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内容导读随着5G网络的商用及其在垂直行业应用的探索和发展,B5G及下一代无线通信6G网络的愿景逐渐进入学者的研究视野。B5G将持续提高通信速率,通过采用更高频段作为信号载体,以实现太比特每秒量级的数据速率。同时,伴随网络性能的增强拓展,B5G的适用空间将进一步拓展至海、空、天等跨维度区域。此外,基于人工智能这一载体,并与探测技术相结合以形成通信探测一体化的多功能智能化系统是B5G未来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B5G技术将在多维度上不断完善,最终演变为泛在智能融合信息网络。  相似文献   

2.
智能体交互与虚实空间互动将成为未来垂直应用的重要新场景。分析了新场景对通信网络URLLC、确定性传输和定位能力的新需求,在总结了5G URLLC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提出计算-通信-控制的一体化设计架构。该架构融合了同步网、确定性传输网、通信-感知-定位一体化无线接入网,为URLLC性能增强提供了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3.
周旭  李琢  覃毅芳 《电信科学》2019,35(10):21-30
5G/B5G技术的出现使移动网络的带宽、时延、连接等关键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面对移动接入侧能力的飞速发展,现有的集中式互联网云服务架构容易出现瓶颈,无法充分发挥 5G/B5G 的性能优势。网络5.0技术的提出,旨在通过一套完整的创新协议体系及控制管理架构,应对未来典型网络应用对数据网络的需求。基于网络5.0协议体系,提出一种新型的智能云化网络,通过云网深度融合,弥补互联网服务模型与5G/B5G接入能力之间的差距,推动网络持续演进发展。  相似文献   

4.
随着5G移动通信网络走向商业化,围绕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6G)的发展愿景、能力需求与关键技术开展研究正在成为新的热点。首先,该文概括了未来6G可能涉及的星地深度融合、新谱段通信、分布式协作MIMO和智能通信等关键技术方向,重点探讨了基于星地深度融合的天地一体化网络(SGIN);然后,针对可能存在的两种典型网络拓扑架构,分析了星间高速链路、星地馈电链路和星地用户链路的特点和技术要求,综述了3种不同类型传输链路的高速通信进展情况。最后,对未来6G天地互联网络亟需突破的光学相控阵多用户接入、高效能星地激光通信和光电一体化组网等关键技术进行分析与展望,以期为后续相关研究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5.
随着5G移动通信网络走向商业化,围绕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6G)的发展愿景、能力需求与关键技术开展研究正在成为新的热点.首先,该文概括了未来6G可能涉及的星地深度融合、新谱段通信、分布式协作MIMO和智能通信等关键技术方向,重点探讨了基于星地深度融合的天地一体化网络(SGIN);然后,针对可能存在的两种典型网络拓扑架构,分析了星间高速链路、星地馈电链路和星地用户链路的特点和技术要求,综述了3种不同类型传输链路的高速通信进展情况.最后,对未来6G天地互联网络亟需突破的光学相控阵多用户接入、高效能星地激光通信和光电一体化组网等关键技术进行分析与展望,以期为后续相关研究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6.
《中兴通讯技术》2019,(1):55-62
延续"线"—"面"—"体"的演进趋势,超5代移动通信系统(B5G)继续提高通信速率,拓展通信空间,完善通信智慧,演进为泛在融合信息网络。B5G使用更高的频段作为信号载体,数据速率达到太比特每秒量级。伴随网络性能的增强,B5G的适用空间拓展至陆海空天。与以往移动通信系统不同,人工智能(AI)成为B5G性能提升的强劲引擎。基于AI的干扰管理、深度学习智能信号处理以及太赫兹技术成为物理层关键技术。基于极化码的中继、多天线、多址技术是传输层关键技术。基于AI的移动网络架构、面向人机物泛在融合的全析网络架构以及认知增强与决策推演的智能定义网络架构等方式的新架构被应用于网络层。  相似文献   

7.
低轨星座朝支持星上处理、功能可重构、星地协作和通信遥感导航控制等多任务一体化的方向演进,受限于星上信号处理和计算能力不足、星间链路容量不宽等瓶颈,迫切需要和具有强大云化处理与计算能力的陆地移动通信网络深度融合。为此,提出了面向星地融合的6G云雾化自组网的体系架构和协议体系,实现了低轨雾化卫星网络和陆地云化通信网络的协同融合,研究了基于星上雾化处理的通信遥感导航控制一体化波形和资源管理,以及云雾化协同的移动性管理和智能信息处理等关键技术,展望了未来的标准化工作和硬件试验。  相似文献   

8.
内容导读目前,针对潜在6G关键技术的场景与需求研究成为学术界的热点。面向未来更多类型终端的智能互联与新兴服务的需求,人工智能应用于无线通信物理层的信道估计、编译码及接收机设计,解决基于大数据的网络自主优化,基于泛在无线感知和边缘侧的强大算力构成的多接入边缘计算,已成为6G无线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在未来智能车联网、物联网、有人/无人交互、全息通信等场景下,面向未来的智能通信计算融合需求,存在许多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9.
车联网通信-计算融合对满足高可靠低时延的应用需求具有重要意义。面对无人驾驶等新兴智能服务对多极致性能的需求,探究6G车联网中的感知-通信-计算融合体系,打破感知、通信、计算三大资源的独立分治局面,实现资源灵活互通与统筹管理,对智能交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首先,回顾了车联网中通信、计算技术的发展;然后,针对系统架构和关键技术两个方向对现有车联网通信-计算融合的相关工作进行了回顾和整理;最后,分析了6G车联网中通感算融合的未来应用及挑战,为车联网感知-通信-计算融合方向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通信-感知-计算(通感算)深度融合对6G网络端到端传输时延、可靠性等通信指标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因此提出一种云-网-边智能协同方案。首先,将云-网-边智能协同系统抽象为“三域四层三面”分布式体系结构,包括:计算域、感知域、通信域;基础设施层、虚拟化层、功能层、应用层;智能面、控制面、管理编排面。然后,通过云-网-边协同训练与推理,以支撑通感算智能协同。最后,搭建面向6G通感算深度融合的云-网-边智能协同实验平台。实验结果表明:云-网-边智能协同可提高系统可靠性,降低传输负载和业务时延。  相似文献   

