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张晓三  何韶瑶 《华中建筑》2008,26(10):194-198
城市公园入口空间是城市与公园之间的过渡,是城市街道空间进入公园空间的缓冲,这种缓冲是一种交通缓冲。入口空间的交通组织直接影响城市公园的使用效率,也是城市公园空间秩序的重要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2.
谢军飞 《园林》2012,(5):25-29
为定量评价城市公园应急避险功能的潜力与存在的问题,基于公园实地调查,对公园内部基本构成、有效应急避险面积以及篷宿区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根据公园周边环境条件、公园历史文化特性、应急避险场所的基本要求,进行了城市公园是否适用作应急避险场所用地的评价,并对其作为应急避险场所用地将面临的问题进行概要归纳。  相似文献   

3.
北京城市公园绿地应急避险功能布局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为推动城市公园绿地应急避险体系建设的发展,在评价指标体系的指导下,应用GIS的空间插值技术,对北京城市人口统计数据进行了空间分布化,并通过人口密度分布与公园绿地缓冲区的叠加分析,对城市公园绿地的人口服务辐射能力进行了探索研究。结果显示,整个北京规划市区内公园绿地的缓冲区覆盖范围总计为42196km^2,约占规划市区面积的38%,存在62646km^2的服务盲区。另外,规划市区东部、北部和西南最外围区域大多数办事处中所含的公园绿地缓冲区占其行政区面积的比例均低于10%。在分析基础上,还进行了公园绿地应急避险功能布局的设想。  相似文献   

4.
一、立题背景 人类防灾减灾思想由来已久,但国内外在城市防灾备灾,应急避难空间规划方面仅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美国芝加哥在1871年火灾后就考虑建设具有抗火灾能力的公园系统,提高城市抵抗自然灾害能力,此规划方法与思想为后来防灾型绿地系统规划的先驱.2001年,美国政府积极推动建立以"防灾型社区"为中心的公众安全文化教育体系,具备灾前预防及准备功能、灾时应变及抵御功能、灾后复原及整体改进功能.日本是一个灾害频发的国家,历史上多次自然灾害和次生灾害使其充分重视城市应急避难空间规划和防灾避险绿地建设.其在1956年制定了《城市公园法》,规定城市公园必须具备防灾功能,1978年创立了防灾公园制度,在公园内部补充备灾设施,并在各大城市建立完善的临时——区域——广域防灾避险绿地系统.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我国面临的城市安全问题,提出有必要健全城市公园绿地的防灾避险配套设施。在确保公园日常生态、景观、游憩、文化功能发挥的前提下,确定合理的灾时避灾人口容量,完善场地竖向、植物种植及园林建筑设计,确保公园内应急指挥中心和棚宿区的给水、排水、环卫、消防、物资供应、供电及通讯系统的正常运行。从公园设计方案入手,解决好公园平灾功能转换,提高全社会的参与意识,是落实公园在城市防灾体系中作用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6.
胡昕宇  李婷婷 《园林》2022,(7):90-97
城市公园承担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空间品质的功能,部分城市公园使用效率低、全天活力不足等现状问题引发了关于如何切实提升城市公园品质并满足人群游憩需求的思考。人及其活动是城市公园活力的使用主体与外在表征,手机信令数据的实时性、规模化等优势特性让定量分析城市空间人群行为特征、把握空间活力本质成为可能。选取苏州中心城区23个城市公园,基于活力视角分析城市公园人群时空特征;采用时空间分析法,以人群规模、人群密度作为测度城市公园活力高低的直接指标,由此得到4种活力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借助SPSS分析工具进行城市公园活力与影响要素相关性分析;最终提出城市公园建设应重点考虑周边建筑人群等要素,进行复合式开发和关注公园节点设计,以期全方位提升公园活力。  相似文献   

7.
在社会高度发达的今天,城市公园作为公共活动场所,除要发挥其生态、景观、文化、休闲的功能外,还要适应发展的需要,成为城市应急避险系统的重要场所之一。本文结合北京万寿公园应急避险系统的建设和运行情况,阐述了公园建设应急避险系统的必要性和基本建设要素,以及建设后如何变维护为利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社会功能,确保公园应急避险系统高效运用的经验。  相似文献   

8.
基于GIS的城市防灾公园规划研究——以西安市为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刘海燕  武志东 《规划师》2006,22(10):55-58
西安市防灾公园规划研究应用GIS技术的空间分析功能,对现状城市公园的避险能力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结合人口数据,得出结论:对原有公园要增加面积、扩大服务半径、全部改造成防灾公园,并利用现有城市广场、体育场等开敞空间,扩大避难空间.另外,研究还对防灾公园的周边资源进行分析,为人口疏散、资源调配等救灾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基于GIS-网络分析的山地城市公园空间可达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秦华  高骆秋 《中国园林》2012,28(5):47-50
空间可达性是影响城市公园布局合理性以及服务效能评价的重要因素.基于网络分析法原理和GIS技术平台,将道路抽象为线,建立城市道路拓扑网络,以公园入口作为网络分析的源点.以山地城市——重庆市万州区为例,从城市空间形态、总体布局与行政分区方面研究了城市公园的空间可达性和服务状况,总结出城市公园空间可达性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措施,为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以及城市公园空间分布格局的优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正元大都应急避难场所介绍2003年10月1日,在北京市地震局和北京市朝阳区政府共同努力下,我国第一个应急避难场所——元大都应急避难场所在北京试点建成。它是以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朝阳段为依托,在公园改造时引入防灾避险理念,使之成为平时百姓休闲游览的场所,灾时百姓疏散安置的场所。  相似文献   

