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美国怀俄明东部羚革溪的河曲凸岸一侧所形成的砂坝,其外表与点砂坝相似,但不具有长年性蛇曲河流中点砂坝的成因和内部结构。根据对这种季节性浅水砂质河流中的沉积物的观察结果,可以认为这种砂坝是由“湍流”和大的宽-深比造成的,它们阻止了产生与强劲侧流有关的螺旋流。显然,沉积物的搬运方向与顺流的速度矢量是平行的。在丰水期,河曲处由于流量增大而有大量沉积物在那里堆积。当水流继续淹没砂坝顶端时,就会因垂向加积作用而进一步发生堆积。随后当枯水期时,低流量导致了深泓线弯曲和流槽发育,从而引起了砂坝的侵蚀,细粒物质沉积在流槽中和砂坝边缘上。这些作用导致了形成一种内部结构以涨水沉积充填为主体並具有垂向加积的顶积层和少许边缘前积层的边坝。在外砂坝的边缘和流槽内可出现浅水细粒沉积薄层。我们认为应该将这些砂坝与真正的点砂坝和其它类型的边坝加以区别,並建议采用“凸岸砂坝”(Convex bar)这个术语。  相似文献   

2.
沉积物补给问题涉及到一系列的状态变量,这些状态变量又对地表坡度产生影响,对于整个沉积物补给和沉积物的结构(砾石,砂,泥质的比率)而言,其空间和时间上的变化都会引起沉积和侵蚀格局的改变,这可能产生或盆地的层序地层格架,我们对北海盆地16个成因地层层序分别进行了层序颗粒体系的定量测定。  相似文献   

3.
超临界沉积物重力流形成演化及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超临界沉积物重力流是指在深水环境中弗洛德数大于1,沿水下斜坡向盆地中心搬运、在水力跳跃机制作用下发生超临界流与亚临界流频繁转化、形成易于保存的大型波状旋回坎的高密度流。超临界沉积物重力流作用的沉积识别标志主要包括牵引毯作用形成的分层构造,即后积层理、短波状上攀交错层理、假前积层等层理构造;水力跳跃作用形成的侵蚀和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等局部识别标志和旋回坎综合识别标志。理想条件下,超临界沉积物重力流作用在垂向上由下至上形成砾质旋回坎、砾质流槽-凹坑沉积充填、砂质不稳定逆行沙丘沉积、砂质分层沉积和沙纹沉积及正常沉积的有序组合。旋回坎可分为侵蚀型和沉积型,从盆地边缘向盆地中心,呈现侵蚀型向沉积型的演化。超临界沉积物重力流作用沉积演化过程主要受流体沉积物浓度、流体流量、沉积物粒度、沉积速率等内部因素和地形坡度、坡折带位置、水深及可供侵蚀的沉积物特征等外部因素的综合控制。超临界沉积物重力流作用的相关研究加深了对沉积物重力流水道形成机理、深水块状粗碎屑成因、重力流沉积演化过程的认识;现阶段关于超临界沉积物重力流的流体动力学特征、沉积识别标志及形成演化过程的系列问题还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为了较为全面地描述西非下刚果盆地中新统水道的特征、成因、分布规律和砂体展布,将深水水道的描述参数归纳为几何参数、侵蚀能力、限制条件、发育期次、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和砂体情况等7类,将西非下刚果盆地深水水道分为轴部切谷充填水道、侵蚀型复合水道、侵蚀型单支水道、加积型堤岸水道和加积型朵叶化水道等5类。轴部切谷充填水道侵蚀能力最强,规模最大,含砂率高,是在切谷强限制条件下形成的多支多期复合水道群;侵蚀型复合水道发育最多、规模较大、侵蚀能力较强,含砂率较高、砂体分布较广,属限制条件下形成的水道复合体,是研究区的主要勘探目标;侵蚀型单支水道侵蚀能力相对变弱,属弱限制条件下形成的期次较少的水道,规模较小;加积型堤岸水道侵蚀能力较弱,加积作用较强,属弱限制条件下相对顺直的水道,规模较小;加积型朵叶化水道侵蚀能力最弱,是在非限制条件下形成的水道,其席状朵叶砂体含砂率较高、分布较广,是研究区的次要勘探目标。这5类水道分别发育于下刚果深水扇的不同部位,经历了不同的沉积演化阶段。在深水水道发育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对研究区东北部A区块SQ1—SQ7沉积相及储层进行了预测,并指出海平面变化和构造抬升是控制下刚果盆地深水沉积类型及分布的主控因素,钻前预测结果和钻探结果吻合度较高,证明了本文预测技术和研究思路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为了较为全面地描述西非下刚果盆地中新统水道的特征、成因、分布规律和砂体展布,将深水水道的描述参数归纳为几何参数、侵蚀能力、限制条件、发育期次、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和砂体情况等7类,将西非下刚果盆地深水水道分为轴部切谷充填水道、侵蚀型复合水道、侵蚀型单支水道、加积型堤岸水道和加积型朵叶化水道等5类。轴部切谷充填水道侵蚀能力最强,规模最大,含砂率高,是在切谷强限制条件下形成的多支多期复合水道群;侵蚀型复合水道发育最多、规模较大、侵蚀能力较强,含砂率较高、砂体分布较广,属限制条件下形成的水道复合体,是研究区的主要勘探目标;侵蚀型单支水道侵蚀能力相对变弱,属弱限制条件下形成的期次较少的水道,规模较小;加积型堤岸水道侵蚀能力较弱,加积作用较强,属弱限制条件下相对顺直的水道,规模较小;加积型朵叶化水道侵蚀能力最弱,是在非限制条件下形成的水道,其席状朵叶砂体含砂率较高、分布较广,是研究区的次要勘探目标。这5类水道分别发育于下刚果深水扇的不同部位,经历了不同的沉积演化阶段。在深水水道发育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对研究区东北部A区块SQ1—SQ7沉积相及储层进行了预测,并指出海平面变化和构造抬升是控制下刚果盆地深水沉积类型及分布的主控因素,钻前预测结果和钻探结果吻合度较高,证明了本文预测技术和研究思路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笔者调查了北阿拉伯湾北部的科威特湾近代海底沉积物结构和矿物特征,鉴别出六种沉积物类型,即粉砂质粘土、粘土质粉砂、砂质泥、粉砂、泥质砂和砂。发现科威特湾中央水道和大部分北部陆架复盖着泥质沉积物,而砂和砂质沉积物只局限在科威特湾南部近岸区。根据其沉积物结构特征,科威特湾的环境可划分为两个能带:(a)低能带,包括大部分海湾区:(b)中等能带,局限在海湾南部近岸区。科威特湾沉积物各粒级的详细矿物学研究表明成因上它们是多源的。海湾沉积物可识别有两种主要来源,即(a)原地物质,来自多种动物群近代贝壳分解,来自水下古代沉积物和亚近代海岸沉积物的剥蚀作用;(b)外来物质,由盛行的西北风带来的岸上沙漠沉积物。也可认为,有大量的海湾沉积物组分系来自尘暴降落物。  相似文献   

