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Planning》2019,(11)
城市游憩公共空间是城市更新的重要切入点,也是国民休闲时代开展休闲活动的空间载体。探究游憩者对旅游目的地的感知和需求是游憩公共空间建设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真正提高游憩者幸福感。本文以黄浦江两岸游憩公共空间为例,研究上海黄浦江两岸游憩公共空间意象,揭示其意象空间的分布特征和意象空间的内在感知与印象。研究表明:(1)黄浦江两岸的结构性意象总体呈现多中心、不连续的空间分布特征;(2)评价性意象中,游憩者对环境空间总体持积极情感倾向。从细分的4个维度来看,感知强度从强到弱依次为偏好吸引物、基础配套设施意象、人文特色意象以及环境氛围意象。  相似文献   

2.
高桐  贾怡红 《城市建筑》2023,(7):115-118+126
文化竞争力逐渐成为城市内生发展的动力源泉,而公共文化设施作为城市文化的物质载体,日益成为关注焦点。基于石家庄多源数据,利用标准差椭圆分析法、改进的高斯两步移动搜寻法等GIS模型,对石家庄市城区公共文化设施的分布特征及可达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文化设施与居民点在空间扩散方向存在“错位”,文化设施在外围城区配置不均衡;(2)文化设施可达性在不同搜寻半径下分布规律不同,搜寻时间越长可达性圈层特征越明显,可达性水平呈现均衡态势;(3)文化设施综合可达性呈现多中心圈层分布,而外围四区街道乡镇文化设施可达性总体较差。  相似文献   

3.
城市空间多样性的本质是社会结构多样性,而社会结构多样性反映了社会生态链多元稳定的特征,是不同人群社会需求的真实体现,反过来又赋予了城市空间多样性的社会价值。城市修补给予了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原有的不足之处一次进行修改并完善的良机。基于"城市修补"的理念,规划应综合考虑以下几点:(1)加强对既有城市空间特征的深入调研和综合评估;(2)完善城市公共空间的总体规划布局;(3)注重传统城市空间"斑块"的保留和功能转型;(4)慎重对待原有城市支路网结构的保存和改造;(5)鼓励特定街区土地的兼容混合使用;(6)保障城市公共空间类型的多样化;(7)增强对建成区小尺度公共空间的场所营造;(8)提升公共空间的认知度;(9)在综合考虑交通影响的前提下打破封闭式围墙,活化街道空间;(10)在城市修补过程中引导当地居民参与社区的规划决策。  相似文献   

4.
公共游憩空间分类与属性研究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8  
文章针对不同使用者,从多重角度对中国的城市公共游憩空间进行整体的分析、研究和总结,对城市游憩空间的类型和功能属性进行初步的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城市公共游憩空间分类系统”,将城市公共游憩空间分为2个服务组,11主类,37干类和38支类。  相似文献   

5.
杨峥屏  蓝天 《规划师》2006,22(3):32-34
珠海市公共健身游憩系统规划提出"构造覆盖全市开敞空间的户外公共健身游憩空间系统"的目标,以海洋岛屿、乡村郊野、滨海休闲、城市密集区等为特征划分健身主题功能区,形成城市户外健身游憩空间系统、公共体育用地系统两个层次的健身游憩空间系统,以及一条生态康体绿道.  相似文献   

6.
<正>山地城市占我国城市总数约二分之一,由于其地理条件特殊,山地城市在地震灾害影响下与平原城市相比主要有以下特征:(1)多灾种叠加性;(2)灾害不确定性和复杂性;(3)道路、公共开敞空间等避灾和救灾空间缺乏、安全性较差。城市近郊村镇是中心城区外围,受城市辐射影响较大,从空间特征和社区治理结构上呈现明显乡域特征。随着城镇化进程加速,中心城区外来务工人口不断流入,近郊村镇人口不断增长,与有限城  相似文献   

7.
李妍  杨昊伦 《城市建筑》2023,(3):58-62+85
现代零售业与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其空间格局既反映着城市产业区位选择规律,又影响着城镇居民生活水平。本文以零售业兴趣点(POI)为数据源,利用ArcGIS的最近邻分析工具、核密度分析工具、缓冲区分析工具、标准差椭圆分析工具刻画商洛中心城区零售业空间格局,最后从居住用地和路网两个方面分析零售业空间格局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零售业整体及各分业态均呈现明显的集聚特征,但不同行业集聚程度不同;(2)零售业POI在距莲湖公园3 km的半径范围内集中分布;(3)商洛中心城区的零售业整体及各行业均呈现“西北—东南”走向。  相似文献   

