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准噶尔晚石炭世,二叠纪前陆盆地演化与油气聚集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中、晚石炭世和早二叠世,准噶尔盆地古陆块与其周缘的西伯利亚板块、哈萨克斯坦板块、塔里木板块碰撞,形成了盆地内西缘、南缘、东北缘三大前陆盆地系统。准噶尔盆地前陆盆地系统的演化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即盆前期的被动大陆边缘阶段,此期准噶尔盆地四周被海洋所围限,周边为被动型大陆边缘;周缘前陆盆地联合阶段,此时发育了西缘和东北缘两个前陆盆地;破裂前缘盆地阶段,此阶段南缘前陆盆地开始发育,由于基底卷入前陆盆地造成核部褶皱所分隔的孤立盆地;前陆盆地消亡阶段,此为前陆盆地大统一时期,发育阶段结束。经上述四个演化阶段形成了盆地二叠纪的构造格局,并形成了玛湖凹陷的西北斜坡区及其断阶带、中拐凸起、达巴松凸起、陆南凸起中西段和白家海凸起等有利油气聚集带。  相似文献   

2.
基于对Chaco盆地的详细解剖,通过分析其古生界天然气的成藏条件和成藏特征,总结其成藏主控因素,进而类比和分析南美前陆盆地古生界天然气的成藏特征和勘探潜力。Chaco盆地天然气资源丰富,为南美天然气储量最大的盆地,且天然气资源主要集中在古生界;其古生界天然气成藏模式优越,成藏具有优生、多储、圈闭规模大、新生古储、多期成藏、近源成藏及集中分布的特征,天然气成藏受主力成藏组合和断裂的双重控制。由于构造演化的差异,南美前陆盆地古生界有效储层仅在中部3个盆地发育;除Chaco盆地外,其他2个前陆盆地古生界与Chaco盆地具有相似的天然气成藏条件,成藏背景有利,具有一定的勘探潜力。研究指出Chaco盆地古生界天然气勘探程度较高,下一步勘探仍以次安第斯带和前渊带泥盆系为主要目的层系,兼探深层和斜坡带浅层非构造圈闭。Beni盆地和Madre de Dios盆地古生界勘探程度非常低,下一步应加强断裂最为发育的次安第斯带和前渊带的勘探力度,以构造圈闭为最有利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3.
湘西地区从南华纪以来经历了两次大规模前陆盆地的形成与演化过程,南华纪—志留纪末期海相前陆盆地形成阶段和泥盆纪—早白垩世陆相前陆盆地形成阶段。其沉积环境演化模式为:海相前陆盆地的形成与演化经历了大陆裂谷碎屑岩阶段、被动大陆边缘碎屑岩陆棚—碳酸盐岩陆棚—碳酸盐台地阶段、前陆盆地早期海相复理石阶段、前陆盆地晚期海相磨拉石阶段,缺失前陆盆地晚期陆相磨拉石阶段,且前陆盆地晚期海相磨拉石阶段短暂,前陆盆地早期海相复理石阶段长久。陆相前陆盆地的形成与演化经历了大陆裂谷拉张碎屑岩阶段、被动大陆边缘碳酸盐台地—台盆阶段、前陆盆地早期海相复理石阶段、前陆盆地晚期陆相磨拉石阶段,缺失前陆盆地晚期海相磨拉石阶段,且前陆盆地早期海相复理石阶段短暂,而前陆盆地晚期陆相磨拉石阶段长久。两次前陆盆地形成过程的差异受控于构造运动中古地理位置:第一次海相前陆盆地受控于其东南缘华南洋的形成、发展与消亡,为近被动大陆边缘海相前陆盆地;第二次陆相前陆盆地受控于北部勉略洋的形成、发展与消亡,为远被动大陆边缘陆相前陆盆地。湘西地区复合叠加型前陆盆地的形成与演化反映了整个扬子地台边缘的构造、沉积演化历史,对应于两次威尔逊旋回。  相似文献   

4.
阿根廷油气资源丰富,自北向南发育库约、内乌肯、圣豪尔赫和奥斯特勒尔4个含油气盆地,其构造演化可分为裂谷前基底、裂谷期、后裂谷沉降期和安第斯前陆期。圣豪尔赫盆地受安第斯造山运动影响较小,构造受控于断陷期和坳陷期形成的各类圈闭,其余三个盆地构成次安第斯弧后前陆盆地群南段,受安第斯造山运动影响较大。库约盆地以裂谷期烃源岩为主,其余3个盆地以热沉降期海相泥岩和碳酸盐岩为主,同期沉积地层为主要成藏组合。储层以碎屑岩为主,内乌肯盆地发育少量碳酸盐岩储层;四个盆地陆上油气发现程度均较高,圣豪尔赫盆地海域和深层仍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内乌肯盆地页岩油气资源丰富,潜力巨大,将成为未来的勘探热点。  相似文献   

