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概况汤丹矿区是我国已探明的大型氧化铜矿床,该矿床的主要特征是铜矿石储量大、矿石品位低、氧化率高、结合氧化铜含量高,铜矿物呈极细粒嵌佈,属于难选氧化铜矿物。从五十年代起就开始对汤丹矿区矿石的处理方案进行研究,虽然取得了不少进展,但迄今尚未得到一个令人完全满意的方案。  相似文献   

2.
高钙镁低品位氧化铜矿石氨堆浸提铜的生产实践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概述了氨堆浸处理高钙镁低品位氧化铜矿石工艺的开发及产业化过程。与成熟的搅拌氨浸技术相比有着巨大的成本优势。氨堆浸—萃取—铜电积产业化技术开发成功,为处理低品位高钙镁氧化铜矿石提供一种可行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低品位氧化铜矿石浮选工艺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樊建云 《有色矿冶》2009,25(2):17-19
通过对某低品位氧化铜矿石进行工艺矿物学研究,进而查明该矿石的化学成分、矿物组成、嵌镶关系、粒度分布特征。并进行了浮选条件及闭路试验研究,确定低品位氧化铜矿石浮选的工艺参数,取得了铜精矿含铜达18.16%,回收率达80.03%较好的选别指标。可向同类低品位氧化铜矿石选矿提供有宜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为开发利用难选氧化铜矿和贫铜矿资源,在大量试验基础上,经过数年的研究,探索出了“酸浸氧化铜矿石生产铜粉”新工艺。该工艺过程为:氧化铜矿石经破碎后,加浓酸熟化,然后用稀酸浸出,浸出液中的铜用铁屑置换得高纯度铜粉。该工艺与普通酸浸法相比,总酸耗量可低1/3,且铜浸取率高;  相似文献   

5.
某氧化铜钴矿石工艺矿物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对象为黑色页岩型氧化铜钴矿石和铜钴硫化矿石按一定比例配制而成的混合样。通过对氧化铜钴矿石混合样的工艺矿物学研究,查明了矿石的物质组成、矿物的嵌布特征及铜和钴的赋存状态。  相似文献   

6.
某氧化铜矿石氧化率高达59.14%,其中的硫化铜以次生为主,难以选别。采用一粗—三精—三扫浮选流程,先选硫化铜后选氧化铜,药剂制度复杂,难以管理,选别指标较低,铜回收率仅80.25%,且矿石中的金没有得到有效回收。研究了采用硫化浮选工艺分选矿石,获得铜金混合精矿,其中铜品位19.27%,铜回收率89.32%,金品位58.64g/t,金回收率86.11%。分选指标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7.
铜录山氧化铜矿相关浮选药剂及浮选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费九光  王庆久 《有色矿冶》1999,15(5):13-15,21
本文通过对铜录山氧化铜矿石浮选工艺及几种浮选药剂选择的研究,表明了较高氧化率的氧化铜矿石,在较低成本的药剂投入条件,通过相应工艺条件的调整和相关药剂的重新复合,仍可获得较好的选别效果,为实现复杂难选氧化铜矿的低成本浮选提供了一条较为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从氧化铜矿石资源概况角度出发,详细阐述了氧化铜矿石资源的特征和性质,有效论述了氧化铜矿石的选矿技术现状,并从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究,分别是氧化铜矿石的浮选技术现状、氧化铜矿石浸出技术的现状以及选冶联合技术的现状,对氧化铜矿石选矿技术新进展进行了简述,最后对氧化铜矿石的选矿技术发展趋势与展望进行了简单的总结,总而为我国氧化铜矿石的选矿技术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甘肃某铜铁矿因入选矿石性质变化,浮选铜回收率由85%显著降低至70%左右.文章以工艺矿物学研究为基础,优化了铜浮选工艺过程,筛选出合适的浮选工艺参数.试验表明:因出矿中段矿石性质变化,铜氧化率由原来的15%左右升至37.92%,结合氧化铜为23.51%,且有用矿物结晶粒度更细、嵌布关系更为复杂.通过优化石灰用量,添加羟肟酸盐强化氧化铜矿的捕收,并合理调整原有浮选药剂,浮选闭路试验获得了铜精矿品位20.19%、铜回收率80.4%的较好指标,提高铜回收率超过10%.  相似文献   

10.
青海某金矿新建30 t/d选冶中试厂,选冶工艺以浮选和环保提金剂浸出工艺为主,主要针对金矿资源选冶新工艺、新技术、新药剂、新材料和自动化控制等在工业生产应用前的中试验证及优化试验进行系统研究。中试厂原设计流程单一,无法满足工艺流程优化试验研究的需求,通过对该中试厂工艺流程设计进行优化,实现了不同试验工艺流程的组合和调整,在小试研究结果基础上对该矿山2个矿区的矿石分别进行工艺优化中试研究,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选厂实际生产中,黄龙沟矿区矿石回收率由77.51%提高至82.48%,年新增产值883.45万元。  相似文献   

