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摘要】 目的 探讨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hereditary hemorrhagic telangiectasia,HHT)累及肝脏的CT和DSA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9月至2012年10月6例HHT累及肝脏患者的临床及CT、DSA影像学资料。结果 CT增强表现为动脉期肝动脉及其分支迂曲扩张,肝静脉和门静脉早显、增粗。此期肝内见多发大小不等的灶状、小片状强化。门脉期部分病灶持续强化,同时肝实质强化,肝动脉密度减低,门静脉及肝静脉显示更清晰。CTA显示肝动脉变异。DSA表现为肝动脉及其分支明显增粗、迂曲;肝实质呈弥漫性团块状染色,肝静脉提前显影,门静脉主干及肝内分支增粗,还可见肝动脉变异以及肠系膜上动脉窃血。结论 CT增强及DSA在HHT肝脏受累有特征性表现,对HHT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CT和DSA在原发性肝癌TACE治疗后肿瘤残存和复发的诊断价值。方法对临床确诊4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分别于1~4次肝癌TACE治疗后1~6个月行CT和DSA复查,2项检查间隔时间为3~5d。分析和比较CT和DSA对肿瘤残存和复发的显示情况。结果碘油沉积形态可分3种类型:密整型,缺损型,稀少型。密整型9例(20.0%,9/45),CT与DSA6个月内复查均未见复发。缺损型32例(71.1%,32/45),32例中DSA示27例病灶残存或复发,CT双期动态增强扫描显示19例残存或复发,CT于动脉期见病灶显著强化者16例,门静脉期进一步强化者3例(提示有门静脉参与供血),DSA发现该区有明显染色及供血,另有8例CT与DSA表现不一致,CT双期增强无强化,但DSA可见肿瘤血供及肿瘤染色;稀少型4例(8.9%,4/45),CT双期增强轻度强化,DSA提示肿瘤为少血供。结论肝癌TACE治原发性肝癌(PHC)是我国常见和高发的肿瘤之一 [1] ,目前经导管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TACE)仍然是运用最广泛的非外科手术治疗方法之一 [2] 。TACE术后影像学评价对于进一步治疗和提高疗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螺旋CT扫描是PHC影像学复查的首选方法 [3] ,但存在诸多因素的影响而产生漏诊,DSA是检查TACE术后肿瘤复发和残留的金标准 [4] ,但由于其为有创性检查,不宜作为常规复查手段。本文通过对45例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CT与DSA的影像对比分析,探讨两者对肝癌TACE术后随访价值及其对进一步治疗的指导意义。1材料和方法收集我院45例肝癌患者资料,45例中男39例,女6例;年龄29~81岁,平均51岁;病灶最大直径1.0~19.5cm。于TACE治疗后1~6个月行螺旋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间隔3~5d行DSA检查治疗。复查时采用GE公司lightspeed16层螺旋CT平扫,再经前臂静脉注入80~100ml 碘海醇后行螺旋CT肝区双期增强扫描,注射速度3ml/s。扫描时间:肝动脉期25~30s,门静脉期55~65s,扫描层厚5mm。肝动脉DSA检查设备为美国GE公司LCV+血管造影机,将导管置于肝总动脉或超选择插入远端肿瘤供血动脉,必要时放于其他肝外侧支动脉,对比剂总量30~80ml ,流速2~6ml/s,观察肿瘤血管及染色。疗后CT平扫及双期增强CT扫描可作为显示肿瘤残存和复发的首选检查方法,DSA是观察肿瘤变化和评价疗效的最敏感和特异的方法;两者的结合对病灶的显示和后续治疗作出更好指导。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探讨肝肿瘤经皮射频消融(RFA)治疗后的CT表现并分析其临床意义,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59例(82个病灶)肝肿瘤患者经皮RFA前后的CT影像学资料,分析病灶的大小、密度及强化方式等变化特点。结果 RFA治疗后1个月内完全坏死病灶范围较术前有所增大,呈无强化的低密度影,或呈囊状更低密度影。坏死灶周围常见一层薄而均匀的环形强化,强化特点和正常肝实质基本一致,随着时间的变化逐渐模糊,最终消失。2个月内完全坏死灶范围较术前可略显增大、相仿或略缩小,呈低密度影或更低囊变影。增强扫描无明显强化或动脉期消融区边缘出现一层薄而均匀的环形强化,但较前模糊,显示欠清。2个月以后完全坏死区范围逐渐缩小,增强扫描无明显强化。当肿瘤组织残存时,术后即刻CT显示消融区范围没有完全包括术前病灶的范围,动脉期病灶边缘出现不规则局灶样或结节状强化,门脉期迅速减退,延迟期强化程度低于肝实质,呈“快进快出”特点。如肿瘤复发,病灶局部出现异常强化。血供良好的肿瘤组织显示病灶范围有所增大,动脉期消融区出现局灶样或结节状强化;乏血供的病灶消融区范围较前增大,边缘不光整。结论 肝肿瘤RFA术后的CT检查具有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能有效检出肿瘤的残存或(和)复发,指导临床作出进一步合理、有效的治疗。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探讨320排动态容积CT诊断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的价值。 方法对12例临床表现符合脊髓血管畸形患者作CTA(320排CT)和对比增强MRA(CE-MRA)检查,并于1周内作DSA检查,评价CTA成像所示病变范围、供血动脉、瘘口及引流静脉等,并与CE-MRA、DSA检查对照。 结果12例患者经CTA检查均明确显示脊髓异常血管及病变范围,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MP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成像清晰显示畸形血管的供血动脉、瘘口、引流静脉,畸形血管与周围骨性结构空间位置关系。CE-MRA检查显示脊髓畸形血管病变范围,但仅显示8例患者供血动脉及瘘口位置。 