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代一口通商政策为广州十三行带来了空前的繁荣,为满足商人日常生活、商业来往、外交应酬等需求的行商园林出现在广州及周边地区。这一类园林的园主多为十三行行商或与十三行商贸密切相关。园主常与外商接触,因而留下许多描述行商园林景观的珍贵画作及照片。鸦片战争爆发后十三行败落,如今行商园林无一保存完整,但大量历史图像记录了行商园林的辉煌时代。以图像学作为研究方法,从历史图像中对行商园林进行探索,可以填补行商园林实例的空白,完善岭南园林体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彭长歆 《中国园林》2010,26(5):91-95
清末广州十三行行商之首——伍氏浩官家族曾在广州河南、花地等地造园。这些花园在满足伍家奢华生活的同时,也是十三行外贸时期西方商人或本地文人士绅活动聚会最重要的空间场所,并因其风格独特、艺技甚高而成为清末广州行商花园的代表。尝试综合运用中、西文献史料,对伍氏浩官家族广州造园的历史脉络和艺术特点予以揭示,以贡献于行商花园乃至岭南园林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周宏俊  张波 《风景园林》2016,(9):108-114
园林中的向外眺望是传统造园的重要环节,而关于眺望的景观视觉特征及眺望在园林布局中的角色等关键问题,尚未有充分研究。本文即在此背景下,将园林眺望置于现存园林与园林文学文献中加以分析解读。具体地,分析了园林眺望之求"远"的视觉特质以及"远"的审美意义;在童寯先生《江南园林志》中园林经营位置之定律的启示下,详细分析了不同园林类型中眺望之经营位置的不同特征,指出了城市地园林中将眺望置于园林深处的布局倾向;再从对此定律的解读中引出空间与景观转换的"变",并结合相关园林文献加以阐释。可以发现,园林眺望中隐含了"园林最深处、登高方眺远"的理想模式,同时这一理想模式交织于园林文学与营造现实之间,趋向于传统造园的一个符号。  相似文献   

4.
沈福煦 《园林》1998,(3):12-13
嘉定园林,在上海郊区园林中也是独树一帜的。嘉定在古代,早已是经济繁荣,文化发达之地了。早在南宋,这里已成为人口稠密,交通方便,商业繁华的一座县城。南宋并以嘉定为年号(公元1208—1225年),足见其社会文化地位。嘉定园林,当以秋霞圃为首,这是一座最典型的江南传统园林;而从园林赏析来说,  相似文献   

5.
日本庭园源自中国秦汉文化,至今中国古典园林的痕迹仍依稀可辩,是东方园林体系的一个分支。中国园林从模仿自然山水向文人山水过程中,日本园林逐渐摆脱开诗情画意和浪漫情趣,走向了枯、寂、佗的境界。  相似文献   

6.
廊桥是水口园林的主要造园元素之一。它有诸如防御、游憩、行商一类的实用功用,也有关锁、镇魇、祈福一类的精神心理层面的慰藉。在实地调查和文献考释基础上,对徽州水口园林的廊桥沿革、实用与精神功能、单体形态构成、组群特征、景观意象,作初步的梳理。指出:水口廊桥依存风水术中水口组群要求。其形态在适应地理形态过程中,被统一在一种"自然秩序"中。廊桥是水口园林流线中主要元素,也是村落景观意象整体中的一环。  相似文献   

7.
刘海燕 《中国园林》2003,19(4):61-62
对《中日园林文学比较》一文中的中国园林文学及哲学底蕴方面的观点,提出了不同看法。例举之曹操《观沧海》、崔颢《黄鹤楼》与园林诗文联系,实属牵强附会;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无法与园林全盘挂钩;中国园林偏于儒家思想之结论,似以点代面、以偏概全,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8.
15世纪的意大利佛罗伦萨,园林的发展发生了一次重大的革新,产生了影响之后整个欧洲园林发展方向的美第奇式园林形式,成为了近代欧洲园林风格的滥觞。以相关文献资料为基础,通过分析美第奇园林产生、发展的时代背景,结合对各阶段典型案例造园要素和手法的分析,解读其发展演变历程,归纳其各阶段园林演变特征及意义,并重点从历史观角度提炼总结其创作思想;在此基础上,得出美第奇式园林创作思想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典园林“静”之营造法则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笔者曾在相关研究论文中,分析并验证了中国古典园林景观格局的隔声降噪功能。然而,由于"静"在中国文化中独特的哲学美学内涵,中国古典园林之"静"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并不是一座孤立的建筑物之关,而是艺术意境之美,意境不是对园林某一部分的印象,而是一个整体的、综合的印象;同时,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意境,都包含有很强的哲理意味,造园艺术思想富于辩证法。  相似文献   

11.
通过收集和整理1738—1827年英国园林中兴建的各类中国式园林小品的案例,深入分析这一建造浪潮的发展历程,并将其细分为萌芽、高峰和衰落3个基本时期。同时,根据各相关事件的发展进程,明确提出推动中国式园林小品在英国自然风景园中兴衰变化的直接主导因素是英国自然风景式造园运动的发展和当时中国风尚的流行。  相似文献   