8.
叶阳  向炀  裘鸿菲 《中国园林》2024,40(4):71-76
湖泊公园游憩空间效益呈现同质化、协调性差等问题,效益耦合机制亟待揭示。基于AHP-FCE模型建立舒适性、安全性、社交性和美学性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地面观测法、POE法、行为观察法、SBE-SD法等定性与定量方法,测评湖泊公园游憩空间效益,进行模糊综合评价(FCE)并揭示其耦合机制。结果显示:1)城市型湖泊公园效益高(2.33~3.38)且空间分布不均匀,城郊小型湖泊公园最差(2.18);2)距离水体越近、坡度越缓和、绿化覆盖率越高、建筑与设施数越多的游憩空间效益越显著;3)自然湖泊和植物游憩空间效益协调发展,而人工滨水和硬质活动空间效益濒临失调。系统评价了游憩空间综合效益水平,揭示了其空间分布、影响因素及耦合机制,为湖泊公园等城市蓝绿空间调控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人们的休闲需求日渐增加,为居民提供科学合理的游憩空间成为城市发展中的重要课题。该文通过对荆州古城的实地踏勘调研,研究分析其公共游憩空间,针对所存在的游憩场所不足、游憩设施缺乏、公共环境粗放等问题,提出增加游憩场所及设施、建设游憩廊道及游憩管理系统等优化措施,为古城居民提供良好的城市公共游憩空间,构建荆州古城片区良好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10.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交通通信技术提高,大城市居民游憩空间从城市拓展到区域,环城游憩成为居民日常游憩的刚性需求和新常态,而大数据的应用为精准识别环城游憩的空间分布特征提供了可能。以武汉市中心城区环城游憩行为与空间分布为对象,采用手机信令数据、POI数据、遥感影像数据和地理统计数据等,运用空间分析方法,识别了游憩人口分布、游憩停留时长、游憩强度、游憩功能、游憩空间总体结构等基本特征及环城游憩资源与游憩强度匹配特征,为优化大城市郊区环城游憩空间、进行环城游憩实证分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商业聚集及其影响要素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对其客观规律进行研讨应是商业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开展城市商业网点规划与科学管理的必然要求,但对于该问题的研究仍十分欠缺。以我国中部中心城市长沙为例,运用GWR模型对零售商业空间集聚影响要素的空间异质性进行剖析。研究表明:①长沙市仍保持"市级-区域性-社区级"的商业空间结构,不同城市空间要素对零售商业空间集聚的影响强弱与正负效应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并总体呈现"中心-外围"结构;②市级商业中心受人流量、地铁建设、商务办公、名胜景点等要素影响较大,对区域性商业中心呈现积极影响的因素依次为人流量>居住>商务办公>地铁>学校,社区级商业中心的推动因素主要为公交与居住空间;③地铁与公交站点对商业集聚性的影响存在空间互补性。  相似文献   

12.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山地城市面临建设用地紧张的状况日趋严峻。作为山地城市绿色开放空间建设的主要内容,山地公园对于满足山地城市居民的游憩休闲需求具有重要作用。开展山地公园游憩服务评价有助于科学指导山地公园的优化,提升山地城市绿色开放空间的游憩服务质量,提高市民的游憩体验感。以承德市为例,对中心城区山地公园的游憩服务能力进行评价研究。基于承德中心城区山地资源和环境特征,着重从市民对中心城区山地游憩环境的需求、感知出发,应用德尔菲法与层次分析法,选取了游憩环境、游憩设施、游憩感知、游憩承载、游憩区位5个方面的13个评价指标,基于GIS平台对这些指标进行可视化展示和定量化分析,并将评价结果加权叠加,得到承德中心城区21个山地公园的游憩服务能力等级。针对评价结果,提出了城市山地公园游憩开发建设指引,希望能够进一步提升山地公园的游憩服务能力,满足市民对山地空间的不同游憩需求,进一步推动城市山地公园的生态游憩建设与城市绿色空间的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国内地与香港公共开放空间游憩规划标准的最主要差异在于游憩设施分类系统及其配置指标,内地《公园设计规范》关于游憩设施分类标准相对较粗,只有人均公园陆地面积、不同陆地面积的公园设施类型用地比例以及停车位3项定量指标,这些指标主要是公园设施大类上的配置要求,缺少对游憩设施类型及人均用地和类型指标等细致、具体的规定,未对不同规模公园的游憩设施类型配置差异进行规定。现有指标主要源自经验的总结,在公园游憩设施类型与居民游憩需求对应关系上缺少具体、科学的配置方法,特别是针对特殊人群的体育运动需求,而香港的公园设计标准在地域性、安全性等方面更加详尽,增加了设计风格和针对特殊人群如残障人士的设计要求。适应需求、分类设置、复合使用、已建公园和新建公园区别对待等是对上海公园体育设施配置的主要启发。  相似文献   

