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针对川东北高压高产气井测试面临的问题,以整个测试作业安全、高效完成为出发点,对川东北高压高产气井测试工艺优化技术开展深入研究,研究内容包括测试方式、井口装置、地面流程设备、测试管柱的选型和优化,形成了一套适合川东北高压高产气井安全、优快、经济的完井测试配套技术.研究成果在川东北高压高产气并测试作业中的推广应用结果表明:测试成功率从77%提高到100%,有效提高了高压高产地层测试工程的设计和施工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为川东北地区三高气井测试作业的安全、高效提供了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2.
井底压力、温度是油气井生产过程中的重要参数,目前多采用间隔测试的方法获取,不利于油气井生产制度的及时调整,且高温高压油气井钢丝测试作业风险大。永久压力监测和光纤监测的测试仪器随完井管柱下入井中,压力计或光纤传感器测试井下压力、温度数据,通过电缆或光纤将测试数据实时传回至地面接收装置,地面数据处理系统可以存储和展示井下压力计传送上来的压力、温度数据。永久压力监测技术和光纤监测技术可以实现对油气井井底压力、温度的长期连续监测,为油气井生产精细化管理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尤其是能够有效解决高温高压油气井测试作业难题,可以在高温高压油气井中进行重点部署。  相似文献   

3.
川东北气藏具有超深、含硫化氢、温度高、压力高的特点,气井测试难度大。在大量调研国内外含硫化氢气井测试技术的基础上,结合国内目前超深含硫化氢气藏测试实践的经验和成就,对川东北超深含硫化氢气藏测试中面临的难点和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高温高压,地质条件复杂,含硫化氢、二氧化碳等腐蚀气体是制约川东北超深含硫化氢气井测试的主要因素,针对存在的难点和问题,主要从测试管柱选择、地面流程、测试技术及应急措施等方面,论述了超深含硫化氢气井测试技术要求和对策。  相似文献   

4.
"三高"原油即高含蜡、高凝固点、高粘度的原油。该类油藏在北部湾盆地资源量丰富、勘探开发潜力大、前景广阔。但由于"三高"原油的固有特性,采用常规完井技术开发,在生产过程中随着散热、降温导致原油流动性差、蜡结晶析出、甚至凝固,堵塞油藏孔隙甚至生产通道,严重影响油田开发效果和整体采收率。如北部湾盆地涠洲6-9油田原油性质具有"三高"的特征(析蜡点为59.8℃,凝固点为44℃,温度60℃时粘度为150.99m Pa·s),南海西部地区属于首次开发此类油藏,尚无相关经验。通过调研国内外类似油藏的开发模式以及配套的先进技术,以原油热物性研究、井筒温度场研究、防蜡工艺研究、管柱设计、生产制度为基础初步形成一套基本适合北部湾盆地"三高"原油的完井工艺技术。该技术在南海西部油田不同井况的生产井中应用7井次,平均井口温度为64℃,比预计提高了20℃,同时各井产量均达到油藏配产,尤其是涠洲6-9油田的A2H、A3H、A4H井的投产初期的产量超过ODP配产50%。  相似文献   

