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修峰 《煤炭工程》2013,(2):120-122
 文章介绍了新型双轴移动式无压自动风门的组成结构设计、工作原理、与传统风门相比,该组新型风门打破了以往自动风门控制装置长期依靠光电或红外线感应的特点,实现了风门开关控制装置的全机械化;具有简单,控制可靠,能自动开启关闭,风门之间具有连锁功能,且成本低廉,适用性强等特点。该新型风门的应用解决了煤矿通风系统中风门压力大,开启困难,漏风率大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南昌永和煤矿机电设备厂与江西省煤炭工业科研所共同研制的《MZF一巨型红外线自动风门控制装置》,综合了光电、机械、液压、水压等控制风门的优点,设计新颖、性能可靠,广泛用于煤矿井下风门的自动开启、关闭。该控制装置采用红外线传感器,解决了光电传感器维修量大,性能不稳定的缺陷。应用微机控制技术实现一机控制正反风门的开启与关闭,增加区别人与机车的功能,解决了大巷主风门人、机车频繁通过的矛盾。经国家煤矿防爆安全产品质量检测中心,上海防爆站检测,各项指标均符合防爆要求。经江西、山西、陕西、山东、河南、湖南、广…  相似文献   

3.
我们通风区全体职工,在学习淮南矿务局孔集矿的“超声波遥控自动风门”的基础上,试验制作成功了“光电载波遥控自动风门”。它的特点是,当人或矿车到达安在风门两边的灯光和光敏电阻之间时,风门能立即自动打开,并向地面发送风门已打开的红灯信号,人或矿车通过风门后,通过延时,风门就自动关闭,同时向地面发送风门已关闭的绿灯信号,当风门打开时间过长,地面可以控制风门关闭。现将自动风门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传统风门主要通过人力开启,而人为长时间开启风门会影响矿井通风系统的稳定性,且人工启闭风门费时费力,影响矿井生产及运输效率。阐述了矿用自动风门的工作原理、结构组成和安装要求。实践表明,该自动风门的使用增大了人员通过风门时的安全系数,提高了矿井通风系统的可靠性,实现了井下通风设施的自动控制。  相似文献   

5.
《煤炭技术》2017,(7):45-46
针对位于陕北东胜煤田的某煤矿矿井风压较大、风门前后压差大、风门开启困难、容易出现风门挤伤人的情况,自行研究了一种气动风门自动开启装置,并成功应用在南翼延伸轨道大巷里,解决了矿井在生产任务紧张、物料运输和人员通过量大、风门开启困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张龙洋 《中州煤炭》2018,(4):27-30,36
为了实现井下风量及风流的有效控制,确保矿井通风系统的稳定、可靠以及矿井的安全生产,以永煤车集煤矿南翼延伸轨道大巷为研究对象,研究设计了司控气动风门开启装置。该设备由2组主控装置、供风管路及2个气缸组成,实现风门的自动开启、关闭;每组主控装置各控制一道风门及风门前后的2道,且2组主控装置能够实现风动闭锁。研究改善了永久风门的开启方式,全面提高了矿井机械化和自动化的程度,减少了人工开启风门造成的伤害事故,降低了人工开启风门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矿井的安全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7.
近来 ,山东省煤炭科学研究所研究出一种井下风门的自动控制装置 ,通过风门上的特殊结构 ,由远红外传感器对车辆进行动态监测 ,用可编程控制器实现了井下风门的自动开启和关闭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当风门需要开启时 ,控制信号传给二位五通双控电磁阀 ,电磁阀打到供气位置 ,气缸活塞带动行走部分向外运动 ,打开设在风门上的小窗。当小空开启到与风门成 30°角时 ,小窗被固定轴挡住 ,无法继续打开 ,行走支点继续移动 ,从而带动风门开启。当风门开启角达到 90°时自动停止 ,车或人可通行。风门需要关闭时 ,控制信号使电磁阀换向 ,控制压气进入气…  相似文献   

8.
煤矿井下风门在没有车辆通过的情况下,风门前的阻车器处于闭合状态,当车辆需要通过风门时,必须先打开风门。在打开风门的同时,联锁装置可使风门前的阻车器自动张开,此时车辆才可以依次通过阻车器和风门;车辆通过风门后,需要关闭风门,在关闭风门的同时,联锁装置可自动使风门前的阻车器重新处于原来的闭合状态。通过安装使用简单实用的风门阻车器连锁装置,可有效杜绝煤矿井下车辆撞风门的问题,确保通风系统的稳定可靠和通过风门人员的人身安全。  相似文献   

9.
正煤矿引风道内使用的控制风门多为水平推拉风门、垂直升降风门或蝶阀控制型风门,前2种风门均有大部份暴露在引风道外,经日晒雨淋,其滑行轨道易生锈和积存杂物,导致风门不能正常开闭,给矿井安全通风造成重大隐患。水平推拉风门和垂直升降风门其滑行轨道间隙大,造成主通风机外部漏风多,降低了实际通风量。蝶阀控制型风门安装在引风道内,能避免外部漏风,但其传动机构为涡轮蜗杆式,蝶阀开启时蝶阀片不能准确平行于风流方向,会  相似文献   

