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进行多相转化时,采用悬浮层,也称为流态化层和沸流层乃是强化各种工艺过程,其中包括催化过程的最有效方法。 众所周知,接触剂的分散细皮受到过滤层阻力的限制,而阻力因颗粒细度的减小与气流速度的加大而增加,这样就难以充分和有效地利用触媒的活性表面。 对于悬浮层而言,由于流体阻力实际上不取决于粒度和气流速度,因此对触媒粒度的选择主要还不够攷虑其化学动力学性能,此外,与采用悬浮层触媒相连  相似文献   

2.
几年前,在苏联苏姆化学公司的第一硫酸车间安装了K—39—5型接触器,其生产能力为360吨98%硫酸/日。此种接触器能处理48000—53000米~3气体/小时,气体浓度为7—8%SO_2(体积)。在第3层及第4层后,安装螺旋热交换器,每台面积为~100米~2,接触器直径为8米。器内装入粒状钒触媒。流程见附图。在每公斤触媒,平均小时产量5—6公斤酸时,接触率达97.6—98.3%。  相似文献   

3.
带有绝热层触媒的接触设备的最适制度系根据波烈斯科夫所制定的方法确定的。在最适制度下,当每一个接触阶段结束和开始下一阶段,触媒的利用率均相同。此外,最后一些层的利用率应该比最初的要高。 在利用过程中触媒的活性有着下降的现象。因此,通常在设备内逐渐增加触媒的装入量。但是这种措施只能在局限的范围内进行,因为这样做流体阻力会增加,并使设备的生产能力降低。当触媒的活性降低1—2倍时,最初选定的接触设备的工艺制度就被破  相似文献   

4.
自从采用钒作为接触剂生产硫酸后,对硫酸工业起了巨大的进步,使触媒来源有所扩大,生产成本有了降低。可是钒的来源,虽然较铂容易获得,但仍系一种稀有元素,目前国内生产有限,尚须靠进口解决。三年大跃进以来,我国硫酸工业高速度的发展,对触媒需要量大大增长,加之在生产中,常因中毒和粉化等作用,使耗用量增大,尤以炉气中含有砷氟等杂质时耗损量大更。由于货源供应不上,过去只望上面解决。在大破硫酸关,实现持续正常运转中,我们把它列为重要关键之一。针对如何使中毒及粉化后的废触媒能够恢复活性重复利用,以土而简易的方法进行处理,反复进行了多次的研究试验,终于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结果,尚能符合生产上的要求,减轻了触媒供应的压力,解决了触媒供应不上的关键,现将我们利用的情况初步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前,在SO_2氧化为SO_3时几乎使用含8.5—8.8%V_2O_5的钒触煤。此外,还有Al_2O_3、BaCl_2、KCl及其它增加触媒活性的附加物。触媒(接触剂)一般制成直径5毫米,长10—15毫米的小圆柱体或直径12/3毫米,长12—15毫米的空心圆柱体。第一种类型称为粒状,第二种称为环状。粒状触媒具有大的比表面,而且气体的通过阻力较大。环状触媒比表面虽小,但阻力亦很小。  相似文献   

6.
我厂合成氨车间~#1系统φ420合成塔原系南京锅炉厂产品,装触媒0.175米~3。1968年将此系统进行改造,合成塔外壳由原来3873毫米加高至5423毫米,将原来的内件也相应修改,触媒筐增冷激管,下部仍采用N.E.C型触媒。由于冷激环形管打孔埋在触媒层中,分气不均匀,使触媒层的平面温差较大。此外由于内件  相似文献   

7.
一、前言苯酐氧化生产过程中,萘、空气连续不断地通过触媒层,使触媒悬浮在反应气流中,呈流化状态,由于气固处于激烈的运动状态,因此,当反应气体离开流态化的触媒层时,必然要带出一些较细的触媒颗粒。流化床内触媒颗粒的终端速度,按斯笃克斯定律计算:  相似文献   

8.
加工高浓度的SO_2气体具有很大的实际意义,因为工业硫酸装置的生产能力与加工的气体中SO_2浓度的增长成比例地增加。但是在现在的固定层触媒的接触器中加工SO_2  相似文献   

9.
按干法净化两次接触流程生产H_2SO_4时触媒在第二接触段发生中毒。为了防止触媒被氟化物的中毒,提出了气体在400~500℃预先通过多孔性物料层(废接触剂、浮石、硅胶、硅藻土)。例如含2.5%SO_2的气体加热至450℃,并进入两个钢制接触塔,塔内装有钡铝钒粒状接触剂,数量如下:第一塔内二层接触剂,每层66厘米~3,第二塔内  相似文献   

10.
吴泾化工厂与华东化工学院共同协作,在小型生产试验的基础上,于1968年将原三套管式φ800毫米氨合成塔改造为径向塔。经数年来的生产实践,已初步显示其优越性。该塔系单层径向形式,内置鼠笼式冷管,填装2.2~3.3及3.3~4.7毫米的小颗粒触媒3米~3。下部换热器系φ6×1.5小列管,传热效率较高,换热器高度缩短至1.2米,从而增长触媒筐长度。径向塔的特点是  相似文献   

