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无源地震勘探(Passive Seismic)理论认为,油气藏自身的一些活动可以产生微地震,根据波速场分布与地下渗流场分布具有相关性的特点及摩尔-库伦和断裂力学理论,对孔隙流体压力变化和微裂缝的再次张开与扩展时产生的一系列微震波进行监测,得到地下波速场特征,以此为基础求得特低渗的吴410井区长6油藏水驱前缘、注入水波及范围、非均质性等资料,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2.
无源地震监测水驱前缘技术是近年开始应用于油田开发中后期的一项新技术,通过对无源地震原理及摩尔-库伦理论、断裂力学准则、波速场分布与地下渗流场分布的关系等的分析,确定无源地震监测技术可以应用于监测水驱前缘.通过对塔中4油田注水井TZ4-16-8进行水驱前缘的实时监测,证明该技术可以实现对水驱前缘的变化情况、水驱波及范围、优势注水方向等的实时监测,为评价区块水驱开发效果和剩余油分布研究提供直接资料.  相似文献   

3.
水驱前缘和裂缝监测技术研究与现场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阐述了以无源地震、摩尔-库伦理论、断裂力学准则、波速场分布与地下渗流场分布的关系等理论为基础的水驱前缘监测技术,通过在吉林乾安油田的应用,表明该技术对于砂岩注水开发油藏是适用的,通过对注水井水驱前缘的实时监测,可以及时了解、掌握水驱前缘变化状况、水流走向等,为注采结构的调整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微地震监测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地震监测技术是通过观测、分析生产活动中所产生的微小地震事件来监测生产活动的影响、效果及地下状态的地球物理技术 ,其基础是声发射学和地震学。与地震勘探相反 ,微地震监测中震源的位置、发震时刻、震源强度都是未知的 ,确定这些因素恰恰是微地震监测的首要任务。微地震监测主要包括数据采集、震源成像和精细反演等几个关键步骤。归纳起来 ,微地震监测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应用 :( 1 )储层压裂监测 ;( 2 )油藏动态监测 ;( 3 )识别可能引起储层分区或充当过早见水流动通道的断层或大裂缝 ,描述断层的封堵性能 ;( 4 )对于裂缝为主的储层 ,微…  相似文献   

5.
江汉油区经过近30多年的开发,现有的45个开发单元中有20个单元的综合含水超过80%。地下油水关系、压力场、储层物性等已经发生了变化,大部分单元已经进入中高含水开发阶段,老区调整难度越来越大。充分利用动态监测资料,可以开展油水关系复杂的注水开发单元平面及纵向上的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储层裂缝与水线推进关系研究、油层污染程度以及油层改造效果评价等。应用这些研究成果可以指导开展油藏精细分析,搞清地下油水分布状况,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注采调整,提高高含水油藏开发水平。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G59-10断块水驱开发状况,提高水驱效果,对G59-7井组进行了微地震注水前缘监测。基于微地震监测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在现场的实际应用,确定了注入水的优势渗流方向及波及范围。实例分析表明,根据水驱前缘波及面形状及扫油面积,可以从平面上直观地显示监测层位的剩余油分布状况,其实质为油藏平面非均质性的直观反映;微地震水驱前缘监测结果与井组的生产状况吻合,该技术可对复杂断块油藏不规则井网注水状况起到有效的监测作用,实现了对水驱开发效果的实时评价,为下步挖潜措施及注采方案调整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流体势与油气运聚规律研究——以孤东地区为例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流体势是地下流体所有能的综合表现,不同的流体(如油、气、水)在各自的势场作用下,有各自的势场分布规律运动.通过研究地下流体势空间分布模式,可确定盆地流体系统构成,提高对油气运移规律的认识,明确预测有利油气聚集区,提高钻探成功率.研究表明,孤东地区地下流体势类型分为高势区、低势区,高势区分布与活跃生油洼陷分布一致,是孤东地区油气成藏的主要烃源区和动力源区.低势区与目前的油气田吻合较好.由此可依据流体低势区来预测新的油气聚集部位.   相似文献   

