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为了适应客户需求 ,我厂纺制了T/C( 95 /5 ) 18.4tex高涤比例混纺纱 ,由于混纺纱中含棉成分只有 5 % ,而且涤、棉原料性能差异较大 ,原料混合时混纺比例不易掌握。若在并条时混合 ,按常规无论生条定量在允许范围内如何设计 ,在头并一次性混合成涤 /棉 ( 95 /5 )的比例是不可能的。我们根据实际情况 ,合理设计涤、棉生条定量 ,并采用头、二并两次混、并 ,达到需求混纺比的目的。具体做法如下。( 1)按梳棉机型及混纺比要求合理选择生条干定量。涤纶生条干定量选 19.7g/5m ,棉生条干定量选 15 .0 g/5m。( 2 )头并两眼采用不同原料的生…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新型全聚赛络混纺纱成纱性能,采用一根5.0g/10m 精梳棉粗纱与另一根3.4g/10m涤纶粗纱在细纱工序进行全聚赛络混纺,纺出4种细度的棉/4 涤(60/40)新型全聚赛络混纺纱,并与单根混纺粗纱喂入所纺出的纱进行成纱质量对比;运用哈氏切片器,切取8种混纺纱线样本,在MOTTC B1型显微镜下观察纤维的分布状况,结合汉密尔顿指数分析方法,得到每种混纺纱内纤维的分布规律及内外转移趋势。结果表明:新型全聚赛络混纺纱的单纱条干CV值、断裂强力明显优于环锭混纺纱,且毛羽少;从单纱截面图得出,新型混纺纱中涤纶向纱芯转移呈现棉包覆涤纶的趋势,而环锭纺混纺纱中涤纶分布比较随机。  相似文献   

3.
在涤/棉混纺生产中,由于涤纶与棉两种纤维性能不同,在清棉机和梳棉机上对两种纤维都不应同机处理.同时两种纤维对染料的选择差异很大,为达到较好的染色效果,要求两种纤维在纱中混合均匀,比例准确而稳定,目前涤/棉混合的方法一般采用条子混合.因而在生产涤/棉混纺纱时,并条工序就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并条工程既要降低涤/棉混条的支数不匀率,提高纤维的平行伸直度,还要使两种纤维按一定比例混合均匀.  相似文献   

4.
细号涤与棉混纺纱强伸性能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利用涤纶和棉两种纤维纯纺纱的拉伸曲线,从理论上预测细号涤与棉混纺纱的拉伸性能,并在试验的基础上建立细号涤纶的含量和混纺纱强伸性能之间的关系;比较了同样混纺比情况下,常规涤棉混纺纱与细号涤与棉混纺纱强伸性能的差异。分析结果认为,同一混纺比细号涤与棉混纺纱的强力比常规的涤棉混纺纱高15%;不同细度涤纤维的混纺比例对混纺纱的强伸性能影响趋势基本一致,临界混纺比也相差不大。  相似文献   

5.
探讨牛角瓜纤维混纺纱的开发要点。采用不同的混纺比,纺制了几种牛角瓜棉混纺纱和牛角瓜棉涤混纺纱,并对所纺混纺纱性能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牛角瓜纤维含量的增加,混纺纱强力和条干均变差;涤纶对条干均匀度改善较大;当牛角瓜纤维含量不超过40%时,纱线性能可以满足织造要求。认为:开发牛角瓜纤维混纺纱,除了要控制其混纺比外,还要选择性能及可纺性均较优的纤维品种与其混纺。  相似文献   

6.
探讨仿羊绒改性涤纶的性能及其混纺纱的特性。测试了仿羊绒改性涤纶的主要性能指标,对比了仿羊绒改性涤纶、仿羊绒腈纶、羊绒的性能特点,研究了仿羊绒改性涤纶混纺比与条干CV、断裂强力、断裂伸长的关系。结果表明:纺制仿羊绒改性涤纶粘胶18.5tex纱,当仿羊绒涤纶比例为25%时,成纱条干CV较好;成纱强伸性能与仿羊绒改性涤纶混纺比呈正相关。认为:合理制定仿羊绒改性涤纶在混纺纱中的比例可有效提高成纱质量。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高强涤纶、高强锦纶、棉为原料,通过涤/棉、锦/棉混纺试验,分析其混纺纱的工艺流程和技术参数,确定涤/棉75/25、锦/棉75/25的混纺纱性能优异。通过对优异混纺单纱的二合股线进行临界捻度测试,确定涤/棉股线和锦/棉股线分别在850、900捻/m时,其强力最大。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涤纶和棉的混合是在清棉间 (精梳棉网和涤纶混合 )或并条机 (精梳棉条和涤纶混合 )中进行的。在世界范围的纺织厂以并条机混合的占大多数。在印度棉纺厂用并条混合法所生产的精梳涤 /棉纱的常发性的纱疵及 1 0万米纱疵较多 ,条干达不到 Uster 2 5%的水平 ,纱的断裂强度低于平均强度 1 0 %的占 30 % ,故在机织、针织工序中断头较高。他们认为这是涤 /棉并条机混合法中纱线的失效率较高之故。他们采用的新型混合方法是在条卷阶段将棉和涤纶进行混合 ,然后一起精梳。在进入梳棉机时棉和涤纶分别进行加工 ,然后在条卷机中以适当比例进行…  相似文献   