结论320排动态容积CT可快速、无创、清晰地显示脊髓血管畸形患者供血动脉、引流静脉及瘘口,弥补了DSA、CE-MRA单一成像的不足,对SDAVF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通过TACE术中应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双期扫描与常规DSA、多层螺旋CT(MSCT)扫描的比较,探讨CBCT双期扫描在肝恶性肿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80例肝脏肿瘤患者,术前行MSCT,术中行常规DSA造影、CBCT双期扫描和栓塞后单期扫描,并应用DSA的计算机重建软件进行CBCT扫描后的重建,然后分析患者发现肿瘤个数等指标的差异。结果 80例患者中MSCT共发现肿瘤122个,常规DSA影像共发现肿瘤113个,CBCT双期扫描动脉期发现肿瘤121个,静脉期发现肿瘤123个,栓塞后单期扫描(碘化油CT)可以分辨的肿瘤126个。CBCT双期扫描中动脉期和静脉期与MSCT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MSCT发现小病灶相对较少,而动脉期的3D血管重建,可了解更多的肿瘤供血动脉的走行。结论 CBCT双期扫描与MSCT、常规DSA造影相比虽有其局限性,但作为TACE手术术中补充检查,对手术中发现小病灶、超选肿瘤供血血管和评价栓塞程度上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有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和疗效的提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的MRI 和DSA特点,评价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SDAVF患者的脊髓MRI 和DSA表现.结果 MRI T2权重像矢状面与冠状面最好显示脊髓髓外的异常血管及其并发病变,脊髓血管DSA检查能清楚显示瘘口部位、供血动脉的组成和引流静脉的类型范围.结论 SDAVF诊断主要依据脊髓血管DSA检查,MRI虽不能确诊SDAVF,但能很好显示脊髓髓外的异常血管及继发病变,从而为本病的诊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进一步完善兔VX2肝种植肿瘤模型的制作,比较种植肿瘤的CT、MRI及DSA影像表现,评价各影像检查对瘤体显示的优越性。方法实验动物为新西兰大白兔(前期实验12只,后期实验24只),采用动物后肢皮下注射接种传代保存瘤种。模型前期制作采用包埋法接种,后期采用针头注入法接种于兔肝左叶,并于术前1d及术后1、3d、1、2周检查肝肾功能的动态变化情况。接种2周后行CT、MR成像,随后行经股动脉肝动脉超选择DSA及纳米磁性粒子介入治疗。结果前期实验肿瘤种植成功率66.7%,后期实验种植成功率100%。术后ALT、AST有一过性增高,无统计学意义;BUN、Cr无明显变化。术后CT平扫肿瘤为略低密度病灶,强化不明显,境界清晰;MR平扫呈长T1、长T2信号;EPI序列T2WI呈略高信号影;DWI成像见高亮信号影,显示清晰;介入术中DSA造影可见肝左叶孤立的丰富血管肿瘤,供血动脉增粗,经超选择注入纳米磁性粒子,肿瘤内密度明显增高。结论兔VX2肝种植肿瘤模型是介入治疗实验研究理想的动物模型。VX2瘤粒针头注入法较包埋法成功率更高,其建立过程对兔肝肾功能无明显影响。CT平扫增强,MR平扫,EPI序列及DWI成像对于肿瘤的影像评价互有优势,EPI及DWI成像可更灵敏地显示肿瘤,DSA可清晰地显示肿瘤的供血及肝内有无转移。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64层螺旋CT下肢动脉成像技术及后处理策略。方法42例患者进行64层螺旋CT下肢动脉检查,其中31例患者同时进行了DSA检查。观察CT增强后2次扫描下肢动脉远段的显示情况,并对比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重建(VR)对下肢动脉分支的显示差异。结果第1次增强扫描时18支足背动脉不显影,15支足底动脉不显影;增强后延迟扫描14支足背动脉不显影,11支足底动脉不显影;第2次结果与DSA一致。MIP重建观察到的血管分支多于VR,两者之间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t=7.445)。结论下肢CT动脉成像中需注意追加第2次延迟扫描。MIP较VR能显示血管的更多分支,两者在观察图像中各有所长,需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DSA在兔肝VX2移植瘤经门静脉阻断后显示肝动脉与门静脉的价值.方法 2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移植瘤体生长3周后门静脉阻断组和移植瘤体未行门静脉阻断对照组,2周后分别行兔肝动脉与门静脉DSA检查.结果 DSA在肝动脉分支的显示效果上较血管灌注好,实验组肝左外叶肿瘤组织可见少许肝动脉供血.肝左外叶门静脉分支结扎(PBL)者均能被DSA证实.结论 DSA可直观地显示兔肝动脉与门静脉的空间解剖细节,在兔肝门静脉阻断效果的评价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判断肝癌寄生供血中的应用价值,分析寄生供血形成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经DSA证实存在寄生供血的肝癌患者的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表现,比较分析不同MSCTA重建方式在显示肝癌寄生供血方面与DSA的符合率。分析存在肝癌寄生供血病例的MSCTA特征。结果DSA显示寄生动脉50支,MSCTA显示寄生动脉40支,阳性率80%。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技术(VRT)两种重建方式结合能达到最佳显示效果。存在寄生动脉供血的病灶均位于肝脏边缘,长径平均为6.9cm。结论MSCTA在显示肝癌寄生供血方面与DSA有较高的符合率,可应用于介入治疗、外科手术以及肝移植术前的评价。肝癌病灶解剖部位临近裸区和悬韧带,以及病灶巨大对临近器官的直接侵犯、粘连可能是寄生动脉供血形成的主要原因;反复的TACE治疗和随之发生的肝动脉侧支供血减少也是寄生动脉供血形成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