7.
陕北延长统砂体成岩作用与油气富集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以成岩作用研究为主,结合沉积相、沉积物源,剖析了陕北地区延长统储层特征;讨论了砂体成岩作用与油气富集的关系;揭示了成岩作用在形成本区长_2、长_6油藏中的重要作用。并对浊沸石的形成机理和高温形成说提出了不同观点。本区长_6砂体中浊沸石形成温度的上限低于80℃,流行于地质界的认为浊沸石形成于190—220℃是浅变质矿物,浊沸石带是石油死亡线的观点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8.
泌阳凹陷平氏地区核三段Ⅲ~V砂组扇三角洲砂体主要形成于水下环境,其陆上扇三角洲平原相不发育。沉积作用条件以陆上间歇性洪水形成的高密度底流或沉积物重力流为主。扇三角洲前缘相由水道、水道堤、水道间、碎屑流、水道末梢和席状砂等沉积组成。它可进一步划分为近源水道带,远源水道带,水道未梢和席状砂带等3个次一级相带。本文对该扇三角洲各相带的沉积特征与测井响应,砂体分布和变迁规律,沉积相与储集物性及油层分布的关系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东营凹陷中带沙河街组三段浊积体储层特征类型与成因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东营凹陷中带沙河街组三段的浊积扇体主要分布于洼陷的深凹部,可按成因分为滑塌浊积扇、坡移浊积扇和湖底扇3种类型,其形成与基准面的升降变化密切相关:滑塌浊积扇形成于短期基准面下降期,由三角洲进积过程中前缘沉积物滑塌而成;坡移浊积扇形成于短期基准面上升期,是湖水动力及洪水作用等对三角洲前缘及三角洲平原沉积物进行侵蚀冲刷,使沉积物沿湖盆边缘斜坡移动至深水湖区再沉积而形成;湖底扇形成于中期基准面上升期,在层序中所处的位置与经典层序地层学低位体系域中的低位扇相当。3类扇体中坡移浊积扇和湖底扇厚度大、储集物性好,含油气性好,是区内主要的储油砂体,而滑塌浊积扇规模相对较小,储集物性较差。  相似文献   

