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水利工程   6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三门峡水利枢纽从1989年起汛期进行浑水发电试验,优化汛期调度运用。最近几年汛期,在深入分析进出库水沙变化和冲淤情况的基础上,合理地进行了水沙调节。汛期发电与排沙分阶段运用,洪水多沙期降低水位泄洪排沙,恢复库容;平水期控制305m水位发电,入库泥沙经坝前空水段分选,出库泥沙减少,颗粒细化,过机水流减沙效果更为显著。选择适当时机排沙3~4天,全水淤积物可全部清出库外,库容恢复后调沙效果进一步提高。回水末端以上河道不受空水影响,河床冲刷继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汇流区黄河主流摆动常引起渭河河口位置及汇流方向的变化,下段河道河势随之改变。潼关-大禹渡段主流游荡,河床宽浅,水流分散;大禹渡-灵宝老城段河槽束窄,水流集中,河势以弯道发育为主;灵宝老城--三门峡水库坝前段河势基本稳定。1977年大洪水以来,潼关--大禹渡段河道主流摆动加剧,河槽展宽淤高。大禹渡以下湾道发育,弯曲半径变小,弯道河长增加。由此引起滩岸坍塌,河槽展宽坦化,河床淤积升高,同流量水位上升。  相似文献   
3.
2003~2004年度三门峡水库冲淤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段新奇  王桂娥  高德松 《人民黄河》2006,28(2):33-34,56
2003年11月~2004年10月,在三门峡水库进行非汛期控制水位318m原型试验条件下,分析了来水来沙,水库冲淤情况及潼关高程的变化,指出:①运用年入库水量为208.5亿m^3,沙量为3.168亿t,是典型的枯水枯沙年份;②2004年桃汛来水条件优于2003年,桃汛前后潼关高程下降值分别为0.15m和0.21m,主要是因为2003年桃汛期在潼关河段上段进行清淤疏浚,增大了桃汛洪水的冲刷作用;③2003年、2004年三门峡水库进行非汛期控制水位318m原型试验,回水影响范围控制在黄淤33断而以下,该断而以上河道完全处于自然状态,其冲淤变化由该河段比降、断面形态随来水来沙条件进行自动调整,水库运用已不对潼关河段的冲淤产生不利影响;④在有利的水沙条件冲刷和清淤的共同作用下,2003年汛期潼关高程下降0.83m,经过非汛期的冲淤变化,2004年汛前潼奖高程较2003年汛后上升0.30m,汛末潼关高程较汛初下降0.27m,由于汛期水沙条件不利,加上没有进行清淤疏浚,因此汛期潼关高程冲刷下降的幅度小于非汛期淤积上升的幅度。  相似文献   
4.
以三门峡水库2003-2005年非汛期控制水位318 m运用为背景,以1974年"蓄清排浑"控制运用以来不同运用时期库区冲淤情况为比较,重点分析了近三年水库冲淤特点及潼关高程变化.指出:[1]2003-2005年非汛期正常运用的平均水位与1974-2002年的非汛期平均运用水位接近,但二者对水库的影响范围与程度却大不相同.非汛期控制水位318m运用后,回水影响范围被控制在黄淤33断面以下,水库运用水位已不再对潼关河段的冲淤变化产生不利影响.[2]2003-2005年非汛期淤积末端在黄淤32-33断面之间,汛期溯源冲刷的发展范围最远达黄淤38断面以上、最近也可到黄淤33断面,汛期通过洪水期集中排沙,完全可以将非汛期回水影响范围内的淤积泥沙排出库外;[3]分析表明,在非汛期控制水位318m运用以后,潼关河段将常年处在自然河道状态,汛期入库水、沙条件是决定潼关高程冲刷下降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5.
黄河潼关河段实施的河道清淤工程是以理顺河势 ,集中水流 ,调整局部河段比降 ,达到改善河床边界条件 ,提高水流输沙能力 ,最终控制潼关高程为目的。该工程施工采用的射流清淤方法在国内外尚不多见 ,带有很强的试验性 ,是一个集生产、科研于一体的试验性工程  相似文献   
6.
黄河潼关河段实施的河道清淤工程是为理顺河势,集中水流,调整局部河段比降,达到改善河床边界条件,提高水流输沙能力,最终控制潼关高程的目的.该工程施工采用的射流清淤方法在国内外尚不多见,带有很强的试验性,是一个集生产、科研于一体的试验性工程.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