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 毫秒
1.
社区公共空间作为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 载体,其内在结构体系的演变体现着不同时代 背景下居民的健康需求变化。研究基于“全面健 康”发展视角,追溯国外社区公共空间理论及实 践演化过程,对不同健康维度下社区公共空间 的体系结构进行关联性对比分析,将其总结为 三个阶段:生理健康满足的“单维”探索期、注 重人文思想的“双线”发展期、关注生活品质的 “多维”拓展期;探究了不同时期社区居民健康 诉求调整与社区公共空间结构体系演变的对应 关系,揭示了社区公共空间体系由单一物理空间 影响向心理、环境、社会等全面健康影响的发 展演化趋势和规律。  相似文献   

2.
中共中央“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强调以人为核心的发展理念。社区作为城市重要构成和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承载,对其公共空间的更新和活力提升,为居民营造更宜居的空间环境成为城市更新中的重要工作。论文借鉴空间―行为互动理论,从人本角度结合人群大数据和传统调研数据对社区公共空间活力的影响因子展开研究,构建体系构成层面和要素构成层面的社区公共空间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北京市劲松街道既有社区为例进行案例分析。通过数据识别人群密度,结合实地调研观测等方法分析人群活动与空间使用,总结社区公共空间活力特征与突出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优化提升策略,为社区公共空间更新提供科学引导。  相似文献   

3.
结合农村地区的生产生活方式构 建满足农户需求的新型农村社区公共空间, 提高农户满意度,已成为当前新型农村社区 建设亟需解决的难题。以新型农村社区示范 村——重庆市大柱新村为例,在新型农村社 区公共空间内涵与构成分析的基础上,运用 CSI评价法对大柱新村公共空间农户满意度 进行评价,进而剖析公共空间存在的关键问 题。基于此,以共生理念为指导重构公共空 间。结果表明:受广场空间功能单一化、院 落空间“城市社区化”、巷道空间功能衰退 制约,大柱新村公共空间农户综合满意度为 “一般”;重构后的大柱新村公共空间呈现出 “一心、两区、三带”的空间布局结构。CSI评 价法与“资源共享、环境共建”的共生理念对 于新型农村社区公共空间重构具有较强的适 用性,既能有效破解公共空间现状中存在的 关键问题,又能为“以人为本”的新型农村社 区公共空间建设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4.
街道公共空间作为城市公共生活的重要载体,其治理水平历年来一直是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重要考核指标.当前我国街道公共空间治理包括规划、建设、管理、社会共治等阶段,并受市区级职能部门、街道、社区、企业、社会组织、市民等多个行动主体的共同影响.在此背景下,人民对街道生活的获得感成为地方政府执政的重要价值取向,然而现实中不同行动主体对同一政策目标的理解和执行存在巨大差异.针对近年来公共空间的公共性不断遭受质疑等具体问题,本研究以街道公共生活为载体,关注街道不同行动主体在公共空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各主体间如何达成治理共识.文章以纽约街道公共空间的行动策划治理为例,探讨不同行动主体如何在行动试验过程中构建对公共性的共通并进行互识反馈,以及最终达成共识.本文结论指出,行动策划在纠正不同使用者的空间权益、认同感、参与度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能真实有效地促进本地利益的保护以及地方文化和理念的传播.在弥补我国街道公共空间治理与公众互动板块的结构性缺失上,研究建议将行动策划凝练为稳定的空间治理技术环节,将末端的社会共治提前至设计规范和修订审批的前端,使街道公共空间的价值能够被重新认知、创造和使用.  相似文献   

5.
高校校园公共空间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欧诗  陈建 《规划师》2003,19(9):90-91
高校学生特定的心理及学生生活与行动的群体特性决定了公共空间在高校规划中的重要性。从市场经济与“服务育人”理念出发,指出校园公共空间现状存在公共空间缺失、“失落空间”过多、公共空间不适应的问题,应创造向心空间、交往的文化空间以及心灵空间。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基地以及其他老社区的深入调研、分析与总结,并结合云南晋城老牡区公共空间的实际案例得出,在老社区的公共空间中并不缺乏交流活动与活力,而是面临着逐渐弱化与消失的习俗活动与空间,传统与习俗越来越流于形式与“快餐化”,以及社区关系中公共协作关系的逐步消失.同时,由于老社区起初建设时没有统一合理的规划,市政设施也是多数老社区面临的较为普遍与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老社区的民俗资源共享与公共空间再造”的设计理念,得出了从民俗资源共享角度论老社区公共空间再造的相关结论.  相似文献   