14.
虽然城市绿地是广受欢迎的城市游憩空间,但是现实中不愿参与、不能参与绿地游憩活动的现象仍客观存在,这反映出城市绿地游憩存在制约因素。目前有关城市绿地游憩制约的分析多分散于各类城市绿地研究中,尚未进行系统性综述。在梳理国内外城市绿地游憩制约文献的基础上,介绍绿地游憩制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发展经历,对绿地游憩制约影响因素、游憩制约强度序列、游憩制约机制、不同人群面临的绿地游憩制约和游憩制约改善途径5个方面进行分类归纳。随着休闲时间深夜化、加班常态化、长距离通勤以及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居家办公等新的生活方式的兴起,城市居民开展绿地游憩活动将面临"时间不巧,供需错配"等多维制约,仅用绿地可达性已经不能解释"邻绿无暇、有暇无伴"等新的绿地游憩制约现象,今后应当尝试将绿地游憩制约多维性嵌入到城市绿地游憩规划实践当中,构建城市绿地游憩研究的综合范式。  相似文献   

15.
社区公园是就近服务城市居民日常游憩的公园绿地。随着中国城市快速步入老龄化,居民的日常游憩需求日趋增长,但针对性的社区公园游憩服务体系尚未构建。选取城市化、老龄化程度均较高的上海为案例城市,通过对其社区性使用的公园的取样调研,剖析上海社区性使用的公园内活动空间构成和游憩设施配置的现状问题、以及不同年龄层次使用人群对公园内活动空间和游憩设施的需求与偏好,以指导老龄化街道社区公园游憩服务体系的构建和完善。  相似文献   

16.
生态空间不仅是保护区域生态环境安全的重要屏 障,也兼具重要的游憩服务功能,若孤立处理2种功能的关 系,必然会导致过度开发或被动保护。揭示区域生态空间游 憩服务的供需匹配特征及空间格局,对优化区域生态空间游 憩服务的总体布局,推动生态空间合理利用具有重要作用。 以长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对象,从生态空间游憩服务的总体格 局、省级层次供需特征、市县级层次供需关系3个层次,对区 域生态空间游憩服务的供需平衡状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 长三角城市群人均生态空间资源较高,但生态空间游憩服务 的供需错位现象突出。不同出行半径范围内生态空间游憩服 务显现出较为明显的供需失配现象,空间分布存在明显的南 北分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仅依赖优化区域交通网络扩大 生态空间服务半径,北部城市的供需失衡现象会更加恶化。 长三角城市群各市县应采取差异化策略,加强生态游憩服务 跨区域供需协同网络:南部生态资源富足区应延展其游憩服 务辐射范围,填补供应空白;城市近郊区应关注连续性游憩 廊道建设,整体提升供应水平;北部连片供给失衡区则应进 一步挖掘农林复合空间的生态游憩潜力。  相似文献   

17.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作为与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以人为本”理念最为密切的度量城市绿地建设水平的指标,其在不同空间尺度上均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探明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区域差异在多尺度下的演变规律,廓清我国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区域差异特征及最佳研究尺度,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综合运用差异指数和尺度方差等方法,将地带、省、市3个尺度纳入统一框架,探究1996~2016年我国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区域差异的演变规律。研究表明:1)差异指数测算显示,3种尺度下区域差异均长期存在,具有显著的尺度效应;2)尺度方差分解表明,尺度方差及贡献率由大到小依次为市级、省级、地带级,即尺度越小,其尺度方差越大,对区域差异的贡献份额越大。以期丰富城市绿地建设水平区域差异的研究视角,为制定差异化的城市绿地区域建设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Suzhou City enjoys its regional water networks as a driver to promote the evolution of urban-rural landscapes, where water spac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urban-rural public spaces that defines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supports public health, and offers recreational opportunities. Cultural ecosystem services (CES) ranging from aesthetics, recreation, education to culture are the core public demands and a key aspect in shaping the identity and vitality of water spaces. However, along with the rapid urbanization, the historical city-water spatial pattern, social connections and relations, and regional cultural spirit have gradually faded away. Such problems can be addressed through inventory renewals and cultural revivals of water spaces based on CES enhancement. This research introduces the 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 to study CES of water spaces by examining representative water spaces of Suzhou, in order to examine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CES types and landscape elements/factors. By collecting the residents’ assessment data on the importance and performance of a series of landscape elements/factors, this research measures and evaluates the demand–supply relations of the studied water spaces, conducts a strategic zoning to identify the landscape elements/factors to maintain, of over-supply, needs no priority or to improve, respectively. Finally, the paper proposes planning strategies and construction guidance for enhancing water space CES in Suzhou in the aspects of ecological management of water network, highlighting of water town image, and planning and scheming of local projects.  相似文献   

19.
历时8年规划设计建设的深圳湾公园,适逢在2011年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召开之前建成,景观规划设计立足于"湾空间"独有的地域特征,建立与周边城市绿地系统的衔接,在公共活动最密集地段和生态高敏感度地段建立有机的联系,营造丰富多样的"湾景观"和"湾生态",创造高品味的滨海休闲公共空间,引导市民的"湾生活",提倡新时代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