11.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城市公园绿地应对极端气 候事件和不确定干扰的能力在提高城市防灾韧性中起到关键作 用。基于对华南地区城市公园绿地防灾过程与功能分析,构建 了一个涵盖灾前、灾时和灾后“全过程”的城市公园绿地防灾 韧性评估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由11个准则和32个指标构成, 用于应对极端高温灾害;暴雨、台风和城市内涝;森林火灾以 及其他灾害。最后,以广州珠江公园为例对该指标体系进行实 证检验。结论有助于明确城市公园绿地防灾韧性的重要性与方 向,优化和提升华南地区城市公园绿地防灾韧性设计。  相似文献   

12.
国标编制相关的城市公园绿地主要规划 指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园绿地是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重要生态基础设施。在参与国家《城市绿地规划标准》的编制过程中,通过对159个中国城市(含港澳台地区)主要公园类型发展现状的大样本数据分析,提炼相关的城市公园建设主要规划指标,包括公园绿地的面积规模、绿地率和功能分区。研究表明:我国城市综合公园的建设规模多为10~50hm^2,社区公园多为0.1~5hm^2;综合公园的绿地率平均值为75%左右,社区公园绿地率平均值为65%左右。综合公园需具备儿童游戏、休闲游憩、运动康体和文化科普4项基本功能,兼容园务管理、演艺娱乐与商业服务等配套功能。社区公园需具备儿童游戏和休闲游憩2项基本功能,兼容运动康体和文化科普等辅助功能。合理地确定城市公园绿地的规划指标,有利于我国城市绿地规划理论与实践走上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的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13.
防灾公园的建设和利用对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提出在城市总体规划和防灾设施规划等宏观层面加强统筹的基础上,通过对城市公园地形地貌条件、河流水系、砂石土壤及公园设施的综合利用探讨城市普通公园兼容防灾公园的可行性以及利用城市普通公园开辟防灾公园的具体路径,以实现城市公园综合防灾减灾功能的整体提升。最后从地形设计、水体设计、建筑设计和植物栽植设计等几个方面指出城市防灾公园景观设计的技术要点及有关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4.
社区公园是城市公园系统中与居民日常生活联系最紧密的公园绿地类型之一。科学、完善的社区公园规划体系和管理模式有助于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增进公众健康福祉。以美国多个城市为例,梳理归纳其城市公园与开放空间规划、城市公园服务分区规划和社区公园规划设计3个尺度的社区公园规划特色,并总结社区公园项目投资建设、公园评价和运营维护的管理内容。最后,分别从规划体系、投资模式、评估机制和公众参与4个方面对中国社区公园的规划与管理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城市绿地的避灾功能及其规划设计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随着对城市公共安全的重视和相关规划研究的展开,出现了一些与城市绿地防灾避灾功能相关的定义、概念,但还没有统一的标准或共识。对城市避灾绿地从概念、规划定位、选址要求、体系构建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提出应从城市应急避难场所体系的高度评价城市绿地的避灾能力,并对避灾绿地服务半径的合理确定、建设时限、容量计算等问题提出了见解,力图从新的角度审视、指导今后公园的改造和建设,真正实现公园平时与灾时的功能转换。  相似文献   

16.
为揭示山地城市公园对城市热岛 的减缓机制,以重庆市主城区内10个公园为 例,使用卫星遥感数据和部分实测数据获 得地表温度和近地面气温,分别从内部景 观特征和外部空间形态两个方面研究了公 园的降温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在公园内部 景观要素方面,公园面积、宽度、形状指数 是影响公园降温效应的主要因素,多个小型 公园比同面积大型公园具有更好的降温效 应;在公园外部空间形态方面,自然地形起 伏与建筑空间形态是影响公园降温效应的 主要因素,少量正对公园的通风廊道及规 则布局的建筑形态可以有效提升公园的降 温范围,山地型公园比盆地型公园具有更好 的降温效应。在规划实践中,应该综合考虑 公园面积、布局等要素,以发挥公园最佳的 降温效用。  相似文献   

17.
对日本近代城市公园绿地历史发展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许浩 《中国园林》2002,18(3):57-60
城市公园绿地制度是近代社会的产物。本论文主要考察日本城市公园绿地及其制度的历史演变过程,总结了其公园绿地体系的特征。从历史上看,日本城市公园绿地体系有全国统一的配置标准,重视防灾功能,都市公园以小公园为主。本文最后讨论了日本城市公园绿地体系对我国城市绿地规划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20—30年代城市公园系统作为“现代化都 市”的象征,其规划与实施在近代中国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中 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近代城市规划与园林建设紧密结合 的先行探索,为其后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建设奠定了基础。这 一时期的园林规划借鉴了当时欧美城市公园系统的规划设计理 论,结合本土城市的自然环境与历史特征进行在地性的实践探 索。明确提出了分阶段建设城市公园系统的整体策略,即近期 改扩建已有公园、中期新建公园和林荫道、远期建设郊区预留 地公园,最终构建起完整的城市绿色开放空间网络,体现了科 学性与艺术性兼备且务实的规划理念。同时,尊重本土山水格 局、充分依托传统山水形胜进行建设的思路对于指导当代国土 空间规划背景下城市生态空间格局的延续与保护等均具有重要 的启示意义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