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对基于生物气候条件的城市设计的概念剖析的基础上,通过对城市生物气候要素、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的整合与应用,初步形成一套适应湿热地区气候条件的城市设计生态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生态角度对城市设计的方法进行研究。通过对生物气候要素、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的整合与应用,初步形成一套适应夏热冬冷地区气候条件的城市设计生态策略和方法。并用此方法分析武汉市一些已落成的节能示范小区。  相似文献   

3.
徐小东 《新建筑》2007,(2):11-15
针对目前城镇建筑环境领域存在的诸多问题,就中观尺度的城市设计生态策略展开研究,更注重设计对象在城市生态整体相关性方面的属性,尤其是生物气候要素、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在城市设计中的整合与应用。  相似文献   

4.
吐鲁番是我国干旱地区形态学和气候学的特色城市,由于气候条件恶劣,人口密度增长缓慢,城市发展大多依靠农业与旅游业。结合要素评价方法,可对城市风热环境的评价起到重要参考作用。文章针对中尺度的城市空间形态,以吐鲁番市3个不同时期的城市设计为例,选择自然要素、城市要素和生态要素作为评价指标,结果显示:自然要素方面方案Ⅰ评价最高,城市要素方面方案Ⅲ评价最高,生态要素方面方案Ⅲ评价最高;3个时期呈现的城市空间形态和自然环境适应机制,结合该地夏季热环境气温极具代表性,具有风热环境的典型特征。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适应气候的建筑设计指导策略和具体方法措施为论文的切入点,通过探讨气候与建筑相互关系、建构适应气候的建筑设计方法和具体的应用实践,提出适应气候的设计,利用自然气候要素的特性创造良好的人工环境。  相似文献   

6.
气候引导下的绿色建筑设计是当代建筑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但现实情况下,绿色建筑经常被异化成为一个节能技术的杂烩与集合体;而另一方面.作为一种建筑与自然之间能量关系的应对智慧,绿色建筑的潜力还远未被充分挖掘.这种智慧基于对气候、场地、功能的敏感与反应,将自然的通风、遮阳、能量交换、场所营造等作为一种重要的设计目标,并将其作为建筑形式生成的激发性要素,是一种基于被动式概念的"顺势而为"的设计策略.三亚城市职业学院,正是基于这一理念的一次设计实践与尝试.  相似文献   

7.
蔡洋 《云南建筑》2014,(1):151-154
城市滨水区是城市公共空间中兼具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的区域,是形成城市景观特色的最重要的地段,它不仅具有城市开放空间的功能,更应该是居民工作和生活延续的场所。结合昆明南城城市设计,阐述了城市滨水区城市设计的目标、原则及要素。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昆山城市风貌研究为例,初步剖析城市风貌的构成要素、设计主体、昆山城市风貌设计营造的特殊性,并且从物质空间与自然要素组合、物质空间五要素和风貌容量三个角度进行设计方法论述,以期为苏南地区城市风貌设计营造提供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9.
吴正旺 《华中建筑》2011,(10):67-70
在对北京、银川等北方城市多种地下空间使用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其地域的气候、地理特征,提出在地下空间设计中引入多种自然采光通风措施.结合绿化与景观,将地下室及其环境中的多种空间要素相结合,按照地下空间不同类型的使用要求,充分考虑日照、采暖与空调、景观视觉、空间识别性等需要,提出若干针对我国北方气候地理特征的地下空间...  相似文献   

10.
改善城市热气候的规划与设计措施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龚兆先  吴薇 《规划师》2005,21(8):74-77
当代城市热气候呈现出热岛效应显著等病态特征,应通过自然调节手段予以改善。合理进行城市空间规划与设计是自然调节城市热气候的一种途径,即在城市总体层面上进行适当调控的基础上,采用合理的开放空间布局与设计,兼顾对气候自然调节的规划指标体系的控制,以及编制相关的规划与设计指引。  相似文献   

11.
孙澄  解文龙 《风景园林》2021,28(8):39-44
严寒地区长达6个月以上的冬季使城市面临更加独特且多元的气候问题,如低温、冷风、冰雪等,这种复杂气候对城市安全的影响成为严寒地区城市设计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系统性文献综述,梳理既有研究针对城市设计要素与气候韧性关系达成的共识性认知,得到气候韧性视角下城市设计不同维度构成要素的属性特征。以此为基础,针对严寒地区独特多元的气候问题,提出包含调蓄旱涝的生态安全格局、多样连通的生物安全格局、多中心紧凑型城市形态格局、改善雾霾的多层级通风廊道格局、改善冬季光环境舒适性的公共空间体系等内容的气候韧性导向的城市设计框架,并结合住建部城市设计试点项目长春市总体城市设计进行实践应用。以期为中国严寒地区开展应对气候灾害的韧性城市设计提供方法框架和技术指引。  相似文献   