8.
调驱技术是低渗透油藏稳油控水的重要手段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彩南西山窑组油藏微裂缝发育、储集层非均质性强,是典型的低一特低渗透油气藏。经过几年高速开发之后,因水窜、水淹而使油藏含水上升快、产量递减大、地层压力场分布复杂。对此,在深入进行油藏研究,认清砂层在纵向、横向上的发育程度、注采连通程度、储集层沉积微相、岩石物理相、储集层裂缝相、流体流动单元等油藏特征的基础上,对注水井进行普通调剖、深度调剖、“2 3”调驱等措施,使油层动用程度由68%提高至95%,并且在横向上起到了深部液流转向的作用,较大幅度地提高了水驱波及体积和洗油效率,对整个油藏的稳油控水起了重要作用,而且投入产出比在1:3.5以上,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9.
油藏数值模拟在任丘雾迷山组油藏开发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旭  尹定 《石油学报》1989,10(4):53-64
本文介绍任丘油田研究、改进和应用碳酸盐岩底水油藏数值模拟的经验和效果。油藏模型改进的方面有:将三维双重介质油水两相数学模型改为二维平面空间模型;用多边形差分网格代替传统的矩形差分网格;模型能自动进行历史拟合。应用数值模拟在任丘雾迷山组油藏开发中起到科学指导的作用:单井水锥数值模拟用于研究水锥形成和发展的过程、采油速度和油井打开程度。全油藏数值模拟用于研究合理井网、布井方式、对比开发方案、分析油田动态及措施效果、测算可采储量等。在历史拟合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细致的研究油层、了解地下参数的分布和油水界面的分布,优选加密井和调整开发方案。  相似文献   

10.
复杂断块油藏开采中后期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复杂断块油藏是现河与东辛油田的主要油藏类型,经过长期高速开发和多次调整,剩余油分布较为复杂。应用动静态综合分析法、沉积微相法和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定性定量描述油藏剩余油分布,并分析了地质,油藏水驱油机理和开发等因素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研究成果应用于主力断块油藏综合调整挖潜,产量上升,综合含水下降,采收率提高4.2%。  相似文献   

11.
油藏渗透率纵向非均质分布对水驱采收率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7,他引:7  
影响油藏水驱采收率的因素很多,大体上可分为地质因素和开发因素两大类。地质因素中,油藏不在透率纵向匀质分布是影响油藏水驱采收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可用微旋回性,发布类型变异系数,平均渗透率,垂直渗透率与水平渗透率之比以及渗透视经具体排列位置6个参数来描述。  相似文献   

12.
复杂断块油藏开采中后期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复杂断块油藏是现河与东辛油田的主要油藏类型,经过长期高速开发和多次调整,剩余油分布较为复杂。应用动静态综合分析法、沉积微相法和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定性定量描述油藏剩余油分布,并分析了地质,油藏水驱油机理和开发等因素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研究成果应用于主力断块油藏综合调整挖潜,产量上升,综合含水下降,采收率提高4.2%。  相似文献   

