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精细变差函数分析在靖边气田下古气藏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储层地质建模是油气田开发生产和研究工作的基础,是油气藏描述的最终成果,准确的三维地质模型可以有效的指导油气田开发生产。变差函数分析是建立精细三维地质模型关键,在变差函数分析过程中,需根据储层地质和沉积特征,解决数据分析和变换、变差函数模型的选择、变程方向的选择与变程拟合等问题。本文根据靖边气田下古气藏储层地质特征,开展精细变差函数分析,有效的解决了碳酸盐岩储层变差函数分析的问题,建立了符合气藏地质特征的三维精细地质模型,为气田开发调整方案的部署提供了地质基础。  相似文献   

2.
随机建模在大牛地气田新区早期气藏描述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属于典型的低渗透致密气田,具有储量规模大、发育气层多、储层非均质性强等特点。在早期地质资料较少的情况下,如何客观地预测储层分布及其含气性成为难点。文中的研究对象为大牛地气田新区盒1段河流相致密砂岩储层,以层序地层学、沉积学和地质统计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为指导,根据现有的钻井、测井、地震、岩心、露头等资料,在基础地质研究的基础上,采用相控随机建模,以相邻开发成熟密井网区精细储层地质模型作为原型模型,通过地质类比分析,确定新区的储层统计特征参数,建立精细可靠的三维储层地质模型,同时结合储层物性下限预测各小层有利储层的分布,为大牛地气田进一步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路70岩性油藏纵向含油层系多、岩相横向变化快、储层具有较强非均质性.综合运用地震、钻井、测井等基础资料,应用Petrel精细地质建模技术,建立了路70岩性油藏精细三维地质模型,重新落实构造和储层分布;通过对各小层储层物性分布特征的分析以及储量复核,认为该油藏物源来自东南和西南两个方向,指出该油藏大王庄边界断层的上升盘区...  相似文献   

4.
�¼���-�����������ؾ�ϸ�����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通过对孤家子—八屋气田的三维地震、测井、测试、生产数据解释与综合分析,精细描述该气田的地质特征,建立气藏的地质模型。利用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解释研究气藏的构造面貌及断层组构、地层展布、圈闭要素及对气藏的控制作用;利用波阻抗反演技术获得目的层段的波阻抗、泥质含量预测储层的空间展布;通过测井解释技术建立适合本区的测井解释模型,建立识别气层的有效厚度下限标准并对各井目的层段进行气层识别与评价;根据测井解释成果利用储层建模技术建立主要储层段孔、渗、饱等参数模型,并研究储层非均质性;在总结气藏地质模型和流体分布规律的基础上,研究本区气藏形成模式、控制因素及天然气富集区块,提出本区进一步勘探开发部署建议。  相似文献   

5.
中原油田为实现天然气产量稳中有升,近几个加大了已开发气藏(田)的研究力度。本文对东濮凹陷卫城构造11块Es^下31-3气藏开展了精细描述,完成了内部小断层解释、小层精细划分,以小层为单元开展了储层与流体分布特征研究及天然气储量评价,利用Earthvision计算机建模技术建立三维可视化地质模型,深化了气藏地质认识,为精细评价储量运用状况和气藏开发潜力奠定了基础,在气藏开发调整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石油化工应用》2017,(4):72-76
苏里格气田气井产量及压力递减率高,稳产难度大。对苏L加密区储层进行精细解剖,建立三维地质模型,复算地质储量,在储量落实的基础上,通过改变气井生产方式、优化井网井距、控制气井生产压差,达到提高气田采收率的目的,为气田下一步稳产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7.
阮基富  梁峰  李新玲  张苏 《石油地质与工程》2013,27(4):51-54,147,148
川中磨溪气田雷一1气藏已进入开发中后期,存在储量、压力分布不均匀等问题,为弄清剩余储量分布特征、动用西端低渗储量、确保水平井合理部署及钻遇率、提高气藏最终采收率,就必须开展储层精细描述,落实储层、物性在三维空间的分布状态。在精细地质综合研究基础上,应用Petrel建立了气藏三维精细构造模型和属性模型,对模拟前后参数分布特征及储量进行计算和分析,并对水平井储层钻遇率及生产效果关系进行了剖析,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为分析和评价气藏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以四川盆地东部五百梯气田为例,针对开发中后期气田面临的开发不均衡、低渗低效储量多且动用程度低、气井动态产能变化导致配产不合理、气井普遍产水、富集区采出程度高且综合递减率高及缺少新的储量动用评价和剩余储量分布预测方法等主要问题,提出五百梯气田开发后期技术对策。技术对策主要有:(1)地层划分与构造描述,依据地震解释资料精细刻画断层及构造起伏变化;(2)储渗单元划分和定量表征,动、静态结合评价储渗体形态、尺度、连通性及含气规模;(3)流体分布及动态响应分析,综合构造、储集层及气井生产动态特征,分析确定气藏气水分布规律;(4)储量动用程度评价与产能复核,从静态地质储量和动态储量角度评价气藏储量动用情况及剩余可动储量规模,明确下一步动用方向,校正气井产能,指导气井开发后期合理生产制度的确定;(5)静态地质模型建立及动态修正,利用精细三维地质建模和数值模拟手段预测气藏压力及剩余储量分布特征;(6)剩余储量预测及分类评价,结合动态修正后的预测模型,开展剩余储量分类评价,指导产能挖潜部署;(7)采气工艺技术及工具研发,针对开发中后期气田的现状,提出针对性的采气工艺技术并研发了配套工具。  相似文献   

