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油气勘探中深水扇富砂/富泥特征预测的难题,本文应用三维地震和少量的钻井资料,综合采用地震相分析、地震波形分析和地震反演的方法,对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SQ13.8层序细粒深水扇的内幕结构展开精细解剖,结合该扇体在层序格架中的位置、沉积微相的构成、岩性组成和储层特征的细致分析,建立了深水扇的沉积模式。SQ13.8层序沉积期,白云凹陷发育大型低位体系域斜坡扇,斜坡扇的主体由多条大型下切水道及大型水道之间的天然堤堆积构成,长期的重力流水道向下游方向迁移而形成多条大型下切水道,后续发育的不同期次、不同规模、不同充填物重力流水道完全受限在大型水道内,在大型水道内迁移、摆动、叠置、侵蚀或卸载;该类扇体沉积物粒度细,以泥岩为主,发育少量粉砂岩和细砂岩,较细粒的泥质沉积分异在水道两侧的天然堤上,细砂及更粗粒的砂岩储层主要发育较低部位的下切水道内。这种精细解剖深水扇内幕结构进行储层预测的方法,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具有复杂内幕结构的深水扇沉积模式与有利储层分布预测,对南海深水油气勘探具有良好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根据最新的三维地震资料及钻测井资料,立足于深水沉积学理论,研究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深水重力流优质砂岩储集层特征及识别方法。白云凹陷深水区的油气发现主要来自深水重力流优质砂岩储集层,包括水道复合体、扇朵叶及水道-天然堤复合体砂岩。分析各类优质深水储集体的供源背景、输送通道、沉积体内幕结构、沉积过程、沉积流态发现,3类优质深水砂岩储集层的发育主要受控于物源区(陆架边缘)的沉积物组成:富砂物源背景下,陆架坡折下方易形成砂质碎屑流,发育水道复合体及席状扇朵叶体砂岩等优质储集层,可通过条带状地震下切、丘状外形、振幅异常等特征进行识别,利用单砂体平面追踪,结合砂岩波形识别及地震属性分析等方法综合描述砂岩储集层分布;砂泥混合为主物源背景下,陆架坡折下方易形成砂泥混合的重力流,重力流对内部砂泥的分异作用是储集层发育的关键,在形成了水道-天然堤复合体沉积情况下,优质砂岩储集层分布于水道内或下方的朵叶体,可根据地震下切、振幅异常、地震线描、波形识别等方法综合分析储集层分布。  相似文献   

3.
下刚果盆地中新统主要的沉积类型为深水重力流沉积。通过对钻井与测井资料的分析,结合高分辨率三维地震特征的研究,揭示了下刚果盆地西南部地区中新统深水沉积体系与层序的发育特征。A区块中新统可识别出7个三级层序(SQ1—SQ7),层序格架下发育块体搬运沉积、水道、堤岸、朵体、废弃水道、决口扇及深海泥质沉积7类沉积单元。各层序格架下重力流发育特征和规模不尽相同,其中SQ1—SQ2和SQ4—SQ5沉积时期重力流沉积规模较小,发育小型高弯度重力流水道和堤岸沉积;SQ3和SQ6—SQ7沉积时期重力流沉积规模较大,发育大型复合重力流水道、朵体和堤岸沉积。综合研究区深水沉积单元的发育特征,建立了该区深水重力流沉积模式,即块体搬运沉积发育在近陆坡区域,向前依次发育近源端的水道-堤岸复合体和决口扇沉积,水道高弯度地区的废弃水道以及水道末端的朵体沉积。这个沉积模式为该地区下一步的深水油气勘探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深水水道是深水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勘探实践表明深水水道体系优质砂岩是白云凹陷深水区油气的主要储集体。利用南海北部白云凹陷深水区三维地震资料,综合应用地震—沉积相、相干处理、地震属性等地震技术,对三维工区内珠江组上段深水沉积水道体系展布进行识别,定性分析水道砂岩储层有利相带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开展岩石物理分析及叠后地震反演储层预测研究,(半)定量刻画水道砂岩储层分布规律及厚度特征,对水道砂岩储层开展综合评价。