13.
本文依据岩心、测井及地震资料 ,采用岩石学、古生物学及电性特征三类相标志对车 2井区齐古组油藏进行了细分沉积相研究 ,深入探讨了沉积微相与油气水的关系 ,并指出注水开发的具体措施。经研究总结发现 ,在诸多的影响因素中 ,沉积微相对储层砂体的分布发育、储层非均质性及油水运动的影响与控制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潜山裂缝性油藏的裂缝分布随机性强,非均质性差别大,导致开发过程中油井水淹规律复杂,但目前还没有识别地下储层裂缝分布的有效方法。为此,以渤海JZS潜山油藏为例,利用其丰富的动态资料,分析了不同油井的见水特征,总结得出了该潜山裂缝性油藏"台阶形"见水特征及由局部裂缝见水逐渐发展为整体见水的含水率上升规律;基于该潜山裂缝性油藏的见水规律,选取剖面压力均等模型作为裂缝性油藏见水预测模型,通过拟合实际油井的见水特征反算了地下裂缝的分布情况,分析得出潜山裂缝性油藏具有较强的非均质性以及其裂缝具有对数正态分布的特征。研究认为,将裂缝对数正态分布这一特征作为约束条件应用到潜山裂缝性油藏的地质建模中,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该类油藏含水率拟合结果的准确性,这对类似裂缝性油藏的数值模拟和有效开发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应用水平井开发高含水期浊积岩油藏 --以梁家楼油田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梁家楼沙三段中亚段浊积砂岩油藏已处于高含水期,精细油藏描述与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表明,该油田可动用剃余油潜力较大,其富集区主要分布于正微构造与断脊式构造单元。应用水平井挖潜取得了初期高产且不含水的显著效果,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水平井的优化设计与系统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6.
惠民凹陷油田水化学场分布特征与油气聚集关系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在任何―个油气藏系统中油田水都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并以各种不同的形式与油气共存于地下岩石孔隙中。油田水的形咸及其运动规律与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以及油气藏的形成、保存、破坏始终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不论是在总矿化度分布还是在氯离子分布方面,已知油气聚集区与异常高值区有非常好的对应关系,特别是氯离子分布作为指示油气聚集区的响应指标,分辨率更高。因此,油田水化学场特征的研究对于油气勘探和开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江苏YJB油藏地理和地下特征比较特殊,调整难度大,为有效调整该油田,首先分批大规模实施油水井的陀螺测斜,找准地下位置,重新认识构造,并结合沉积相和裂缝的再研究建立双重介质模型;其次与油田的开发规律、动态监测和生产资料等紧密结合进行数值模拟,了解剩余油分布特征;最后提出有效的调整措施优化技术和稳油控水技术,对方案进行优化设计和现场实施。通过一系列的综合治理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为其他此类油田的调整提供了思路和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18.
塔南凹陷是塔木察格盆地的中南部的次级构造单元,具有烃源岩厚度大、有机质丰度高、热演化充分、油气保存条件好以及油气资源丰度高等特点,是增储上产的潜力地区。利用地震、测井、钻井、试油以及区域资料,分析铜钵庙组与南屯组的主要油气藏类型,认为研究区主要发育的构造-岩性复合油气藏、断块油气藏、背斜油气藏以及岩性油气藏分布情况与构造带的展布密切相关,油藏分布主要受中部和西部控陷断裂的影响呈北东向条带状分布,并在对典型井实际数据的统计分析基础上,查明了目的层的原油性质与地层水物性特征。最后通过典型油藏剖面分析,明确了研究区油水纵向与横向的油水分布规律与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19.
鄂尔多斯盆地S39区属于典型低渗透油藏,经过20年开发,已进入高含水率、高采出程度开发期,针对剩余油分布复杂,稳产难度不断加大,利用聚合物微球驱技术开展矿场实践。结果表明,经聚合物微球驱后,油藏水驱效果得到改善,自然递减和含水率上升率均有下降,提高了波及效率,改善了油藏开发效果,对同类油藏开发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从高含水油田二次开发需求的角度,将高含水油田重构地下认识体系划分为重构地下构造认识体系、重构地下储层认识体系和重构地下流体认识体系,并提出了相对应的井震联合研究方法———以井上断点数据指示和引导的地震资料小断层识别和解释方法;以地震标准层解释数据为约束的微幅度构造成图方法;以地质小层约束和随机地震反演为特色的高精度薄互层地震储层预测方法;以地震解释的断层、构造和储层预测成果为约束的地震约束储层地质建模方法;以地震约束建立的高精度储层地质模型为基础的油藏数值模拟分层历史拟合小层剩余油预测方法。以在我国东部Z油田的应用为例,综合发挥井震资料分别在纵横向具有密集采样的优势,在开展井震联合攻关对断层、微幅度构造、单砂体横向边界和剩余油分布等方面取得新认识的基础上,重构了研究区地下新的认识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