7.
“小户大家”的理念 首先,小户大家的理念。小套型加上配套完整的社区,合理控制与减少个人家居面积和功能,尽量增加公共空间功能,保留最基本的居住功能,将能在社区中解决的功能集中在公共空间中解决,即将家务事外移至公共空间,核心理念是节约资源。实现小户大家有五化:家居空间紧凑化;环境空间功能化;会所空间场所化;商业空间生活化;网络空间无域化。具体实施的空间主要强调居住配套社区里面的会所,是一个比较核心的区域。  相似文献   

8.
李文  傅方煜  曹宇 《福建建筑》2014,(3):9-11,4
近年,城市边缘的大规模保障性住房集中建设已成为趋势。本文通过九江共青城保障性住房的规划设计实践,从中总结出远郊大型保障房社区公共空间的一些规划思考,并结合带状公共空间布局在本项目中的运用,研究社区物质公共空间、软性公共空间和生态公共空间等要素,探讨远郊大型保障房公共空间规划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当前社区更新侧重点多放在环境整治工程上,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老旧社区的活化问题。在此背景下,文章探索公共空间活力的产生和作用机制,并针对产生活力的空间、活动和人群3个核心对象,从小微公共空间的公共性、日常性及参与性出发,对小微公共空间活力提升策略进行探讨。以重庆白马凼小区更新项目为例,通过优化小微公共空间的公共性、完善空间活动的日常性、加强人群的参与性等一系列设计策略,达到提升小微公共空间的活力的目的,改善当前社区更新中小微公共空间活力不足的问题,以期为后续的社区更新发展提供积极参考。  相似文献   

10.
当今社会期待建筑扮演的角色之一,是能够塑造社区、重塑环境,并以一种可预测的、积极的方式影响人的行为。此外,建筑师自认为拥有的职业技能,就是通过建筑概念和设计来呈现社会的想象和希冀。然而,当今建筑师重塑社会的方式已不像过去那样直接而可触。1960年代早期出现了一种新的关于空间和社区的理念——"场所营造",行动主义者及公知人物提出"为人的城市"这一标语,城市不再只为汽车和购物中心而建。在20世纪早期的"建筑与社区"概念的理论原则和设计经验,与近期的设计实践之间,存在着强烈的延续性。即将呈现的9个项目,分别聚焦以下几个话题:公共空间与记忆、公共公园与多元社区、公共空间与城市滨水空间。这些项目代表了设计对社区的激活方式。它是一个由试图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的公共投资所驱动的复杂过程。  相似文献   

11.
对于北京老城区历史文化街区的公共空间系统优化和社区邻里活力恢复,上位规划中已提出相关要求。以大栅栏历史文化街区为典型案例,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以街巷建成环境为核心的“公共空间网络”和以居民社会活动为核心的“日常生活网络”之间的关系,探究大栅栏空间结构的网络结构特征,以及成为日常生活载体的公共空间位置和功能特征与产生社会隔离的公共空间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公共空间网络形态影响日常生活轨迹;空间公共性和多元性的培育是街区层面社区活力营造的关键;空间分异触发街区社会隔离。以期为下一阶段的街区更新规划提出以公共空间结构优化配置和社区邻里日常生活活力恢复为导向的更新建议。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项目所处特定的地域及不同人群构成的分析,作为设计的本源,同时关注公共空间的品质,构建复合功能空间,保持街区活力,力图创造具有特定地域人文精神的社区居住氛围,培养和延续城市空间特质。  相似文献   

