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平谷区属于北京市生态涵养区,为分析其海绵城市建设本底条件,本研究利用SWMM模型,采取小流域嵌套行政单元的方法,构建平谷区降水径流数值模型,计算得出全区及各排水分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研究结果表明,平谷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68.4%;从各排水分区来看,径流总量控制率最大为刁窝小流域的73.4%,最小的为夏各庄镇中心的46.7%。结合生态敏感性分析结果,将平谷区划分为5个海绵功能分区,可为生态涵养养型地区海绵城市规划建设提供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2.
在国家大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及城市防洪排涝形势严峻的大背景下,海绵城市建设需求日益突出。以南沙新区为研究区域,以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为生态基础,结合城市总体规划以及生态控制线的要求,构建海绵城市建设生态安全格局,进而划定海绵城市建设功能分区,力求解决如何从城市空间上建设海绵城市的问题,为城市海绵城市建设的合理实施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深圳市为例,重点分析南方沿海城市,尤其是发达地区的城市在经历了城市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后,所面临的城市水体污染以及防洪排涝压力,以及在深圳进入存量规划阶段后由于大量城市更新项目带来的新的市政设施压力等,由此导致城市面临生态保育不足的现状。从提出完善海绵城市建设所需数据库入手,构建完整海绵体系和防洪排涝体系,统筹智慧水务监测控制系统与社会服务应用以及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分区建设,缓解城市内涝,减少其对于城市快速发展的影响。以期在未来南方沿海城市的海绵城市建设中起到前瞻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以大气系统、绿地系统和水文系统为依据,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综合指数法建立评价模型,并对三峡库区 4 个主要城市,重庆主城、宜昌、涪陵、万州的生态基础设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宜昌、涪陵属于较好等级,万州、重庆主城属于一般等级, 4 个城市的生态基础设施质量状况排序为宜昌、涪陵、万州、重庆主城。通过评价分析,了解了三峡库区 4 个主要城市的生态基础设施质量状况,为三峡库区城市的规划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海绵城市建设旨在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其规划控制目标一般包括径流总量控制、径流峰值控制、径流污染控制、雨水资源化利用等。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须对"海绵体"工程进行效果评估,定量评价不同建设情境下"海绵体"工程的蓄滞功能,生态功能及水文功能。本文以萍乡市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区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评价体系,采用对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实现示范区河流健康状况的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通过层次分析法分析得到各监测点的一级指标中水功能所占的权重最大,水环境次之,水资源最小;萍乡市城区河流在海绵城市建设后基本处于健康状态。其中2个监测点处于非常健康状态,6个监测点为健康,3个监测点为亚健康。评价结果可为萍乡市海绵城市后期运行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三峡库区生态功能区划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三峡库区是我国重点敏感生态区和长江中下游的生态屏障,其生态环境质量直接关系到三峡工程的综合效益和长江中下游的生态安全。在分析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现状与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明确生态环境敏感性和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空间分异基础上,综合采用GIS分析、聚类分析和专家集成等方法,根据生态功能区划的原则,按三级分区的等级体系将三峡库区划分为4个自然生态区、6个生态亚区、9个生态功能区;并探讨了各生态功能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功能定位及生态环境建设措施与重点,以期为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海绵城市建设是一种新型的城市发展方式,国家试点城市三年试点期建设,重在探索和总结经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有效经验。海绵城市建设系统化方案是能够指导海绵城市建设的有效路径,宁波市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以系统化方案为技术引领,结合每个汇水分区的本底特征和发展现状,因地制宜的制定建设方案,合理安排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项目,实现了水环境改善、水安全保障、水生态提升等建设目标,并打造了慈城古城合流制溢流污染控制、新城海绵城市建设、海绵+美丽乡村、海绵+老旧小区改造等建设模式。  相似文献   

8.
从海绵城市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以水为核心的双维度敏感因子选择方法,并以北京市门头沟区为例,选取高程、坡度、水域缓冲区、用地类型、水土保持分区、水功能区划等6个评价因子,构建生态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变异系数法确定指标权重,利用ArcGIS加权叠加各单因子图层,得到门头沟区生态敏感性分布现状,结果表明,门头沟区的大部分地区属于高度敏感。  相似文献   

9.
北京于2016年正式启动国家海绵城市试点建设,海绵城市建设面积达标率由2016年的11%增加到2019年的18%,建设效果十分显著。目前北京的海绵城市建设进程开始由试点带动过渡到全面推广与常态化建设,力争实现2035年远期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分析了北京推进海绵城市常态化建设可能面临的主要挑战,从明晰海绵城市建设背景下的城市水文机理、完善海绵城市建设的监测与评价支撑、构建北京地区适宜的全过程综合调控技术体系、加强海绵城市长效保障机制建设等4个方面探讨了北京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关键科学问题,以期科学指导海绵城市的基础理论研究与全市范围的推广应用,为我国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针对高密度建设城镇中的海绵城市建设用地紧张、选址及建设时序不合理等问题,以东莞市某镇西片区为例,运用AHP-熵权法从自然地理、城市建设及人口经济3个方面进行海绵城市建设适宜性评价,并采用情景模拟识别内涝风险区。通过对海绵城市建设适宜性和内涝风险性评价结果叠加分析,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海绵设施、建设时序与方案设计,从雨洪生态安全格局、三级海绵排水防涝体系和内涝灾害应急管理体系3个方面构建内涝防控体系。  相似文献   

11.
基于我国海绵城市建设评价要点,针对既有城市住区的海绵化改造,考虑片区、管网关键节点、设施三个层面,研究对应性能监测方法。以遂宁市明月河片区为监测对象,根据降雨量和下垫面本底污染监测情况,计算分析径流总量控制率和径流污染控制率,评估明月河片区海绵城市建设总体效果,针对典型项目的建设成效进行重点监测分析。  相似文献   

