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梅青  四维 《中外建筑》1998,(2):19-20
建筑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文化标志。建筑文化与人类其他门类文化一样有极强的渗透性。 中国自19世纪中叶开埠以来,不断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南京条约》后,厦门成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作为外来建筑文化与闽南建筑文化交汇点之一的鼓浪屿,其建筑展示了一个西方建筑文化在中国由被排斥、否定,到被模仿、合成直至消化吸收、自觉或不自觉地加以运用这样一个过程,向人们揭示了中西建筑文化的碰撞、互动到交融的历史。 鼓浪屿,素有“万国建筑博览地”之称。有闽南固有风格,  相似文献   

2.
郭芳 《华中建筑》2007,25(1):13-14
建筑文化是"内核"文化与"外缘"文化相互碰撞、交流和融合的产物.佛教建筑中国化正是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交融的成功典范,该文通过展示佛教建筑中国化历程反思当代中国建筑文化盲目崇外的现状.  相似文献   

3.
安民 《城建档案》2013,(1):15-18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伴随着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西方建筑文化和科学技术传入国门,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碰撞融合。这种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融汇,在安阳建筑文化中留下浓重印迹。那些中西合璧的近代历史建筑,成为安阳建筑文化的瑰宝。它们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建筑所特有的包容性文化品格,所表现的已不仅仅是建筑艺术,更诠释着近代安阳社会变迁的历史脉络,蕴涵着久远的城市记忆。现存的近代西式建筑1906年京汉铁路建成通车,广益纱厂、六河沟煤矿、大和恒面粉厂等一批近代民族工业先后兴办。  相似文献   

4.
刘松茯 《新建筑》2002,(1):59-61
哈尔滨是1898年由沙皇俄国在中国东北修筑中东铁路而兴建的一座新型城市。特殊的历史背景使俄罗斯民族传统建筑文化、西方新旧思潮建筑文化和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哈尔滨温和碰撞,交融共生,整合形成独具特色的城市建筑文化。拟从文化结构与内涵两个层面对近代哈尔滨城市建筑文化的总体特征进行全面探讨。  相似文献   

5.
安徽九华山毗邻古徽州,其寺庙建筑形式与装饰艺术良好地吸收并兼容了徽派建筑的元素与特点,从建筑构件、装饰工艺、装饰题材等方面均表现出宗教文化与传统文化,尤其是古徽州地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地域文化符号的相互吸纳与融合,同时彰显出九华山寺庙建筑装饰艺术特色鲜明的地域化特征。  相似文献   

6.
从文化意念看差异——东西方建筑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作者通过对东西方建筑发展过程中的文化意念的探讨,揭示了东西方建筑形态不同,发展轨迹不同,乃是因文化意念相异所然,文化深深地影响着建筑创作实践全过程,从而以明晰的思路去看待令天中西建筑文化交融,整合与重构现象。作者希望从中找到一条中国建筑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7.
文章描述了南传上座部佛教的由来和建筑样式,从寺庙的选址布局,大殿、佛塔等外观造型方面进行了简单的梳理。在西双版纳这个东南亚文化和中原文化碰撞交融的地带,这里的宗教建筑既显示着西方的精致华丽,又展现出东方建筑的庄重典雅,是中西方历史文化在这个特殊地区交融的产物。通过对佛教中建筑功能性分析,不难看出经过时间的积淀,南传上座部佛教对西双版纳地区的建筑文化已经产生深远影响,使整个西双版纳地区呈现出与我国其他地区迥然不同的建筑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8.
新世纪以来,全球化与地域性趋势愈演愈烈,中国建筑在向深层次多领域全方位开放的同时,也更加注重地域文化的回归。因此,来自异域的建筑师在中国进行建筑创作,必将与中国本土文化发生碰撞与交融,形成了独特的外来建筑。文章对典型的外来建筑进行技术理念的分析比较,进而探讨外来建筑师所采取的设计策略,以期为我国今后的建筑发展提供借鉴和经验。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6)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国与西方艺术文化的碰撞,中国传统水墨和西方绘画也产生了相互交融的局面。文章从传统水墨画与西方绘画各自的文化、技法、工具、思维等方面研究了双方的差异和融合处。  相似文献   

