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0 毫秒
1.
为了延长胶辊、胶圈等纺纱牵伸器材的使用寿命,提高集聚赛络纺色纺纱质量,介绍集聚赛络纺色纺纱的生产特点;基于无动程集聚赛络纺对牵伸器材及牵伸区状态要求高,且色纺纤维易缠绕胶辊、胶圈等问题,结合色纺产品特征阐述胶辊的选型、改善抗绕性及工艺配置,分析胶辊、胶圈、网格圈的维护保养周期及使用中易发生的问题。指出:采取科学规范的管理方法,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是使用好牵伸器材的前提,应结合色纺纱生产特点,掌握常见问题的原因和处理方法,才能合理地使用胶辊、胶圈,稳定提高集聚赛络纺色纺纱线的质量。  相似文献   

2.
为纺好纯棉细号纱、提高成纱质量,介绍纺纱原料优选、梳理和牵伸器材的选用要求,重点探讨牵伸握持力与牵伸力平衡原理及胶辊、钢领、钢丝圈、网格圈等对成纱质量的影响。指出:必须严格做好纺织专件、器材的精细化管理,设备、操作和工艺优选,才能稳定地纺好纯棉细号纱、提高成纱质量;聚氨酯胶辊、多层胶辊、复合胶圈的应用技术与大握持距牵伸工艺,是牵伸器材和纺纱工艺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紧密纺牵伸系统中后区曲线牵伸、胶辊、胶圈以及隔距块等影响成纱条干质量的关键因素所作的正交组合试验和分析,探讨了紧密纺牵伸系统对C 14.6 tex纱条干的影响,表明后区曲线牵伸、低硬度高弹性胶辊、硬度适宜弹性好的胶圈和尺寸合适的隔距块能有效降低成纱条干CV值,减少粗、细节,提高成纱质量。  相似文献   

4.
林寿凯 《纺织器材》1996,23(6):18-21
胶辊抗绕性与稳定牵伸改善成纱条干的关系林寿凯(福州棉纺织印染厂)0引言众所周知,胶辊胶圈是纺纱设备牵伸机构的关键器材之一。胶辊绕花现象占棉纺生产中“三绕”之首,它的出现不仅严重影响了棉纱的质量与产量,而且制约着品仲的开发,影响消耗和效益,还会加重工人...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紧密纺牵伸系统中后区曲线牵伸、胶辊、胶圈以及隔距块等影响成纱条干质量的关键因素所作的相关实验和分析,探讨了紧密纺牵伸系统对C14.6 tex纱条干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色纺技术、提高产品竞争力,分析了色纺原料选配与产品要求等特征,以纯棉或纯棉为主的产品、涤棉混纺产品、粘胶或粘棉混纺产品3种典型色纺产品为例,阐述选配梳棉器材和制订梳理工艺应遵循的原则;探讨从多方位采取措施缓解色纺胶辊适纺性差、易老化等问题的方法;通过对段彩纱、丝雨纱、丝彩纱产品技术的剖析说明色纺差异化产品开发离不开器材、专件的技术支撑。指出,针对色纺以有色纤维、棉网为原料及棉与化纤混合投料的原料选配方法和多品种小批量的特征,应采用相适应的梳理工艺原则,从胶辊选型、制作等多方位采取措施,不能简单套用普通本色纺纱的工艺方法和器材选配原则。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紧密纺牵伸系统中后区曲线牵伸、胶辊、胶圈以及隔距块等影响成纱条干质量的乒键因素所作的相关实验和分析,探讨了紧密纺牵伸系统对C14.6tex纱条干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常智健 《纺织器材》1998,25(5):45-47
1 前言 细纱机的作用是将喂入的粗纱条或熟条牵伸成须条,经加捻纺成细纱。在纺纱工艺中,纱线由粗变细,牵伸装置起着重要的作用,而胶辊胶圈是纺纱牵伸装置的重要元件,直接影响着成纱质量,其中胶圈性能对成纱质量的影响一直是纺橡厂和棉纺厂研究的课题。近年来,为满足棉纺厂适应不同原材料和不同纱支的要求,提高纱线质量,降低产品成本,国内纺橡厂积极研制新型纺纱器材,在保证器材产品内在质量的同时,不断更新产品品种。胶圈结构从平面胶圈发展到内花纹胶圈、内外花纹胶圈,及纺棉用胶圈、纺化纤用胶圈等等。新型胶圈在提高生产效率、增加经济效益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9.
胶辊胶圈使用管理对成纱质量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在纺制同批纱时 ,胶辊胶圈混乱使用以及相关牵伸部件状态不良对成纱质量不匀影响较大。分析了不同型号、结构、规格、表面处理、硬度及不同新旧程度的胶辊胶圈混用对成纱条干的影响情况 ;并对摇架压力、横动装置、胶圈销子及集合器等相关牵伸部件运转状态对成纱条干的影响作了分析介绍。指出应重视并提高胶辊胶圈运转管理水平 ,以降低纱线质量锭间差、车台差  相似文献   

10.
以集聚纺纺制R70/CJ3014.7texK纱为例,分析总结了集聚纺混纺纱的特点,及其对摇架压力、胶辊、胶圈、网格圈、钢领、钢丝圈等纺纱专件、器材的要求;通过试验对比,说明专件、器材对成纱质量有显著影响;指出,集聚纺纺纱专件、器材的合理使用和维护,对于稳定和提高成纱质量意义重大,在实际生产中应根据所纺品种的性能特点,对选配的专件、器材多次试验,合理选用。  相似文献   

