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低温低浊期引滦原水为处理对象,在天津某净水厂采用预氯化和预臭氧两种预氧化方式进行生产性优化试验。结果表明,预氯化和预臭氧去除浊度和有机物的效果无明显差别,产生的消毒副产物都远低于国标限值;但预臭氧对控制THMs的生成作用明显好于预氯化,前者比后者滤后水的THMs生成量低91.7%,对应的出厂水低58.5%;预氯化处理成本远低于预臭氧,后者约为前者的3~5倍。综合分析比较,引滦原水低温低浊期优选预氯化处理方式,预臭氧作为应急备用,可实现保证水质、优化运行和节能降耗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水厂投产前期,利用生产性试验研究了次氯酸钠和臭氧(投加量为0.8~1.0mg/L)两种不同的预氧化方式的运行效果.对比分析了预臭氧接触池、沉淀池和出厂水水质以及絮凝剂的投加量,研究结果表明:臭氧对耗氧量、藻类、铁和锰的预氧化效果明显优于次氯酸钠;预臭氧化的絮凝剂的投加量比预氯化的降低约20.4%;预臭氧化的出厂水...  相似文献   

3.
监测了丰水期和枯水期供水管网中余氯和加氯消毒副产物的变化。结果表明,三氯甲烷和加氯消毒副产物的总体和分段变化趋势相似,经过管网输送后三氯甲烷相对出厂水有所增加;管材、使用时间、输送距离会不同程度影响管网中三氯乙醛的浓度;枯水期加氯消毒副产物在出厂水的基础上也会增加。所建立的关系模型显示,监测点加氯消毒副产物与出厂水加氯消毒副产物、管材和输送距离、监测点余氯之间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4.
以南水北调引江原水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了预加氯和预臭氧两种预氧化工艺的处理效果和副产物生成差别,以实现引江原水预氧化处理工艺的优化控制。中试结果表明,两种预氧化方式均能达到较好的处理效果,各单元出水的三卤甲烷、卤乙酸等主要消毒副产物指标均低于国标限值,但预加氯产生的氯消毒副产物明显高于预臭氧。预臭氧产生的甲醛未检出,溴酸盐生成量在限值以内。  相似文献   

5.
消毒副产物三卤甲烷类物质(THMs)是一种致癌物质,在加氯前去除三卤甲烷前体物(THMFP)是控制THMs生成的有效方法.在常规的混凝/气浮工艺前增加过氧化氢预氧化,不但降低了混凝剂的投量(最佳投量由170 mg/L降至140 mg/L),而且提高了处理效果,大大降低了后续加氯消毒工艺生成的THMs量,提高了饮用水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在制水过程中消毒处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介绍通过对九溪水厂加氯消毒方式的改造,采用多点加氯的模式,较好的解决了水厂滤池亚硝化细菌的滋生、出厂水亚硝酸盐超标、出水余氯不稳定的现象,同时降低制水氯耗,减少加氯消毒副产物。  相似文献   

7.
针对供水管网中余氯及氯仿(THM)服务水平优化问题,提出了一种衡量THM服务水平的表达式,推导了THM-I/O模型,建立了以管网余氯服务水平最大化、THM服务水平最大化以及加氯费用最小化的多目标优化模型。考虑了主体水余氯衰减系数、基于余氯消耗的THM生成比例系数、出厂水THM浓度、加氯点数量4个影响因素对优化结果Pareto前沿面的影响。结合一管网算例,采用EPANET_MSX模拟余氯衰减和THM生成,利用实数编码的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Ⅱ(NSGA-Ⅱ)进行优化,可得到各种情况下的Pareto前沿面。计算结果表明,随着主体水余氯衰减系数减小,加氯费用减少,THM服务水平增加。基于余氯消耗的THM生成比例系数和出厂水THM浓度的减小均能提高THM服务水平,但对加氯费用没有影响。增加加氯点虽然能减少余氯投加,但加氯站建设费用加大了总加氯费用。降低主体水余氯衰减系数是提高管网水质服务水平最经济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高锰酸盐与臭氧单独或复合预氧化对消毒副产物前质--三卤甲烷生成势(THMFP)和卤乙酸生成势(HAAFP)的去除效果.试验结果表明,高锰酸盐单独预氧化对消毒副产物前质的去除率可达20%以上,而臭氧预氧化的去除率仅约为10%.复合氧化比单一氧化更能有效去除消毒副产物前质,但受投加方式的影响,在试验务件下,以两种氧化剂同时投加的效果为最佳.复合氧化去除消毒副产物前质的机理包括:高锰酸盐与臭氧的协同氧化作用、锰的中间态产物对臭氧的催化作用以及高锰酸盐的强化混凝作用.  相似文献   

