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在普通油醋汁的基础上开发出了一款新型黑枣油醋汁产品,通过实验对比分析,得出黑枣油醋汁与普通油醋汁在成分与功能上有着显著差异。该实验比较了黑枣油醋汁与普通油醋汁中多酚、黄酮、总酸、蛋白质、氨基酸态氮、挥发性成分的含量,同时比较了黑枣油醋汁与普通油醋汁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黑枣油醋汁中多酚含量较普通油醋汁提高了47.2%;黄酮和蛋白质含量增加不明显,比普通油醋汁分别提高了8.57%、4.18%;黑枣油醋汁中总酸、氨基酸态氮含量比普通油醋汁分别降低了32.4%、20.3%;黑枣油醋汁挥发性成分的种类比普通油醋汁少5种,且主要的呈味物质发生改变;黑枣油醋汁清除DPPH、ABTS自由基及FRAP的IC50值均低于普通油醋汁,分别为0.26,0.091,0.097 mg/mL,可以看出黑枣油醋汁的抗氧化活性高于普通油醋汁。文章通过比较分析实验结果,充分证明了黑枣油醋汁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2.
在前期薏仁米替代麸皮用于酱油酿造可行的基础上,通过将球拟酵母(T酵母)和鲁氏酵母(S酵母)添加到薏仁碎米酱醪中以探讨增香酵母添加方式对薏仁碎米酱油风味成分的影响,分别对不同处理的还原糖、总酸、氨基酸态氮、氨基酸及挥发性成分种类和含量进行测定并比较分析。在发酵第15 d和45 d分别添加T酵母和S酵母为2×10~6个/g(酱醪)时,酱醪中还原糖、总酸、氨基酸态氮及总氨基酸含量与空白组相比分别增加了2.8%、14.63%、2.41%及60.88%,且酱醪中酯类和醇类的种类及含量明显提高。结果表明在高盐稀态薏仁碎米酱醪中添加T酵母和S酵母有利于薏仁碎米酱油品质的风味成分的提高,使薏仁碎米酱油的酱香和酯香更浓郁,风味更醇厚。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两种酸笋的化学成分、挥发性成分和生物活性及酸笋的区域特性和风味形成机制。方法:采用理化试验分析酸笋及其提取物中的主要成分,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HS-SPME-GC-MS)对酸笋中的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鉴定和分析,通过体外抗氧化活性方法(ABTS自由基清除方法、DPPH自由基清除方法和FRAP法)评估酸笋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结果:GXLZTY酸笋和GDYBNX酸笋在水分、pH、可溶性总糖、脂肪、氨基酸态氮和亚硝酸盐的含量上无明显差异。然而,氯化物、总酸、蛋白质、膳食纤维、总黄酮、总多酚和矿物质元素的含量在两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GXLZTY酸笋中的主要成分为对甲基苯酚、己酸、辛酸、2-乙基己醇和二氧化硫,而GDYBNX酸笋中的主要成分为对甲基苯酚、醋酸和丝氨醇。GXLZTY酸笋提取物在清除ABTS自由基、DPPH自由基和FRAP活性方面的表现均优于GDYBNX酸笋提取物。结论:GXLZTY酸笋具有更高的营养价值和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4.
以河北涉县产无核黑枣为原料,对黑枣果酒发酵过程中可溶性固形物、还原糖、酒精度、总酸、蛋白质、脂肪、VC、多酚等主要成分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测定黑枣果酒香气主要成分。结果表明,黑枣果酒发酵过程中,可溶性固形物、还原糖、蛋白质、脂肪、VC的含量随着发酵时间的变化而降低,而酒精度、总酸的含量却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而上升,在发酵初期多酚含量略有增加,随后缓慢下降并保持稳定的水平。黑枣果酒香气成分中鉴定出匹配度较高的18种化合物,包括烷烃类物质9种、酯类物质8种和1种羟胺物质。  相似文献   

5.
