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薄油层水平井地质设计的关键技术是建立精细的三维地质模型,据此可以确定明确的地质目标,设计合理的钻井轨迹。本文优选克拉玛依油田八区530井区克下组油藏油层较薄的区域作为水平井评价区域,以精细构造解释、储层反演、沉积微相研究及测井解释结果为基础,以完钻直井资料为约束,采用相控随机建模方法,建立主力砂层T2k1^2-4和T2k1^2-5层构造模型和有效厚度模型,精细刻画了0.38m-3.15m之间薄油层空间展布特征,并在三维地质模型中完成水平评价井HW80466井的地质设计。该井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达到了该区克下组油藏扩边区探明储量整体申报及薄油层区域采用水平井开发可行性论证目的。  相似文献   

2.
根据红花套组油藏水平井不同井段长度、不同钻井污染表皮系数与产能关系研究,推荐红花套组油藏水平井段长度为300m~500m,并建议控制钻井液密度在1.00g/cm3~1.02g/cm3以内。利用出砂指数法、'C'公式法、声波时差法等产层出砂判断方法对红花套组油藏Ⅰ号层、Ⅱ号层、Ⅲ号层进行出砂判定。根据储层出砂判断结果,优选红花套组油藏Ⅰ号层、Ⅱ号层、Ⅲ号层水平井的完井方式,按开井产量优选和按投资效益优选的完井方式均为割缝衬管完井;同时对比分析了水平井割缝衬管完井、射孔完井的优缺点,并结合水平井完井优选结果,最后推荐红花套油层水平井采用割缝衬管完井。  相似文献   

3.
针对动用低丰度、薄互层发育的油层,采用水平井技术,可冲破该类油田有效开发的技术经济界限.以大庆外围油田葡萄花油层为例,阐述了油藏描述中的测井、地震、地质建模等技术,井网优化中的数值模拟、经济评价等技术,单井地质设计及现场地质导向中的地质模型、随钻测井(LWD)、综合录井等技术.通过多学科油藏研究保证了超薄储层阶梯状水平井的56.3%含油砂岩钻遇率,实现了在1m左右的薄单砂层中穿行,水平井产量达到直井的3~5倍,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4.
H油田薄砂层油藏首创采用边缘环状和中间点状的双台阶水平井注水开发,如何开展双台阶水平井水驱动态监测是一个全新的课题。目前利用示踪剂模拟方法定性判断注入水波及方向、范围以及寻找高渗透条带方面的技术已相对成熟,而定量研究方面较少。建立了示踪剂迁移模型,用于定性研究注入水优势方向、注入水突破时间,边水入侵情况,并指导薄砂层油藏2008-2009年注水井调整配注11井次、新投注水井2口,注采调整后累计增油4.2 631万t,改善了油田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5.
大庆敖南地区葡萄花油层渗透率低、油层层数多、储层厚度薄、隔层厚度小.针对敖南油田的油藏地质特点,阐述敖南油田水平井施工的一些难点和相应的技术措施,讨论水平井的优化设计和水平井配套工艺技术,并结合实例对水平井开发技术在敖南油田的应用情况进行了分析.开发效果表明水平井开发技术适用于敖南油田.  相似文献   

