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适应资源环境的变化,唐钢在2015年开始使用PMC公司生产的南非铁精粉替代巴卡粗粉,司营精粉和研山精粉替代澳矿粉,测算烧结工序铁精粉配比将提高10个百分点左右。针对铁精粉配比提高给烧结生产带来的影响,通过研究铁矿粉的基础特性,制定合理烧结矿成分控制基准,优化配混料以及布料设备参数等措施,实现了烧结铁精粉配比由24.48%提高到36.15%的预期目标,取得良好的生产效果。  相似文献   

2.
为优化原料资源配置,2016年唐钢公司在烧结生产中大幅度提高铁精粉,特别是自产精粉的使用比例。针对精粉比例由19.82%提高到30.34%的生产经营预期,中继仓位槽位由70%降至20%以下,启用机头松料器、烧结矿中的MgO含量由2.3%降至2.0%。通过优化烧结矿的成分、强化混合料制粒效果、改进布料设备等措施,确保了烧结矿的主要技术指标稳定。  相似文献   

3.
翟晓波  吴胜利  阙志刚 《钢铁》2019,54(6):27-36
 加拿大铁精粉由于具有铁品位高、脉石及有害元素含量低等优点,其在烧结过程中使用具有有利条件。采用微型烧结法考察了该铁精粉配比对烧结体固结强度的影响及其机理,并研究了4种富矿粉的细粉液相流动性和粗颗粒吸液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固结试验,探究并验证了烧结体固结强度的改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将该铁精粉配入混匀料中,大幅降低了黏附粉偏析碱度,减弱了液相流动性,因此恶化了烧结体的固结强度。在固定碱度的条件下,高硅铁矿粉有较高的细粉液相流动性,低气孔率铁矿粉有较弱的粗颗粒吸液性。在配加该铁精粉的条件下,选择高液相流动性铁矿粉、弱吸液性铁矿粉、强吸液性铁矿粉粗颗粒分加制粒均能有效改善烧结体的固结强度。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莱钢烧结原料配用硼镁铁精粉的烧结杯试验研究表明:配入一定比例的硼镁铁精粉。烧结矿的低温还原粉化指数和还原度均得以改善,并随着硼镁铁精粉配比变化,烧结矿低温还原粉化指数呈规律性变化。  相似文献   

5.
根据承钢生产实践及生产来攻关结果,分析了钒钛铁精矿特点及配加普通精粉,碱度及FeO含量等对强度的影响,提出了提高钒钛烧结强度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宋鹤锴  吴胜利  阙志刚  周恒 《钢铁》2019,54(1):8-13
 铁精粉具有铁品位高、脉石矿物含量及有害元素少、价格较低等优点,但由于其粒度过细,会对烧结生产产生不良影响,进而导致其使用受到限制。为了明确铁矿烧结过程中赤铁精粉配比对烧结矿强度的影响规律,采用微型烧结法研究了赤铁精粉配比对烧结液相流动性及其固结强度的影响规律,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了优化石灰石粒度对烧结矿强度的影响规律,最终为高效使用赤铁精粉提供理论基础。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赤铁精粉配比的增大,烧结体固结强度呈现先略微降低,而后在配比为15%时大幅下降(相对于配比10%铁精粉来说固结强度降低了16%),这是由于随着赤铁精粉配比的增大,黏附粉的偏析碱度降低,进而使得黏附粉的液相流动性减小,最终导致烧结矿强度降低。然而,减小石灰石粒度,可以有效改善烧结液相流动性,进而提高烧结矿强度。  相似文献   

7.
简要分析了承钢铁精粉细磨后的试验室造球试验数据,从中得出的初步结论认为,采用细磨铁精粉的工艺可以提高铁矿球团的性能指标,采用更换更好性能膨润土的方法也可以提高铁矿球团的质量水平。但两者相比,膨润土的性能好坯对球团矿的生球及干球指标影响是更为重要的因素。而且高质量的膨润土在酸性球团矿的生产中还可适当降低加入量。  相似文献   

8.
郭兴敏 《鞍钢技术》2011,(5):1-8,40
从物理、化学和表面特性上分析了赤铁精粉的烧结特点,提出了赤铁精粉烧结适宜的粘结相是多元铁酸钙,相适应的烧结条件是低温、高碱度和氧化性气氛,结合对铁矿石烧结过程的研究,给出与赤铁精粉的烧结相适宜的烧结技术:优化混合料粒度分布,强化造粒,改善料层透气性;优化燃料在烧结料层内分布,提高完全燃烧比例,充分利用有效热量;选择适宜的粘结相量;利用烧结添加剂获得合理矿相结构;采用厚料层操作,充分利用燃烧热量,降低烧结固体燃耗等。  相似文献   

9.
硼镁铁精矿是硼铁精矿磁选分离的副产品,其中TFe含量在54%以上,并含有一定量的氧化镁和三氧化二硼等有用成分,经加工磨细后,可以作为含铁原料用于球团生产。从成本上,硼镁铁精矿价格低于杂精粉,可降低部分原料费用;从球团质量上,硼镁铁精矿中含MgO比较高,MgO可以改善球团矿冶金性能,同时少量的硼对改善钢的性能有利。  相似文献   