黑小麦是一类具有特殊营养品质的优质小麦,该试验选用两种特色黑小麦16W16和运黑14207为研究对象,对黑小麦全麦粉、面粉和麸皮的抗氧化活性成分和抗氧化能力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两种黑小麦中的花色苷,多酚和黄酮含量均高于对照小麦。16W16全麦粉中多酚、黄酮和花色苷含量分别是3.73 mg GAE/g、2.45 mg RE/g和111.33 mg/kg,铁离子还原能力是2.34 mg TE/g,对DPPH和?OH自由基清除率分别是48.18%和42.46%。黑小麦16W16粗麸中抗氧化成分含量最高,抗氧化活性最强,其花色苷,多酚和黄酮含量分别是672.31 mg/kg、6.77 mg GAE/g和6.67 mg RE/g,铁离子还原能力是5.73 mg TE/g,对DPPH和?OH自由基清除率分别是97.00%和88.30%。黑小麦运黑14207中的多酚、黄酮和花色苷含量和抗氧化活性均显著低于16W16,高于普通对照小麦永良4号。分析黑小麦中抗氧化成分含量发现,即黑小麦中的抗氧化活性物质主要分布在麸皮中。综合分析,相比于普通小麦,黑小麦的抗氧化成分含量高,抗氧化能力强,是用于开发功能性食品和保健食品的良好材料。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活树附生栽培、大棚盆栽、贴板附生栽培3种不同人工栽培模式下铁皮石斛活性成分及抗氧化活性。方法 对3种人工不同栽培模式下铁皮石斛样品主要活性成分多糖、甘露糖、游离氨基酸、醇浸出物、多酚、黄酮含量及抗氧化活性进行测定并分析比较。结果 大棚盆栽模式铁皮石斛多糖、甘露糖含量最高;而活树附生栽培铁皮石斛多酚、黄酮、游离氨基酸及醇浸出物含量相对较高。活树附生栽培铁皮石斛醇提液对DPPH自由基及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最强,表现出较高的抗氧化活性。 结论 不同栽培模式下铁皮石斛多糖、甘露糖、多酚等主要活性成分存在较大差异,测定结果可为铁皮石斛的栽培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北方黄酒陈酿过程中主要成分含量及其变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研究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及气相色谱-质谱法检测了四种不同年份的北方黄酒中主要成分含量,分析各物质在陈酿过程中的变化趋势。结果发现,在陈酿过程中酒精度呈波动变化,总糖含量略有升高;pH增大、总酸以及各有机酸含量均减少,其中陈酿7年的黄酒中苹果酸含量减少了94.8%,乙酸含量减少了66.9%;总酚含量和浊度呈上升趋势;氨基酸态氮和蛋白质含量先上升后降低;苯乙醇、苯乙酸乙酯、苯丙酸乙酯和丁二酸二乙酯等物质在挥发性物质中所占比重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因此,可通过pH、浊度、总糖、总酸、总酚、苹果酸、琥珀酸、柠檬酸、乙酸、酒石酸等物质的含量来分析北方黄酒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8.
香辛料小茴香有多个品种,而对不同品种间挥发性成分和抗氧化品质差异研究未见报道。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结合主成分分析,对5个小茴香品种果实的挥发性成分、多酚、黄酮含量及抗氧化性能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表明,共有75种挥发性成分被检测出,主要以萜烯类化合物为主;多酚、黄酮含量及抗氧化能力以大高杆小茴香最高;结合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发现氧化单萜烯类与功能成分、抗氧化性能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将5种小茴香划分为3类,即低杆小茴香、小高杆小茴香和高杆小茴香聚为第一类,有较高含量的萜烯类化合物;大高杆小茴香聚为第二类,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土茴香聚为第三类,具有较高含量的总倍半萜烯类化合物和萜烯类衍生物。为商业利用挥发性成分判定和描述抗氧化指标和多酚、黄酮含量提供可能性,并为科学评价和利用不同品种小茴香果实品质特性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
