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对北京市现有雨水管控体系的梳理,从内涵、内容及指标三个方面探讨了海绵城市与水影响评价的关系。结合当前营商环境改革要求,分析了基于水影响评价制度实施海绵城市建设管控的可行性。提出:将年降雨总量控制率、年径流污染物总量削减率、雨水资源利用率纳入水影响评价审批指标中,其中雨水资源利用率指标又以"灰绿比值"作为是否执行的依据,临界点值为1;结合水影响评价项目分类,建立海绵城市豁免清单,仅对建筑与小区、农林生态环境、市政工程、线性工程共四类建设项目进行管控,并将海绵建设内容纳入验收环节;结合北京国家海绵试点区实际情况,明确了基于水影响评价的海绵城市管控机制的近期和远期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2.
针对我国因城市化而日益出现的一系列城市水问题,为更有效、更具有针对性地进行海绵城市建设,综合国内外海绵城市建设指标评价方法,从环境地质角度出发考虑城市"海绵体"雨水环境承载力的地质属性,基于大量实际钻孔及原位渗水试验提取城市"海绵体"的环境地质参数。通过研究海绵城市建设中海绵能力和环境地质参数的内在关系,提出针对原始海绵地质条件的海绵渗水、海绵蓄水和海绵城市水容量三个海绵能力指标,建立海绵城市建设地质环境指标评价体系和方法,最后以中国中部城市焦作市为例进行海绵城市建设环境地质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1)海绵渗水、海绵蓄水和海绵城市水容量三个海绵能力指标可有效表示海绵城市建设环境地质适宜性能力的优劣,指标值大于1表示该城市"海绵体"环境地质能力足以解决最大降雨带来的城市水问题;(2)焦作市研究区整体来说渗水能力较差,降雨条件下会导致地面产生地表径流,而城市"海绵体"蓄水能力及城市水容量较好,可容纳最大降雨条件下产生的地表渗水及渗水能力不足而产生的积水,不会发生城市洪涝灾害。同时,结合研究区实际情况对比进行分析评价,给出海绵城市建设的详细建议。研究成果可为中原城市群海绵城市建设、城市雨水管理规划设计提供思路及参考。  相似文献   

3.
水影响评价制度已实施近十年,为检验其实施效果,归纳总结了通州区2014年—2022年的建设项目数量、项目类型、水评文件类型等情况,分析通州区实施水影响评价制度后,在项目核减水量、海绵城市相关措施建设、减少水土流失量、其他效益等方面取得的成效。实践表明,水影响评价制度完成了水资源论证、水土保持方案和洪水影响评价对建设项目的要求,在城市副中心建设过程中发挥了水对城市发展的约束引导作用,为后续新的城市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水务管控模式。  相似文献   

4.
吴震中 《水资源保护》2016,32(S1):124-127
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是海绵城市建设的一种重要技术措施,也是解决城市水问题的有效方法。依据常德市海绵城市建设中部分工程实践经验,结合海绵城市建设规划,以基于LID理念的水生态修复技术措施为重点,分析和评估LID技术在常德市海绵城市建设中发挥的作用,探讨支撑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技术方法,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方法和技术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国外雨水管理对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背景,分析海绵城市建设的必要性,讨论海绵城市建设与雨水管理之间的关系,认为可借鉴日本、美国、澳大利亚以及欧洲一些国家的"低影响开发技术"、"水敏性城市设计"、"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等理念和技术,以及一些雨水管理法规与奖励政策,因地制宜地进行城市排水系统改造、雨水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等,推进我国海绵城市的建设。  相似文献   

6.