5.
管柱屈曲问题对石油工程中的诸多方面都有不良影响,是油气井钻采工程中的关键技术问题之一。从管柱屈曲行为研究方法、管柱屈曲行为状态、垂直井眼中管柱屈曲、斜直井中管柱屈曲、水平井中管柱屈曲、弯曲井眼中管柱屈曲、摩擦对管柱屈曲的影响和管柱屈曲实验研究方面,分析了管柱屈曲行为研究的发展状况。对管柱屈曲研究的未来走向做了初步探讨。现代钻井随钻测量仪器、虚拟仿真技术将在管柱屈曲行为研究中扮演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6.
高灰煤泥热值低,不易利用。文中就近年来开发利用高灰煤泥浆技术方面所做的试验研究工作进行了综合阐述。主要介绍了高灰煤泥浆物理性质、燃烧特性,制浆工艺优化,燃烧及工业应用后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分析,指出了该项技术的研究成功为高灰煤泥实现大规模工业应用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7.
下组煤煤层气超前预抽已成为煤矿区煤与煤层气共采的重要任务。以寺河井田为例,通过分析3号煤层采动卸压后下伏岩层应力分布、裂隙演化及渗透率变化规律,研究了通过地面抽采下煤组煤层气降低瓦斯含量的可行性,开展了下组煤地面煤层气抽采井位部署方法、钻井技术工艺及关键排采技术等研究。结果表明:下组煤15号煤层渗透率增加约2.20倍,有利于15号煤层进行地面煤层气预抽;根据煤层气开发工程要求,按照地面井下综合分析的方法,优化部署了穿煤柱下组煤水平井煤层气抽采井位,设计了三开钻井井身结构,优化了井眼轨迹设计及钻井轨迹控制技术,研究了不同钻井层段的钻井液体系、裂隙发育段堵漏及分级固井工艺等钻井技术;为有效减少L型水平井排采中管柱磨阻,采用“大井扶斜正+双保接箍防偏磨+导向器降扭矩”工艺。所实施的穿煤柱下组煤水平井,最高日产气量9522 m3,14个月内累计产气量220万m3,产气效果理想,证明了技术工艺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矿业信息     
《当代矿工》2004,(8):17-18
中国第一个亿吨级整装挥发性油藏进行试采自6月23日投产试采以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塔里木油田分公司重点探井———乌参1井日产原油70吨,保持着平稳的喜人态势。目前,我国第一个亿吨级整装挥发性油藏———乌参1井的开发已经进入了试采阶段。乌参1井位于阿克苏地区温宿县北偏西33公里处,井深4000米。2003年8月13日完钻,经试油获得高产油气流,成为我国第一个亿吨级整装挥发性油藏。该井压力高、含蜡多、出砂严重,对地面配套设备要求高,地面建设工程施工难度较大。为了使该井早日安全投产,塔里木油田公司制定了科学施工方案及安全投产措…  相似文献   

9.
《煤炭技术》2021,40(8):107-110
多分支水平井优快精准定向钻进与高效注浆工艺是煤矿区域水害治理2项关键技术。优快精准定向钻井是保障有效揭露目标治理灰岩层的关键,能够有效降低钻进周期,节约钻进成本;高效注浆工艺能够保障所加固目标灰岩层抗水压强度,形成高抗压的节水帷幕,提高施工效率。以赵固一矿地面区域L_8灰岩层水害治理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井身结构、钻具组合、钻进参数、钻井液配比等方面的设计优化,以实现位于L_8灰岩层优快精准定向钻进;进行了制浆工艺优化、注浆泵优选及参数控制、注浆管线选取等方面的研究,以实现针对于L_8灰岩层高效注浆加固。为赵固一矿后续高效实施地面区域水害治理工程提供了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侯治民 《西部探矿工程》2011,23(8):72-73,76
川东北地区气藏埋藏深,且具有高温、高压、高含硫的特点,测试难度很大。针对川东北地区深层含硫气井APR测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复杂情况进行分析,找出APR测试过程中的存在的问题,如工具失效、管柱结构设计、管柱变形等,并针对性的从优化工具组合、管柱结构合理设计等方面来尽量减小APR测试过程中的危害因素,避免出现井下复杂情况,以期达到安全、快速、准确的对川东北地区高温、高压、高含硫的超深井进行测试评价。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决陕西某金矿生产中存在的浮选尾矿品位高、浮选回收率偏低的难题,对其磨矿作业和浮选作业进行了流程考查及工艺优化措施分析。流程考查结果表明当前生产中存在磨矿效率和分级效率低、球磨机钢球充填率和分级返砂比严重不足、浮选矿浆浓度较高、浮选药剂添加地点及分配比例不合理和浮选充气量不足等问题。针对流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详细的改进方案,为下一步进行浮选工艺优化提供了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2.
唐华伟 《现代矿业》2022,(3):136-139
某硫化铅锌选矿厂生产初期的产品技术指标达不到生产计划要求,为了使选矿厂能产出合格的铅、锌精矿产品,针对铅、锌金属回收率低、锌精矿品位低及含铅高、尾矿含锌高等问题,进行了以磨矿、浮选作业为重点的工艺流程跟踪考查研究.考查找出了工艺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及原因,通过相应的流程优化改进措施,得到了铅、锌金属回收率和锌精矿品位分别提...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煤矿采动稳定区地面井抽采技术内容,基于理论研究、类比分析与现场试验,深入分析了煤矿区地面井的类型及技术特点,指出采动稳定区煤层气地面井抽采技术更偏重于对煤层气资源的充分开发,该技术重点关注对产前煤层气资源量评估和破碎岩层钻完井工艺的研究与应用,其关键技术包括煤层气资源量评估、地面井结构优化设计、井位选择优化设计及钻完井工艺优化设计4个方面,应根据应用条件的不同具体分析,以保障煤层气开采效果。在山西晋城无烟煤矿业集团成庄煤矿的现场抽采试验表明:应用采动稳定区煤层气地面井抽采技术,地面井抽采气体积分数约40%,日均抽采纯量3 120 m~3,验证了采动稳定区地面井抽采技术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4.
对目前铜渣选矿碎磨流程主要流程进行了探讨。分析了“传统三段破碎+球磨”与“破碎+半自磨+球磨”(SAB)工艺的技术特性。“传统三段破碎+球磨”系统具有灵活度高、磨矿易控制、运行成本低等优势,但照搬传统矿山破碎技术处理冶金渣,存在效率低,流程长等问题,适宜于中小处理量选矿流程;“破碎+半自磨+球磨”(SAB)工艺具有流程简单、工艺环节少、占地面积小、粉尘少等优势,在较大规模选矿系统具有良好的技术优势。然而,铜渣选矿作为铜冶炼配套工艺,一般仅为中小规模。近年来的应用表明SAB工艺存在运行成本高、投资大、磨浮过程波动大、磨矿系统运转率低、适应性差等矛盾,在节能降耗、拉闸限电的大背景下,这类矛盾日益突出。针对上述问题,结合专门的冶金渣破碎技术装备大型化成果,根据实际的工业实践,探讨了以新型振动细碎技术为核心,优化铜渣破磨工艺的技术方案,形成了适用于中小规模铜渣选矿工艺的投资与运维成本少、配置灵活、磨矿系统运转率高的破磨工艺,可为铜渣选矿的流程设计提供更适宜的依据,具有良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湖南某白钨矿选矿工艺流程优化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南某白钨矿采用单一浮选流程选钨,不但生产成本高、选矿效率低,而且对自然环境污染大。为此,对其浮选流程进行了工艺优化,通过对矿石成分及特性分析,制定出磁选提前抛尾工艺。试验结果表明:磁选-浮选优化流程有效地提高了选矿效率,降低了工艺流程的生产成本,达到了预期的优化目标。  相似文献   