该研究在传统发酵酱的基础上,添加香菇柄粉制备香菇柄发酵酱,并对其进行水分、还原糖、氨基酸态氮、红色指数及氨基酸等指标测定,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联用(GC-IMS)技术分析其挥发性风味成分。结果表明,香菇柄发酵酱中还原糖含量(21.12%)及红色指数(1.44)均明显高于传统发酵酱,其水分含量(62.79%)及氨基酸态氮含量(0.76%)稍低于传统发酵酱。两种发酵酱中均测出17种氨基酸(包含7种必需氨基酸),传统发酵酱、香菇柄发酵酱氨基酸总量分别为99.09 mg/g、87.71 mg/g,且两种发酵酱中呈味氨基酸比例相似。两种发酵酱均共检测出32种挥发性成分,包括醇类8种、醛类9种、酯类3种、酮类4种、酸类3种、吡嗪类2种、呋喃类2种、醚类1种。研究表明,香菇柄发酵酱品质符合国标GB 2718—2014《酿造酱》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黑果腺肋花楸酵素自然发酵过程中主要成分与抗氧化活性的变化规律,采取28℃密闭条件下自然发酵90 d,检测发酵液中还原糖、可溶性固形物(TSS)、酒精度、总酸、总多酚、总黄酮、花色苷和SOD等理化指标和活性物质,以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羟自由基清除能力以及总抗氧化能力和总还原力等指标来综合评价其体外抗氧化活性,并进行主要成分与抗氧化活性的皮尔逊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黑果腺肋花楸酵素自然发酵过程中,其还原糖、TSS、总酸、花色苷含量总体呈持续下降趋势,酒精度持续升高后逐渐趋于稳定,总多酚、总黄酮含量和SOD酶活力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其中总多酚、总黄酮和SOD酶活力最高值分别达到4.99 mg/mL、269.68 mg/L和5151.80 U/mL。发酵后酵素的抗氧化活性指标均呈峰型变化,较未发酵样品显著升高(P<0.05),其对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羟自由基清除能力以及总抗氧化能力和总还原力最大值分别为65.78%、85.06%、94.22%、750.48 U/mL和1.014;相关性分析表明,酒精度、总多酚、...  相似文献   

11.
黄秋葵的成分测定与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黄阿根  陈学好  高云中  车婧 《食品科学》2007,28(10):451-455
本实验测定了黄秋葵中营养成分及相关活性成分的含量,结果显示干的嫩黄秋葵果实中含蛋白质22.98%,总糖19.920%,多糖2.00%,脂肪9.40%和2.56%的黄酮;老果中含有蛋白质15.78%和总糖9.48%,多糖1.1%,脂肪14.36%,黄酮1.48%。蛋白质、多糖、总糖和黄酮的含量随着果实的老化而变少,而脂肪的含量却是随着果实的成熟而增加的。与常见蔬菜比较,嫩的黄秋葵中蛋白质、总糖、多糖含量丰富,具有较高的营养保健价值,是种植、加工、利用前景广阔的上佳蔬菜品种。而其种子中的咖啡碱含量达到1%左右,含量较高,可作为咖啡豆替代品。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野生樱桃李酵素的主要成分及其抗氧化性能,分别以野生樱桃李果肉和果皮为原料,添加不同比例的糖制备酵素,探究6种酵素在发酵前后的总黄酮、总糖、总酚、总酸、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及其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OH清除能力和总抗氧化能力,并对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6种果肉和果皮酵素均表现出明显的抗氧化活性,糖添加量为30%的果肉酵素(R30)和果皮酵素(P30)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OH清除能力和总抗氧化能力最强,且R30的3种抗氧化活性均高于P30;与发酵前相比,R30和P30的总黄酮含量分别降低62.57%和48.28%,总糖、总酚、总酸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分别增加569.81%和502.89%、217.01%和172.25%、134.28%和99.17%、182.53%和202.40%,野生樱桃李酵素的·OH清除能力和总抗氧化能力均与总酚和总酸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因此添加适量外源糖有利于改善野生樱桃李酵素品质。  相似文献   

13.
