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6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置换通风空调系统能耗因素的理论分析和实例计算。证明置换通风空调系统的节能优势,方法以置换通风空调系统的节能性为研究重点,对冷负荷、送风量、送风温度及新风量进行理论探讨。并通过实例,与传统空调系统比较,量化其节能效果.结果理论探讨和实例计算表明,与传统空调系统比较,该系统具有节能降耗的效果,同时,得到新风量、换气次数、制冷量和节能率之间的变化规律,证明在较高空气品质条件下,仍能达到节能效果.结论与传统空调系统相比,置换通风空调系统送风量节省55.29%;同时.制冷量减少56.16%.当换气次数增至2.6次/h时,仍可节约制冷量19.84%.  相似文献   

2.
当前常规中央空调系统普遍存在能耗高的问题,不符合国家提倡节能低碳的总体要求,对现有空调系统进行节能改造非常有必要。以某家居城中央空调系统节能改造为例,采用能耗模拟软件分析得出该家居城的主要能耗构成,提出对原空调系统采用水蓄冷技术进行节能改造,预测项目改造后的节能量。项目实施节能改造后,通过测试空调系统的实际运行参数得出能耗分布情况,发现模拟预测结果与实测结果一致,达到了预期的节能效果。表明在实际空调节能改造项目中,通过能耗分析软件模拟分析结果为后续项目改造提供节能预测评估的方法可行,其研究方法可为空调行业及相关领域的节能改造工程借鉴。  相似文献   

3.
全热交换器在空调系统中的节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热交换器是一种特制的热交换设备,伴随着空调系统的运行,新风和排风进行全热交换,排风排掉的能量由新风带回,既降低了能耗又及时补充了新鲜空气.分析了全热交换器的结构特点,介绍了其工作原理,并结合实际工程分析了其节能原理及节能效果,得出全热交换器在能耗大的空调系统中具有很好应用前景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摘要:食品加工车间原模块制冷机组定水流量空调系统水泵运行能耗过高,经过变流量改造后,能耗降低,节能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
能耗模拟技术是进行节能分析、技术改进及经济优化等的有效手段.笔者以长春市某政府办公建筑为例,利用建筑能耗模拟软件DeST-c对建筑空调系统的能耗状况进行了动态模拟,并提出了政府办公建筑现存的能耗问题及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6.
依据北京某酒店公共建筑能源分项计量系统获取的夏季空调系统能耗数据,分析该酒店夏季空调各项的能耗情况和能耗特点,指出该酒店空调系统的缺陷,并提出相应的节能改造措施.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通讯基站能耗特点及环境要求,建立其环控能耗模拟模型,对典型地区的环控能耗进行模拟分析.以180、240、370 mm砖混墙体和50、75、100 mm彩钢板围护结构为例,分析通讯基站基础室温特性,研究通讯基站在不同环控温度下的空调冷负荷和围护结构的散热量,比较空调系统和空调-热虹吸管联合系统对环控能耗的影响,探讨热虹吸管换热设备的全年节能效果.结果表明,提高环控温度能有效降低空调能耗,从25℃提高到28℃,最高的节能效果达到16%.砖混围护结构的通讯基站中,180 mm厚砖混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大,有利于围护基站散热;彩钢板围护结构的通讯基站中,50 mm厚彩钢板的传热系数大,空调能耗低.与空调系统相比,空调-热虹吸管联合系统节能效果明显,最高节能率达到54.5%.  相似文献   

8.
湿热地区设置空调的实验室的空调能耗比常规公共建筑的空调能耗要大得多,其中一个原因是空调系统中排风引起的空调新风能耗占比较大。本文提出了一种分功能独立的“新风-补风”系统,较大程度地减小湿热地区实验室所需的新风量和新风负荷,并结合实际案例分析该系统的节能效果。分析结果表明,与普通的“多联机+新风”空调系统相比,基于分功能设计的“多联机+分功能新风-补风”空调系统的节能率达到了65.8%。  相似文献   

9.
中央空调系统的节能改造有很大的降耗空间,本文论述中央空调系统的节能改造要采用综合措施来实现效果的最大化。包括对空调冷热源系统改造、空调输配系统改造、空调自动控制系统等方面的改造。采用综合措施节能改造的方案,对中央空调系统减少能耗、提高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关注空调能耗、关注"节能减排",是空调业内人士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对中央空调系统的运行管理、降低能耗、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1.
室内温、湿度对人体热舒适和空调能耗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采用一次回风集中空调系统的办公建筑为例,就室内温、湿度设计参数对空调房间热舒适环境和空调系统能耗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同样的室内人体热舒适环境(等效温度)的条件下,随着室内温度的增加,一次回风系统的需冷量和总的耗能量是增加的。因此,夏季提高空调室内温度是不节能的。在相同热舒适(等效温度)条件下,要减少空调系统的冷负荷,室内设计温、湿度参数在推荐的热舒适区范围内,宜采用较大的室内相对湿度和较低的室内干球温度的组合,或采用较高的等效温度。  相似文献   