最终总结出一套适合深水水道砂岩储层识别预测的地球物理综合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构造-岩性油气藏的勘探获得较大突破,针对白云深水区构造-岩性油气藏发育机理及成藏主控因素认识模糊的现状,通过对白云凹陷已证实的构造-岩性油气藏的解剖,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及深水环境下储层发育特征,对白云深水区东部的构造-岩性油气藏特征做了总结。研究表明:白云深水区东部发育继承性近东西向鼻状古隆起构造背景,珠江组下段SQ21低位体系域沉积期,在陆坡深水环境下发育近南北向展布的水道复合体砂岩、扇朵叶砂岩储层及大型泥质充填深切峡谷,在这种构造背景及沉积环境下,发育3类构造-岩性油气藏:水道型构造-岩性油气藏、水道侧封型构造-岩性油气藏、扇朵叶型构造-岩性油气藏;构造-岩性油气藏的发育主要受控于优质深水砂岩储层、长期古隆起背景和“流体底辟+断裂+构造脊+不整合+砂体”复合油气输导体系;白云主洼生成的油气,在晚期活动断裂和底辟作用下,由深部运移至珠海组-珠江组横向疏导层,沿长期鼻状隆起带的构造脊向鼻状构造带的高部位逐渐爬升,油气在运移途中被SQ21水道型、水道侧封型及扇朵叶型构造-岩性圈闭捕获,多种类型油气藏在同一构造背景下,形成由西向东逐级抬升的“阶梯状”复式构造-岩性油气藏带。该研究对中国深水盆地岩性油气藏勘探具有较好的借鉴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构造-岩性油气藏的勘探获得较大突破,针对白云深水区构造-岩性油气藏发育机理及成藏主控因素认识模糊的现状,通过对白云凹陷已证实的构造-岩性油气藏的解剖,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及深水环境下储层发育特征,对白云深水区东部的构造-岩性油气藏特征做了总结。研究表明:白云深水区东部发育继承性近东西向鼻状古隆起构造背景,珠江组下段SQ21低位体系域沉积期,在陆坡深水环境下发育近南北向展布的水道复合体砂岩、扇朵叶砂岩储层及大型泥质充填深切峡谷,在这种构造背景及沉积环境下,发育3类构造-岩性油气藏:水道型构造-岩性油气藏、水道侧封型构造-岩性油气藏、扇朵叶型构造-岩性油气藏;构造-岩性油气藏的发育主要受控于优质深水砂岩储层、长期古隆起背景和“流体底辟+断裂+构造脊+不整合+砂体”复合油气输导体系;白云主洼生成的油气,在晚期活动断裂和底辟作用下,由深部运移至珠海组—珠江组横向疏导层,沿长期鼻状隆起带的构造脊向鼻状构造带的高部位逐渐爬升,油气在运移途中被SQ21水道型、水道侧封型及扇朵叶型构造-岩性圈闭捕获,多种类型油气藏在同一构造背景下,形成由西向东逐级抬升的“阶梯状”复式构造-岩性油气藏带。该研究对中国深水盆地岩性油气藏勘探具有较好的借鉴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深水区是当前油气勘探的前缘领域之一,其储集体分布与成因是成藏研究的关键难题。琼东南盆地宝岛凹陷已被证实为富生烃凹陷,但凹陷内超深水区目前仍未取得商业油气勘探突破,主要原因在于中深部储层展布规律认识不清。以宝岛凹陷南部斜坡带为例,应用地震反射结构识别、地震相几何形态刻画、地震属性约束等地震沉积学预测方法,明确陵水组和三亚组海底扇平面展布。研究结果表明,宝岛凹陷斜坡带陵水组扇三角洲呈现平行斜交型前积反射特征,滑塌型海底扇呈透镜体反射特征,三亚组海底扇呈现亚平行席状反射特征。基于源—汇体系分析,明确宝岛凹陷斜坡带扇体沉积物源来自于西南侧松南低凸起及南部隆起,多支下切水道发育为沉积物搬运提供了有效运输通道。地震沉积学预测方法及源—渠—汇沉积过程分析理论的应用为宝岛凹陷深水区油气勘探及成藏条件分析奠定了地质基础。  相似文献   

8.
