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热解干馏法测定油砂的含油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铝甑低温干馏方法对新疆克拉玛依油砂样品进行了含油率的测定,并考察了油砂粒径、升温速率、干馏终温、持温时间等因素对油砂含油率测定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热解干馏法测定油砂含油率的最佳操作条件是:粒径3~5 mm,升温速率15 ℃/min,干馏终温500 ℃,持温时间20 min。以二甲苯为溶剂进行水分的蒸馏分离,油水分离效果较好。测定结果与常用的Dean-Stark甲苯抽提法的测定结果十分接近。  相似文献   

2.
测定了原瓜胶的抗温极限,对不同p H值以及交联剂下瓜胶的抗温性能进行了详细考察。结果表明,较低的p H值不利于抗温性,在p H为9.0时表现出良好的抗温性能。对瓜胶进行了羟丙基化、硅烷化改性,其抗温性能测定显示,改性能够提高抗温性能,硅烷化改性的瓜胶对改善提高抗温性能最有效。  相似文献   

3.
高温高剪切速率表观粘度是发动机油的重要性能。简要介绍了三种测定发动机油高温高剪切表观粘度的方法。锥形塞粘度计法和多重毛细管粘度计法是国内常用的测定温高剪切表观粘度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采用气相色谱分析法,利用Lowox色谱柱分离,建立了测定丙烯原料,烷基化原料,脱氢原料中含氧化合物的测定,考察色谱的分流比和样品放置时间,柱温因素对结果的影响,确定了最佳操作条件,同时考察了该方法的检测限、重复性及准确率。改进后与原方法比较具有分离效果好,扩大了检测范围,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测定出丙烯,醚后碳四中的含氧化合物。  相似文献   

5.
用毛细管粘变计测定了35个道路沥青在60—160℃的粘度。结果表明,由不同油源和不同加工方法得到的沥青具有不同的粘度和粘温关系。大多数道路沥青在60—160℃的粘温关系可依下式呈线性:1g 1gη=m1gT b  相似文献   

6.
辽河油田在运用掺稀油方法开采稠油的生产过程中,需经常测定稠油、稀油及其以不同比例混合后混合油的粘度,工作量既大,又繁琐。经过仔细分析、研究和试验证明,将粘温曲线图和混合油品粘度求定图合并,就可办到两张图联合使用才能办到的事情。只要测出两种(或几种)油品的粘温曲线,在粘温曲线图上就可以查出两种(或几  相似文献   

7.
陶文晟 《高桥石化》2008,23(3):47-51
介绍了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一折光指数检测器测定石油产品中间馏分油芳烃组成的试验方法。方法修改采用英国石油学会标准IP391—01《石油产品中间馏分油中芳烃组成的测定法》,对柱温、检测器温度和反冲点等关键试验条件进行了讨论,并考察了该方法的精密度。  相似文献   

8.
采用“低温熔化-中温挥发-硝酸高氯酸消化溶解”的方式进行样品处理,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AES)法同时测定了醋酸塔流动液中的钼和镍。该方法操作简便,快速,干扰少,测定精密度为0.6% ̄0.8%,方法回收率在99% ̄102%之间。  相似文献   

9.
目前国内尚无测定倾点的专用定型仪器。一般采用酒精加干冰方式作冷浴,间断加干冰并搅拌,温场不匀,达不到控温精度。如采用半导体致冷作冷浴,因降温速度慢、冷浴容积小、不能平行试验,温场也难于达到标准要求。上海高桥石化公司炼油厂研制的石油产品倾点测定仪填补了我国分析仪器的空白,达到国家标准GB3535-83和美国ASTMD97试验方法要求,可与英国SETA公司同类仪器媲美。  相似文献   

10.
《石油沥青》2012,(1):62-62
近日,山西《温拌沥青混合料应用技术研究》课题顺利通过鉴定,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该项目通过室内试验,对乳化沥青、浓缩液、温拌沥青混合料三种不同温拌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进行了研究,分析了设计过程与热拌沥青混合料设计方法的不同之处,提出了浓缩液温拌沥青混合料马歇尔——轮碾成形试验方法,  相似文献   

11.
含蜡原油热处理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鲍冲 《石油学报》1985,6(3):85-95
本文在室内试验研究的基础上认为:以凝固点,屈服值和表观粘度作为评价含蜡原油热处理效果的指标;我国含蜡原油热处理的较好蜡胶比范围为0.8~1.5;以各段最高不大于1.5℃/分的低冷却速率分段冷却,可得较好的热处理效果;以及简易的失流点,反常点温度区间划分法,并以此法得出我国含蜡原油的失流点高于凝固点6℃,失流点到反常点温度区间只有6~8℃,高于凝固点10~13℃即为牛顿液体。  相似文献   