6.
水平井已成为当前条件下高效开发油田的重要手段,但薄储层和薄隔层油藏实施水平井地质导向中的探层井斜控制和油层穿遇精度相当困难,存在井眼轨迹调整余地小、探层井斜控制难、油层穿遇精度高等难点,通过优化钻井设计,建立多级标志层,并进行分段造斜率优选,精细预测地层倾角等形成水平井分级逐层精准地质定向技术,能实现薄油层高精度轨迹控制的目的。该技术在广华油田应用,优化了井眼轨迹在油层中的位置,明显提高了水平段有效砂岩钻遇率,最大限度地实现了水平井钻井目的,取得良好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濮城油田沙河街组第二段上部两个砂层的地质特征及层内非均质油茂开发潜力和剩余油分布规律,针对厚油层内泥质条带多而薄、水驱动用不均匀等状况,采取以深度调剖为中心的多种剩余油挖潜技术,进行综合治理,油藏开发效果得到了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8.
针对特低丰度超薄油层水平井的开发问题,研究了影响水平井产能的主要因素、敏感程度,现有井网的渗流与开发特征及调整方法.以大庆外围葡萄花油层为例,其最突出特点是油层厚度小,单位面积油藏供液能力和吸水能力弱,研究认为:水平井必须充分扩大控制面积才能保证足够的产油量和开发效益,单位面积油藏内有效水平井段长度(即水平井的油层钻遇率)保持较小状态,就可以与特低丰度油层供液能力相匹配,即满足油层产液的需要;该类油藏布井的关键是要精确控制钻遇点在水平面上的位置.阶梯状水平井井网油水驱替前缘及剩余油区域均为不对称、不均衡状态,影响井网开发效果,利用不均衡分层注水或分支水平井代替阶梯水平井等调整方法,可以明显改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9.
深层低渗透油藏大幅提高水驱采收率开发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场油田潜43油组是江汉盆地潜江组含油面积与地质储量最大的一个低渗透油藏,埋藏深、油层薄、物性差。通过不断深化地质认识,依托大型压裂、深抽配套、高压注水、水平井等工艺技术进步,实施细分层调整与精细注水开发,油藏在产量大幅递减后又重新实现了大幅上产与稳产,标定采收率提高了10.65个百分点,2014年底达到44.05%,实现了低渗透油藏的高效开发,为同类型油藏提高采收率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0.
LD1区块储量小、油层厚度薄、边水能量充足,为高孔高渗普通稠油油藏。受直井开发单井控制储量低、钻井成本费用高等因素限制,一直处于难动用状态。应用水平井开发此类油藏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因此开展水平井部署研究。边水对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开发效果具有较大影响,为了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开展渗透率、含油饱和度和水体能量等油藏敏感性研究,优化设计水平井段长度、避水高度来提高单井开发效果,延缓水侵,提高油汽比,为同类油藏的开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索动用剩余油新模式,安塞油田首次采用水平井加密动用剩余油,开展了7口加密水平井攻关研究和矿场试验。通过对不同加密水平井的布井方式、改造参数进行研究评价,揭示了剩余油分布机理,探索形成了适应安塞特低渗透油藏的中高含水期加密水平井动用剩余油技术。实践证明,水平加密能够有效动用井间剩余油和低丰度储层来动用已开发区域剩余储量,为同类油藏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提供了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薄互层疏松砂岩储层时移地震AVO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薄互层疏松砂岩油藏特征,提出了基于各向异性介质理论的时移地震AVO响应分析方法.利用测井数据和实验室岩石物理测量数据,确定了适合目标油田储层的高孔低胶结岩石物理模型,利用移动平均法计算薄互层油藏Backus参数,从而计算岩石弹性参数变化和分析Thomsen参数变化,计算各向异性介质界面反射和透射系数,利用测井资料合成角道集,分析了油藏含油饱和度和压力变化时的时移地震AVO效应.模拟数据分析表明,疏松砂岩对油藏有效压力变化十分敏感,含油饱和度与压力变化时,P-P波和P-SV转换波的时移地震AVO响应是不同的.研究表明,地震模拟是进行时移地震可行性分析和有效区分油藏压力与含油饱和度变化的重要工具,对于充分挖掘我国油田潜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单井蒸汽辅助重力驱启动过程动态预测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物质平衡和能量守恒原理,建立了裂缝性稠油油藏水平井蒸汽吞吐动态预测解析解模型,模型分为注蒸汽加热动态计算、油藏平均压力计算及产量计算三个部分,可以对单井蒸汽辅助重力驱的启动过程进行动态预测.以克拉玛依某油田为例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该模型能用于裂缝性稠油油藏单井蒸汽辅助重力驱启动过程的动态预测.  相似文献   

14.
渤海L油田从投入开发,经历了内部加密、变井网、转流线等多轮次调整,平面剩余油分布零散,纵向水淹规律异常复杂,剩余油挖潜难度大。综合应用岩心、测井、地震、生产动态等资料,对厚层油藏储层进行精细刻画,指导剩余油精细表征和挖潜。研究发现,该油田单砂体平面以对接式为主,纵向叠置以切叠式为主,南部垂向加积型朵叶体剩余油富集在断层附近、潜山围区、砂体沉积边部,可部署定向井挖潜,中部前积型朵叶体剩余油富集在厚砂体顶部及薄夹层下部,可部署水平井挖潜。  相似文献   

