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目的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燃机电厂降噪成为燃机项目环保关注的重要内容。冷却塔群作为燃机电厂一个庞大的工业建筑群体,如何降低其噪声,减少其对厂内及厂外环境的影响,成为现今燃机电厂环保降噪设计的重点。  方法  分析了冷却塔噪声特点,以东莞某燃机电厂冷却塔群布置为例,采用SoundPLAN噪声模拟软件对冷却塔群进行了建模。  结果  根据模拟结果,分析了冷却塔群不同降噪方案的降噪效果,提出各降噪方案的优缺点。  结论  所提冷却塔群降噪方案可供后续同类电厂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  随着城市的发展,电厂逐步由“外”向“内”发生变化,单一的建筑设计已无法满足处于城市中的电厂设计,以黄埔电厂为例,为同类型——城市型燃机电厂设计提供借鉴。  方法  通过分析、整合、利用,使多种不利因素转变为电厂去工业化的元素,丰富去工业化设计的内涵。  结果  文章分析了黄埔电厂在土地利用、建筑表皮、降噪和景观绿化等方面的具体设计理念及手法。  结论  黄埔电厂作为城市型燃机电厂,展现出的去工业化设计理念,延伸了现代工业建筑设计的范围,并提供了更多元化的设计手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容积率已成为电厂建设中控制地块建筑容量的主要指标之一,但电厂容积率的计算方法、计算原则以及规定的控制指标存在部分缺失及不合理,因此,有必要归纳电厂容积率现存问题,并对计算准则及控制指标进行分析,提出其改进的思路和方法。  方法  通过对比现行国家及地方相关法规、不同工业行业规范及标准的方法,结合电力行业现行习惯做法,对比实际工程的容积率建设数据,从技术及政策等方面提出综合的解决方案。  结果  各省市应制定和完善电力行业容积率指标,使得电厂容积率有规可循。超高层建筑多倍计入容积率能更真实地反应电厂建筑的建筑类型及规模。同时,可考虑细分不同类型电厂的容积率指标,使其与现行行业习惯做法对接,有利于精细化设计。  结论  基于政策指标制定、行业习惯做法对接及技术方案选择等提出综合建议,对解决当今电厂建设中普遍遇到的容积率问题有较为现实的意义,并为实际应用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4.
  目的  为充分贯彻国家水资源开发利用方针,体现水资源重复利用的节水政策,越来越多南方地区电厂的工业用水水源采用再生水,有必要对其再生水深度处理系统方案设计进行探讨。  方法  以广东某H级燃机电厂为例,通过分析污水处理厂处理工艺、再生水出水水质指标,以及电厂工业用水水质要求,设计出最适合的再生水深度处理系统方案。  结果  采用的“接触絮凝斜板沉淀池+过滤池”方案,系统流程简单,投资和运行费用低,且能保证系统安全、可靠运行。  结论  旨在为将来类似水源电厂再生水深度处理系统设计提供可借鉴的方案。  相似文献   

5.
  目的  为了降低燃机电厂初期投资,在保证机组安全的同时,通过黑启动功能获取广东辅助服务经济补贴,提出了扩建燃机时采用多台柴油发电机组的配置方案,用于9F机组事故停机保安电源,同时又作为原9E机组黑启动电源。  方法  为了实现技术经济最优化,通过柴油发电机组配置及厂用电接线的多方案比选论证,给出了合理配置方案。并对推荐方案的事故停机控制逻辑以及黑启动控制逻辑进行论述。  结果  通过黑启动试验结果表明,各电气量均满足规范要求,推荐方案能满足黑启动功能并通过电网公司验证。  结论  多台柴油机同时用于黑启动及保安功能的方案,为今后燃机电厂黑启动及保安电源工程设计提供参考及借鉴。  相似文献   

6.
  目的  电解水制氢技术已普遍应用于燃煤电厂、燃气电厂和核电厂,也将更多地应用于可再生能源发电厂配套的氢能项目,有必要对制氢系统设计方案进行探讨。  方法  以某燃煤电厂和风力发电及太阳光伏发电厂配套氢能项目为例,依据相关标准规范的设计规定,阐述了相应的电解水制氢系统设计方案。  结果  碱性电解水制氢技术成熟、安全可靠,能为电厂氢冷发电机、加氢站和氢气用户持续提供满足纯度、湿度要求的氢气。  结论  文章旨在为更多电厂和氢能项目电解水制氢系统的设计提供可参考的方案。  相似文献   

7.
  [目的]  为了提高联合循环电厂运行灵活性,保证较好的机组运行经济性,避免燃气轮机在低效运行区,对燃机的进气冷却系统进行分析研究。  [方法]  基于GT-Pro/GT-Master软件,通过对采用进气冷却系统前后的燃机联合循环机组进行热平衡模拟计算,对机组的性能变化以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对机组效率进行敏感性分析。  [结果]  分析结果表明:进气冷却系统可以大幅提高燃机的出力和效率;采用进气冷却系统后联合循环机组的出力增加,但效率略有下降。  [结论]  因此,对于联合循环机组,若电网允许机组多发电,则可以考虑设置进气冷却系统;若机组全年总出力固定,且年利用小时数并不饱满,则不宜设置进气冷却系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文章旨在通过研究智能电厂整体平台架构,对智能电厂各应用系统的数据采集及系统集成进行分类并提出融合方式,为智能电厂的系统与大数据平台集成融合提供参考方案。  方法  首先阐述智能电厂四大层次的划分,进而根据安全分区要求对应用系统的数据进行采集集成,以大数据平台数据库为核心进行交互,最后按照划分的三类集成类别分析智能电厂各应用系统的方案。  结果  智能电厂目前架构体系的分析整合以及数据采集和应用系统的集成极大地提高了大数据平台的效率及智能化水平。  结论  随着智能电厂在国内电力行业逐步推广应用,根据项目需求提前进行技术调研及规划更有利于搭建高集成度的智能一体化平台,有利于大数据分析及交互。  相似文献   