10.
霍光 《建筑师》2007,(2):73-75
文章认为“华侨建筑”是中国近代建筑中一个相对独立、极富特色的类型。文章扼要地介绍了“华侨建筑”的类型、美学特征和思想文化内涵,并进一步指出:研究“华侨建筑”对丰富中国近代建筑的内容,深刻认识中国近代建筑的发展历程,理解中外建筑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以阿拉尔市科技馆(少年宫)城市规划馆招投标项目为例,论述南疆中西部区域中心城市——阿拉尔市的多元文化在建筑景观设计中的应用。项目融入了阿拉尔市的边疆军垦文化、南泥湾文化、丝绸之路文化、西域文化等。多种建筑文化在此碰撞与交融,成为独具特色的阿拉尔文化。项目的设计过程也是阿拉尔地区特有文化与建筑设计相互融合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赵辰 《建筑师》2020,(1):92-95
"中国近现代建筑",作为一种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领域的历程较短,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文化发展而受到学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然而,该研究领域也呈现出不少概念定义不清,观念方法落后的学术研究基本问题,乃至研究目的也不清晰。本文试图再次回述"中国近现代建筑"研究的历史,以建筑文化的空间与时间之本意,论述"中国近现代建筑"正是起始于中国与西方建筑文化的交融。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这种中国建筑与国际建筑文化相融的关系,正在进入了新的阶段,需要引起"中国近现代建筑"研究学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自古,中华文明就以多民族聚居的状态立足于传承于世,而多民族聚集的文化生态也造就了异彩纷呈的中华文化.每个民族在漫长的衍生发展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了本民族的语言和建筑文化,在浩瀚渊博的中华中占据了一席之地.纵观中国建筑文化的发展历史,每个朝代、每个地域、每个民族根据生存需要和信仰文化的不同,都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民族性特征.但在统一化封建王朝的影响下,各民族语言文化、建筑文化也逐渐呈现相互融合发展的趋势,例如盛唐时代,不仅在华夏境内,甚至世界各地的民族文化、商贸货物都在盛况空前的长安城内扎根发展,造就了一种多元一体的文化发展趋势,各民族、各国别的语言文化、建筑文化都在此与其他民族语言文化和建筑文化发生碰撞交融,又催生了新的具有生命力的语言、建筑文化,中华文化就在这种碰撞与交融中不断发展壮大,焕发出绚烂多姿、经久不衰的生命光彩.由沈福煦著写的((中国建筑文化简史》(中华书局,2010年3月版)一书按照发展顺序纵向溯源了从史前先秦到现当代中国建筑文化的发展史,对不同朝代、类型的建筑所表现出的功能属性和美学特征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对中国建筑文化在多民族聚居与融合变迁过程中体现出的多元一体发展趋势表现出浓厚兴趣,并作了专业化阐释与分析.阅读此书,能够梳理中国建筑文化从独立到多元融合发展的变迁过程,从具体内容上看,主要呈现出以下几点特色.  相似文献   

14.
民国是一个中西文化碰撞和交融的时代.无论是往西方还是在东方都经历了文化和思想方面的巨变。首先把西方的先进科技和社会文化成功地引进到中国的是以利玛塞为代表的耶稣会士。自1583年.耶稣会士罗明坚与利玛窦首度成功地在广东肇庆建立教堂:此后.该会许多会员陆续入华.并发展成明末清初在华影响最大的关主教团体.至1783年教宗下令解散该会为止,共有多达472位耶稣会士先后抵华。1814年,耶稣会被教皇庇护七世重新恢复。新绛圣安东尼天主教堂就是在耶稣会的传教过程中最重要教堂之一。新绛夭主教堂是天主教在山西开创的标志在中国建设的五百多座教堂中是目前中国西部唯一保存完好往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笔者研究了新绛天主教教堂在建筑形式、内部空间及建筑艺术等方面的特点.分析7中西文化交融对其的影响。本文对教堂建筑同城市.建筑史、文化交流的关系进行分析.这样就从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对山西近代教堂的价值进行评定.指出萁作为宗教建筑所具有的历史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5.
文化碰撞与“中西建筑交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特定的“中国建筑交融”思潮影响重大。由于近代中外文化碰撞的双方属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文化,近代西方文化的输入是在外国殖民主义侵略的背景下展现的等原因,这段思潮渗透着浓厚的传统道器观念和本末观念、浓厚的学院派观念,带有很大的时代局限性。  相似文献   

16.
文章将日本传统建筑现代化转型的历程置于日本传统社会整体现代化转型的背景之下,从日本建筑文化与西方建筑文化的碰撞、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文化的碰撞一横一纵两个维度,对日本建筑现代化历程中的文化碰撞问题进行分析。发现其中日本引入并直接参与到西方现代建筑运动,作为西方建筑变革的同行者去共同面对文化艺术领域的审美冲突问题,是日本建筑现代化得以顺利进行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赵彬  武艳红 《山西建筑》2008,34(18):7-8
通过对西方教会在武汉办学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总结了西方教会学校对武汉近代教育建筑的影响及武汉近代教会学校建筑的特点,以揭示中西方文化交融过程中中国建筑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8.
作为西方建筑主要承重构件和重要装饰部位的柱式,自传入广州后,西方建筑柱式与本土文化碰撞与交融,形成了一种标新立异、异彩纷呈的折中主义装饰风格。文章从近代广州海关建筑风格入手,通过现场调研和整体特征的归纳,对海关俱乐部柱式装饰组合样式、外观材料、风格进行详尽分析和对比,梳理和归纳出近代广州海关建筑所展现的西式装饰特征。本研究对于拓展和深化近代广州海关建筑装饰的认识和中国近代建筑装饰领域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武汉大学文、法学院新区规划与建筑设计的研究,从整体布局、建筑设计和文化融合三个方面,探讨岭南建筑如何实现与武汉大学原有建筑群的相融、相生。  相似文献   

20.
鸡公山属大别山系.位于河南省南部,毗邻湖北。1898年美国传教势力进入信阳后在这里设堂传教.不久开始兴修别墅.一举成为闻名遐迩的避暑胜地。1903~1949年间.鸡公山共有美、英、法、德、俄、日、比及我国等23个国家的别墅洋房500余栋。近半个世纪的建筑活动.冲破了中国几千年的传统建筑格调,给鸡公山留下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历史文化痕迹。当时西方流行的各种建筑思潮和风格在这些建筑上都有直接反映.中西方建筑文化在这里相互碰撞、交融、渗透、掺杂。我们把这个时期的建筑称为“鸡公山近代建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