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技术问答     
徐作耀 《丝绸》2001,1(3):45
问 :自动缫为什么会产生越外粒数 ?如何处理 ?(1)答 :自动缫丝机是采用机械的或机电相结合的生丝纤度控制机构来控制缫制的生丝纤度的。但由于组成生丝纤度控制机构的纤度感知器、探索添绪机构及给茧机等 ,在缫丝过程中会受到丝胶、毛丝等外界因素的影响 ,以及机件安装调整的不当 ,机件使用日久后相对位置的改变、变形、磨损或失效等等原因 ,从而造成生丝纤度控制机构不能达到正确控制生丝纤度的目的。由于绪下茧粒数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丝纤度的变化 ,故通过对绪下茧粒数进行管理 ,即挡车工在巡回操作过程中要经常检查绪下茧粒数分…  相似文献   

2.
许才定 《丝绸》2002,(1):47-47
我们知道 ,定纤式自动缫丝机缫制的生丝纤度是由生丝纤度控制机构自动控制完成的 ,但是为了保证缫制生丝的纤度质量 ,自动缫管理人员和挡车工必须对每只感知器的灵敏度和每套生丝纤度控制机构的完好运行情况进行经常性的检查。由于感知器的间隙很小 ,生丝纤度控制机构零部件多 ,结构复杂 ,要对其进行直接检查比较困难 ,只能通过检查各绪绪头的茧粒数进行间接检查 ,因此 ,混庄茧缫丝工艺设计人员必须对中心粒数和允许粒附数进行设计计算 ,并在新混庄茧上车缫制前 ,使自动缫管理员和挡车工了解和掌握中心粒数和允许粒附数。在缫丝时 ,一个绪头…  相似文献   

3.
沈振秋 《丝绸》1997,(12):18-19
现行批绪法虽可用于集体链条的正确调节,避免绪下茧粒数的上下波动,但却因忽视了感知系统及给茧给效率对生丝纤度的影响,所以并不一定能使生丝纤度符合规格要求。应采用感知批绪和按实际批绪相结合对绪下茧粒数实行管理。  相似文献   

4.
针对生丝纤度管理水平低下的问题,为实现自动缫丝机茧粒数采集和分析,研究开发了自缫茧粒数采集仪和数据分析系统软件。实现茧粒数采集仪以AVR单片机ATmega64为控制器,数据分析软件以VB为开发环境。通过连接数据分析系统软件与采集仪,对生成的mdb文件进行分析。实践表明,绪下茧粒数分析系统可替代现有人工抄录、计算等批绪工作,茧粒数采集仪具有人工采集、即时计算特点;数据分析系统软件具有分类、分析、统计等功能,为缫丝企业跟踪分析异常纤度、提高生丝品质提供了技术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5.
在自动缫生产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即对感应杠杆上的重锤和链条进行集体调节到一定纤度要求后,过几天纤度又增粗,反复进行调节,甚至摇到最细或最粗的位置,绪下茧粒数仍然未能得到有效控制,使集体调节失去作用。为了不影响生丝纤度,必须重新校核定纤装置,且校核纤度感知器,不  相似文献   

6.
原料茧粒内纤度偏差及茧丝纤度曲线是缫制高品质生丝和品牌生丝的两个非常重要的指标。 以往,粒内纤度偏差以及茧丝纤度曲线是用检尺器进行一粒缫或者多粒缫获得纤度丝,再称重求得。(以下称“老方法”) 但是,在这种方法中,由于缫丝过程中的落绪,操作经常被中断,纤度丝的样本数又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D301A、D301B和飞宇2000型动缫丝机的纤度感知器的工作原理分析。实缫表明,只对全组进行纤度集体调节,而不进行纤度个别调节,则缫制的生丝偏差较大。因此,笔者就实缫纤度个别调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全组自动缫丝机缫帛生丝绪内偏差和绪间偏差达到工艺要求,自动缫制的生丝品级绝大部分达到高品位生丝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徐作耀 《丝绸》2000,(7):47
答:D301A型、B型和飞宇2000型三种机型的自动缫丝机均采用短杠杆隔距式纤度感知器来检测生丝纤度.它的设计原理是以丝条与隔距片之间的摩擦力F作为控制量,利用稳定平衡杠杆力矩平衡原理,根据细限纤度感知器的设计原则,在生丝纤度S(相应于F)变细到小于或等于细限纤度S1时,纤度感知器不动,在原位发出感知信号,因此要做准生丝纤度规格、缩小纤度偏差、提高生丝匀度,必须在缫丝生产中始终符合细限纤度正确感知的条件:  相似文献   

9.
在自动缫的生丝生产过程中,生丝平均纤度会受到各种工艺条件的影响而发生变化,需要通过对绪下茧粒数进行检测来了解生丝平均纤度。基于形态学方法中的腐蚀膨胀法和K均值算法相结合的方法,改进了K均值聚类算法,解决了蚕茧图像中出现的多个蚕茧相互粘连的问题,实现了对粘连蚕茧图像的分割及蚕茧计数。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很好地解决图像反光及蚕茧图像粘连的问题,实现蚕茧图像的分割及正确计数,为绪下茧粒数自动检测技术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根据自动缫丝机定级主要因素是均匀二度变化占60%以上的现实情况,通过对感知器造成重添率、给茧机多添率以及失添时间、落绪茧粒数诸因素与生丝均匀关系的试验和分析探讨,得出减少自动缫生丝均匀二度变化的主要关键是提高感知器的灵敏度和准确性及提高给茧机的添绪效率。  相似文献   