5.
下扬子北缘前陆盆地构造演化及沉积特征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下扬子北缘主要受扬子板块、华北板块和秦岭微板块相互作用控制,自晚二叠世开始,扬子板块向北俯冲于秦岭微板块之下,构造环境由拉伸向挤压转换,于中三叠世形成下扬子北缘前陆盆地。下扬子北缘前陆盆地自萌芽至消亡可划分为3个演化阶段:1)萌芽阶段(P3—T1),形成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发育深水—半深水复理石建造;2)兴盛阶段(T2—T3),由海相前陆盆地向陆相前陆盆地转化,发育海相和陆相磨拉石沉积;3)持续发育—消亡阶段(J1-2),形成陆内前陆盆地,发育陆相含煤碎屑岩沉积。各演化阶段沉积特征不同,主要体现了由海相沉积向陆相沉积的连续渐进演化,且各阶段的沉积沉降中心基本一致,具有海相—陆相沉积叠合特征。   相似文献   

6.
基于板块构造与盆地演化的相似性开展油气勘探非常广泛。南美板块与非洲板块被动陆缘区具有一致地质演化与类似的构造沉积特征。在早白垩世,伴随冈瓦纳大陆的裂解,南美板块与非洲板块分离,南大西洋开始形成。这导致了大西洋两岸被动陆缘盆地构造和沉积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7.
残留被动大陆边缘盆地——一种被忽略的盆地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各种盆地分类中人们忽略了一种盆地类型,即"残留被动大陆边缘盆地"。这种盆地发育在大洋中脊,随着板块会聚已经俯冲到活动大陆边缘之下,大洋收缩到十分狭窄的程度但仍然保持被动大陆边缘的基本性质,且由于俯冲板块的板块拉力和挠曲造成的表层张力张性正断层活动较强烈。由于这种盆地是板块尚未碰撞时发育的,因此与前陆盆地还没有必然联系,随着板块碰撞和前陆盆地的形成,它可以演化成残留洋盆地前陆盆地。广西"钦防海槽"和"十万大山"盆地区,由于早古生代的华夏古陆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古陆块,因此在中奥陶世-志留纪武夷、闽台微陆块向华南古板块拼贴时,"钦防海槽"即处于"残留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演化阶段,其后经历了早泥盆世残留洋盆地、晚古生代特提斯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晚二叠世早期前陆盆地、中生代前陆盆地和新生代走滑断陷盆地的盆地性质转化过程。  相似文献   

8.
������������ǰ½��ص��γ����ݻ�   总被引:52,自引:7,他引:45  
川西晚三叠世前陆盆地是中国典型的前陆盆地之一,也是一个重要的含油气盆地。其形成是由于岩石圈深部调整作用引起扬子板块自南东往北西持续俯冲,龙门山推覆构造带自北西往南东持续覆的结果。川西晚三叠世前陆盆地的形成与演化可分为五个阶段:①被动大陆边缘发展阶段;②构造反转阶段;③前陆盆地早期补偿不足阶段;④前陆盆地中期补偿阶段;⑤前陆盆地晚期补偿过足阶段。前陆盆地能为该区石油,天然气,铅锌矿等矿藏的形成提供必  相似文献   

9.
塔里木盆地古生代盆地类型及板块运动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应用层序地层学研究方法将塔里木盆地古生界划分为9个层序,27个体系域。体系域研究表明,自寒武纪到二叠纪依次发育了碳酸盐岩台地、被动大陆边缘、克拉通内盆地、前陆盆地等多种沉积类型。以板块构造理论为指导,结合古地磁资料,对沉积盆地类型与构造演化之间的关系及构造作用对盆地的改造进行了探讨。从活动论的观点解释了塔里木盆地古生代各时期所处的地理位置、板块活动性质、盆地类型及沉积特点。认为古生代塔里木板块在漂移过程中与相邻板块碰撞,使其漂移轨迹呈“S”形。由于受板块运动性质的影响,塔里木盆地在古生代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盆地类型:寒武纪—早奥陶世,塔里木为一个离散边缘的克拉通盆地;早奥陶世末—早古生代末,塔里木板块东部(今南部)洋壳消减,形成东部的会聚边缘弧后前陆盆地和北部的离散边缘被动大陆边缘盆地两种不同类型盆地共生的构造格局;志留纪—泥盆纪,塔里木板块西北缘的天山洋闭合,塔里木板块与哈萨克斯坦板块开始发生碰撞,形成了克拉通内盆地;石炭纪塔里木板块西南缘为离散边缘,形成被动大陆边缘盆地;二叠纪塔里木为前陆盆地。  相似文献   