9.
芳砜纶阻燃纱线设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芳砜纶纤维分别与高强涤纶纤维、阻燃粘胶纤维按照不同比例混纺,测试混纺纱的强伸性能、外观质量和阻燃性。结果表明:芳砜纶/高强涤纶混纺纱中芳砜纶强力的临界混纺比为92.3%。随着高强涤纶比例的增加,混纺纱的断裂强力增加,断裂伸长率降低,条干不匀率及毛羽指数减少,阻燃性能下降且出现熔融现象。芳砜纶/阻燃粘胶混纺纱中阻燃粘胶强力的临界混纺比为73.8%。随着阻燃粘胶比例的增加,混纺纱的断裂强力及断裂伸长率降低,条干和毛羽有所改善,阻燃性能下降。  相似文献   

10.
一、涤/棉混纺织物涤/棉混纺织物的主要混纺比为涤65/棉35。高涤纤(65%)的涤/棉混纺纱所具备的最终使用特性是:耐洗、防缩性和很好的防皱性。而棉纤维则赋予混纺织物以极好的手感和吸湿性。涤/棉混纺纱的最佳混纺比应为涤80/棉20,而这种涤/棉混纺织物只能用在特殊方面,使用范围狭窄。涤纶混纺比高可以提高混纺织物的防皱性,却使织物的手感变差。就所谓低涤纤的涤/棉混纺织物(棉60/涤40)而言,现已开发了一种穿着非常舒适的混纺织物。一种低涤纤的涤/棉混纺织物对于缝制衬衫来说是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前纺不同混合工艺对舒弹丝混纺纱性能的影响,文章试制不同混合工艺路线下14.7 tex的60/40棉/舒弹丝混纺纱,并分析混合工艺与成纱性能之间的关系。通过在开清棉工序中将梳棉棉条、梳棉棉网、精梳棉条三种形态的棉纤维以10%和20%的比例分别与40%舒弹丝共同混合制成棉卷,并在并条工序采用条混工艺制备6组混纺比为60/40的棉/舒弹丝混纺熟条,而后相关熟条被加工至筒纱,最后测试相关纱线的主要性能指标。测试结果表明,在制备棉卷时采用精梳棉条且棉卷中棉纤维混合比例为20%时,纱线强伸性能、条干变异系数、纱疵、毛羽H值等主要性能指标最佳。原因在于棉卷中精梳棉条的棉纤维使舒弹丝纤维回缩减弱,且自身伸直较好,所制成的生条质量高。  相似文献   

12.
超仿棉混纺织物的染色工艺多为分散/活性染料两浴法染色,工艺复杂,能源消耗大,生产效率低。针对盛发纺织印染公司的需要,设计出经纱为涤纶、纬纱为仪纶和棉混纺纱的超仿棉基多元纤维——仪纶/涤纶/棉混纺织物,其中,仪纶、涤纶和棉的混纺比例为20∶50∶30,并对一浴法染色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仪纶/涤纶/棉混纺织物经过一浴法染色后,耐摩擦色牢度、耐皂洗色牢度、耐光色牢度为4级左右;回潮率为4.54%,远高于普通涤纶/棉(65/35)织物的2.20%;静电压为733 V,半衰期为1.14 s,与纯棉织物的静电压(701 V)、半衰期(1.04 s)相当,达到仿棉效果,并优于普通涤/棉混纺织物。  相似文献   

13.
目前国内市场对低比例色涤与棉混纺纱 (以下简称麻灰纱 )的针织产品需求较大 ,为满足市场需求 ,自 1 999年来 ,我们开发并批量生产了C/T97/31 8 2tex麻灰纱 ,产量逐年增加 ,质量保持稳定 ,深受用户信赖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争得了一席之地 ,在生产、技术管理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根据针织用纱要求条干均匀度和强力均匀度高 ,结杂少 ,纱疵少的特点 ,在生产中 ,首先严把原料关。我们采用 3%黑色涤纶纤维 ,其细度为 1 65dtex ,长度为 38mm ,与品级为 3级、长度为 2 9mm、97%的棉纤维进行多唛头混纺。为了确保混纺比 ,采用棉条混和…  相似文献   