16.
为了查找某低品位难选金矿选矿厂工艺存在问题,开展了全流程工艺考察、工艺矿物学研究和流程诊断。查明了原矿性质、各产物的工艺矿物学特性、各作业的工艺技术指标和各粒级金的回收率。分析了矿石难选原因、工艺矛盾和问题,提出了改进措施和工艺优化的研究方向,为该选矿厂进一步优化工艺和提高选矿指标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高灰分煤泥制浆及燃烧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了高灰煤泥制浆及燃烧工艺方法和一般性燃烧机理,并对其技术经济性进行分析,指出了制浆及燃烧应用中应重视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特厚煤层大采高综放面瓦斯分布、涌出规律及"三带"的研究,提出大采高综放面瓦斯等灾害治理新技术,为大采高综放面开采提供安全保障,改善作业环境,为实现大采高综放面安全、高产、高效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9.
优化工业锅炉燃烧技术可提高锅炉燃烧性能及降低环境污染程度。结合工业燃煤锅炉优化燃烧的实际情况,探析了基于参数调整的试验研究、燃烧理论建模研究、燃烧设备设计与改造研究、检测技术的燃烧优化研究、人工智能的燃烧优化研究该5种燃烧优化技术的优化改进。由相关分析可知:试验调整优化锅炉燃烧技术的方法一般适用于新建锅炉的调试阶段或更换燃料等情况;开展工业锅炉冷热态模拟可验证设计的合理性,多用于离线分析或仿真研究,尚不能应用于燃烧过程的在线实时建模和优化;对锅炉燃烧设备设计和优化改造的应用较为广泛,但其受到煤种及制粉系统的限制,该类优化并不全面;基于检测技术的燃烧优化技术目前仅能作为燃烧优化的辅助手段;人工智能技术用于工业煤粉锅炉的燃烧优化,可解决锅炉燃烧煤质的自动辨别问题、锅炉运行特性的非线性动态建模问题及基于多目标优化的锅炉运行优化控制问题。  相似文献   

20.
联作工艺涉及的井下工具多、操作复杂,因此工艺管柱的优选十分重要。针对海上某区块压裂—测试联作作业,从工艺管柱结构和管柱尺寸2方面进行了对比计算分析。对3种结构管柱综合对比后认为,带伸缩节的管柱更适合该海上油田的压裂—测试联作;为降低海上作业费用,采用单一或复合结构的钻杆作为主管柱能够满足作业要求。管柱受力分析表明,压裂工况是管柱强度安全最关键环节,应给予全面强度校核。管柱轴向变形分析表明,根据压裂、测试2个工况下的最大变形量就可以确定伸缩节选择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