务设计视角下夏布绣文创产品设计的创新设计思路,以实现夏布绣非遗在当代的价值转化。方法 通过剖析夏布绣非遗文创产品的市场现状,总结夏布绣非遗文创产业的现实问题。运用服务设计理念,以用户为中心、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并基于Kano模型对用户需求属性进行分类,使用层次分析法拆解量化夏布绣文创产品的用户体验需求。结论 根据用户体验需求权重,结合服务设计思维提出提升产品视觉形象和功能创新、突出文化特色、注重文化消费体验、遵循市场逻辑,以建立产品服务系统的夏布绣非遗文创产品多维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8.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明珠,将非遗文化解读、传承、创新,应用于包装设计,寻求中国特色包装文化认同,具有重要意义与实践价值.本文通过具体案例进行分析,研究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展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包装上的实践与创新.当代包装设计可与非遗文化相结合,传承与推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包装产品的文化底蕴和大众的审美观念.  相似文献   

9.
周致欣  刘安琪 《包装工程》2022,43(6):282-287
目的 探索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融入文创旅游产品设计的可行性,并提出该类产品的设计原则与开发策略。方法 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遵循“合理利用、科学开发、传承发展”的总体方针指导下,从天津现有文创旅游产品设计开发的困境和问题入手,发掘天津城市精神内核、归纳天津民俗文化的地域性特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理念与当代产品设计方法论相结合,通过对成功案例的解读、剖析,提炼出多维度、立体化的产品设计与推广方法,以创新设计为驱动力提升天津旅游产业活力,促进完善文化传承与经济建设协同发展的共生模式。结论 以产业化视角重新审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将其文化内涵以符号化、抽象化、概念化的方式注入当下文创旅游产品设计中,为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语境下找到新的物态化载体,并为天津文创产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董静 《上海包装》2023,(2):117-119
郎庄面塑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地域性特色文化,其传承与创新都面临严峻的问题。文章对郎庄面塑进行跟踪调研,综述了郎庄面塑视觉元素设计的现状及创新与发展的意义。从郎庄面塑的产品分类、视觉语言、包装材料、包装结构四个方面探索包装视觉设计的思路,并提出在标志、特色元素提取及插画在包装设计中实践,为郎庄面塑包装视觉元素设计提供可参考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李卉  卫芳 《包装工程》2019,40(8):86-90
目的从保护与传承扬州传统手工艺的角度出发,研究扬州刺绣传统手工艺创新及其在现代产品设计中的方法。方法梳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的民间传统手工艺——扬州刺绣的艺术特色,并从平面及立体两个角度探讨其现代化创新手法。从装饰形式、色彩搭配、构建形式等方面,剖析现代首饰包装盒设计作品案例。结论将扬州刺绣传统手工艺艺术特色融入到现代产品中是传统手工艺创意产业发展的趋势,在具体设计时应选取扬州刺绣手工艺中最有代表性和表现力的元素,经过提炼和重构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创造既有民族风韵又符合现代人审美观念的时尚产品,为扬州刺绣技艺的保护与时尚化传承以及现代首饰包装盒个性化设计提出新的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12.
基于广绣艺术特色的家具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秋丽  郭琼  周宁昌 《包装工程》2018,39(12):149-154
目的广绣历史悠久,内涵丰富,2006年被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广绣曾常见于日用品中,但随着时代的变化,广绣不再广泛运用在生活中,面临着传承发展的问题。研究广绣艺术特色在家具设计中的运用,即通过创新运用来继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家具设计的新思路。方法通过论述广绣的历史,分析广绣艺术特色中的寓意、针法、色彩等要素,探讨广绣的文化内涵,从而总结出广绣运用到家具中的设计方法。结论基于广绣艺术特色进行两个家具设计案例的探讨与实践,一是将广绣的展示功能和家具的实用功能相结合的家具设计,二是基于特色针法和题材的家具设计。在广绣艺术特色运用于家具设计的过程中,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家居产品设计结合的可行性,拓宽两者发展、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柏清  任宇翔 《包装工程》2023,44(18):351-353, 384
目的 探索非遗文化与文创产品的艺术碰撞和创新路径。方法 基于时代发展的大背景,从非遗文化与文创产品的关系出发,总结非遗文化元素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方向,提出了个性化、互动性和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应用尝试,并从具体的实践层面分析有效的应用方式方法,结合文创产品在形态、意蕴和实用三方面与非遗文化的融合,探索非遗再设计与利用的新形式,以期弥补当前非遗传承与发展的不足与局限,实现创新设计。结论 非遗文创产品的设计与创新应该从本源出发,回归传统,将非遗文化精髓与文创产品设计实现艺术化的结合,增加非遗文创产品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形成符合当前大众审美特点与消费需求的内容,从而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和文创产品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4.