为了开发出一款营养功能兼具的黑枣醋蛋液产品,本研究对比分析了黑枣醋蛋液与白醋醋蛋液成分与功能的差异。跟踪测定了浸泡过程中多酚、磷、氨基酸及挥发性成分的变化规律,研究了醋蛋液抗氧化能力及黑枣醋蛋液与白醋醋蛋液不同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黑枣醋蛋液最适浸泡方式为二次浸泡;黑枣醋蛋液中多酚浓度在40 h时达到最高,是浸泡前的2.38倍,磷的浓度整体呈升高趋势,浸泡64 h的黑枣醋蛋液氨基酸总量比浸泡24 h增加了42.62%;浸泡过程中两种醋蛋液挥发性成分差异较大,黑枣醋蛋液挥发性成分的种类是白醋醋蛋液的2倍左右,比白醋醋蛋液多了香叶基丙酮等多种酮类及芳香烃物质,香气更加饱满;通过测定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清除率、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二铵盐(ABTS)自由基清除率、以及总还原力(FRAP)得出,黑枣醋蛋液的IC50值均低于白醋醋蛋液,分别为0.19、0.31、0.66 mg/mL,表明其抗氧化能力明显优于白醋醋蛋液。综上,黑枣醋蛋液在营养成分、抗氧化等多方面要优于普通醋蛋液,充分证明了黑枣醋蛋液自身的优越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究地参发酵酒的挥发性成分和体外抗氧化活性,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对地参发酵酒中挥发性成分进行检测分析,并采用4种抗氧化体系评价其体外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地参发酵酒中总酚含量为128.9 mg/L;共检出6类34种挥发性成分,其中香气成分24种,占比70.58%,主要为醇类和酯类物质,其次是抗氧化成分酚类和酰胺类;相对含量较高的为苯乙醇和异戊醇,分别占比总挥发性物质的31.01%和27.11%。体外抗氧化能力研究表明,还原力与地参发酵酒用量呈正相关,对羟自由基、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都有较强的清除能力,清除率分别为98.50%, 90.30%和97.00%,抗坏血酸当量分别为0.986, 0.814, 0.373和0.510 mg/mL。综上,地参发酵酒中香气成分丰富,抗氧化活性强,保健价值突出。  相似文献   

15.
以陕西当地主产柿子、猕猴桃、葛根为原料酿造功能发酵酒,采用对比试验借助紫外分光光度法、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分析研究三种发酵酒在理化指标(酒精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还原糖、总酸、pH)、活性成分(黄酮、总酚)、抗氧化活性评价及香气成分等方面的差异性。结果表明:柿子酒、猕猴桃酒、葛根酒的理化指标、活性成分及抗氧化活性存在明显差异,香气成分各有特色。三种发酵酒的酒精度都在11%vol左右,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7.5%左右,柿子酒的还原糖含量最高(5.82 g/L),猕猴桃酒总酸含量最高(13.52 g/L)。猕猴桃酒和葛根酒的黄酮和总酚含量都显著高于柿子酒(P<0.05),猕猴桃酒清除三种自由基和亚硝酸根离子的能力及总还原能力最强,葛根酒仅次于猕猴桃酒,但三种发酵酒对亚铁离子的螯合能力都较弱。三种发酵酒共检测鉴别出7类49种香气成分,其中柿子酒、猕猴桃酒、葛根酒分别检测到香气成分33种、37种、38种,关键风味化合物12、12、16种,修饰风味化合物7、12、6种,潜在风味化合物7、4、7种。三种发酵酒共检出21种共有化合物,其中相对含量和ROAV值较高的均为醇类和酯类物质。综合分析,利用不同原料制作发酵酒的活性成分、抗氧化活性及香气成分呈现差异性,猕猴桃酒和葛根酒的整体品质较为优良,本研究的结果为陕西发酵酒产品品质的改善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唐文潇  肖瀛  蒋天宁  姜峰  朱婧  周一鸣 《食品科学》2022,43(24):239-248
以亚洲咖啡豆为研究对象,分别选取浅、中、深3 种烘焙度的中国云南和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产的卡蒂姆种咖啡豆,比较分析冷萃与热萃方式对萃取浓度、萃取率、可滴定酸、总酚、总糖、咖啡因、葫芦巴碱、绿原酸、抗氧化活性与挥发性成分的差异,并进行主成分分析,从而探究烘焙度对冷萃咖啡理化指标与风味成分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烘焙度增加,冷萃咖啡的萃取浓度、萃取率均显著上升,可滴定酸、总酚、葫芦巴碱、绿原酸、抗氧化活性均显著下降(P<0.05)。冷萃咖啡较热萃咖啡拥有更高的萃取浓度、萃取率与总糖含量(P<0.05),而可滴定酸、总酚含量、抗氧化活性较热萃显著偏低(P<0.05)。经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检测分析发现,浅烘咖啡豆萃取液中的挥发性成分含量显著低于烘焙度高的咖啡萃取液,深烘咖啡豆萃取液中挥发性成分种类与总含量最多。进一步通过主成分分析能较好区分冷萃和热萃咖啡,两者挥发性成分贡献率具有较大差异。2-丁酮、2-丁烯醛等花香类物质对浅烘冷萃咖啡贡献率更高,而2-甲基吡嗪、糠醇等呈现烘焙坚果类香气物质对浅烘热萃咖啡贡献率更高;2,6-二乙基吡嗪、川芎嗪等烘焙坚果类香气物质对中烘冷萃和热萃咖啡具有较高的贡献率;2-乙烯基呋喃、甲基糠硫醇、2,5-二乙基吡嗪、糠基甲基硫醚等物质对深烘冷萃咖啡有较高贡献率,二甲基二硫、对甲酚、1-甲基吡咯等物质对深烘热萃咖啡贡献率更高。相对于热萃咖啡,烘焙度对冷萃咖啡抗氧化能力与挥发性成分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7.