12.
《园林》2001,(6)
城市休闲绿地属城市大环境中的室外小环境系统。室外环境构成要素众多,自然的与人文的、有机的与无机的、有形的与无形的、静态的与动态的等,诸要素的复合作用创造出环境。按照可视性与否的分类,可以将构成室外环境的要素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种,显性要素是指绿化、道路、铺装、花坛、雕塑、水体、功能设施和其它一切可视形象;隐性要素含人的空间行为、抽象的概念、审美法则,以及存在于显性要素之间的联系等。按照心理学的观点,人们无论是观赏自然形成的优美风景或人工建造  相似文献   

13.
城市生态环境与生态城市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城市生态环境1.生态环境(Ecosystem)“生态系统”一词是由英国生物学家坦斯勒(A·G·Tansleg)于1935年提出来的,他认为,生态学不应该仅仅研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或环境对生物的影响,而应该研究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所构成的整体,这个整体就叫生态系统。生物与其赖以生存的非生物环境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而产生相互作用,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生物是这个统一体的中心,自然条件──气候、土壤、水、太阳能等也是系统的组成部分。1942年,美国生物学家R·林德曼(RaymondLindeman)发表了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  相似文献   

14.
<正>自然地理因素是组成人居环境的基本要素,而气候又是构成自然地理诸要素中最活跃、最敏感的因子,气候的适宜程度决定着人居环境的舒适程度,同时也会影响到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行为模式、居住形态等。在国内外许多关于宜居城市或城市宜居性的评选中,气候条件一直都是很重要的评价指标之一,其他一些评价指标如植被、景观等也与气候密切相关。自古以来,居住在不同地域、不同气候条件下的人们一直在为适应气候环境、提升人居环境的宜居性而不懈地努力,不同国家、不同地域、各  相似文献   

15.
《规划师》2017,(1)
文章将气候适应性理论引入城市设计中,提出山地城市设计应突出地方特点和环境特征,不仅要考虑气候因素的影响,还要厘清山地地形与气候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攀枝花市民商务办公区的实践,文章从城市选址、城市空间布局、街道和开敞空间营造以及建筑设计、材料处理和色彩选择四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干热气候与山地地形两个要素相互作用下的城市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16.
生态山水环境作为城市的特色本底,需要在城市建设中保护和沿承,使城市空间更具文化内涵。本文主要介绍通过对大乌兰浩特山水要素的分析,在总体城市设计中着重强调构建山水格局,使城市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把城外及城中的山水要素引入现代城市建设之中的规划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7.
由于建筑本体空间设计受自然条件问题的约束,导致建筑本体空间设计问题逐渐被忽略,尤其自然气候要素在建筑空间设计中更是无法体现出来。建筑空间设计期间,须重视气候适宜性设计,从而确保建筑空间设计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文章主要针对建筑空间的气候适宜性设计展开深入剖析,旨在确保建筑空间设计能够更加符合用户的需求。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建筑“开启”(opening)要 素为切入点,以苏州地区原生的乡土民居为 依托,对乡土民居中的“开启”要素在长期 适应气候与自然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应变模 式,及其调节微气候环境的被动式策略进行 较为全面的解读,并借助生物气候学的研究 方法,将各气候因素分解,研究“开启”所特 有的地域性气候应变模式、技术策略及现实 价值。  相似文献   

19.
研究新加坡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亲生物设计实践案例,分析其高品质健康人居环境的思路与方法。在宏观、中观和微观尺度,分别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设计案例,基于亲生物设计理论框架,应用案例分析和实地调研的方法,对新加坡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系统中的亲生物设计进行解读。设计策略总结为“直接利用自然”“技术整合自然”“仿生模拟自然”“乡土智慧应用”和“社区共创营造”。新加坡的亲生物设计实践经验,能够为我国华南地区城市生态修复、公共空间更新和健康景观设计等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重庆市鱼嘴新镇概念规划设计强调从自然要素特点出发,找寻地形的动势,维护基地的自然景观,注重城市自然山体格局的完善,力图形成场地所特有的自然景观格局,从而达到城镇肌理与自然要素的有机融合,打造一个“天人合一”、融于自然的小城镇空间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