10.
矿山井下自动风门往往需要兼顾人员与矿车通过,运行情况比较复杂。现有的自动风门控制系统对人员和矿车不加区分,采取相同的简单控制方式,不能满足多变的运行要求,宜人性差。针对这种情况,根据光电传感器所发脉冲宽度的不同,实现了人员与矿车的智能识别,并对人员通过的各种情况进行分类处理,实现了系统的智能化控制。  相似文献   

11.
针对千井煤业井下防突风门采用人工使用杠杆进行开启的方式,实际应用中存在开启难度大、风门损坏严重、伤人事故频发等问题,设计了一种新型气控风门自动闭锁装置,在8501工作面防突风门进行安装并投入应用。实践结果表明,该装置可有效实现防突风门开启/关闭动作自动化,保障了煤矿通风系统稳定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2.
通过井下风门的特殊结构,由远红外传感器对车辆进行动态监测,用可编程控制器实现井下风门的自动开启和关闭  相似文献   

13.
为解决井下主要巷道行人、胶轮车运输的实际情况,经过多次选择、改进,金凤煤矿最终引进了ZMK-127型液压自动风门。该风门控制用液压电控装置,适用于煤矿井下风门控制。行人和胶轮车通过时由该液压电控装置实现风门的自动启闭,具有闭锁功能。该风门主要解决了以往风门开关难、漏风量大、易损坏及不美观等缺点,在金凤煤矿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安全效益。  相似文献   

14.
义安矿业井下防突风门目前主要通过人力使用杠杆进行开启,在个别负压大的通车、行人、运料巷道,虽然使用杠杆式开启装置能解决风门开启的难易程度,但在恢复风门门扇关闭状态的过程中,因负压较大,容易造成门扇关闭速度过快,人员来不及闪躲进而挤伤行人。针对这种情况,义安矿业通过研究电控自动风门原理,分析得出电控风门感应元器件易损,其电气设备也易出现失爆,无法适用于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因此,为消除多方面的不安全因素,义安矿业自行设计了气控风门自动闭锁装置,它不使用电力驱动,但是其自动化程度与电控自动风门相当,这一新的设计不仅提升了防突风门的实用性和自动化程度,还增强了通风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  相似文献   

15.
王柱峰 《能源技术与管理》2013,38(1):155-156,176
斜井跑车是矿井运输中极为严重的事故,针对斜井跑车研制了常闭式斜井跑车自动防护装置,该装置采用霍尔传感器捕捉车辆运行状况信息,转成电信号传至单片机控制系统并通过光电耦合器来控制挡门有序升降.一旦发现车辆超速,所有档门不动作,呈挡车状态有效拦截住车辆.另外,挡门上钢丝绳和下部弹簧等柔性设计能有效吸收跑车动能,实现良好地抓捕.  相似文献   

16.
杨斌 《煤》2022,31(1):77-78
煤矿井下掘进工作面生产时会产生大量的煤尘,为改善工作环境,工作面都设置有防尘水幕。但传统的防尘水幕防尘效果差,给矿井安全生产造成了较大的安全隐患,也严重影响了工人的身体健康。鉴于此,设计了一种新型掘进工作面全自动降尘水幕装置,该装置能够和工作面掘进机、钻机等实现连锁,掘进机或钻机开启时自动开启喷雾,停机后延时关闭喷雾,在满足灭尘效果的同时达到节水效果。同时,在人员通过防尘帘时,通过开启或关闭不同的洒水喷头,在保证不间断灭尘的同时,不会淋湿通过人员的衣物。  相似文献   

17.
风门是控制井下风流的主要通风设施,采用弹簧闭锁装置是防止一组(两道)风门同时敞开而造成风流短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徐州矿务集团有限公司在各生产矿井推广应用弹簧闭锁风门,实现了一道风门开启、另一道风门自动闭锁,取得了显著的安全效果,具有实际应用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8.
最近,兖州矿业(集团)公司东滩煤矿和山东省煤炭科学研究所开展了井下风门自动控制的研究,通过井下风门的特殊结构,由远红外传感器对车辆进行动态检测,用可编程控制器实现井下风门的自动开启和关闭。这项研究的技术关键在于先开窗后开门。目前井下使用的风门均是由人工操作。由于负压大,开门操作力相当大,不仅开启、关闭十分不便。而且极易损坏风门。  相似文献   

19.
郑煤集团米村煤矿井下原有风门均为人力开启的普通风门,风压过大时开启困难且容易挤伤人,存在安全隐患.为了解决该问题,在该矿26扩大区采用了KHCI型自动化风门控制设备.该套设备具有性能可靠、维护简单等优点,提高了人员通过时的安全系数,避免了人工开启风门的诸多弊端,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RFID技术在井下风门自动开门系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煤矿井下通风至关重要,它关系到矿工的人身安全,煤矿安全生产。风门是煤矿井下控制通风的主要设备之一,风门及时、方便开关尤为重要。针对该问题,提出了以RFID无线射频技术为基础的煤矿井下风门自动开门系统,该系统不仅能当矿工或车辆到达风门时,风门能自动开关,还可实时显示、查询矿工及车辆进出风门的时间和地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