9.
  目的  项目实施前需要预评价燃煤电厂灵活性运行的性能,其中包括锅炉最低稳燃负荷技术指标的预测。原有的经验和算法不能满足电厂灵活性评价需求,需结合目前设备能达到的性能指标,拟定新的锅炉最低稳燃负荷的半经验计算曲线。  方法  结合文献资料与工程经验,选取与稳燃指标关联性强的参数,采用统计和回归的方法,拟合出半经验计算曲线。  结果  以煤的挥发分Vdaf、燃烧器总出力裕量系数φ作为自变量,并结合最小点火能量的统计分析值,可得到锅炉最低稳燃负荷的理论指标。  结论  新的计算曲线以工程资料可获得的已知参数作为输入,可相对精确地测算出不同条件下锅炉最低稳燃负荷的理论值,与实际运行试验数据吻合,可作为工程设计的工具。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燃煤电厂的低碳节能路径是缓解我国能源危机与环境污染的重要策略。  方法  文章评述了当前燃煤电厂在燃料供应设计阶段和节能运行维护阶段的低碳节能技术以及低碳技术潜在的发展方向。  结果  对于电厂燃料供应设计阶段的低碳技术应优化生物质/氨与煤的掺烧比例,良好的掺烧比例有利于炉内充分燃烧,降低碳排;电厂节能运行维护阶段吸收技术、吸附技术和气体分离技术是碳颗粒捕集的常用手段,同时储能技术、深度调峰技术、柔性直流供电技术对于CO2减排具有重要作用。  结论  对电厂低碳技术发展进行展望,认为采用综合互补低碳协同方式,并结合电厂运行过程中的监管反馈调控措施,将是促进电厂可持续能源发展的重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为了解决机组对外供热由工业供热改为采暖供热的问题,以某热电厂为对象开展技术可行性研究。  方法  对调节阀组、双缸汽轮机、全厂共用的后置背压汽轮机、单元制带发电机的汽动给水泵组等四种方案进行了比对分析。  结果  考虑方案的特点和工程实际,最终选择了全厂共用的后置背压汽轮机方案。  结论  该方案基于能级梯级利用原则,运行可靠,经济性好,对后续机组进行供热综合改造也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目前国内火电行业的智能燃料管理系统中还是使用较为传统的线路传输技术,无论是对于数据的整合处理还是与智能一体化管控云平台互联均欠缺灵活性、可靠性、移动性。数据通讯是电厂管理智能化的重要发展趋势,而更高速的传输速率更是未来智能电厂大数据云计算平台所需建设的目标。为研究更高速的无线数据传输在电力行业应用,将目前最新的无线传输技术在电厂数据传输网络搭建应用并与智能电厂大数据平台融合提供方案参考。  方法  先介绍目前电厂燃料管理平台的现状及组成,同时介绍目前新一代的5G和WiFi6无线高速传输技术,将其融入现有的电厂管理平台网络架构,并实现高效应用及优化的研究。  结果  通过分析目前大部分已投运的电厂燃料管理平台存在的问题,研究其高速传输的网络架构有效提高了电厂运行的安全稳定、同时可带来更大的经济收益。  结论  建设一套无线高速完整的数据传输系统,更有利于智能燃料管理平台的有效安全搭建,并应在项目前期进行设计规划,应用于火力发电行业。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燃气轮机排气温度高,可增加底循环,利用排气的余热发电,从而提高燃料总的能量利用率。鉴于超临界CO2循环热效率高,并且具有系统简单、结构紧凑、运行灵活等潜在优势,可与燃气轮机组成新型的燃气-超临界CO2联合循环。  [方法]  为了充分利用燃气轮机排气余热,提出在简单回热超临界CO2循环的基础上,再嵌套一个简单回热循环的布置方式,并以PG9351(FA)型燃气轮机为例,对其热效率进行了计算分析。同时,在系统中增加余热利用装置,可将剩余热量用于供热、转换为冷量或发电。  [结果]  结果表明:对于选定的燃气轮机,超临界CO2循环最高温度可达约600 ℃,循环发电效率约32%,获得余热温度为170 ℃以上,余热热量占燃气轮机排气热量9%,联合循环发电效率约54%。  [结论]  燃气-超临界CO2联合循环发电系统具有较高的热效率,并且保留部分较高品位的余热,可进一步用于电厂运行。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为了寻求经济有效的漂浮式风机水动力性能提升方案,研究了加装垂荡板的设计方案,从而提升浮体水动力阻尼性能和减摇效果,最终改善漂浮式海上风电机输出功率的稳定性。  方法  以10 MW半潜型浮式风机为例,通过计算流体力学的方法,探讨了垂荡板结构不同设计参数对于提升漂浮式风机基础水动力阻尼的效用,寻找出优化设计方案。  结果  经过优化设计后的垂荡板结构垂荡阻尼较原结构增大14.9%,摇摆阻尼增大19.1%,而“梅花形”边缘垂荡板垂荡运动阻尼较原始模型提升36.98% 。  结论  揭示泄涡产生与垂荡板水动力阻尼改善的形成机理,创新性地提出“梅花形”垂荡板结构,有效改善浮体垂荡运动的阻尼性能,上述结论为此类漂浮式海上风机基础结构的研究与设计工作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