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2003~2004年度三门峡水库冲淤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段新奇  王桂娥  高德松 《人民黄河》2006,28(2):33-34,56
2003年11月~2004年10月,在三门峡水库进行非汛期控制水位318m原型试验条件下,分析了来水来沙,水库冲淤情况及潼关高程的变化,指出:①运用年入库水量为208.5亿m^3,沙量为3.168亿t,是典型的枯水枯沙年份;②2004年桃汛来水条件优于2003年,桃汛前后潼关高程下降值分别为0.15m和0.21m,主要是因为2003年桃汛期在潼关河段上段进行清淤疏浚,增大了桃汛洪水的冲刷作用;③2003年、2004年三门峡水库进行非汛期控制水位318m原型试验,回水影响范围控制在黄淤33断而以下,该断而以上河道完全处于自然状态,其冲淤变化由该河段比降、断面形态随来水来沙条件进行自动调整,水库运用已不对潼关河段的冲淤产生不利影响;④在有利的水沙条件冲刷和清淤的共同作用下,2003年汛期潼关高程下降0.83m,经过非汛期的冲淤变化,2004年汛前潼奖高程较2003年汛后上升0.30m,汛末潼关高程较汛初下降0.27m,由于汛期水沙条件不利,加上没有进行清淤疏浚,因此汛期潼关高程冲刷下降的幅度小于非汛期淤积上升的幅度。  相似文献   

2.
为了减轻渭河下游淤积和控制潼关高程,三门峡水库"蓄清排浑"控制运用以来非汛期最高运用水位不断下调,2002年11月开始进行非汛期控制最高运用水位不超过318 m的原型试验,有效改善了库区的淤积部位。分析表明,1974年以来潼关以下库区年际冲淤变化在-1.357~1.487亿m~3,年均淤积0.051亿m~3;非汛期淤积分布呈两头小中间大,淤积主体随着最高运用水位的降低向坝前推进;淤积影响范围与最高蓄水位呈正相关,淤积末端随最高蓄水位下降向坝前推移。2003年以来库区淤积重心下移到黄淤12断面-黄淤30断面区间,淤积末端在潼关下游20 km处,潼关河段处于自然河道演变状态。  相似文献   

3.
王育杰 《人民黄河》2003,25(7):16-18
多泥沙河流峡谷型水库“蓄清排浑”运用的前提是:水库非汛期回水淤积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淤积河段汛期存在一定的富裕冲刷能力;低水位运用条件下水库具备较大的泄流排沙规模;汛期洪水的量级较大。三门峡水库在“蓄清排浑”运用情况下,能否使潼关河段维持冲淤平衡,关键在于水库非汛期潼关高程自然上升量加水库高水位运用造成的上升量与汛期潼关高程下降量之间的对比关系。近期黄河洪水量大幅度减少,汛期潼关高程下降量小于非汛期自然上升量,在这种情况下,即使高水位影响因素消除,潼关河床冲淤平衡问题也难以解决,因此,必须采取综合措施控制潼关高程。  相似文献   

4.
利用实测的水文、泥沙、河道淤积分布、水库运用等资料,分析了控制运用原型试验期间黄河三门峡水库在不同来水来沙情况下的冲淤变化特性、回水影响范围以及潼关高程的冲淤变化规律等.结果表明:在库水位不超过318 m运用下,潼关河段基本处于自然河道状态,其冲淤变化主要取决于来水来沙条件;在汛期运用中,采用空库迎洪、洪水期敞泄排沙等...  相似文献   

5.
黄河潼关河段清淤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影响潼关高程的主要因素有来水来沙条件、上下游河段冲淤状况和坝前运用水位,其中来水来沙条件起着主导作用,潼关高程的变化受下邻河段(黄淤36~41断面)冲淤的影响要大于上邻河段(黄淤41~45断面),减少三门峡水库非汛期高水位的运用对减缓非汛期潼关高程的抬升起着重要作用,清淤河段选在黄淤30断面以上,重点在黄淤36~41断面。清淤时间分为桃汛期和汛期两个时段,清淤对潼关高程的上升趋势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  相似文献   

6.
"318"试验已经4年,非汛期90%以上泥沙堆积在距坝75km范围,淤积重心下移38km.潼关河段发生冲刷,潼关高程下降0.99m.潼关以下库区共冲刷1.477亿m3.应当看到,2003-2006年期间,非汛期各年进库沙量不足1.0亿t,淤积量少有利冲刷,尚无大沙年(2.0亿t以上)的考验.非汛期平均水位仍偏高,年度运用方案仍有改进的空间.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潼关以下库区冲淤机理分析发现,潼关-古夺河段的冲淤变化与古夺-大禹渡冲淤变化密切相关,古夺-大禹渡河段发生溯源冲淤变化是潼关-古夺河段发生沿程冲淤变化的前提和基础。若古夺-大禹渡河段发生溯源冲刷,则潼关-古夺河段发生沿程冲刷;若古夺-大禹渡河段发生溯源淤积,则潼关-古夺河段发生沿程淤积。大禹渡河段之所以常常发生溯源冲淤的原因在于,一年有5个月的运行水位回水末端均在大禹渡以上,造成大禹渡河段成为溯源冲淤的侵蚀基准面。  相似文献   

8.
依据实测大断面资料,给出了1974年以来黄河小北干流不同时段、不同河段的沿程冲淤量,分析了2003年以来该河段持续冲刷的原因,并对不同水沙搭配组合与小北干流冲淤量的响应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1974年三门峡水库采用蓄清排浑运用方式以来,黄河小北干流的冲淤变化主要受来水来沙条件影响,基本保持非汛期冲刷、汛期淤积的特点。2003—2016年受上游汛期来沙量大幅减小的影响,沿程各河段汛期淤积量明显减小,在非汛期冲刷量减小不多的情况下,运用年各河段均为持续冲刷。②汛期水沙搭配组合中含沙量对冲淤量的影响程度更显著,运用年内水沙搭配组合中含沙量和流量对冲淤量的影响程度相当。  相似文献   

9.
三门峡水库运用对库区冲淤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实测资料计算和分析,非汛期水库回水淤积末湍距坝距离l1与非汛期水库最高运用水位和初始始河床平均高程交点距坝距离l2之比平均为1.07左右;水库汛期溯源冲刷输沙率与流量和坝前比降成正比,溯源冲刷范围一般在和大禹渡之间;水库近几年的排沙流量一般在1500-2500m^3/s之间,水库降低水位应控制在292-295m范围内,9、10月水库蓄水发电运用水位可适当提高,控制指标是以不影响大渡附近河段的冲刷为前提。建议在北村至大禹渡之间增设一个水位站作为水库新的控制指标站,并开展水库不同水位对该站以上河段冲淤影响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黄河潼关河段冲淤变化及其对潼关高程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分析了1986年以来三门峡水库运用水位的变化、龙门至潼关河段与潼关至大坝河段冲淤变化及其对潼关高程的影响。结果表明,龙门至潼关河段的冲淤受来水沙的影响,为尚程淤积;撞关至大坝河段冲淤主要与入的水沙条件,水库的运用有关。潼关高程受上下游河冲淤的影响,且其变化趋势与上下游河段累冲淤量线升降趋势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