10.
烧结球团矿作为炼铁生产过程中的主要原料广泛使用经磁选的铁精粉,由于资源、价格、成本等原因,原料市场出现了掺入铁屑、磨床屑、氧化铁皮等异物提高铁精粉中全铁含量的假铁精粉,烧结过程中一旦使用这些假铁精粉,严重影响生产。针对外购进厂铁精粉是否为掺杂异物的铁精粉,通过检查外观特征是否有白色石灰颗粒,通过检查气味是否有臭皮蛋、氨气味道,再通过测定水化后pH值是否呈碱性以及检测铁精粉中的磁性铁和金属铁含量,可以快速简单鉴定该铁精粉是否由铁屑、硫酸渣、氧化铁皮等外来含铁物质配矿而成。  相似文献   

11.
试验研究了用较低熔点的巴西铁精矿粉代替高熔点海砂对承钢烧结矿的成品率、冷态机械强度、低温还原粉化及矿相组成的影响;经试验研究得出,当巴西铁精粉代替10%海砂时,提高了烧结矿成品率,改善了烧结矿粉化指标。  相似文献   

12.
天津众冶公司采用数理统计技术,对不同批次铁精粉的品质进行评价,确定质量稳定的铁精粉供应商,为满足烧结生产提供精料。  相似文献   

13.
PMC精粉的铁品位及TiO2质量分数较高,分别为62.5%和2.6%。PMC精粉较巴西卡粉和其他铁精粉资源有明显的价格优势,在铁矿石市场上有较好的流通性,广泛应用于国内多家钢铁企业的烧结生产中。邯钢烧结混匀矿中PMC精粉所占比例为4%~6%,为了更加充分合理地利用PMC精粉,根据邯钢的配矿特点,研究了PMC精粉与褐铁矿的二元、三元配矿优化问题。首先研究了PMC精粉、FMG混合粉、杨迪粉等3种铁矿粉的物理化学性质、烧结基础特性以及经过黏结相强度试验后试样的矿相组织特征;然后基于单品种矿粉的烧结基础特性,以液相流动性和黏结相强度为考察指标,开展了PMC精粉与褐铁矿的配矿优化试验。试验结果表明,PMC精粉具有TFe、CaO、MgO含量高以及SiO2、Al2O3含量低等优点,但PMC精粉也存在高TiO2、高磷且同化温度高、液相流动性差等问题,PMC精粉与褐铁矿在化学成分、粒度组成以及烧结基础特性等方面均有很好的互补性。二元混匀矿的液相流动性随PMC精粉配比的提升而减弱;二元混匀矿的黏结...  相似文献   

14.
针对承钢含钛烧结矿存在的强度差、低温还原粉化严重等实际问题,在实验室进行了不同普通铁精粉配比含钛烧结矿矿相结构的研究。结果表明:烧结原料中随普通铁精粉配比的增加,含钛烧结矿中金属相含量明显降低,而黏结相含量增加,其中钙钛矿含量降低,铁酸钙含量明显升高;显微结构逐渐均匀化,由粒状结构过渡到熔蚀结构,骸晶状钛赤铁矿含量降低;对应的烧结矿强度及低温还原粉化性能得到进一步改善。  相似文献   

15.
为了在烧结生产中充分利用钢渣精粉,通过烧结杯试验掌握了钢渣精粉的物化性能以及烧结性能。在烧结生产中,配加5%的钢渣精粉,可有效的降低固体燃耗,提高烧结生产成品率,并且保证了低温烧结进行时,使烧结矿具有较好的强度,节约了成本。  相似文献   

16.
锰精矿具有质地松软、粘结、内含水分大的物理特性,属于难烧物料。其主要的烧结指标为垂直燃烧速度、烧成率和烧结矿转鼓强度。本次试验通过烧结杯试验,研究锰精矿烧结指标,结果得出,锰精矿烧结焦粉配比要求很高;碱度不易太高;同时,在锰精矿中加入普通精粉,可以改善锰烧结矿质量。  相似文献   

17.
针对太钢原料条件进行全精粉烧结可行性试验研究。实验室试验和工业性试验表明:在适宜的混合料水分条件下,通过优化原料结构,采用小球烧结技术,一烧结可以实现全精粉烧结,节约大量成本。  相似文献   

18.
为了比较不同精粉配入混合料后对烧结指标及烧结矿质量的影响,进行了精粉高温性能测试及烧结杯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精粉的表观形貌及高温性能有显著差别;在基本不改变熔剂结构的条件下,随精粉SiO2质量分数的升高,液相流动性显著降低,烧结过程中黏结相生成量减少,不利于混合料中各矿物之间黏结成矿。采用不同精粉烧结时,烧结矿微观矿物结构具有显著的差异;精粉中SiO2质量分数升高会导致烧结矿中铁酸钙生成量减少,SiO2酸盐逐渐增多,孔洞增加。与低SiO2精粉烧结相比,采用高SiO2精粉烧结后,固体燃耗增加,转鼓指数下降,粒度组成中小于10 mm的量增加。  相似文献   

19.
为了在烧结生产中配加低价、低品位的高镁铁精粉替代南非进口粉,淮钢烧结厂运用了烧结生产配料理论测算和成本分析等手段并结合高镁铁精粉烧结工业试验进行了配料结构优化,达到了降本增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为提高烧结矿品位,在首钢拟定烧结原料结构条件下,采用烧结杯制备烧结试样,进行配加巴西精粉的烧结杯实验,应用转鼓测试强度、光学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分析显微结构和矿相组成,研究了巴西精粉配比的增加对烧结矿技术指标的影响,重点探讨其与烧结质量的相关性。试验结果表明,提高巴西精粉的配比可以提高烧结矿的品位,使烧结矿品位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达55%以上);选取巴西精粉和印度粉配比的合理范围对提高烧结质量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