水生态文明城市与海绵城市的初步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文献资料及各地规划建设工作,初步梳理了水生态文明城市和海绵城市的区别与联系。结果表明,水生态文明城市和海绵城市虽然具有一定交叉性,但在技术源流、基本内涵、建设内容及构建途径上均有明显差异:水生态文明城市注重城市人水关系的整体和谐与协调,其服务目标的多元性和建设内容的综合性明显超过海绵城市;而海绵城市则专注于城市雨洪综合管理,其核心是将雨洪管理及低影响开发贯穿于城市规划建设,构建综合性城市雨污水系统;海绵城市是对城市雨洪管理的细化和深化,可视为水生态文明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应充分吸收融合海绵城市建设的经验与成果,更加有效地推动我国城市水问题的系统解决。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美国、德国、新西兰等国家城市雨洪管理研究进展、雨洪管理相关法律保障体系及工程建设成效,分析了我国海绵城市建设背景、现状及建议成果。经过对国内外海绵城市建设成效的对比分析,对我国海绵城市建设提出了如下意见和建议,即海绵城市建设在核心技术方面需结合城市特点汲取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体系;应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技术规程,建立制度保障体系和技术体系;加强部门之间的联动作用,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责任制以及加强对城市水科学方面的研究,加强科技创新,以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科技支撑和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全国各个城市相继启动了海绵城市建设,但是各个城市和地区的自然条件不同,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和要求不同,项目实施进度和技术水平参差不齐,需要有针对性地制定海绵城市建设效果评估方案。针对苏州地区选取了涵盖整个建设运行过程重要环节的影响指标作为评价因素,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不同海绵城市项目进行了建设效果综合评估。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了国外低影响开发建设的发展历程,分析了武进中心城区的排水防涝现状和存在问题,阐述了武进中心城区海绵城市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列举了近几年来实施的低影响开发试点工程,并结合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为武进城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工作思路和路径规划。  相似文献   

10.
刘秋常  韩涵  李慧敏  郭磊 《人民长江》2017,48(14):23-26
海绵城市的建设可有效缓解城市雨水洪涝现象。为科学有效地评价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提高海绵城市建设的绩效水平,构建了包括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水安全、建设制度及执行、显示度在内的6项一级指标和22个二级指标的海绵城市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了基于熵权和TOPSIS法的海绵城市绩效评价模型。运用所建立的评价模型对全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鹤壁市的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表明:鹤壁市海绵城市建设水平为良好,与国家发改委对鹤壁市海绵城市中期绩效考核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1.
水生态文明建设和海绵城市建设是济南市近期开展的两项重点工作。本文就济南市开展的水生态文明建设和海绵城市建设进行了对比,探讨了水生态文明建设和海绵城市建设的差异与联系。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水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与生态治水理念,对当代城市建设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当前,如火如荼的海绵城市建设为水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提供了新的机遇。为完善水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明确了水文化遗产的定义与价值及其对海绵城市建设的意义。通过专家问卷调查和对海绵城市进行实例分析的方式,对海绵城市建设中水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问题、形成原因以及海绵城市建设与水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互惠共生密切关系进行了剖析,进而从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健全部门机构与合作机制、建立多层次的规划体系、编制专项保护规划等规划层面提出了海绵城市建设中水文化遗产的保护策略,以期为海绵城市建设和水文化遗产保护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针对海绵城市中观尺度的区域水系统综合评价问题,引入工程弹性的理念,构建了由生态弹性、工程弹性、自然弹性和社会弹性4个维度共17个影响因子的弹性指标体系,基于相对差异函数的模糊可变评价模型,对17个指标5个级别(极强、较强、中等、较弱、极弱)弹性阈值进行说明和界定。以开封市为研究实例进行评价计算,结果显示:2013年、2014年和2015年系统弹性为Ⅴ级,表明这3年开封市的海绵城市水系统具有极弱的弹性;2016年、2017年为Ⅳ级,开封市海绵城市水系统弹性为中等。同时对2013年、2017年的17个指标的相对隶属度覆盖等级进行对比,与开封海绵城市建设和成效进行对照分析,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高度吻和,均发生了明显的弹性增强过程。经过实例计算可得基于相对差异函数的海绵城市水系统弹性评价体系构建合理,针对中观尺度的评价区域,能够通过指标信息确定对应的相对隶属度,获得精准的评价结果,为海绵城市提高水系统弹性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4.
保护与修复、整治与改造、低影响开发是海绵城市建设的三大途径,在生态系统多样性复杂、生态敏感性高的城市尤其强调对城市生态本底的保育。以位于三峡库区末端的宜昌市中心城区为例,根据其海绵城市建设的需求和目标以及规划策略,选取雨洪汇流量、淹没潜在风险等5个与水系统相关的特定因子指标以及高程、坡度等4个常规评价因子,形成由9个因子建立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GIS的栅格数据模型,采用因子加权法,先后通过单因子研究和多因子综合研究揭示用地的建设适宜性格局,并根据综合建设适宜指数(CSI)划定海绵城市建设分区。评价结果可以指导海绵城市分区建设方式,构建城市的海绵生态图底,为三峡库区海绵城市建设中对生态本底的保育及海绵体的构建方法提供理论参考和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5.