9.
克拉2气田稀井网储层精细三维地质建模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塔里木盆地克拉2气田在开发方案设计阶段仅有5口探井和评价井,井距3~6 km,难以满足建立常规储层精细三维地质模型的要求。为此,在充分研究该气田地面露头地质特征的基础上,纵向上利用测井的分辨率,横向上利用地震的分辨率,使用随机模拟方法,对该气田储层物性空间分布的非均质性进行了细致描述,对储层参数的空间分布进行估计或模拟;在远离井点控制的地方,采用地震导向方法找出井和地震数据间的关系;进而结合储层建模方法优选,建立了符合该气田气藏地质特征的三维地质模型,模型的符合程度超过90%。为该气田开发方案的制定及优化奠定了基础,形成了稀井网条件下储层精细建模特色技术  相似文献   

10.
三维地质建模技术是测井、地质、地震资料的综合应用,是利用计算机对油藏精细描述的实现。将测井资料融合在精细油藏描述中是一种有效的尝试。介绍了测井资料在小层对比、砂体评价、地质模型构建中的应用。根据温西三区测井解释成果、最新地震解释成果、最新小层划分成果、三维地质模型,对油藏进行了静态的精细描述,为后继油藏数值模拟研究奠定基础。通过测井资料三维地质建模的形式再现温西三区块三间房组油藏形态特征,对剩余油挖潜给予了有效的指导。  相似文献   

11.
塔巴庙大牛地低渗透气田试采动态预测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塔巴庙大牛地气田是无边底水定容弹性驱动的低渗透岩性气藏。在完成气藏流体相态拟合之后,利用大牛地气田地质研究成果所确定的单井各层物性参数,并结合构造形态和研究的目的层位,建立了三维地质模型,并完成了储量拟合,为了论证合理的开发井网和井距,并评价大牛地气田开发远景规划的可行性,利用建立的三维地质模型,分别对研究的3个目的层位进行了3套井网开发的指标预测;最后针对该气田试采井网部署,预测了该气田未来的试采开发指标,所得的研究结论有利于指导该气田试采开发生产。  相似文献   

12.
结合某油田某油藏的岩心、地质、测井、动态、监测等资料,以小层划分与对比、储层沉积微相、储层非均质性、储层微观特征研究为基础,开展储层流动单元研究,进而通过流动单元约束建立油藏三维地质模型,并开展了基于三维地质模型的油藏数值模拟研究,得到研究区剩余油分布规律,分析了影响剩余油分布的主控因素。结果表明,流动单元和夹层的分布是某油田某油藏剩余油分布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3.
结合某油田某油藏的岩心、地质、测井、动态、监测等资料,以小层划分与对比、储层沉积微相、储层非均质性、储层微观特征研究为基础,开展储层流动单元研究,进而通过流动单元约束建立油藏三维地质模型,并开展了基于三维地质模型的油藏数值模拟研究,得到研究区剩余油分布规律,分析了影响剩余油分布的主控因素。结果表明,流动单元和夹层的分布是某油田某油藏剩余油分布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4.
针对G油田的开发现状,以地震、测井和生产资料为基础,通过对构造特征、储层特征、沉积特征及成藏地质规律等方面的精细研究,对主要目的层进行测井约束地震反演,建立油藏三维地质模型,开展油藏数值模拟研究,分析剩余油分布规律,优化开发调整方案。  相似文献   