测定并评价不同产地香椿抗氧化活性及挥发性成分的组成情况,为香椿高品质产品加工及其产业化开发提供参考。采用常规理化方法测定香椿中总黄酮、总多酚、总生物碱、总皂苷、粗多糖、可溶性蛋白含量以及DPPH·清除活性、OH·清除活性,并进行相关性及主成分分析;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SPME)与气质联用仪(GC-MS)检测香椿挥发性成分,并结合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分析其主体挥发性成分。结果显示,12个产地香椿中总黄酮和总多酚含量趋势基本一致,云南香椿含量均最高。香椿总皂苷含量与DPPH·清除率之间相关系数为0.475、总黄酮和总多酚含量与OH·清除率之间相关系数分别为0.606和0.729,表现出一定的量效关系,是主要抗氧化活性基础物质。12个产地香椿中共检出229种挥发性成分,其中贵州59种、云南80种、四川73种、广西41种、湖南84种、浙江73种、山西54种、安徽69种、湖北82种、河南55种、山东52种、河北53种。各产地检出的主体挥发性成分主要为2-己烯醛、反-2-,顺-6-壬二烯醛、己醛、β-紫罗兰酮和α-蒎烯等。各产地香椿样品中抗氧化活性及挥发性成分既有一定的相似性,也有较大的差异,呈现其各自独特品质及风味。  相似文献   

18.
以脱壳与带壳牡丹籽为材料,分别采用液压压榨、亚临界流体萃取、CO2超临界流体萃取、螺旋压榨、正己烷萃取5种不同提取工艺制备牡丹籽油,测定其多酚、总黄酮含量及抗氧化活性,并进行相关性分析及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10种牡丹籽油中多酚、总黄酮含量及其抗氧化活性存在差异,牡丹籽油中多酚、总黄酮含量与其DPPH、ABTS自由基清除率的EC50均存在显著负相关性;主成分分析能有效区分不同提取工艺制备的牡丹籽油品质,即亚临界流体萃取、CO2超临界流体萃取>正己烷萃取>液压压榨、螺旋压榨。因此,牡丹籽油中多酚、总黄酮的含量可作为评价其抗氧化能力的指标性成分。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不同乙醇浓度对枇杷叶主要功能成分提取效果的影响,为生产利用提供技术参考,以65℃热风烘干条件下干制的枇杷叶为原料,采用不同浓度乙醇溶液进行提取,测定其黄酮、总酚、多糖的含量及抗氧化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乙醇浓度的上升,枇杷叶主要功能成分含量及抗氧化性能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50%乙醇溶液提取总酚、多糖的效果较好,70%乙醇提取黄酮的效果较好。提取应用的成分有多糖与总酚时,使用的溶剂为50%乙醇提取效果最好,在以黄酮为主要成分的提取应用中,使用浓度为70%的乙醇溶剂有最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为探明不同品种枇杷叶中主要功能成分含量差异,给枇杷叶的加工利用提供理论参考,以生长在陕南安康的14个品种枇杷叶为材料,通过测定总黄酮、总酚、三萜酸、多糖、维生素C等主要成分含量以及ABTS阳离子自由基清除率和FRAP值指标,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枇杷叶品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佳伶’、‘培优’和‘麦后黄’叶片中总黄酮、总酚和三萜酸含量较高,抗氧化活性较强,具有更好的药用价值和功能性。‘西农枇杷2号’和‘津云’叶片中多糖和维生素C含量较高,具有较好的营养价值。主成分分析评价结果,综合排名前三的品种依次为‘佳伶’、‘麦后黄’、‘培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