9.
基于城市供水管网建模系统,通过控制出厂水余氯、二次加氯点、二次加氯浓度3个因素,模拟分析了R市供水管网余氯浓度分布特点与变化规律。管网余氯实测结果表明,低余氯区域与模拟系统分析结果基本一致。在模拟系统中,通过降低出厂水余氯浓度,同时在低余氯区域上游进行二次加氯,有效缓解了管网余氯分布过高或过低问题,降低了10. 0%~34. 0%的消毒剂使用量。  相似文献   

10.
本文针对饮用水深度处理预臭氧氧化工艺的实验研究,对预氧化利用率、预臭氧对常规沉淀处理的影响以及最佳臭氧投加量等问题的分析,达到对常规处理工艺进行优化、强化,以达到提高出厂水水质指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臭氧投加方式对溴酸盐生成量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为研究饮用水臭氧氧化过程中臭氧投加方式对溴酸盐生成量的影响,采用水库水添加溴离子的配水进行烧杯试验,比较瞬时单点投加、多点投加和连续投加臭氧时的溴酸盐生成量。结果表明:在臭氧投加量相同和接触时间一致的条件下,采用连续投加或多点投加时生成的溴酸盐量大大低于瞬时单点投加时生成的溴酸盐量。最后探讨了相关的机理,提出了溴酸盐的控制对策。  相似文献   

12.
针对连云港灌南县田楼水厂原水水质的特征,通过技术方案比选,水厂采用臭氧预处理、臭氧活性炭深度处理和氯、氯胺组合消毒处理工艺。臭氧预处理可预防氯氧化产生的氯消毒副产物,对后续活性炭工艺的生物作用不产生影响;臭氧活性炭滤池具有吸附和降解功能,炭滤料的使用寿命长;采用液氯消毒,消毒效果好、运行成本低,出厂水管网采用氯胺消毒,持续消毒能力强,可有效抑制管网细菌的再繁殖。  相似文献   

13.
张格维  魏琪 《供水技术》2015,9(2):17-19,31
通过模拟水厂消毒工艺,比较了氯气与氯胺两种消毒方式的消毒效果及消毒副产物三卤甲烷(THMs)生产量。结果表明,氯胺消毒能有效灭活水中的细菌和致病微生物,氯胺消毒较氯气产生THMs等致癌致突变的化合物明显降低;氯胺的稳定性好,在管网水中持续时间长,可以有效控制管网中的有害微生物的繁殖和生物膜的形成,杀菌持久性强,可以更好地满足管网余氯量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芜湖某水厂以往采用人工方式投加液氯,根据出厂水余氯值反馈预估需要的后加氯量,因此具有很大的延时性和不确定性,出厂水余氯值波动较大,对供水安全影响很大。通过分析当前的加氯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找到了影响出厂水余氯值稳定的主要原因。通过添加中间加氯点和补加氯点,建立了四环加氯控制模型,通过PLC不仅实现了液氯的自动投加,而且实现了将出厂水余氯值稳定在一个较小的波动范围内,保障了供水安全。  相似文献   

15.
出厂余氯的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出厂水加氯消毒是常见的净水工艺。水源水加氯后经过一定时间接触,所消耗的氯量称为需氯量或耗氯量。对于生活饮用水工艺而言,需氯量是指用于灭活水中微生物、氧化有机物和还原性物质等所消耗的部分。为了抑制水中残余病原微生物的再度繁殖,管网中尚需维持少量剩余氯。我国生活饮用水  相似文献   

