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本文研究了T=900—1100℃时,PbS和PbO·SiO_2的交互反应。得出函数F(α)=(0.5-α)/((1-α)~(5/3))与t的直线关系。认为反应前期是化学控制,反应后期是扩散控制,计算出化学反应活化能ΔE=140kJ/mol,扩散活化能ΔE_D=105.8kJ/mol。  相似文献   

2.
李诚  刘纯鹏 《金属学报》1991,27(1):B068-B070
本文研究了T=900—1100℃时,PbS和PbO·SiO_2的交互反应。得出函数F(α)=(0.5-α)/((1-α)^(5/3))与t的直线关系。认为反应前期是化学控制,反应后期是扩散控制,计算出化学反应活化能ΔE=140kJ/mol,扩散活化能ΔE_D=105.8kJ/mol。  相似文献   

3.
亚胺基二乙酸树脂对镉的吸附性能及其机理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研究了用亚胺基二乙酸树脂(D401)吸附镉离子的过程。结果表明,在pH=5.73时树脂对镉的吸附效果最佳,测得树脂的静态饱和吸附容量为363 mg.g-1;用0.5 mol/L HCl作解吸剂,解吸率为100%,表观吸附速率常数k298=2.05×10-5s-1,表观吸附活化能Ea=18.0 kJ/mol,等温吸附服从Freundlich经验式;吸附热力学参数ΔH=3.08 kJ/mol,ΔS=35.9 J/(mol.K),ΔG=-7.62 kJ/mol,树脂功能基与镉离子的配位摩尔比为1∶1。用化学和红外光谱等方法讨论了吸附机理。  相似文献   

4.
氨基膦酸树脂对铅的吸附性能及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Pb2 在氨基膦酸树脂上的吸附行为 ,结果表明 :树脂的静态饱和吸附容量为 82 2mg/ g ;用 0 .5mol/L的HCl和 0 .2~ 0 .3mol/L的EDTA洗脱 ,洗脱率分别为 97%和 99%以上。测得吸附热力学参数分别为 :ΔH =9.0 4kJ/mol,ΔG =- 3.99kJ/mol,ΔS =43.7J/ (mol·K)。等温吸附服从Freundlich经验式 ;表观活化能Ea=13.8kJ/mol;表观速率常数k2 98=2 .2 8× 10 -5s-1;树脂功能基与Pb2 的配位比为 2∶3。用化学和红外光谱的方法探讨了树脂对Pb2 的吸附机理。  相似文献   

5.
聚醚胺 / 酚醛胺-环氧树脂体系的固化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示差扫描量热法(DSC)研究了以聚醚胺/酚醛胺为固化剂的环氧树脂体系的固化反应。在25~230℃范围内,以不同的升温速率(5,10,15,20℃/min)升温,对该体系的固化动力学参数进行分析。由Kisserger方程求得该体系固化反应的表观活化能为61.76 kJ/mol,频率因子A为7.1×107s-1;由Crane方程得出固化反应级数为1.116。最终建立了固化动力学方程,即-dα/dt=k(1-α)1.116,其中k=7.1×107exp(-7429/T)。  相似文献   

6.
电解浸出废旧锂电池中钴的热力学和动力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废旧锂电池正极条为阴极,以铅板作阳极,在稀硫酸溶液中,电解浸出正极材料中的钴,从热力学和动力学两方面对钴的电解浸出过程进行研究。实验及热力学数据分析表明:LiCoO2主要通过Co(OH)3还原浸出得到Co2+,考查浸出温度和时间表明在电解前期5~30 min电解浸出由缩核模型的化学反应过程控制,浸出率α与时间t满足未反应核收缩模型1-(1-α)1/3=Kt,其表观活化能为7.32 kJ/mol;中期是混合控制;后期75~180 min符合内扩散控制模型1-2α/3-(1-α)2/3=Kt,表观活化能17.05 kJ/mol。浸出液中的铝主要是铝箔表面氧化铝层不受阴极保护而溶于硫酸溶液,正极材料从铝箔上剥离与氧化铝层的溶解有关,剥离时间影响钴的浸出率。  相似文献   

7.
一水硬铝石的热分解反应动力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一水硬铝石(α-AlOOH)分解前后的X射线衍射(XRD)谱, 判断其热分解后主要生成α-Al2O3. 分别用Coats-Redfern积分法和Kissinger方法处理了不同升温速率下一水硬铝石的差热曲线, 两种方法得到的热分解反应动力学参数非常接近, 计算所得的活化能分别为254.54 kJ/mol和244.08 kJ/mol, 并推断了反应的动力学模型和反应机理. 研究表明一水硬铝石的热分解符合Mample单行法则, 相对应的机理为随机成核和随后增长.  相似文献   