南海北部陆坡白云凹陷13.8Ma深水扇沉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层序地层学的方法对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13.8 Ma以来的深水扇进行分析,建立了浅海、陆架区的沉积物(高位时期)与深水沉积(低位时期)之间的联系,进而研究了白云凹陷13.8 Ma以来的深水扇体的岩性和沉积物组成,此方法对于预测不同深水沉积单元的岩性和预测深水沉积系统的沉积物粒度及潜在储层的质量有重要意义。深水油气勘探的关键是精确地预测深水沉积储层,白云凹陷深水勘探有别于浅水陆架勘探,应先预测深水目标的岩性特征和储层条件,再进行地球物理、圈闭评价等工作的勘探流程。  相似文献   

9.
重力流水道储层分布一直是深海扇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以刚果扇中新统深海扇为例,以岩心、测井、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将地质与地球物理技术相结合,识别出了下切沟谷、侵蚀水道、叠置复合水道、迁移水道、孤立水道和朵叶体等6种重力流水道;利用地震反射剖面和振幅属性切片精细刻画了不同重力流水道的结构特征和平面特征;通过拟声波阻抗反演技术,清晰揭示了不同重力流水道富砂储层分布位置及特征,认为富砂储层主要发育于叠置复合水道、迁移水道上部,孤立水道两侧天然堤内部以及朵叶体中部。上述重力流水道内部储层分布特征研究认识对于深海扇重力流水道油气圈闭的成因分析和预测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深水区重力流沉积机理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根据近年的勘探实践,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深水区的优质储层主要为深水重力流砂岩沉积成因,探讨白云凹陷深水重力流的沉积机理是储层研究的基础。通过对深水重力流的流动机制和流变过程的理解以及白云凹陷深水重力流沉积结构的分析认为,陆坡区是深水重力流的主要沉积环境,陆架坡折带控制了白云凹陷深水重力流沉积的发育分布。南海北部宽陆架背景使得沉积作用更明显地受到海平面变化的控制,白云凹陷深水区主要的粗粒陆源碎屑重力流沉积与相对低海平面有关。高位末期古珠江三角洲推进到了陆架边缘,低海平面期间重力流沉积在白云凹陷深水陆坡区形成了平面上的多点源-线源的多水道-朵叶体散布,时间上有先后层次地周期性出现的沉积模式,这种沉积模式导致了砂岩储层分布的散布性、诡异性和形成岩性圈闭的复杂性。多水道化中小规模的复杂砂体分布是白云凹陷深水储层的特色。深水重力流具有沿坡搬运,下切成沟,坡缓减速,择低而积,稀释分异,有限分布等特点。重力流的流变过程中最重要的变化是在流动过程中被海水混入稀释而导致的砂、泥分异作用,这是砂泥混合重力流能够析出砂岩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在东非鲁伍马盆地深水区古近系深水沉积砂体中连续发现大型天然气藏,该盆地已成为全球天然气勘探热点地区。但是鲁伍马盆地勘探程度低,深水沉积砂体研究相对滞后,严重制约了下一步油气勘探工作。基于岩心、测井及三维地震资料,建立了东非鲁伍马盆地陆坡深水区渐新统层序地层格架,通过分析水道-朵体沉积特征,并结合区域地质资料,探讨了水道、朵体等富砂深水沉积的控制因素,并建立了相应的沉积模式。鲁伍马盆地渐新统自下而上划分为SQ1、SQ2和SQ3共3个三级层序,水道-朵体沉积发育在每个层序的低位域。研究区SQ1和SQ2层序发育水道、朵体沉积,SQ3层序以水道沉积为主。受始新世末东非大陆抬升及全球"冰室"气候影响,盆地物源供给增加,三角洲向海进积,引发陆坡水道-朵体等重力流沉积。向北流动的南极底流改造水道-朵体沉积,通过淘洗重力流沉积提高水道和朵体的砂地比,并在水道北侧形成侧积砂体和漂积体,限制了后期重力流沉积,导致水道向南侧向迁移、朵体向南延伸。研究结果可以为鲁伍马盆地乃至整个东非陆缘盆地深水储集砂体预测及油气勘探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西非下刚果盆地深水水道沉积特征及控制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深水水道体系是从大陆斜坡到深海盆地“源-汇”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国际深水油气勘探的重要储层类型。