10.
层序地层分析中,层序界面的识别及界面性质的确定最为关键。在陆相盆地中,层序界面通常形成于基准面下降与上升的转换位置,也是盆地发育过程中可容纳空间和沉积物补给比值最小的位置。该时期物源补给充分,砂体发育,砂体成因类型和展布样式在界面附近发生变化,因而不同砂体成藏条件、成藏类型也显著不同。本文针对东营凹陷樊东地区下第三系沙三段中亚段发育的数十米厚的砂岩,用可容纳空间和沉积物补给比值法确定其层序界面,认为此层序界面之下发育三角洲前缘滑塌浊积砂体,层序界面之上发育浊流成因的盆底扇砂体及重力流-牵引流成因的斜坡扇砂体。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在北美自垩纪西内海道(图1)地层中已辨认出形成于离岸数十至数百公里的广阔陆架环境中的砂脊沉积物。这些砂岩有很多是包在富有机质页岩中的,因此,它们是很好的地层圈闭,其中很多还是油气丰产层。人们经常援引 Asguith(1974)的一套完整的宽阔陆架沉积模式(图2)来解释这些陆架砂脊沉积物的沉积环境。根据这种模式,砂脊应位于宽几百公里、水深数十至数百米的泥质底层组成的平坦陆架顶部。多数砂岩呈长条  相似文献   

12.
陆相断陷盆地独特的地质结构决定了其发育多种成因类型的坡折带,控制了多种类型的隐蔽圈闭的形成与分布.南堡凹陷多凸多凹,存在断裂坡折带、挠曲坡折带、沉积坡折带和侵蚀坡折带4种成因特征的坡折带类型,其分布受构造与沉积因素的双重影响,归根结底受长期、多期活动的断裂控制;坡折带控制了坡折砂的形成与分布,研究区发育断裂坡折砂、挠曲坡折砂、沉积坡折砂和侵蚀坡折砂4种成因类型的砂体.它们受各成因类型坡折带控制,其有规律的分布构成了陆相断陷盆地坡折带控砂模式.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松辽盆地南部中央坳陷区扶杨油层的地质解剖。将低渗透油藏“甜点”的成藏模式分为“直排型”和“断层供油型”2种类型。综合分析认为烃源岩、储集层、沉积物源和断层是“甜点”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优质烃源岩发育提供充足油源,超压为排烃动力,烃源岩与储集层广泛紧密接触;泉四段Ⅰ砂组和Ⅲ砂组合油性好于Ⅱ砂组和Ⅳ砂组。Ⅰ砂组顸薄砂岩厚,Ⅱ-Ⅳ砂组砂体由断层沟通油源;储集层厚度大于3m,主要沉积相为主河道和河漫滩相;主河道砂体聚油、通榆物源主河道砂体含油性好于保康物源主、次河道砂体。  相似文献   

14.
<正> 绪言世界上大多数砂质岸线都遭受着侵蚀,这种侵蚀的原因之一可归之为海面的相对上升。Bruun提出,对于与波浪和流处于均衡状态的海岸剖面,海面上升能使海滩沉积物受到侵蚀并沉积到近滨底部,从而近滨底部可与海面上升成正比地升高。侵蚀自海滩的沉积物的体积(V)与沉积在近滨海底的沉积物的体积(V′)  相似文献   

15.
深水区水动力条件复杂多样,重力流、等深流与内波及内潮汐等作用均显著,其相互作用明显,并形成丰富多样的沉积体。 根据地震资料,对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重力流与等深流交互作用沉积的类型、特征及沉积模式进行了研究。研究区重力流与等深流极其活跃,发育典型的重力流与等深流交互作用沉积,包括峡谷、单向迁移水道、大型长条状漂积体、限制型漂积体及陆坡席状漂积体等。 中上陆坡区发育北东向迁移水道、大型长条状漂积体及少量陆坡席状漂积体,为重力流与北东向运动的中层水等深流共同作用区。中下陆坡区发育南西西向迁移水道、朵叶、水道-堤岸、大型长条状漂积体、限制型漂积体及陆坡席状漂积体等,重力流与深层水等深流作用明显。 重力流与等深流交互作用可形成单向迁移水道,迁移方向与等深流运动方向相同。等深流可对重力流沉积物进行搬运、改造、再沉积并形成漂积体、偏转型的朵叶和不对称堤岸。  相似文献   