8.
淬冷法研究NbCl5-NaCl和NbCl5-KCl二元系的热力学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高温平衡淬冷方法,研究了NaCl-NbCl5和KCl-NbCl5二元系的热力学性质。结果表明:在580~680 K和0.06~0.12 MPa范围内,NaNbCl6(g)和KNbCl6(g)分别是惟一产物,且NaNbCl6(g)比KNbCl6(g)稳定。反应NbCl5(g) NaCl(s)NaNbCl6(g)的热力学函数是ΔH m=(-28.3±1.5)kJ/mol和ΔS m=(-73.0±2.0)J/(mol.K);反应NbCl5(g) KCl(s)KNbCl6(g)的热力学函数是ΔH m=(-37.6±1.5)kJ/mol和ΔS m=(-93.7±2.0)J/(mol.K)。  相似文献   

9.
高岭石脱水反应的非等温热重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系统分析非等温固相反应特点的基础上,建立了非等温脱水反应速率方程.采用非等温热重法、通过计算机辅助计算,对高岭石脱水反应动力学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由于高岭石晶体结构中内、外羟基脱除的顺序不同,其脱水反应机制在反应分数(α)为0.7左右时发生改变.在反应前期(0<α<0.7)时,脱水反应遵循二维扩散控制规律,脱水反应表观活化能为159.682 kJ/mol、表观频率因子为1.007×10 10/min.  相似文献   

10.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研究了抗肿瘤药物甲啶铂的水合反应,以及甲啶铂在0.9%NaCl溶液中的稳定性。结果表明,甲啶铂的水合反应遵循一级反应动力学规律,20℃时反应速率常数为k=0.03086h-1,半衰期22.5 h,反应活化能E=80.6 kJ/mol;在0.9%NaCl溶液中,甲啶铂的水合反应被抑制,反应达到平衡后,甲啶铂的降解不超过4%。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Au(Ⅲ)在巯基树脂上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在298 K时静态饱和吸附容量为1106.9 mg/g树脂,用15%硫脲与1 mol.L-1盐酸的1∶1混合溶液作解吸剂解吸率可达92.60%。等温吸附遵循Freundlich经验式;测得在298 K时,吸附速率常数k298=5.23×10-5s-1;吸附活化能Ea=16.23 kJ.mol-1;吸附反应热效应ΔH=27.8 kJ.mol-1。用饱和容量法测定巯基树脂吸附Au(Ⅲ)的配位比均接近1∶1。红外光谱测定表明:树脂功能基-SH中硫原子与Au(Ⅲ)形成了配位键。  相似文献   

12.
改性竹炭对银(Ⅰ)的吸附性能与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改性竹炭对银(Ⅰ)的吸附性能与机理。研究表明:竹炭对银(Ⅰ)有良好的吸附性能,平衡吸附量为45.2mg/g;竹炭对银的吸附动力学可用准一级动力学描述,表观吸附速率常数k298=3.29×10-4s-1,表观吸附活化能为:Ea=36.1kJ·mol-1;银在竹炭上的吸附符合Langmiur吸附等温线,吸附系数KL(298K)为24.427L.mg-1,饱和吸附量Q∞为62.7mg/g;温度升高,吸附量减小,表明吸附为放热过程;测得吸附热力学参数为:ΔH=-40.9kJ·mol-1,ΔG=-36.6kJ.mol-1,ΔS=-14.46J.K-1.mol-1。机理研究表明:竹炭对银(I)的吸附主要为还原吸附。  相似文献   

13.
研究用D113弱酸性树脂吸附锌(Ⅱ)的过程.结果表明D113树脂对锌离子的吸附在pH=6.20的Hac-NaAc介质中最佳,每克树脂在298 K下静态饱和吸附容量为172 mg;用2~3 mol/L的盐酸溶液进行洗脱,一次洗脱率可达100%.不同温度下,树脂吸附锌的表观吸附速率常数分别为k288k=1.82X 10-5/s、k298K=2.34X 10-5/s、k308k=2.81×10-5/s、k313k=3.26×10-5/s;表观吸附活化能Ea=17.0 kJ/mol.测得热力学参数分别为△H=30.3 kJ/mol,△S=160J/(mol·K),△G=-17.4 kJ/mol等温吸附服从Frcundlich和Langmuir经验式.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改性竹炭对银(I)的吸附性能与机理.研究表明:竹炭对银(I)有良好的吸附性能,平衡吸附量为45.2 mg/g;竹炭对银的吸附动力学可用准一级动力学描述,表观吸附速率常数k298=3.29×10-4 s-1,表观吸附活化能为:Ea=36.1 kJ·mol-1;银在竹炭上的吸附符合Langmiur吸附等温线,吸附系数KL(298 K)为24.427 L·mg-1,饱和吸附量Q∞为62.7 mg/g;温度升高,吸附量减小,表明吸附为放热过程;测得吸附热力学参数为:ΔH= -40.9 kJ·mol-1,ΔG=-36.6 kJ·mol-1,ΔS=-14.46 J·K-1·mol-1.机理研究表明:竹炭对银(I)的吸附主要为还原吸附.  相似文献   