10.
张恺 《新疆石油地质》1991,12(2):91-106
中国大陆板块的演化经历了三次板块构造旋回的叠加。在元古代板块构造旋回末期曾联合为一个元古大陆,并与全球元古联合古陆聚敛在一起。在古生代板块构造旋回初期,中国元古大陆与全球元古联合古陆一起,同步发生裂解、漂移和海底扩张作用。中国元古大陆裂解为新疆古陆、华北古陆、华南古陆、柴达未古陆、华东古陆,它们之间为窄大洋所隔,在古生代时期各陆块在赤道附近,向北半球低纬度带漂移,羌塘—印支古陆于晚泥盆—早石炭世时从冈瓦纳大陆裂解出来,随古特提斯洋的扩张自南半球向赤道漂移,经加里东、海西和印支运动,在古生代扳块构造旋回末期(T),中国大陆主体又联合在一起,并使欧亚大陆形成。中、新生代板块构造旋回早期藏南—印度古陆从冈瓦纳大陆裂解出来,从南半球向赤道漂移;华东古陆此时期演化为菲律宾海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一起向中国大陆板块发生俯冲、消减作用;在上白垩—中新世时期藏南—印度古陆与中国大陆西南部发生强烈的碰撞、挤压与收敛活动;由于北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扩张作用,使中国大陆向北作顺时针方向的旋转、漂移,仅第四纪就向北漂移达数百千米。 中国大陆板块在三次板块构造旋回活动中受大陆裂解、漂移、碰撞和收敛作用的影响,控制着中国含油气盆地岩相古地理的演化和中国含油气盆地类型世代沿革的演化。  相似文献   

11.
南美西部主体为安第斯造山带,该造山带东侧亚安第斯地区由南至北分布有大量重要的含油气盆地,但由于各盆地演化历史及大地构造背景不同,其源岩、储集岩、盖层及圈闭条件也不尽相同,进而影响其油气潜力.通过综合分析前人在该区的基础地质及油气地质研究成果,总结该区大地构造分区及盆地演化,比较各盆地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及油气潜力,进而明...  相似文献   

12.
Oriente-Maranon盆地石油地质特征及勘探潜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Oriente-Maranon盆地是古生代克拉通边缘基础上发展和形成的次安第斯山(Sub-Andeans)前陆盆地之一,经历了克拉通边缘盆地→裂谷盆地→前陆盆地3个演化阶段。盆地内主要的烃源岩及储、盖组合均发育在裂谷盆地阶段,三叠系—侏罗系Pucara群和白垩系Chonta组2套主要烃源岩的排烃高峰期分别是古新世—始新世(距今60~45 Ma)和中新世(距今15~5 Ma)。Chonta组自生自储组合是最重要的成藏组合。盆地西部发育逆冲断层/褶皱圈闭和基底卷入圈闭,中部发育挤压或披覆背斜,东部发育牵引背斜圈闭,不同类型的圈闭沿北西—南东走向呈带状分布。有潜力的勘探领域包括中西部白垩系Chonta组烃源岩供油区域的披覆和挤压背斜圈闭,中部和南部侏罗系Pucara群烃源岩供油区域的牵引背斜圈闭和挤压背斜圈闭,中部的Pucara群碳酸盐岩圈闭,北部和东部成熟探区上白垩统岩性圈闭和上古生界构造-地层圈闭。图5参13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中西部前陆盆地生储盖组合及成藏基本要素匹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陆盆地构造特点决定了前陆盆地具有一套特定的成藏地质条件,其构造和沉积控制了生储盖层的发育和储盖组合类型;受多期构造运动的影响和由于多种盆地类型叠加,中国中西部前陆盆地沉积层序多样化,具有多套储盖组合.根据构造和沉积演化特点,在中国中西部前陆盆地划分出了3大套储盖组合,即下部生储盖组合、中部生储盖组合和上部储盖组合,其中下、中部生储盖组合以自生自储组合类型为主,生储盖层相互叠置,具有好的空间配置,但时间匹配较差;上部储盖组合主要为下生上储型,空间的匹配上欠佳,但生烃期、储层成岩阶段和盖层有效封盖等因素在时间匹配上最佳,是时效最佳匹配组合类型,目前发现的油气藏多赋存于该组合。  相似文献   