16.
近岸水下冲积扇相特征及实例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区为苏北东台坳陷中的一个北缓南陡的箕状凹陷——高邮凹陷。该凹陷形成于始新世末,其中沉积了厚达数千米的陆相砂泥岩地层,剖面层序如表1。前人曾认为戴南组的砂体是三角洲相。近年来,笔者对戴南组的沉积类型及其沉积环境进行了研究,认为戴南组的沉积受古地理环境的控制,北部缓坡带上,沉积物源主要来自北部,以三角洲相为主;南部陡坡带上,沉积物源主要来自南部,其沉积特征与三角洲明显不同,为另一种沉积物类型——近岸水下冲积扇相,本文着重讨论戴南组的近岸水下冲积扇相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障壁砂坝(障壁岛)不仅是重要的人类生活居住地,还是重要的油气聚集单元。川中上三叠统由滨岸向海方向,障壁砂坝与沼泽、潮坪、泻湖和浅海陆棚相伴生,滨岸局部地区发育有小型三角洲。纵向上,由下至上,障壁砂坝依次与浅海陆棚相、潮汐沟道相、沼泽相和泻湖相等沉积相构成一个完整的沉积旋回。障壁砂坝的形成与海平面稳定上升、小的地形坡降、地形坡折带发育和稳定的砂质物源供给有关。海平面稳定上升,波浪对沉积物进行改造,并在潮下带地形坡折带附近形成长条状的砂体。小的地形坡降有利于波浪和潮汐能量逐渐减弱,砂质沉积物在波折带附近逐渐堆积。随着海平面的持续上升,稳定的砂质物源供给保证障壁砂坝能够持续生长,不被海水淹没。  相似文献   

18.
深水块体搬运沉积体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全球普遍发育的深水块体搬运沉积体系是大陆边缘地层重要的组成部分,系统地认识该类沉积体有助于深化深水搬运过程认识、拓展深水油气勘探领域及控制海域工程设施风险。通过国际上研究成果梳理,深水块体搬运沉积体系是指除浊流外的水下重力流沉积物组合,结构上可分为头部、体部和趾部,可根据搬运过程和沉积物成因进行类型划分。其形成需具备沉积物重力流条件,变形过程符合宾汉塑性体特征,形成的沉积体规模大小不一,内部具有多种运动学指向,一般通过地震、岩心和测井等资料加以识别。深水块体搬运沉积体系可以形成油气的盖层和储层,是深水区潜在勘探目标。综合分析认为,目前仍存在深水块体搬运过程认识需要深化和统一、不同地质背景下深水块体搬运沉积体系的形成条件研究不足、与浊流沉积物的区别、古代与现代深水块体搬运沉积体系共性与差异性研究、岩相类型和岩相组合认识的统一等相关问题。指出未来深水块体搬运沉积体系研究主要集中在多资料、多尺度特征分析,形成条件特别是触发机制深入研究,水下块体搬运机理、沉积物组成及深水重力流沉积物一体化研究,何种环境下可以形成烃源岩、储层或盖层,古代深水块体搬运沉积体系解剖,以及侵蚀能力和地质风险评估。  相似文献   

19.
沉积物补给问题涉及到一系列的状态变量,这些状态变量又对地表坡度产生影响,对于整个沉积物补给和沉积物的结构(砾石,砂,泥质的比率)而言,其空间及时间上的变化都会引起沉积与侵蚀格局的改变,对盆地层序地层格架产和潜在的影响,我们对北海盆地16种成因的地层层序分别进行了层序颗粒体积的定量测定,所谓层序颗粒体积也就是某一地层序旬中的沉积物颗粒体积(即地层序总体积减去胶结物的体积和孔隙体积)通过计算就可以求向  相似文献   

20.
斜坡颗粒流沉积末端可以存在微型沟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胜利油田济阳坳陷坨147井沙三段水下颗粒流退积沉积序列的末端,存在着由中细砂岩、粗砂岩组成的大量指状砂体.横剖面透镜状,其最大厚度一般为2~3 cm,甚至可见3~5mm的超微型指状砂体.通过具有底冲刷、上下油页岩层基本不变形等一系列构造现象分析,这些指状砂体属颗粒流末端的微型沟道沉积.由此进一步推断出颗粒流砂体是呈树枝状分叉的,而非常见的扇形或透镜状所代表的沉积意义是沟道较慢的沉积速率和长距离保持一定的侵蚀能力.由于流体底面的剪切力决定了侵蚀或沉积作用的变化,因此认为,具有一个适宜的小于18°休止角的较长沉积斜坡是形成颗粒流树枝状分叉砂体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