15.
稠油底水油藏地质研究及水平井调整实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我国东部油田由于受沉积环境的影响,油藏类型大部分为复杂断块油藏,物性差,非均质性强.羊三木油田三断块NgI油组是一个复杂断块稠油底水油藏,投入开发近30年,目前采出程度不足8%,开发效果一直较差.通过精细油藏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研究,搞清储层及剩余油在三维空间展布的基础上,提出三断块NgI稠油底水油藏,采取钻水平井加密与钻直井加密相结合,并配合一定的油水井措施整体挖掘油藏潜力的井网调整策略.羊H1井的钻探成功,为下一步的调整、挖潜打下了坚实基础,并对同类油藏的开发调整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渤海Q油田储层纵向及平面非均质性强,地质模型建立难度大,且存在特高含水期油藏数值模拟历史拟合准确率低的问题。基于渗流力学理论,生产测井资料与流线模拟相结合,利用生产测井资料提供的单层产液量和含水率及分层注入量等数据,判断流体运移规律,确定油藏内任意一点上的剩余油饱和度及其分布。应用该方法,渤海Q油田进行注水单元流场调控,提出增注、卡层、堵水等措施,单井产量增加14倍,油田年产油量负递减。实践表明,生产测井资料与流线模拟结合可有效识别剩余油分布,为特高含水期强非均质油藏的开发调整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复电阻率法是利用油气藏与围岩间的激发极化差异来直接寻找油气藏的方法。其野外采集布设观测系统包括发射部分和接收机等。复电阻率法资料处理的关键是如何分离激电谱和电磁谱。该方法在江汉油田某油区一条测线的测量试验,反演出该剖面的极化率分布和电阻率分布,高极化率异常非常明显,高极化率的异常与中高电阻率异常对应较好。复电阻率法对剩余油存在的位置和剩余油分布形态有较好的反映。  相似文献   

18.
井-地电法勘探在油藏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井-地电法勘探是指在井中供电,在地面接受电磁场信号的一类电磁测深方法。该方法借助于井孔,将大电流供人地下深处储层位置,然后通过在地表测量,研究储层分布,因此,成为研究地下复杂地电模型的一种新型技术方法。本文首先介绍了该方法的测量原理;然后讨论了井-地电法的观测系统;最后,将该方法应用在油田油藏评价中,给出了开展实际工作时的基本流程。通过对某油田一口生产井开展井-地电位测量,反演出储层的电阻率分布,并且结合其他信息,计算储层的含油饱和度分布。井-地电法勘探不仅可以研究储层剩余油分布规律,而且可用于监测地下油藏的动态分布,为油田生产开发服务。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国石油新增储量中低渗透油藏储量占比达70%,其中鄂尔多斯盆地占一半以上,开发潜力可观。因此,低渗透油藏的高效开发是当务之急。为了在开发前充分了解低渗透层位的储层特征,以岩心观察、岩石薄片为基础,对鄂尔多斯盆地吴起低渗透油田延长组长4+522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储层沉积微相及砂体展布、储层物性特征、非均质性等进行了详细研究。在此基础上,利用测井数据建立了研究区的储层三维地质模型。结果表明,吴起油田长4+522油层组岩石类型主要为细粒长石砂岩,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沉积微相,砂体厚度较大,分布面积较广且连续性较好,属低孔特低渗的非均质性储层;在综合地质研究基础上建立的长4+522层的构造模型、相模型、孔隙度、渗透率模型准确可靠,前期的研究结果在建模过程中起到了很好的约束作用,所建立的储层三维静态模型为油藏数值模拟及下一步开发部署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研究思路也可以为后续低渗透油藏开发的前期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analysis of reservoir thickness and oil-bearing information of thin reservoirs is performed by using seismic attributes and forward modelling.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in reservoir can be recognized using seismic attributes technique when its thickness is less than 1/4 of wavelength. Through analyzing the influence of tuning effe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in layer thickness and tuning amplitude is well revealed. A precise structure interpretation is conducted using relative amplitude preserved high-resolution seismic data. By taking the geologic condition and well data into account, the distribution of oil and gas of HD4 oilfield is analyzed and predicted. Based on seismic attributes. The result is helpful to promote the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this oilfiel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