12.
根据住建部《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暂行规定》(建规[2016]50号)的要求,编制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应根据城市降雨、土壤、地形地貌等因素和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综合考虑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等方面的现状问题和建设需求,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结合。以西安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为例,结合其本底特征(湿陷性黄土、历史遗存等),探讨海绵城市建设相关问题分析、建设目标、指标分解、建设策略等,为相关区域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针对海绵城市中观尺度的区域水系统综合评价问题,引入工程弹性的理念,构建了由生态弹性、工程弹性、自然弹性和社会弹性4个维度共17个影响因子的弹性指标体系,基于相对差异函数的模糊可变评价模型,对17个指标5个级别(极强、较强、中等、较弱、极弱)弹性阈值进行说明和界定。以开封市为研究实例进行评价计算,结果显示:2013年、2014年和2015年系统弹性为Ⅴ级,表明这3年开封市的海绵城市水系统具有极弱的弹性;2016年、2017年为Ⅳ级,开封市海绵城市水系统弹性为中等。同时对2013年、2017年的17个指标的相对隶属度覆盖等级进行对比,与开封海绵城市建设和成效进行对照分析,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高度吻和,均发生了明显的弹性增强过程。经过实例计算可得基于相对差异函数的海绵城市水系统弹性评价体系构建合理,针对中观尺度的评价区域,能够通过指标信息确定对应的相对隶属度,获得精准的评价结果,为海绵城市提高水系统弹性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4.
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建设,全国各地尤其是30个试点城市的海绵城市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目前,海绵城市建设已经进入了绩效评价阶段,然而有关绩效评价的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融合技术经济的综合效益绩效评价。基于可拓评价模型,通过评价指标体系的更新完善,建立了包含成本、经济、技术、生态和社会效益五大类12项子指标的海绵城市建设综合效益评价模型,并以厦门翔安新城试点区某小区为例进行实例分析。评价效果显示海绵城市建设方式相对于传统开发方式综合效益更优。  相似文献   

15.
径流量控制的客观评价是海绵城市建设效果评价的重点内容,相比于单体设施和地块类项目,片区尺度的汇水关系复杂、不确定因素较多,给评价造成了一定的困难。考虑不同城市海绵试点区的具体情况,在排水分区排口进行在线监测,利用监测数据对排水分区径流量控制效果进行分析评价,在监测的基础上开展试点区的模拟。选择南北方两个海绵试点区进行对比分析,在排水分区的监测布点思路、数据应用计算方式上都有一定的差异;试点区建立模型后可分别在实测降雨条件和强降雨条件下进行模拟应用,评价结果可以用于指导海绵城市建设的完善优化。  相似文献   

16.
以辽宁省14个行政分区为承载力研究对象,从水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方面,构建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因子分析法,采用变异系数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对沈阳市等14个城市水资源承载力进行综合评价,确定4个变化主因子。结果表明,辽宁省各城市水资源承载力不容乐观,其中8个城市水资源承载综合得分为负值,水资源利用效率较低,大连和沈阳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得分最高,说明水资源利用不合理性,势必会影响水资源承载能力。  相似文献   

17.
效果评价是海绵城市建设重要的评价手段之一,通过监测体系对海绵城市建设效果进行评价,可为海绵城市的规划、设计、建设及时提供数据支撑与反馈,也能够为海绵城市建设积累基础数据。以厦门海绵城市试点区为例,根据住建部《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办法(试行)》,结合在线监测和人工监测的技术手段,构建设施、地块、流域3个层级的监测体系,可为下一步模型和监测的效果评估提供依据,并以期为其他城市的海绵城市建设效果的监测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针对典型的平原河网城市——靖江市的水安全、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水文化的"五水"问题,遵循实事求是的需求分析、总体统筹空间格局、因地制宜制定分区建设等原则,综合考虑靖江市区域(或场地、地块)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中心城区绿化率等控制指标,编制了靖江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对中心城区的主要规划建设区进行海绵城市建设分区的划定,制订了相应的城市分区控制指标,将雨水花园、雨水湿地、植草沟等海绵城市措施进行组合,为推动靖江市向海绵城市模式转型提供了规划指导。  相似文献   

19.
随着海绵城市建设的持续推进,如何准确评估海绵城市建设的效果备受关注。虽然国家已出台《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GB/T 51345—2018),但目前仍缺乏系统监测数据及定量化评估的实践案例及相关经验。为此,选取深圳市坝光西侧片区为研究区域,在源头项目和典型排水分区的雨水排放口设置在线流量计,定量评估海绵城市建设设施在项目和排水分区尺度的径流控制效果;基于暴雨洪水管理模型(Storm Water Management Model,SWMM)构建研究区模型,结合监测数据率定模型参数,采用多情景模拟,评估研究区海绵城市建设的整体效果。评估结果表明,源头项目和排水分区的实际径流总量控制均满足规划目标要求,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区域径流总量、洪峰流量及内涝积水均得到有效控制。上述研究成果可为我国滨海地区海绵城市模型参数选取和建设效果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索滨海地区海绵城市建设途径,以深圳市坝光片区为例,根据其山地海岸地貌、亚热带海洋性气候、雨源型河流地区、滨海高潮位地区等特点及易产生洪潮顶托、对海洋水环境保护要求高等现状问题,重点针对滨海地区内涝风险高、雨水利用率低和生态功能丧失三大特征进行了海绵城市建设方式的研究。形成了一套可在滨海地区推广应用的特色海绵城市建设规划方法与技术路线,为滨海地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合理的思路与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