14.
试论中国西部陆内俯冲型前陆盆地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中国西部陆内前陆盆地大多是由陆内(C-型)俯冲形成的。陆内(C-型)俯冲是中国西部大陆构造的一种特殊构造形式,发育在陆内褶皱山系与前陆盆地的结合部位,形成于中国大陆拼接之后。微陆块拼接构成的中国大陆构造是中国西部前陆盆地结构复杂的重要因素;陆内(C-型)俯冲是C-型前陆盆地与C-型造山(冲断)带物质流和能量流循环的内在原因;特提斯洋关闭和印度板块持续推挤是中国西部前陆盆地形成的构造动力学背景。中国西部前陆盆地在成因机制、盆地类型、地质特征及油气成藏等许多方面,与典型的前陆盆地有很大差别。陆内俯冲型(C-型)前陆盆地具有陆相烃源岩、低孔渗性砂岩储层、油气圈闭多样、以喜山期为主多期成藏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东海中、新生代盆地成因机制和演化(上)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赵金海 《海洋石油》2004,24(4):6-14
文章宏观地论述了东海中、新生代盆地成因机制和构造演化。该文对盆地成因机制和构造演化的动力学背景、盆地演化的动力学特征、冲绳海槽的地质特征、冲绳海槽盆地成因机制以及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所产生的火山弧等作了详细的探讨 ,认为东海岩石圈是西部陆地华南岩石圈向海区的延伸 ,冲绳海槽是一个地壳和岩石圈急剧变薄的地区。海槽最引人注目的特点是热流值异常高且热流值高低相差悬殊 ,菲律宾海的构造演化影响冲绳海槽北段的形成 ,中国台湾东部的弧陆碰撞影响冲绳海槽南段的形成 ,而东海大陆架上的龙井运动又是冲绳海槽拉张的产物。作者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 1 )东海盆地的发生、发展和演化是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碰撞、俯冲和弧后拉张的结果 ;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之间的碰撞、楔入、隆升成山的远程效应和中国台湾与菲律宾之间的弧陆碰撞所产生的构造动力场在东海地区形成叠加、复合 ,从而在东海产生了不同时期 ,不同力学性质和不同发展历史的盆地 ;( 2 )东海海域内有两个不同时代、不同类型、不同结构、不同成因机制和不同演化历史的沉积盆地 ;( 3)冲绳海槽是欧亚板块东缘上的一个独具地质风格的构造单元 ,是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所造成的一个弧后盆地 ,属陆缘上的一个发展到高级阶段?  相似文献   

16.
东海中、新生代盆地成因机制和演化(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赵金海 《海洋石油》2005,25(1):1-10
文章宏观地论述了东海中、新生代盆地成因机制和构造演化。该文对盆地成因机制和构造演化的动力学背景、盆地演化的动力学特征、冲绳海槽的地质特征、冲绳海槽盆地成因机制以及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所产生的火山弧等作了详细的探讨,认为东海岩石圈是西部陆地华南岩石圈向海区的延伸,冲绳海槽是一个地壳和岩石圈急剧变薄的地区。海槽最引人注目的特点是热流值异常高且热流值高低相差悬殊,菲律宾海的构造演化影响冲绳海槽北段的形成,中国台湾东部的弧陆碰撞影响冲绳海槽南段的形成,而东海大陆架上的龙井运动又是冲绳海槽拉张的产物。作者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东海盆地的发生、发展和演化是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碰撞、俯冲和弧后拉张的结果;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之间的碰撞、楔入、隆升成山远程效应和中国台湾与菲律宾之间的弧陆碰撞所产生的构造动力场在东海地区形成叠加、复合,从而在东海产生了不同时期,不同力学性质和不同发展历史的盆地;(2)东海海域内有两个不同时代、不同类型、不同结构、不同成因机制和不同演化历史的沉积盆地;(3)冲绳海槽是欧亚板块东缘上的一个独具地质风格的构造单元,是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所造成的一个弧后盆地,属陆缘上的一个发展到高级阶段的裂谷;(4)冲绳海槽的北  相似文献   

17.
秘鲁Maranon盆地油气地质特征及勘探潜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秘鲁Maranon盆地是安第斯山山前的前陆盆地之一。结合该盆地的勘探历史和勘探现状,对相关的钻井、物探以及地球化学等资料进行石油地质综合分析,评价了该盆地的石油地质条件及其勘探潜力。Maranon盆地内有三叠-侏罗系的Pucara组和白垩系的Chonta组两套主要烃源岩,分别于晚侏罗世和始新世开始成熟生烃。Pucara组生成的原油运移至该组地层的剥蚀面,充注至白垩系,但遭到后期造山运动的破坏,通过再次运移聚集成藏;Chonta组生成的原油向盆地东北部运移聚集成藏。盆地内的圈闭类型有背斜、断鼻、断块和地层圈闭等,可能发育多套储盖组合。Maranon盆地西部逆冲-前渊带和无古生界构造圈闭背景的白垩系圈闭、Pucara组碳酸盐岩圈闭以及白垩系Chonta组以下地层潜在的含油气圈闭是该盆地3个重要的潜力勘探领域。图4表1参24  相似文献   