15.
渡口河气田飞仙关组鲕滩气藏是西南油气田分公司近几年来的重大发现之一。充分利用现有的地质、地震、钻井、测井、测试等资料,运用世行贷款引进的Schlumberger和Landmark油气藏描述软件首次在工作站上一体化完成了渡口河飞仙关组鲕滩气藏描述,建立了本区的数据库,从而对本区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鲕滩气藏的构造、沉积环境和储集层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后,又建立了三维地质模型。利用Schlumberger公司成像新技术对储集层气水分布规律和储层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在合理确定各种储量参数的基础上,对渡口河气田飞仙关组鲕滩气藏估算了地质储量。  相似文献   

16.
应用数值模拟技术研究剩余油分布规律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沈95区块储层具有砂体结构复杂,非均质性强,注水开发效果差及剩余油分布规律认识不清等特点。采用地质建模和油藏数值模拟一体化技术研究思路,在构造特征研究、精细地层对比、沉积相研究的基础上,建立精细的三维地质模型。利用油藏数值模拟软件建立了该区块油藏数值模型,并对区块地质储量、压力、含水率及单井生产历史进行了拟合,地质储量拟合误差为4.2%,87%的单井历史拟合误差小于6%。研究结果表明,沈95区块剩余油主要受沉积微相、储层非均质性、断层的封闭性、井网不完善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从纵向上来看,剩余油主要集中在主力油层的Ⅱ4—Ⅲ2小层;平面上主要分布在现井网未波及区、断层封闭性较强地区及微构造高部位,多呈孤立状和条带状。  相似文献   

17.
特高含水期马20断块剩余油分布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兴隆台油田马20断块兴隆台层组构造复杂,开发历史长,作业措施频繁,已进入特高含水开发阶段,剩余油分布状况异常复杂.为解决此难点,采取了优选主力目标层,精细储量复算,优化网格,建立精细地质模型,岩石流体物性控制,精细动态数据控制,精细历史拟合等数值模拟研究技术措施,建立了各小层砂体剩余油饱和度等值图,定量分析了平面、纵向的水淹状况和剩余油分布规律,探索出针对特高含水期老油田不同剩余油潜力区分布特点进行可行性挖潜对策调整模式.  相似文献   

18.
通过岩心分析、成像测井、地球物理、储层地质、油藏动态等资料,对塔里木盆地迪那2气田古近系裂缝进行了研究.利用构造光滑、三维边界探测和边界加强等联合技术识别不同尺度的裂缝分布,采用分级次的裂缝建模技术建立裂缝分布的三维地质模型.研究结果表明:①迪那地区古近系裂缝走向以近东西向的高角度斜交缝和垂直缝为主,宏观裂缝真开度普遍...  相似文献   

19.
应用水平井资料开展精细油藏建模及剩余油分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高尚堡油田高104-5区块馆陶组8#小层水平井开发油藏为例,分析水平井钻井资料、地震资料等各种基础信息的地质意义并加以综合利用,在单砂体内部开展沉积旋回精细划分对比的基础上,采用目前流行的相控随机建模技术建立了水平井目的层单一目标砂体高精度地质模型.在此基础上,开展精细油藏数值模拟研究,建立油藏动态模型,进而通过历史拟合以及动态方法对静态模型进行验证,经验证,所建立的地质模型具有较高的精确度,能够满足进一步开展研究工作的需要,并以此为基础对水平井开发状况、含水特征、见水规律以及剩余油分布特征等问题进行研究和评价.图11参10  相似文献   

20.
储层建模优化技术在靖边气田下古气藏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靖边气田下古气藏为典型的海相碳酸盐岩储层,具有工区面积大,储层薄,储层致密区发育等特点。在该区块储层建模的过程中,存在着侵蚀沟槽发育、海相碳酸盐岩无精细相模型和无法判断储层沉积方向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创造性的提出了分层切割精细沟槽刻画技术、相控建模与储/地比模型约束技术和数据分析对比优化等技术,最终建立了符合气藏地质特征的三维精细地质模型,为气田开发调整方案的部署提供了地质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