12.
以单位冷量空调总能耗为目标函数,对变流量空调冷冻水系统方案进行了优化计算,分析了变流量水系统空调总能耗的变化量,结果表明,在变流量空调水系统在机组蒸发器流量不低于20%的情况下系统都是节能的,经计算全年可节省冷水机组和水泵耗功之和的5.90%左右。为变流量空调水系统的设计和推广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从初投资和系统总耗能量角度,对天然冰蓄冷空调系统与冰蓄冷空调系统、常规空调系统进行比较;对不同电价政策下的冰蓄冷空调系统的年运行费用和投资回收期进行比较,进一步推出系统总能耗的差别,得出采用天然冰蓄冷具有良好的节能效益。  相似文献   

14.
盛伟 《宁夏工程技术》2006,5(4):444-446
从设计及运行管理等角度出发,对建筑和中央空调提出了一些节能的可行措施,即建筑节能应注意优化建筑设计,采用节能建筑材料和通排风装置;中央空调节能应注意提高冷水机制冷效率,降低输配系统能源消耗和积极利用环境冷热源;另外,还详细介绍了一些中央空调节能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5.
公共建筑的电耗已接近城市建筑电耗的50%,而空调能耗占建筑能耗的33%~45%.大空间是公共建筑的特点,减少大空间的能耗是降低公共建筑能耗的关键.大空间按照规范设计一般是采用全空气空调系统,为了提高大空间节能效果,应针对不同大空间采用不同空调系统.对于体型复杂,空间大小不规则,空间高度大于5 m以上的大空间仍采用常规一次回风(无再热)全空气系统;对于体型比较规整,房间吊顶净高在4 m左右的大空间宜采用新风换气机加风机盘管空调系统.通过对武汉450 m2大空间,净高4 m的办公室应用新风换气机加风机盘管系统的夏季工况分析,对照常规一次回风(无再热)全空气系统,证实新风换气机加风机盘管系统节能效果显著,全热回收装置节能42.84%,且当室外设计参数朝着温度降低、相对湿度增加的方向变化时,节能效果及室内参数将朝着有利于全热回收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6.
机房空调能耗约占机房总能耗的40%。在IDC机房节能方案中,使用热管换热器利用自然冷源散热,能够减少空调工作时间,同时可避免室内外空气接触,满足湿度、洁净度的要求。参考北京某IDC机房,搭建试验模型,分析IDC机房内热管换热器和空调各自的散热负荷和能耗特性,研究围护结构的散热特性,比较设定温度和室外温度对空调能耗的影响。结果表明,北京冬季工况下,仅依靠围护结构的散热,无法满足IDC机房的散热需求;围护结构散热量约占IDC机房总散热量的19.5%;空调平均每天耗能3.5~4 kWh;使用热管换热器室内外温差不超过20℃,能耗仅为空调能耗的41%,全年节能约40%;与室内设定温度相比,室外气温对空调能耗的影响较大;室外温度提高1℃,空调能耗平均增加5%~6%。  相似文献   

17.
空调水系统变频节能改造分析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中央空调水系统水泵的选择,一般是根据最大冷负荷确定其流量和扬程,在实际运营中,由于空调经常处于部分负荷下运行,造成系统水流量过大,导致系统能耗浪费。通过对中央空调水系统的计算及分析,设计及采用变频控制系统对空调水系统进行节能降耗,系统安装运行正常,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作者在参加制定“旅游旅馆设计节能标准”的工作中,对位于北京、上海、广州三城市的六座著名的旅馆(饭店、宾馆)进行了建筑热工特性研究和全年空调(采暖)能耗动态模拟。本文侧重分析建筑设计和热工特性(包括建筑方位、建筑平面、墙体构造、外窗面积及构造等建筑形态)对空调负荷及空调(采暖)能耗的影响。为了减少空调冷、热负荷及建筑能耗,作者对空调建筑物的建筑设计提出了几点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中央空调系统高效节能技术分析与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目前中央空调系统运行无效能耗较高、炎热季节能耗巨大的现状,从整个系统的运行模式上探讨了无效能耗的成因,研究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为此开发了一套中央空调系统节能装置。从理论上建立了系统运行的动态数学模型,设定优化运行模式。在智能控制技术的支持下,使中央空调系统按最优模式运行,以达到既保持舒适性要求又节能省电的目的。对装置的节电率进行了比对实测,结果为22.6%,并逐一分析了测试结果。结果表明,装置在南方地区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