11.
孙秀美 《丝绸》2001,(12):24-25
围绕采用三眠茧原料在自动缫丝机上缫制16dtex细纤度规格生丝的试产过程,重点介绍了茧质调查,煮茧,缫线,复摇的工艺试验情况。  相似文献   

12.
刘丰香 《丝绸》1997,(7):33-34
笔者在山东部分丝厂的参观实习中发现,D101B型自动缫丝机台面上落绪茧漂浮现象比较严重,以中内层、瘪茧和穿头茧居多。尽管煮熟茧均为沉茧,”但缫至中内层时,英腔气泡明显增加,加上茧层变薄致使整粒茧因水的浮力而漂起,不仅造成工人对绪下茧粒数管理的困难,而且由于浮茧一漂就是16h(二班制),无法再行缫丝,因此缫折增加。一、浮茧多的原因1.索绪温度高,回索次数多,茧吐水量大由于D101型自操机是隔绪添茧,失添时间较长,生丝纤度偏差和匀度成绩不及D301A和SFD507自级机,所以厂家一般将茧质差的原料分配给D101型自级机。由…  相似文献   

13.
D30lA型定纤式自动缫丝机是目前较为先进的国产机,缫丝产量高、消耗低、纤度感知灵敏、添绪及时,缫出的生丝条份均匀,均方差较小。但它对原料的要求也较高;新茧有绪率高,解舒率高,万米吊糙少。可是近几年来,由于蚕茧市场管理的混乱,蚕茧质量严重下降,劣质茧充斥市场,  相似文献   

14.
卞幸儿  王小宝 《丝绸》1997,(4):21-23
缫丝生产中出现各种疵点丝,会严重地影响生丝质量水平和正品率的提高。本文就自动缫疵点丝的产生原因和防止方法作一浅析,供各缫丝企业参考。一、纤度出格和野条份1.产生原因(1)工艺条件发生变化,如温度、连、原料条件等使纤度偏粗或偏细;(2)感知器和给茧机等不符合工艺要求或失灵,影响纤度变化;(3)操作工人巡回检查绪头时视线跳跃,不逐绪检查而遗漏处理越外绪头或调整绪头方法不妥,造成给茧机重添等;产生越外粒数不弃丝。2.防止方法(1)当工艺条件发生变化时作相应的调节,对D30lA、D301B型自动纶丝机来说,一般是进行…  相似文献   

15.
技术问答     
问 :自动缫生产中为什么要进行纤度调节 ?如何进行纤度调节 ?( 1)答 :因为自动缫丝机是采用纤度控制机构来控制生丝纤度的 ,在现有纤度控制机构中的纤度感知器中 ,无论是D30 1A型、B型、飞宇 2 0 0 0型的短杠杆纤度感知器 ,还是SFD50 7型的长杠杆纤度感知器 ,都是采用隔距片和杠杆结构 ,以缫丝丝条通过两块隔距片之间的固定间隙时在隔距片工作面上所产生的摩擦力 F 作为控制量 ,来检测生丝纤度 S的变化 ,从而达到控制生丝纤度的目的 ,但该摩擦力F的大小又会受工艺条件变化而变化 ,从而又使缫制的生丝纤度受到影响 ,发生偏粗或偏细…  相似文献   

16.
沈振秋  徐作耀 《丝绸》1995,(7):13-14
D301A型给茧机容茧量设计之浅见沈振秋(浙江德清县新市丝厂)徐作耀(浙江丝绸工学院)给茧机容茧量的多少,不仅影响给茧机捞茧效率和添绪效率,影响缫制生丝的纤度偏差和均匀二度变化,而且也直接影响原料茧消耗。当容茧量设计过多时,易产生双捞,会造成生丝纤度...  相似文献   

17.
楼锡仑 《丝绸》2001,1(1):42-44
XL-1生丝纤度校正仪作为一台能准确测试自动缫生丝感知器细限点的仪器,其功能是降低生丝纤度绪间的偏差,提高生丝品质。文中阐述了生丝纤度测试原理和纤度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并就仪器的技术特点和使用方法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18.
自动缫丝机实用化的初期,强调视线巡回。其目的是控制粒付数和处理丝故障。如不发生丝故障,就可以实现无人缫丝,因此应该特别重视丝故障问题。追溯座缫时代可知,最优秀的档车工的操作总是根据茧子送入缫丝锅的先后顺序进行索绪、理绪及接绪,并经常保持缫丝锅内适宜的茧量(添绪能力的5倍),有条不紊地缫丝。而在立缫时代,由于持茧量增多,更加需要重视这样的作法,在缫丝管理上称之为缫丝锅内茧量控制。自动缫丝机初期,每台缫丝机平均有2—3只给茧机,每只给茧机内的茧量高达100~200粒,堆积如山。因此作者主张增加给茧机只数,适当控制机内茧量,实行少  相似文献   

19.
钱颖华 《丝绸》1993,(6):34-35
分析了立缫工艺设计应用比例配茧缩小生丝纤度均方差的原理,指出由于庄口的茧丝纤度特征数有差异,其合理的配茧比例也不相同。  相似文献   

20.
朱松英 《丝绸》1993,(9):20-21
通过大量实践数据的分析,认为影响自动缫生丝公量纤度的主要因素有原料茧质、规格、车速等方面。从而制订出控制自动缫公量纤度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