海绵城市建设与城市水土保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我国面临的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和洪涝灾害严重等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编制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文章学习理解了海绵城市雨水控制利用的低影响开发理念,并将海绵城市理念与水土保持工作进行了结合,认为海绵城市的提出为水土保持的雨水控制利用方面做出了重要的技术指导,水土保持工作应依据海绵城市理念进一步细化。同时,从城市水土保持角度对海绵城市的建设提出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16.
为获知中国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建设成效,科学合理评价海绵城市试点城市建设现状,从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水安全4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物元分析法建立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模型。以鹤壁市为例进行评价,并在评价基础上对鹤壁市海绵城市建设的影响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鹤壁市2016年海绵城市建设绩效水平为良好,但山城区和鹤山区的污水处理工作仍需加强,同时研究发现雨水资源利用率、供水管网漏损控制率、饮用水达标率和污水控制率4个指标敏感性较强。评价方法可供类似区域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技术标准和管控措施是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手段。北京市在地方标准中用流量径流系数Ψm对建设区域的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进行规范,在水影响评价中用Ψm对建设项目的排水影响进行分析和管控,但目前缺乏由实测或模拟排水过程计算Ψm的具体方法。基于对雨水管渠设计公式的原理和Ψm内涵的分析,提出了汇流时间和Ψm的计算方法,采用水科学院绿化屋顶和双紫小区降雨径流过程的实测数据,求得绿化屋顶和双紫小区的Ψm,并分析了其受降雨强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这种方法可应用于城市汇水区的Ψm计算,为水影响评价工作和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8.
海绵城市建设中若干水文学问题的研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海绵城市建设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提出了以水循环为纽带、将城市暴雨-径流、水污染治理和城市生态绿地、湿地建设与市政建设(排水、排污)规划管理联系为一体的"城市水系统"的概念与方法。基于水文学原理,分析了目前海绵城市建设中最为关键、也是质疑较多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概念,指出现行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的计算实质是年降水总量控制率。如果回归到水文学概念,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就必须与水文系统响应的增益因子,即径流系数建立内在的联系;需要研究径流系数并非常数,而是与土壤湿度、降水强度和下垫面组合的时变非线性理论问题。此外,对比分析了现行海绵城市建设低影响开发措施和改进后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之间的关系,深入剖析了"城市看海"发生的条件与风险。最后就海绵城市建设与规划的水文学基础亟待改进的方面:径流系数非线性、区分自然条件和城市化后的蓄水量变化的差别、考虑河湖水系调蓄和陆地蒸散发、与流域大海绵调控结合、风险管理等,进行了研讨,并提出了未来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9.
我国海绵城市建设中的水科学难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总结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实践和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海绵城市建设提出的背景和承载的期望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从水科学学科体系的10个方面(水文学、水资源、水环境、水安全、水工程、水经济、水法律、水文化、水信息、水教育),阐述水科学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应用和海绵城市建设中可能遇到的6方面水科学难题:海绵城市建设水文效应与水系统模型、水资源高效利用机理及方案优选、面源污染物通过土壤渗虑消减机理及效应、"渗、蓄、滞"作用机理与城市雨洪计算、水安全风险管控及适应机制、水管理体系研究,并初步提出这些难题的解决途径,旨在为海绵城市建设的研究和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城市水系连通性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的作用及城市水系的治理框架,首先分析了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扩张引起的主要水问题;根据城市水系的基本作用和功能,提出了水系连通性的内涵及表现形式;结合海绵城市建设的理论以及城市主要水问题,探讨了城市水系作为海绵城市的骨架,其连通性有利于解决防洪排涝,缓解水资源短缺,修复水环境,保护水生态;最后,基于城市水系连通性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城市水系规划与治理框架,包括水系连通问题的诊断,水系连通性的评价,工程治理措施以及优化管理方法等4个方面,为海绵城市的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