13.
公共空间是社会关系的载体,能通过限制公共活动的形式来影响社区居民的社会关系发展,与此同时,社会关系又会反过来限定公共活动的规则和意义,从而决定了公共空间的性质和形态特征。本文通过论述两者的互动关系,探讨在社区改造背景下能与我国社会关系特点相适应的公共空间营造策略,并尝试在莞城两隅社区的改造项目中对它进行应用。  相似文献   

14.
贯穿融合     
《建筑创作》2005,(2):98-99
该项目创造出一个能够更进一步合并当地的公共空间和活动空间的上层结构。这一工程在临时的短期场景下组织城市流动,对行人活动,商业和公共活动进行三维的综合。这种“融合景观”,由一个适应性较强的动力系统组成,该系统能对不同尺度的有序空间差异做出响应和处理。  相似文献   

15.
徐苗  杨雪梅 《室内设计》2023,38(6):89-97
城镇化进程蚕食乡村地区所引发的传统 居住空间变迁,使城市边缘区的农转非社区面临 社会空间重构。这类社区的公共空间完全按照 城市居住景观来修建,但居民延续了很多农村原 有的生活习惯与社区文化,与周边城市在空间上 的同质化和社区居民与“城里人”的异质性导致 按城市住区景观设计的农转非社区公共空间与 社区居民日常活动的不适配。因此,本文首先回 顾了我国农转非社区的形成、社会异质性与空间 同质化特征,并梳理了国内外异质社区公共空间 适配性的相关研究;其次,基于对重庆市嘉和社 区的田野调研,从公共空间属性与使用两个层 面,分析了农转非社区居民的日常活动特征与公 共空间的运行机制,评析了各项公共空间资源配 置与利用率、聚集性以及活动类型之间的适配 关系,探讨了影响农转非社区公共空间配置与设 计与居民日常活动需求失衡的原因,为国内农转 非社区更新,尤其是农转非社区公共空间质量的提升提供科学依据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不能单纯地依靠增量土地资源来进行城市扩张,还要对存量的土地进行提升来获取城市创新力。在城市改造过程中,“共享”理念成为了城市发展的重要指导理念,以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古城便河社区更新为实际案例,通过分析“共享”理念在社区更新中的实践,探究“共享”理念下社区公共空间的更新策略,探索在有限的空间范围中如何融合“共享”理念提升社区公共空间的环境品质。  相似文献   

17.
研究以杭州市上城区清波街道内一块0.7平方公里的老旧社区为例,对其中的公共空间网络与公共生活进行详实描述及系统梳理,发现社区微空间是居民日常公共生活的主要场所。进一步提取社区微空间中影响公共生活活力的主要因素及其在不同层级空间中的影响程度,从而为社区中消极公共空间的诊断及更新设计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8.
曹海婴 《新建筑》2010,(2):61-65
从分析社区和居住区概念的关联性着手,通过考察我国居住区公共空间布局结构的转变,探讨了居住区公共空间不同的运行方式和作用。指出:与传统社区单向的公共性不同,当代住区公共空间具有双重的公共性,因此模拟传统社区生活的规划思路无助于弥合当代城市社会空间的裂痕。最后本着建立和谐城市社会的原则,对住区公共空间规划策略作了初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9.
分析中国乡村社区建设转型期存在的问题,指出公共空间对于乡村社区重建与整合的意义。以杭州华联村为例,从村庄整体、组团邻里、居住单元三个层面,探讨基于“公共空间网络”建设的乡村社区规划策略。  相似文献   

20.
城市公共空间承载着复杂的多方利益相关者诉求,亟须构建多方协同的空间治理机制。针对当下中国社区更新中缺乏长效空间治理制度的问题,上海市率先探索社区规划师制度,尝试构建一种多方协同的社区公共空间治理机制。以上海杨浦区、浦东新区、徐汇区的社区规划师制度为例,首先综述全球各国社区规划师的公众参与制度探索,阐述上海社区规划师制度的社会治理现代化和社区参与式更新的双重创立语境,及其“政府主导、公众参与”的理念;其次重点分析杨浦区、浦东新区和徐汇区各自制度特征及成果;最后从管理体制、组织构架和内容实施3个层面归纳并提出当下上海社区规划师制度的公共空间治理机制,展望下一步的发展愿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