11.
针对乌山铜钼矿矿石中次生铜矿物含量高,及其选矿厂设备选型配置、工艺流程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进行了技术研究和流程改造。通过对其工艺参数及技术条件的优化,对现场分离设备重新选型和设计,解决了流程无法实现连续稳定生产等突出问题,使设备选型和流程结构满足了生产要求,为铜钼成功分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经工艺流程的改造优化,铜钼分离钼精矿品位和钼回收率均达到投产以来最好水平,其中钼精矿品位累计为48.48%,累计含铜1.49%,钼回收率由改造前的30.58%提高到81.82%;且铜钼分离流程运行稳定,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2.
吕淑湛  崔拴芳 《黄金》2021,42(4):56-59
某氧化铜矿石铜品位为1.24%,自由氧化铜分布率占93.65%。针对该矿石性质,进行了浮选工艺研究,考察了磨矿细度、药剂用量等工艺条件对选别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磨矿细度-0.074 mm占70%,硫化钠和硫酸铵作为硫化剂,异戊基黄药和苯甲基羟戊酸作为捕收剂的条件下,原矿经两次粗选、两次精选、两次扫选浮选流程,中矿集中再选,获得铜品位30.11%、铜回收率89.79%,银品位954.90 g/t、银回收率91.46%的良好选别指标。  相似文献   

13.
表面铜粉剥离,导致铜杆线表面损伤,其对铜杆线拉伸过程具有较大影响。通过扫描电镜分析,剥离铜粉厚度可达25μm,经物相分析确定其主要成分为铜及铜的氧化物。通过对剥离物和杆线表面缺陷进行形貌分析,以铜杆线的生产、加工各环节作为研究对象,并确认了铜杆轧制工艺、无酸清洗工艺、线表擦伤、拉伸角度及拉丝模具等5方面影响因素,制定了相应的对策措施。研究表明,铜杆氧化物剥落和机械损伤是铜粉剥离的主要原因,在铜杆线生产、加工环节,防止氧化物带入铜基体和避免铜线表面损伤能有效减少铜杆线铜粉剥离。  相似文献   

14.
回顾了我国微生物浸出技术发展的历史进程, 总结了我国开展生物浸铜技术的探索与应用进程, 介绍了紫金山铜矿、德兴铜矿两个典型的生物浸铜案例; 探讨了浸矿细菌分离、鉴定与富集, 生物浸出机理与界面反应, 浸出体系多级渗流行为, 孔隙结构重构与定量化, 浸出体系多场耦合与过程模拟, 电子废弃物中的铜金属回收领域的主要进展.最后, 结合生物浸铜技术的当前进展, 阐述了生物浸铜技术面临的环保、安全等方面的挑战与未来发展趋势, 为今后该领域的研究提供良好借鉴.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紫金山铜矿万吨级生物湿法提铜工艺的特点和生产流程,对生产过程控制的难点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主要生产工序的控制策略。通过采用现场总线、模糊控制、专家控制、过程优化和决策支持等先进的自动化集成技术,实现生物堆浸湿法提铜生产过程控制的模型化和参数优化。  相似文献   

16.
李江涛 《中国冶金》2022,32(7):122-128
铜熔炼电炉渣在使用磨浮贫化回收铜的工艺中,由于熔炼方式、原料结构、工艺操作控制及电炉渣冷却方式不同等原因,导致铜的浮选回收率差异较大,因此需要针对实际情况进行研究。以艾萨铜熔炼急冷水淬电炉渣的磨浮贫化工艺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研究工艺流程中原矿和尾矿的主要成分结构、矿物物相、粒度形态等,并结合生产实践,探明此类电炉渣在磨浮贫化实际工艺生产中因自身属性对铜回收率造成的客观直接影响,从而科学直观地指导生产操作,减少工艺误区。  相似文献   

17.
李江涛 《中国冶金》2006,32(7):122-128
铜熔炼电炉渣在使用磨浮贫化回收铜的工艺中,由于熔炼方式、原料结构、工艺操作控制及电炉渣冷却方式不同等原因,导致铜的浮选回收率差异较大,因此需要针对实际情况进行研究。以艾萨铜熔炼急冷水淬电炉渣的磨浮贫化工艺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研究工艺流程中原矿和尾矿的主要成分结构、矿物物相、粒度形态等,并结合生产实践,探明此类电炉渣在磨浮贫化实际工艺生产中因自身属性对铜回收率造成的客观直接影响,从而科学直观地指导生产操作,减少工艺误区。  相似文献   

18.
氧化铜矿氨浸渣的综合回收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氧化铜矿氨浸渣浮选法处理得到的铜精矿采用中温氧压盐酸浸出,铜的浸出率达98%以上,浸出过程中产生的三废可回收或无害化处理。  相似文献   

19.
氧化铜矿氨浸渣浮选法处理得到的铜精矿采用中温氧压盐酸浸出,铜的浸出率达98%以上,浸出过程中产生的三废可回收或无害化处理。  相似文献   

20.
铜矿峪矿氧化矿石的性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妮 《山西冶金》2004,27(2):14-16,30
铜矿峪矿氧化矿石量1000多万t,主要分布在5号矿体中,属于难选矿石。从其物质成份、结构构造及铜的赋存状态(包括铜的栽体矿物、分配率、铜矿物的粒度分布特征)几个方面,详细论述了这部分氧化矿石的性质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