对下刚果盆地中新统深水水道沉积特征、充填演化和控制因素的研究有助于加深对盆地动力学过程的认知和提高深水储层的预测精度。通过应用三维地震、测井和录井资料综合分析,基于层序地层学、地震地层学和地震地貌学研究的技术方法和手段,对下刚果盆地中新统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深水沉积单元、深水水道发育类型、复合水道体系发生、发展、衰退和消亡的演化过程,以及控制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下刚果盆地中新统地层以最大水退面和初始水进面为层序界面,可以划分出14个四级层序,其中四级层序SQ1L,SQ2L,SQ3L,SQ4L,SQ5L,SQ6L和SQ7L是深水水道发育的主要时期。深水水道具有侵蚀界面、水道充填、内天然堤、外天然堤、末端朵体、远洋沉积和滑塌块体7类深水沉积单元,其中水道充填和末端朵体是砂质沉积单元。研究区深水水道可以划分为单期下切、单期加积、垂向加积复合、侧向迁移复合4种基本类型,其中垂向加积复合水道和侧向迁移复合水道同时出现在四级层序SQ7L内,指示了水道充填演化中“自旋回”因素的控制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构造隆升是形成深水富砂水道体系的原动力,西非海平面变化控制着三级层序的发育,制约着深水水道复合体的发育规模。气候由温室转变为冰室的交替变化控制了深水砂质重力流沉积和深海泥质沉积的四级层序发育部位。  相似文献   

13.
深水水道体系沉积演化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研究是揭示大陆边缘“源—汇”过程和取得深水油气勘探突破的关键。下刚果—刚果扇盆地中新统发育有大型深水水道沉积,基于A区块的地震、测井、岩心等资料,利用地震属性分析等手段,阐述了中新统层序地层格架内深水水道体系的沉积特征、演化规律并讨论了其控制因素。区内中新统可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SQ1-SQ4),大体对应于下中新统、中中新统下段、中中新统上段及上中新统。深水水道体系岩性上以砂岩为主,沉积单元包括水道、天然堤—溢岸、末端朵体和块体搬运沉积等。SQ1以发育弱受限—不受限的加积型水道或末端朵体为主,SQ2主要发育弱受限的侵蚀型—加积型水道,SQ3以受限侵蚀型水道的发育为主导,SQ4多见孤立侵蚀型过路水道。构造隆升与剥蚀、冰期气候以及海平面变化等因素,为深水水道的发育提供了充足物源并可能导致了该地区古地貌的坡度变化,从而影响了重力流作用的强弱并控制了深水水道体系的发育和演化,盐构造活动对深水水道的发育具有重要的改向、限制、封堵、迁移或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14.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重力流沉积体系及油气勘探前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深水油气勘探还处于起步阶段,对于深水沉积重力流理论的研究亟待加强。为此,利用地震、新钻井岩心、壁心、岩屑化验分析及测井等资料,综合分析了琼东南盆地深水区重力流发育条件、沉积特征,并围绕烃源、储层、运移等制约深水油气成藏的关键因素对深水区中央坳陷重力流领域成藏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深水区大型储集体发育,主要发育了中央峡谷黄流组浊积水道砂沉积体系、乐东陵水凹陷梅山组莺歌海组海底扇沉积体系和长昌宝岛凹陷陵水组、三亚组海底扇沉积体系等三大重力流沉积体系;②该盆地早渐新统崖城组海陆过渡相煤系地层和半封闭浅海相泥岩地层是深水区重要的烃源岩,渐新统上新统深水区发育的陵水组海底扇、三亚组海底扇、梅山组海底扇、黄流组峡谷水道、莺歌海组海底扇砂岩与上覆半深海、深海泥岩形成了5套区域性储盖组合,近源底辟、近源断裂是深水区两种垂向高效通源模式;③中央峡谷陵水17-2气田的勘探成功,揭示了以中央峡谷为代表的琼东南盆地中央坳陷重力流领域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结论认为,乐东一陵水凹陷和宝岛一长昌凹陷海底扇领域同样具有良好的油气成藏条件和勘探潜力,是深水区下一步油气勘探的突破方向。  相似文献   

15.