王涛  徐梦珠 《包装工程》2020,41(18):349-354
目的 探究设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商业转化中的应用策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业性开发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方法 首先,阐述非物质文化遗产商业化的价值,剖析设计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互相促进的关系,分析设计在非遗商业转化应用中的可行性,并在明确设计在非遗商业化中应用现状的基础上,分析非遗设计存在的问题。然后从非遗产品设计、非遗品牌视觉形象设计、非遗可视化设计和非遗景区服务设计四个方面入手,结合实际案例,提出了设计在非遗商业化中的应用策略。结论 设计在非遗商业转化中的产品设计、品牌视觉形象设计、可视化设计和景区服务设计中的应用需要保证特色,保持与时俱进。设计是非遗实现商业转化的重要手段,将设计融入到非遗商业转化中不仅促进了非遗的传承发展,而且为现代设计赋予了精神内涵,达到了共赢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荣昌夏布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创新策略研究   总被引:7,自引:7,他引:0  
李昱靓 《包装工程》2016,37(14):148-151
目的从重庆荣昌夏布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创新角度,对重庆非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方法、途径等提供借鉴和案例支撑。方法从建立长效机制、产品发展策略、产业创新策略3个方面,对夏布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品牌建设和产品创新设计方法提供参考。结论 "共融型"多种非遗工艺"嫁接"的夏布文创产品开发模式及设计创新方法,不仅可以改变现有的传统传承方式,同时对今后荣昌夏布发展的理论和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及设计创新起试金石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罗哲辉  陈彩霞 《包装工程》2023,44(14):347-353
目的 基于具身认知理论,以广东太虚拳为例,研究体育类非遗互动产品设计路径,为当前传统体育类非遗的数字活化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实践参考。方法 进行具身认知理论及其应用现状研究;分析将具身认知理论引入体育类非遗互动产品设计的意义与机会,构建体育类非遗互动产品设计的具身认知模型,提出基于具身认知的体育类非遗互动产品设计路径;分析广东体育类非遗——太虚拳传承现状与需求,以其为例展开设计实践并进行设计模型与设计路径的可行性验证。结论 提出了面向体育类非遗的互动产品设计方法,强调了具身认知理论指导下的文化内容提取与转化、用户体验通道构建及体验情境设置,有助于提升用户体验体育类非遗文化的具身感与沉浸感,为体育类非遗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播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理论框架参考。  相似文献   

17.
李玮玮 《包装工程》2024,45(2):460-471
目的 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把握旅游业和文化经济快速发展的契机,凝练坭兴陶文化视觉符号,运用数字化技术手段将非遗文化和数字图像技术融合,产出具有传承价值和创新性的数字文创产品。方法 以坭兴陶文化为切入点,剖析坭兴陶文化的发展现状、文化特征、消费者需求的人文情怀,梳理数字文创的传播模式、媒介特征、文化符号转化等设计问题,探究文旅融合背景下文创产品的意义价值,提出将坭兴陶文化元素与数字文创产品融合设计的方法手段。结论 坭兴陶文化与数字文创融合的新方法、新思路,是传承坭兴陶非遗文化、提升产品文化内涵的新途径,丰富了旅游纪念品、文创产品的形式与内容,对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创造性转化都是一个全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18.
于永明 《包装工程》2024,45(2):393-396
目的 探讨非遗技艺传承背景下的文创产品设计策略,探寻两者结合的策略和路径,在优化文创产品的同时促进非遗技艺的传承,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建议。方法 分析非遗技艺传承和文创产品设计两个方面的内容,探讨两者之间的融合。结论 文创设计师使用非遗元素时要把握好尺度,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从中选取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元素,这样才能更好地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的精髓得到宣扬,同时也促进文创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