11.
从孟山都公司三种钒触媒性能的介绍中可以看出,美国硫酸工业使用的钒触媒的主要特点是活性较高,抗粉化能力强,能耐一些有害杂质。低温触媒和大颗粒、低阻力触媒得到了迅速发展。使用低温触媒和大颗粒触媒都能使系统阻力降低,生产能力提高,节约动力消耗,降低生产成本。这些情况可供我国硫酸工业新型钒触媒研制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在合成氨的生产过程中,严格控制合成塔触媒温度,防止触媒过热和温度大幅度波动,是延长合成氨触媒和塔内件使用寿命的必要措施,也是提高触媒利用率、提高合成氨产量的正确途径之一。在触媒筐内如何选择有代表性的测温点位置,及时而准确地反映触媒层温度,对于做到预见性调节,具有非常实际的参考价值。一、触媒筐的绝热层和冷却层合成塔内筒一般可将触媒筐分成上部绝热反应层和下部冷却反应层两个部分。以双套管式触媒筐为例(见图1所示),绝热反应层是双层套管时以上部分,它是单一的圆筒形触媒  相似文献   

13.
对于在內扩散領域內进行的接触过程,即触媒的內表面未充分利用时,应用固体流态化方法来提高單位設备工作强度的优越性,就显得比較小一些。通常属于这一类的,是許多已在工业上广泛使用着粒狀触媒的接触过程,如二氧化硫气体的接触氧化、一氧化碳的变换、氨的合成、甲醇的合成、醇类的脫水等等。固体流态化层在这种情况下的主要优点是它有应用較小触媒的可能性,这就可以大大地提高其內表面的利用率。此外,固体流态化层在一系列情  相似文献   

14.
苯酐氧化生产过程中,萘、空气连续不断地通过触媒层,使触媒悬浮在反应气体中呈流化状态。由于激烈的运动状态,所以当反应气体离开流态化的触媒层时,必然要带出一些较细的触媒颗粒。如不设法把这部分触媒从反应气体中分离出来,不但降低氧化炉的能力,浪费触媒,而且给后面冷凝操作带来困难。因此,需要设置较完善的除尘回收装置。  相似文献   

15.
V5—2型低温钒触媒已在几个硫酸厂试用了一段时期,效果良好,现已大量生产。今就其性能和使用条件作一简单说明。 V5—2型低温钒触媒,外观是浅黄色圆柱形颗粒,长5—15毫米,直径5毫米,堆积重度约0.70公斤/升。V5—2型钒触媒与V1型(或V2型)相比较,具有下述的特点: (1)在反应后期,470℃以下,V5—2  相似文献   

16.
转化器是硫酸生产过程中的重要设备。小型硫酸厂的转化器由于内径不大,每段触媒层都只用一定型号的钢材做成梁来支撑触媒,而不另设中心托柱。这样,该钢梁就承受着它所支撑的那一段设备和触媒的全部重量。有的厂在设计和制作转化器时忽视了该梁的工作条件,导致梁在高温下强度和刚度  相似文献   

17.
触媒层阻力是硫酸系统生产是否正常的重要标志之一。当系统的产量一定时,在正常情况下触媒层阻力应当基本不变。但事实上有些硫酸厂特别是小厂,往往生产一段时间后触媒层阻力就会上涨,这样非但增加电耗,影响产量,情况严重时甚至要临时停车扒触媒。如果不从根本上找出原因,加以解决,则扒过触媒后不久阻力又会上涨,又要扒松。形成周期性的停车,生产将会十分被动。小硫酸厂由于矿种杂,流程设备简单,客观上有一些不利条件,触媒层阻力上涨的现象会  相似文献   

18.
在触媒流态化层中氧化二氧化硫气体的优点过去已经阐述过。如果是高浓度SO_2,则可以完全氧化(在触媒流态化层的多搁板接触器中),或氧化60—80%(在单搁板接触器中),然后在触媒固定层的接触器中最终氧化。 研究证明,在直径约1米的四搁板接触器中,当气体中含有11—16%SO_2时,氧化率达到95—98%。  相似文献   

19.
一、概述我厂硫酸车间原年产1~1.5万吨硫酸,1980年下半年,经过挖潜改造,达到年产2.3万吨能力。挖潜改造后,转化器(φ3×11.2米)不能适应。当日产酸36吨时,转化器四层阻力达到1410毫米水柱;当日产酸为55吨时,触媒层阻力达到1600毫米水柱。在此情况下,要想不增大转化器直径而进一步强化生产,势必导致阻力大幅度上升,生产将无法进行。我们受红岩化工厂径向转化器的启示,将轴向转化器改为活动小笼式全径向转化器,使之适应2万吨硫酸能力。方案于1980年底实施,1981年3月开始运转,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0.
炉头是甲烷转化装置中关键设备之一,生产中对炉头的要求如下: 1.原料气——氧气混合均匀,有利于转化反应的进行。2.气流分布好,触媒利用率高,能尽量减少触媒粉碎。3.能避免回火事故,确保安全生产。4.加工制作及拆装方便,便于维修。我车间的两套甲烷转化装置,原炉头为套管式,外径φ440毫米,内径φ410毫米,高为1600毫米,原料气——氧气混合气体通过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