针对下刚果—刚果扇盆地中新统重力流体系内部结构及演化特征等问题,开展了层序地层划分、重力流体系沉积特征阐述及控制因素讨论的研究。综合利用地震、测井、岩心等资料,在建立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的基础上,识别区内重力流沉积的岩相特征、构成单元,揭示其沉积演化过程并探讨其控制因素。研究表明,区内中新统可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SQ1、SQ2、SQ3、SQ4),所发育的重力流沉积在岩性上主要为硅质碎屑和泥质岩等,沉积单元主要包括水道内部滑塌变形层,块体搬运沉积、重力流水道充填、天然堤-溢岸沉积和前缘朵叶体沉积等。早中新世(SQ1)区内多发育鸥翼形、弱受限—不受限的沉积型水道-堤岸复合体和朵叶体等,中中新世早期(SQ2)区内多发育W形、弱受限的侵蚀-沉积型分支水道(多期叠置),中中新世晚期(SQ3)区内多发育U形、受限的侵蚀型水道,晚中新世(SQ4)区内多发育V形、深切的侵蚀型孤立水道。气候变冷、海平面持续下降,致使研究区由下陆坡-盆底到下陆坡、中陆坡和上陆坡,进而影响了重力流作用的强弱。西非海岸发生的3次构造抬升作用和气候变冷,为重力流沉积的发育提供了充足物源。盐构造的多期活动,对重力流沉积的发育具有重要改向、限制、封堵或破坏等作用。明确下刚果—刚果扇盆地中新统大型重力流沉积体系特征、演化及其控制因素,可为研究区内深水油气勘探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辽西低凸起北段JZ20构造区东二下亚段湖底扇岩性主要为中-细粒砂岩,颗粒分选中等,孔隙发育,可分为内扇、中扇和外扇亚相,其中内扇、中扇多为优质储层,表现为单一水道、辫状水道的特征,自然伽马(GR)曲线表现为微齿化箱形和齿化状钟形,地震剖面上表现为下切反射和叠瓦状反射特征;湖底扇受物源和触发机制等多因素制约,物源来自古辽河水系的大型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砂体,受强烈的正断层活动、斜坡坡度与湖浪扰动等影响,原始沉积物沿着斜坡向下滑塌,在深湖-半深湖中形成扇形沉积体;辽西低凸起北段湖底扇紧邻辽中富生烃凹陷、储盖组合好、运移通畅,具有较好的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17.