18.
前陆盆地的类型及油气远景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前陆盆地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前陆盆地可分为5类,即周缘前陆盆地。弧后前陆盆地。破裂前陆盆地。陆内前陆盆地和走滑前陆盆地。前陆盆地形成于挤压构造环境,具有一些相似的成因特征,如沉降中心与沉积中心不一致;沉降曲线呈陡、缓、陡3段;沉积物遭受挤压变形.根据变形强度的差异.可分出3到5个变形带等。形成于不同大地构造背景中的前陆盆地具有不同的充填特点和盆地结构,也具有不同的油气远景。周缘前陆盆地是由于陆-陆碰撞,在俯冲板块上产生的挠曲盆地,常由被动大陆边缘裂谷盆地转化而成。盆地充填具有双层结构,早期发有复理石前陆盆地,堆积厚度巨大,发育厚度较大的生油岩系;后期发育磨拉石前陆盆地,为向上变粗的序列,发育有较厚的储集岩系。这类前陆盆地具有极好的油气远景。孤后前陆盆地与A型俯冲作用有关,可以由弧后裂谷盆地转化而成。盆地充填可具双层结构或仅有单后结构,早期发育火山复理石前陆盆地,堆积厚度大,发育有较厚的生油岩,后期为火山磨拉石盆地。这类前陆盆地具有较好的油气远景。破裂前陆盆地的形成是因基底卷入前陆变形作用,造成了块状隆起和基底褶皱所分隔的孤立盆地。这类盆地中沉积岩层厚度不大,油气远景欠佳。陆内前陆盆地形成于板内,远离碰撞造山带,可能与碰撞造山带的远程效应有关。盆地充填具双层或单层结构,以发育磨拉石前陆盆地为主,早期复理石不发育。这类前陆地具有一定的油气远景。走滑前陆盆地发育于大型陆内走滑系的两侧,伴有拉分盆地,盆地充填具单层结构,发育磨拉石前陆盆地,沉积中心明显呈雁行排列。这类盆地油气远景有限。前陆盆地的结构具有不对称的特点。自造山带向盆地方向发育山前冲断带、前陆坳陷、前缘斜坡和前缘隆起等构造单元,相应地具有各自的油气藏分布模式。   相似文献   

19.
南秦岭泥盆纪:周缘前陆盆地和新生海洋盆地并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秦岭泥盆系形成的构造环境是研究秦岭造山带的学者们长期争议的一个焦点.通过形成大地构造环境、沉积特征的综合对比以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认为南秦岭地区泥盆纪的盆地原型,大致以佛坪隆起为界,其东的东秦岭发育周缘前陆盆地,其西的西秦岭发育周缘前陆盆地(北带)和新生海洋盆地(南带),东秦岭与扬子连接部位(高川)发育一个新生的坳拉槽,这些盆地在空间上并列.   相似文献   

20.
准噶尔盆地结构构造与油气田分布   总被引:31,自引:4,他引:27  
张功咸 《石油学报》1999,20(1):13-18
准噶尔盆地是晚古生代以来多期形成的复合叠加前陆盆地。原型盆地的成盆期包括:晚石炭—二叠纪碰撞造山期的碰撞前陆盆地;三叠纪—早、中侏罗世与北天山、西准噶尔山、阿尔泰山、博格达山复活有关的前陆盆地,这两个阶段有多个沉积—沉降中心;与北天山均衡活动有关的晚侏罗世—白垩纪—早第三纪前陆盆地;晚第三纪—第四纪与北天山强烈复活有关的前陆盆地。每个坳陷由褶皱—冲断带、陡坡带、沉降中心、缓坡带和前隆组成。三个隆起为叠加的前隆。部分前隆因后期改造已不明显。克拉玛依坳陷是最有利的生油气坳陷,北天山山前侏罗纪前陆坳陷次之,潜力巨大。克拉美丽山前石炭—二叠纪坳陷、博格达山前二叠纪坳陷后期改造强烈,对油气破坏较大。北天山山前三叠纪坳陷也有一定的生烃条件。乌伦古坳陷后期沉降较小,成熟度较低,难于形成中型以上规模的油气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