16.
针对南方某湖泊水源净水厂4月—9月易发原水致嗅物质2-MIB超标问题,进行了2-MIB去除规律的生产性试验。结果表明,预臭氧工艺对2-MIB的平均去除率可达68.6%,不采用其他预处理工艺时,混凝沉淀和砂滤对2-MIB没有去除效果。使用预臭氧和混凝前加氯方式联合预处理时,混凝沉淀会抵消预臭氧对2-MIB的去除效果,后续砂滤单元对2-MIB的去除率为15%~35%,尽管缩短了砂滤池的反冲洗周期,但对2-MIB的去除率提高不超过5%。后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对2-MIB的去除率随着臭氧投加量的增加而增大。当水厂负荷不超过80%、原水中2-MIB的浓度不超过911 ng/L时,通过预臭氧、前加氯、常规处理与后臭氧/生物活性炭单元的有机结合,可控制出厂水中2-MIB浓度低于10 ng/L。  相似文献   

17.
不同给水处理工艺的饮用水生物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生物可同化有机碳(AOC)作为饮用水生物稳定性的评价指标,对常规处理工艺和臭氧/生物活性炭(O3/BAC)深度处理工艺控制AOC的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种工艺都会使出厂水的生物稳定性变差,常规处理工艺和深度处理工艺使出厂水的AOC平均浓度分别增加了26%、70%;尽管砂滤和BAC滤池去除AOC的效果良好,但O3氧化和氯胺消毒会大幅度提高AOC浓度。因此,有必要采取减少后臭氧投加量或单独采用BAC、增加生物滤池接触时间以及减少消毒剂投加量等措施来控制AOC浓度,促使出厂水水质达到生物稳定。  相似文献   

18.
针对南方某湖泊水源净水厂原水氨氮在0.25~1.00 mg/L的微污染状态下时出厂水中游离氯不稳定的问题,结合水厂处理工艺进行了不同浓度氨氮对游离氯稳定性影响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当原水氨氮0.20 mg/L时,不影响出厂水游离氯的稳定;采用常规处理工艺、原水氨氮浓度在0.20~0.45 mg/L之间时,或采用常规处理+臭氧/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原水氨氮在0.20~0.71 mg/L之间时,可在混凝沉淀前投加次氯酸钠,利用折点前加氯提高氨氮去除效果,使出厂水中游离氯保持稳定;采用常规处理工艺、原水氨氮0.45 mg/L时,或采用常规处理+臭氧/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原水氨氮0.71 mg/L时,不能完全通过折点前加氯的方法降低滤后氨氮,滤后会有氯胺生成,可利用氯胺的消毒能力,以总氯控制消毒效果。  相似文献   

19.
氯化消毒副产物NDMA的生成与控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NDMA(N-Nitrosodimethylamine)是水处理领域新近发现的一种氯化消毒副产物,由于其具有检出率高、致癌风险大、难以有效去除等特性,已成为国际关注的重要水质问题之一。饮用水中的NDMA主要产生于氯化消毒过程,尤为严重的是氯胺消毒过程,而臭氧和过氧化氢氧化基本不产生NDMA。NDMA为亲水性小分子有机物,常规处理和深度处理均难于有效去除,而且管网中的浓度显著高于出厂水。目前控制饮用水中NDMA的常用方法是紫外线照射,但能耗较高。其他方法如延长自由氯接触时间和采用高铁酸盐预氧化、反渗透、臭氧/过氧化氢高级氧化工艺等也可以不同程度地控制NDMA及其前体物。  相似文献   

20.
试验研究了以液氯作为单一消毒剂时,在原水氨氮浓度突升条件下,运用出厂水补充加氯保证出厂余氯及降低总氯耗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应用出厂水补充加氯时,不仅可以保证出厂水余氯合格、稳定,而且可以大大降低氯的投加量,降低氯耗,进而降低消毒副产物产生的浓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