针对下刚果—刚果扇盆地中新统重力流体系内部结构及演化特征等问题,开展了层序地层划分、重力流体系沉积特征阐述及控制因素讨论的研究。综合利用地震、测井、岩心等资料,在建立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的基础上,识别区内重力流沉积的岩相特征、构成单元,揭示其沉积演化过程并探讨其控制因素。研究表明,区内中新统可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SQ1、SQ2、SQ3、SQ4),所发育的重力流沉积在岩性上主要为硅质碎屑和泥质岩等,沉积单元主要包括水道内部滑塌变形层,块体搬运沉积、重力流水道充填、天然堤-溢岸沉积和前缘朵叶体沉积等。早中新世(SQ1)区内多发育鸥翼形、弱受限—不受限的沉积型水道-堤岸复合体和朵叶体等,中中新世早期(SQ2)区内多发育W形、弱受限的侵蚀-沉积型分支水道(多期叠置),中中新世晚期(SQ3)区内多发育U形、受限的侵蚀型水道,晚中新世(SQ4)区内多发育V形、深切的侵蚀型孤立水道。气候变冷、海平面持续下降,致使研究区由下陆坡-盆底到下陆坡、中陆坡和上陆坡,进而影响了重力流作用的强弱。西非海岸发生的3次构造抬升作用和气候变冷,为重力流沉积的发育提供了充足物源。盐构造的多期活动,对重力流沉积的发育具有重要改向、限制、封堵或破坏等作用。明确下刚果—刚果扇盆地中新统大型重力流沉积体系特征、演化及其控制因素,可为研究区内深水油气勘探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图10表1参37  相似文献   

18.
根据琼东南盆地陵水凹陷三维地震、钻井及岩心资料,对中新统梅山组发育的深水扇特征、沉积模式及控制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梅山组中发育着多种典型重力流构造,沉积物为半深海环境下的重力流沉积;通过对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的综合分析,结合岩矿特征、粒度分析、沉积构造、测井相等分析,可识别出水道、水道间、席状砂等沉积微相;陵水凹陷梅山组深水扇为陆架边缘三角洲—峡谷(下切谷)—深水扇的沉积模式,其形成受三亚组沉积晚期古构造地貌、相对海平面变化、坡折带及三角洲物源供给能力等多种因素的控制。  相似文献   

19.
应用地震资料对珠江口盆地荔湾凹陷恩平组地层进行地震相分析,恢复其古地貌,并结合浅层井-震对比分析,在该区发现了一个大型水道—浊积扇体系。研究结果表明:水道在平面上呈"蛇"型沿NW—SE方向展布,受物源和古地形等因素的影响,水道不同区段的剖面形态与沉积演化特征不同,上段呈现"V"型,向中、下段逐渐转变为"U"型或"W"型;根据地震反射特征将该水道—浊积扇体系划分为3期,每期水道内部发育次级小水道。早期水道以侵蚀作用为主,中期水道以侵蚀-沉积共同作用为特征,晚期水道基本为沉积作用,而且中—晚期水道广泛发育天然堤-溢岸沉积,属于典型的侵蚀-沉积型水道。分析认为,其物源来自白云凹陷北部的三角洲。该深水扇体系的发现为深水区深部地层大型储集体的寻找及油气勘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深水水道沉积是深水油气勘探开发中重要的沉积类型。利用高分辨率三维地震、钻测井等资料,通过地震资料综合解释和地质分析,对南海北部白云深水区珠江组上段发育的大型深水水道的展布特征及成因模式进行识别、刻画和预测。研究认为,该体系近SN向展布,具低弯度蛇曲形态,体系内发育3类深水重力流沉积单元,其中块体搬运沉积发育于白云凹陷东北端,呈丘状外形、内部杂乱反射特征,底部发育侵蚀擦痕;水道为体系主体搬运通道,按成因可分为侵蚀型、侵蚀/加积型和加积型,受控于物源供给及古地貌特征,具"上下分期,南北分段"发育特征,为典型的复合水道沉积构型,复合水道内叠置迁移关系复杂;位于水道前端的朵体发育于荔湾凹陷南部,剖面上表现为强振幅平行—亚平行反射,在平面上具有朵状特征。从古水深、古地形、触发机制及古源头沉积体系等方面综合分析,探讨了该深水水道体系的成因模式,推测古珠江三角洲为其主力物源,东沙隆起碳酸盐岩沉积为次级物源。这一研究对研究深水重力流沉积过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