12.
《风景园林》2009,(6):72-75
围绕着园林的写作由来已久,但是能够得上“园林写作”的文字则凤毛麟角。所谓“园林写作”,并不是以描述园林创作的事实为目的,也不一定要纠葛于园林意匠的微言大义,而是将对于这个题目的思考和体验呈现于文本自身—以这样的思路制作一具拖网,于词语的汪洋大海中能捞上来的小鱼就不多了,其中滋味鲜美的就更是少之又少;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80年代以来,涉及“园林”一词的溯源,大都引用西晋(公元200年左右)以后的诗文“白日照园林”(晋·张瀚)或“驰骛翔园林”(晋·左思),并据此推断“园林”一词出现在西晋。近年,笔者在查阅典籍时,看到了更早的史料。汉·班彪在“游居赋”[1]中曰:“……享鸟鱼之瑞命,瞻淇澳之园林,美绿竹之猗猗,望常山之峩峩,登北岳而高游……”其中,“瞻”有瞻仰和看、观、望等义,“淇”通琪,“澳”通奥,“淇澳”可以理解为美好、弯曲、奥深,这类含义的“园林”,已具有完备的游赏与审美对象等特征。这同汉代的宫苑园圃、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庄园宅园  相似文献   

14.
把握制约事物量的规定性 ,是对事物认识的深化和精髓化。本文从哲学—艺术—园林三个层次论证了中国古典园林量化规律的存在必然性及数对于中国古典园林艺术风格形成的意义 ,并结合目前的研究进展讨论了中国古典园林量化研究的前景和方向  相似文献   

15.
《世界园林发展概论— 走向自然的世界园林史图说》 (张祖刚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年2 月出版),是一本图文并茂的描述世界园林发展的专著。不知是出于职业和学科建设的需要,还是对祖刚先生人品学识的钦佩,见到《世界园林发展概论》一书,只觉得爱不释手,一气读完。这是一本很难写的书,一本历史跨度和地域覆盖面很广的书。自古到今世界各地建造有各式大小园林不计其数,从浩瀚的园林中撷取具有典型意义的100 个实例,足见祖刚先生的学术功底;又藉精选出的100例,廓清世界园林史的基本脉络,从而得出了世界园林的发展趋势—走向自…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文化艺术的瑰宝,是自然与人类文明的产物,追求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园林之所以长盛不衰,在当今仍是人们理想中的栖息之所,原因之一在于其丰富的趣味性。文章梳理了园林中“趣味”的表现形式和内容,指出了园林之“趣”在现代社会很难得到充分体会这一现实问题,并提出了增加园林趣味性的合理建议,以促进园林景观风貌和价值底蕴被今人更好地品味。  相似文献   

17.
19世纪50年代—20世纪70年代,现代主义思潮涌现并影响了欧洲的园林设计,使之展现出现代主义特征,逐渐从传统走向现代。深刻解读欧洲园林现代主义特征的发展对当今的风景园林历史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从“事件路径”视角开展研究,以欧洲现代主义园林事件为路径,基于大量历史原始文献和专著,采用文献研究、历史研究的定性研究方法,梳理这一历史时期欧洲园林的现代主义特征与社会变革的关系,总结其风格形式的历史特征,解析园林设计理念的流变,挖掘其功能和属性转变的历史动因。归纳欧洲园林的3个现代主义特征:由繁复到简约的设计要素变化,由感性到理性的技术应用态度,由局限到开放的园林社会功能扩展。  相似文献   

18.
我国有五千多年悠久的文化历史,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并流传了丰富多采的艺术遗产——祖国的园林艺术。园林是人们现实生活中的文化艺术。我们研究园林史,就必然要联系人类社会发展史,研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艺术与园林的关系。宋代著名文学家李格非在《洛阳名园记》里写道;“园圃之度兴,洛阳盛衰之候也。且天下之治乱,候于洛阳之盛衰而知;洛阳之盛衰,候于园圃之废兴而得,则《名国记》之作,予岂徒然哉!”。这就是说,园林的兴废,象征着洛阳的盛衰,而洛阳的盛衰,又关系着天下的治乱。园林好比国家政治,经济的晴雨表,国家安定繁茂,园林就随之兴  相似文献   

19.
《古建园林技术》2008,(3):73-73
四川汶川大地震牵动全国人民的心,也使古建园林行业同仁受到强烈震撼。在经历了争相捐款、帮助抢救生命的非常时期之后,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和《古建园林技术》杂志社三方负责人召开联席会议,研究民间学术团体和行业期刊如何为灾区重建提供服务等相关问题,并向古建园林、民族建筑行业广大同仁发出如下倡议并呼吁;一、抗震救灾、支援灾区重建是古建园林界广大同仁义不容辞的光荣职责,为此,我们呼吁古建园林界广大专家、学者、工程技术人员行动起来,随时准备为支援灾区重建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相似文献   

20.
西蜀园林是存在于今四川一带的地域园林体系,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支脉,与北方园林、江南园林、岭南园林等共同构成中国园林大体系。1964年端始,王绍增先生便在成都开展了四川古典园林相关研究,形成的研究方法和成果为后续西蜀园林研究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传承价值。笔者追思王先生的同时,立足于其重要的、支撑性的研究成果,再探讨西蜀园林称谓与园林艺术,梳理其地域性的风貌特征和人文精神特质,以树先生之志、感先生之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