11.
探讨改善集聚纱条干均匀度的方法。分析了集聚纺设备的工作原理,通过加大异形管负压槽吸风量、缩短网格圈使用周期、加大输出胶辊直径、优化后喇叭口位置、减小牵伸钳口隔距、调整上销位置等方法,使得JC 14.6tex集聚纱条干水平得以提高;并通过注重日常管理和设备保养,杜绝无规律条干不匀纱的出现,确保了集聚纱的质量稳定。认为:优化工艺、优选纺织专件、加强车间管理可以达到改善条干均匀度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提高产品质量,在细纱工序对牵伸区的牵伸和加捻卷绕区的专件器材进行了优选,对胶辊胶圈、上销下销、压力棒隔距块等新型专件器材的使用,有效提高了成纱条干,降低了毛羽,延长了使用周期,减少了维护成本,稳定了纱线质量。  相似文献   

13.
探讨超大牵伸数控细纱机的纺纱工艺。介绍了TH558型超大牵伸数控细纱机的控制原理和机构特点。在该细纱机上纺制了两种JC 6.5 tex纱,采用正交试验分析了后区牵伸倍数、中区牵伸倍数、中区胶圈钳口隔距和前区胶圈钳口隔距等4个因素对成纱条干质量的影响,获得了较优的纺纱工艺方案。结果表明:中区牵伸倍数对成纱条干质量有着显著的影响,前区胶圈钳口隔距、后区牵伸倍数对成纱条干质量也有较大影响。在细纱超大牵伸的条件下,前区集中牵伸而中、后区承担较小的牵伸倍数是较优的配置原则。认为:将超大牵伸与赛络纺、集聚纺工艺相结合,并在牵伸机构、专件使用和纺纱工艺配置上采取改进措施,可使成纱条干质量得到进一步改善和提高。  相似文献   

14.
根据新型纤维的物理特性和牵伸原理,提出纺制新型纤维纱选用胶辊、胶圈应具有良好的耐磨性能、较高的抗弹性疲劳和抗绕耐油性,并根据生产实践推介了相适应的胶辊、胶圈品种。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紧密纺牵伸系统中后区曲线牵伸、胶辊、胶圈以及隔距块等影响成纱条干质量的关键因素所作的正交组合试验和分析,探讨了紧密纺牵伸系统对C14.6tex纱奈干的影响,表明后区曲线牵伸、低硬度高弹性胶辊、硬度适宜弹性好的胶圈和尺寸合适的隔距块能有效降低成纱条千CV值,减少粗、细节,提高成纱质量。  相似文献   

16.
探讨一种新型集聚纺纱技术——聚纤纺牵伸形式的技术特点与纺纱性能。分析了聚纤纺牵伸形式的结构特点及纺纱性能,并在理论与实际纺纱两方面与传统双胶圈牵伸形式进行了对比分析。聚纤纺牵伸形式突破了上下胶圈的束缚,在结构及纺纱原理上实现了先集聚后牵伸、运用负压、网格圈和控制棒实现对纤维更有效、合理的控制,从而改善成纱条干并形成合理的成纱毛羽结构。试验结果表明:该牵伸形式能够明显改善成纱质量水平,特别是成纱条干能够比较容易地达到乌斯特2007公报5%水平。认为:该牵伸形式能够改善生产环境,简化生产管理,降低机物料及能源消耗。  相似文献   

17.
为了提升纱线质量,避免因牵伸器材状态不良引起成纱质量波动,分析了前罗拉、前胶辊缠花,无下胶圈或下胶圈跑偏、下胶圈受损等状态对成纱质量的影响;通过对波谱图的观察分析,查找条干差、图像异常的原因,消除劣锭。指出:牵伸器材运行状态与成纱质量密切相关,应规范有效地用好纺纱器材,按周期做好清洁、保养、检修、更换等工作。  相似文献   

18.
阐述胶辊胶圈在纺纱各工序的选型、应用及发展。从纺纱品种、纤维特性、纺纱工艺要求等方面,分析了合理选择胶辊胶圈硬度、弹性的要素及胶辊胶圈合理搭配使用的方法。针对纺纱过程中胶辊胶圈出现纤维缠绕、表面中凹、须条牵伸不开等问题,提出了解决措施。指出:胶辊胶圈作为重要的牵伸器材,要充分发挥其在纺纱中的作用,不断地通过技术创新生产出更加适应不同纺纱品种的胶辊胶圈。认为:通过工艺的创新、新材料的应用、专件器材的智能制造,可提升胶辊胶圈的质量。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决集聚纺CJ 14.6tex纱质量下滑、条干恶化的问题,介绍从前纺到细纱工艺的优化措施,重点探讨细纱主要器材专件如胶辊、胶圈、网格圈、压力棒上销和摇架等的优选和使用管理,并进行纺纱实践对比。指出:生产工艺、设备、原料品种以及器材专件选择和使用均会影响纺织品质量的改进与提高;应根据生产实际,优化各工序工艺,做好纺专器材的优选及使用管理,加强技术交流、市场调研以及客户走访,不断创新,方能生产出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  相似文献   

20.
为了提高成纱质量,介绍摇架、胶圈、上销、胶辊和钢丝圈等纺纱器材和专件在使用中的传统认知,并结合实践进行大量试验对比证明:气动摇架V型牵伸的成纱质量并不一定优于弹簧摇架平面牵伸;上厚下薄胶圈配置纺配棉等级差、短绒含量偏高的纯棉品种时,质量优于上薄下厚配置;铁板上销成纱质量不比碳素6833型上销差;普通上销纺制纯涤品种尤其是超细号纱时成纱质量优于新型专利上销;胶管选用不能只看硬度,还要关注弹性、橡胶质量、进口胶的比例以及混料的均匀性等;胶辊涂料处理配比应根据实际进行优选;选对钢丝圈型号毛羽将成倍下降。提出,纺织人应用数据说话的"求实"态度,突破传统理念以适应行业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