11.
4G中的新技术及其与3G的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娟  颜彪  陈万培 《信息技术》2004,28(6):98-101
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4G)是多种无线技术的综合系统,它融合了现有第三代移动系统(3G)的增强型技术,集3G网络技术和无线LAN系统为一体。首先简述了4G的特点,然后将4G与3G系统进行了比较,并详细讨论了4G中采用的新技术,最后介绍了国内外对4G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12.
本文简述了HSDPA的技术情况,并着重阐述了HSDPA的关键技术,最后介绍了HSDPA的商业化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13.
3G及后3G时代     
JohnLipp 《移动通信》2003,27(8):105-107
1 引言 目前,3G标准已制定完备,频谱也可用,牌照已授予,基础设施也准备就绪。当日本和英国等市场的首批运营商推出3G网络时,全世界都在期待着3G之后的新技术。亚洲在决定这一新领域的过程中起着领导作用。这是因为:首先,亚洲运营商获得3G许可证的成本相对较少,因此他们的资产负债表仍处于良好状态。其次,亚洲融合了不同标准,亚洲市场有很多竞争的3G技术,不  相似文献   

14.
胡煜华 《中国新通信》2009,11(11):34-38
文章介绍了中国联通2G网元进行2G/3G互操作的功能需求描述,使现有的GSM/GPRS网设备具备2G/3G互操作功能,从而保证3G用户在GSM/GPRS网和WCDMA网中的业务使用连续性。  相似文献   

15.
本文描述了GSM,WCDMA三个过渡阶段;并提出向3G过渡的三种策略主。介绍了爱立信的3G过渡方案;以及无缝GSM/WCDMAM网络和节省和运行支出方面的优点。  相似文献   

16.
余勇昌  张典  丁明玲 《电信科学》2021,37(4):140-150
4G建设时期,存在站点天面资源紧缺、无法新增抱杆、物业协调困难等问题,因此,5G时代在现有站点上新增抱杆的需求较难实现,如何实现4G/5G天线共天馈面及快速部署异常紧迫。探讨了4G/5G共天馈面的解决方案,提出一种适合中国电信单抱杆场景网络建设的天馈面解决方案,可以解决5G网络建设中无法新增抱杆、物业协调困难的问题。由于不增加天面资源,可减少铁塔租金,降低网络运营成本,同时可实现5G网络部署简化、便捷、高效。  相似文献   

17.
移动通信2G向3G演进分析与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信忠 《世界电信》2000,13(9):29-32
本文在描述GSM和窄带CDMA向3G演进过程之后,从电信制造和移动运营两个市场层面上对3G国际市场演进情况进行了分析。在我国巨大的移动市场上,作者认为目前网络情况出发,向WCDMA演进在网络覆盖、保护投资、国内支持等方面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8.
3G,全称3rd Generation,中文称第三代数字通信。为了提供这种服务,无线网络必须能够支持不同的数据传输速度,也就是说在室内、室外和行车的环境中能够分别至少支持2Mbps(兆字节/每秒)、384kbps(千字节/每秒)以及144kbps的传输速度。4G,简称第四代移动通信及其技术,下载速度达100Mbps,比拨号上网快2000倍,上传速度达20Mbps,可以满足几乎所有用户对无线服务的要求。集3G与WLAN于一体并能够传输高质量视频图像以及图像传输质量与高清度电视不相上下的技术产品。本文从3G和4G的基础设施、多地址接入技术、性能、安全规定、提供服务、面临问题、性能上存在的问题、安全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来进行对比和比较。  相似文献   

19.
100G     
《通信世界》2012,(48):56
全球通信业正在向以100G为主的下一代网络快速转型,中国通信业也不甘落后。2012年,对于处于产业链核心的运营商来说,进行100G部署的势头强劲。调查显示,目前多家服务供应商、运营商在光纤网络中部署了100G试点网络/商用网络,或者制定了到2013年完成这类部署的计划,而在国内,中国移动已经开启了100G的集采部署,引领国内100G网络的现网应用。因此对于中国通信市场来说,100G商用在即,目前正是市场竞争最为激烈的时候,各大厂商如中兴、烽火、华为、上海贝尔等纷纷亮相,此外还有产业链上下游的光器件厂商、测试认证单位等也在为这场即将进行的大赛加油助威。  相似文献   

20.
3G     
"3G未来的终端形态还主要为手机,而数据卡与上网本的推广是为了让用户更加了解3G,从而推动3G手机的销售。"——7月16日,在谈及今年终端市场的新兴热点上网本时,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总裁王建宙如是说,并表示下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的演进还不能在短期内取代3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