14.
探讨多组分赛络混纺纱的生产工艺和技术措施。介绍了莱赛尔、粘胶、亚麻和有色涤纶的性能特点及物理指标;莱赛尔纤维单独制成生条;其余4种纤维混和后制成混和生条;采用三道混并工艺,保证几种纤维的混纺比例;采用赛络纺技术,保证成纱表面光滑,毛羽少,条干均匀,最终顺利生产出了莱赛尔/粘胶/亚麻/蓝色涤纶/红色涤纶40/30/20/7/3 14.5tex赛络混纺纱。认为:针对各组分纤维特性配置工艺,可以保证混纺纱的顺利生产和成纱质量。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究纺纱方式对罗布麻/棉混纺纱性能的影响,采用“称重混合+条子混合”的混纺方法,将罗布麻纤维与扯松的精梳棉条混合后开松梳理成罗布麻混合条,再与精梳棉条并合,使罗布麻/棉混纺比为30/70。选择环锭纺、紧密纺、紧密赛络纺3种纺纱方式纺制出线密度为22.4 tex的混纺纱,对3种纱线的强力、毛羽、条干、芯吸高度和耐磨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紧密赛络纺罗布麻/棉混纺纱的强力、毛羽、条干、芯吸高度和耐磨性能都最好,紧密纺纱次之,普通环锭纺纱线性能最差。  相似文献   

16.
聚乳酸棉混纺纱混纺比对成纱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混纺比对聚乳酸棉混纺纱成纱性能的影响。分析了聚乳酸纤维含量分别为20%、35%、50%、65%、80%的聚乳酸/棉混纺纱的条干CV值、强伸性能、毛羽值与混纺比之间的关系。并采用Borda数法对混纺纱的成纱性能优劣进行判断。试验结果表明,混纺纱的条干CV值、断裂强力、断裂伸长率、毛羽值均与混纺比有较强的相关关系,在一定的条件下,聚乳酸/棉混纺比为50/50时,其成纱质量较好。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新疆长绒棉精梳/细绒精梳混纺集聚纺纱的性能,分析了长绒棉精梳/细绒精梳混纺纱的混合路线和纺纱工艺流程。长绒棉和细绒棉生条分别经过预并工序,在条并卷联合机上按比例混和,纺制了50%长绒棉与50%细绒棉和15%长绒棉与85%细绒棉集聚纺精梳纱,并与同工艺的100%长绒棉的集聚纺精梳纱进行成纱质量对比。研究认为:随着长绒棉含量的降低,成纱指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根据成纱质量的要求合理确定长绒棉的比例,能够降低原料成本。  相似文献   

18.
文章采用石墨烯改性涤纶、蓄热调温纤维、长绒棉设计开发了混纺比为50/30/20、30/50/20、20/70/10的3种复合功能纱线,并对纱线的强力、拉伸性能、条干均匀度以及热学性能和抗菌性能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蓄热调温纤维的静电现象会影响混纺纱的条干均匀度,并且其含量的增加会使混纺纱线的断裂强力降低;石墨烯改性涤纶所占质量分数的增加会造成混纺纱的韧性下降,同时混纺纱的热学性能和抗菌性能也会受到纤维不同混纺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以双组分涤/棉混纺织物为研究对象,对涤/棉混纺织物进行水热降解,根据纤维素和聚酯不同的水热反应特性,研究涤/棉共存的水热反应体系中棉纤维和涤纶的水热降解行为。研究发现,涤纶和棉纤维具有不同的水热行为。在水热条件下,棉纤维发生部分水解,生成纤维素粉末及可溶糖,而涤纶保持水热稳定,可实现涤/棉混纺织物的良好分离。其中,在水热温度170℃,反应时间3 h,固液比1∶20条件下,涤纶的回收率达98.84%,葡萄糖的产率为15.57%,棉纤维的残留率约为66.47%。根据双组分涤/棉混纺织物的水解特性,综合分析回收利用的潜在价值,水热分离涤/棉混纺织物后,可使其实现高附加值回收。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Tencel G100、高收缩涤纶、阳离子涤纶和粘胶纤维的性能特点。根据纤维特点,制定合理的混和方法和混纺纱的工艺流程。重点讨论了高收缩涤纶、阳离子涤纶和粘胶纤维在清花、梳棉工序加工时的专件优选和工艺参数配置。对各工序进行合理工艺设计,有效解决了混纺纱在纺纱过程中出现的静电缠绕现象、混纺比控制和细纱工序棉结突然增多的问题。合理配置自动络筒电清参数,纺制出28.1 tex Tencel G100/高收缩涤纶/阳离子涤纶/粘胶40/20/20/20混纺纱,取得了良好的纺纱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