12.
按照欧洲润滑剂和燃料油性能试验协调委员会CEC L-88-02方法,使用PSA TU5发动机作为试验机,建立轻负荷发动机油评定台架。选择参考油RL216和试验油进行台架测试,进行汽油机油的高温沉积物和活塞环粘结的测试方法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参考油的标定试验结果满足方法标定范围。台架试验重复性较好,可以考察发动机油的运动黏度增长、活塞沉积物、活塞环粘结、机油消耗等指标,可以较好地区分不同种类发动机油的高温抗氧化及清净性。从试验结果可以看出,试验油的锌、磷含量有上升趋势,运动黏度增长与机油消耗具有一定的相关性。降低发动机油的基础油蒸发损失有利于通过TU5台架测试。TU5发动机台架的建立可以更好地为我国高档发动机油的研制提供台架支持和评定手段。  相似文献   

13.
中国半氧化沥青路用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韦松龄 《石油沥青》1995,9(4):16-27
本文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半氧化沥青GL—1和GL—2在日本进行路用性能评价的试验情况,并同抚顺沥青及日本AC—100进行了比较。通过性能测试及混合料试件通过轮迹试验、弯曲试验、疲劳试验表征中国半氧化沥青具有抗流动性好.感温性高.可满足高速公路的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14.
渤海埕北油田、绥中36-1油田注水井堵塞机理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介绍了埕北油田和绥中36-1油田的油藏物性和完井方式,通过测定岩心阳离子交换容量、体积流过量试验、动态结垢试验与理论预测、温度变化对水相渗透率的影响试验和敏感性试验结果及现场注水资料对两油田注水井水敏性堵塞、酸敏性堵塞、固体颗粒侵入堵塞、微粒运移堵塞、地层结垢堵塞、污油堵塞和地层出砂堵塞的机理进行了研究,得出造成埕北油田注水井堵塞的主要原因是水敏性堵塞、污油堵塞、固体颗粒侵入堵塞和地层出砂堵塞;绥中36-1油田造成注水井堵塞的主要原因是污油堵塞、固体颗粒侵入堵塞、地层出砂堵塞和地层结垢堵塞。为解堵方法的选  相似文献   

15.
采用铁粉腐蚀法对石油酸的腐蚀性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石油酸腐蚀受温度、反应时间、铁粉用量的影响较大,最严重的腐蚀发生在280-320℃;腐蚀时间越长、加入铁粉越多,腐蚀则越严重。该法可以模拟石油加工过程中装置不同部位的温度进行腐蚀试验,其结果对于特定部位材质的选择、腐蚀速率的预测以及相应防腐措施的制定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6.
利用全自动密度仪对不同类型的石油产品进行密度测定和标准密度换算,采用最大差值法和密度比较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结果表明,对于加氢裂化尾油、减压蜡油、回炼油、润滑油、常压渣油等,密度换算表应选择GB/T 1885—1998《石油计量表》D表,而黏度较小的催化裂化油浆和催化裂化蜡油应选择GB/T 1885—1998《石油计量表》B表。通过比较不同温度下换算密度与测试密度线性拟合标准密度的差值可知,测试温度越低,换算得到的标准密度越准确。密度换算表以及测试温度的正确选择可以提高石油产品密度测定的准确性,为炼化企业提供更加可靠的数据。  相似文献   

17.
基础油及粘度指数改进剂对润滑油高温清净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成焦板(或成漆板)试验法考察了基础油及粘度指数改进剂对润滑油高温清净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基础油的粘度和粘度指数改进剂对油品的高温清净性有很大影响;粘度较大的基础油的高温清净性明显优于低粘度的基础油,在低粘度的基础油中加入一些重组分,可明显改善油品的高温清净性;而在油品中加入粘度指数改进剂会使油品的高温清净性变差,非分散型粘度指数改进剂的负面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8.
对Fe-ZSM-5分子筛催化剂上N2O一步氧化苯制苯酚的工艺条件进行了实验研究。以单因素实验法系统考察了温度、苯与N2O摩尔比和空速对氧化过程的影响;并基于L16(45)正交实验设计确定相对适宜的氧化工艺条件为:温度400℃、苯与N2O摩尔比5.0∶1、空速6000h-1,在此条件下苯酚收率为45.28%,N2O转化率为89.28%,苯酚选择性为50.72%。  相似文献   

19.
采用流动型比热容测量法考察了温度、黏度、精制深度、烃组成等对变压器油比热容的影响。结果表明:依据ASTM D2766-1995设计的流动型比热计测量法相比ASTM E1269-2005法,重复性更好,误差在±2%以内;在-20~100 ℃范围内,变压器油比热容随温度升高呈近似线性增大的趋势;在传统溶剂精制过程中,变压器油比热容受精制深度的影响不大;黏度相近时,芳碳含量对变压器油的比热容影响不大;黏度相近时,变压器油比热容随链烷碳含量的增大而增大,且链烷碳含量较大的变压器油比热容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程度略小,100 ℃时不同链烷碳含量变压器油的比热容非常接近;对于同一油源、同一工艺得到的不同馏程的基础油,黏度增加3倍时,比热容只增大2.6%,其比热容随黏度的增加呈略增大趋势。  相似文献   

20.
灰色系统方法在高温构件寿命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回顾了高温构件的使用状况,简要介绍了灰色系统理论的产生及主要思想,应用其中的核心模型GM(1.1),对已服役数万小时的高温构件进行了持久寿命的预测,并与传统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灰色系统预测方法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对高温材料的试验研究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