15.
周渝生  杜挺 《金属学报》1984,20(6):475-482
用体系的初始浓度结合反应过程还原剂失重速度测定动力学参数的方法,测量了固体碳还原熔融FeO-CaO-SiO_2-MgO和FeO-CaO-SiO_2两种渣系中FeO的还原速度。在本试验条件下测出的还原反应速度是总FeO(wt-%)的表观一级反应。表观活化能为222.60kJ/mol。本试验的经验速度方程式为 v=-(W_s/A)·dC/dt=1453.0[exp(-(222600/RT))]·C 试验表明对流扩散是固体碳还原熔融氧化铁反应的速度限制步骤。  相似文献   

16.
固体碳还原熔融氧化铁的速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体系的初始浓度结合反应过程还原剂失重速度测定动力学参数的方法,测量了固体碳还原熔融FeO-CaO-SiO_2-MgO和FeO-CaO-SiO_2两种渣系中FeO的还原速度。在本试验条件下测出的还原反应速度是总FeO(wt-%)的表观一级反应。表观活化能为222.60kJ/mol。本试验的经验速度方程式为 v=-(W_s/A)·dC/dt=1453.0[exp(-(222600/RT))]·C 试验表明对流扩散是固体碳还原熔融氧化铁反应的速度限制步骤。  相似文献   

17.
纳米Eu0.12Y1.78La0.10O3-δ荧光粉的合成动力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不同升温速率的差热-热重分析(DTA-TG)研究纳米Eu0.12Y1.78La0.10O3-δ荧光粉的合成动力学。研究表明,纳米Eu0.12Y1.78La0.10O3-δ荧光粉的前驱体为六方相Y(OH)3,利用Doyle-Ozawa法和Kissinger法计算得到前驱体2个分解阶段的表观活化能平均值分别为699.40、362.81kJ.mol-1。用Kissinger法确定反应级数和频率因子,确定纳米Eu0.12Y1.78La0.10O3-δ荧光粉2个合成阶段的反应速率方程分别为dα/dt=1.94×1046e-84120/T(1-α)1.17;dα/dt=5.89×1020e-43640/T(1-α)1.14。  相似文献   

18.
采用非等温动力学方法对反应烧结制得的不同配方Z值β-Sialon材料的氧化行为进行了研究.并得到各配方Z值β-Sialon,在800℃~900℃开始氧化,1000℃~1360℃为快速温度段,1400℃~1480℃为慢速氧化温度段.表面的氧化膜对材料的氧化有保护作用.不同配方Z值β-Sialon氧化初期为化学控速阶段,方程为lnTdW/dT=ln(A0Po 2ZC/Rα)-Ec/RT,试样氧化反应的表观活化能在238 kJ~285kJ之间;试样的氧化后期为扩散控速阶段,其方程为lnT(W-W0)dW/dT=lnZdA02pPo 2/Rα-ED/RT.试样的氧化反应的表观活化能在286 kJ~390 kJ之间.各配方Z值β-Sialon的抗氧化能力随着Z值增大而呈增强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采用铁基非晶合金粉末Fe78Si9B13固定化修复Cu污染土壤,探讨不同温度和pH值对Cu2+形态转变的影响。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Fe78Si9B13AP与Cu2+的反应均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方程描述的规律,土壤总Cu含量为600 mg/kg,温度为313 K,pH=6时,Fe78Si9B13AP化学反应速率kobs=1.449 h-1,活化能ΔE=15.94 kJ/mol。修复后土壤的三步浸提(BCR)结果显示,土壤中迁移态的Cu转变为可还原态和可氧化态,从而有效降低了土壤的环境风险。研究反应机理发现,Fe78Si9B13AP的开路电压比零价Fe(ZVI)低0.27 V,因此在...  相似文献   

20.
黄渊泽  马衡 《贵金属》1991,12(3):1-9
用TG-DTA、IR及X-射线衍射方法研究fac-和mer-[Rh(NH_3)Cl_3]的热解机理。在氮气气氛中加热至315~375℃二者均出现分解并失重约60%,相应的分解活化能分别为596和627kJ/mol。mer-[Rh(NH_3)_3Cl_3]在氢气气氛中以加热速度2℃/min加热时,则热解温度范围更宽,并分三步失重,其相应的活化能分别为336.24,307.42及1380kJ/mo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