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 毫秒
1.
刘艳  冯辉 《内蒙古石油化工》2010,36(23):145-148
本文通过野外露头剖面、岩心观察和测井曲线资料,确定了陕北何家集探区长4+5-长6油层组的沉积微相特征,利用测井资料建立测井相,利用多种沉积相的识别标志及特征,进行长4+5-长6油层组沉积相、沉积微相的划分,并进行各小层沉积微相及砂体平面展布规律研究。依据测井曲线综合解释、岩性特征及试油、试采资料,分析石油富集规律。通过以上综合研究,分析沉积微相与石油富集之间的关系,从而对有利含油砂体进行预测。长4+5-长6油层组沉积属于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体系,主要发育三角洲平原亚相,沉积微相以水下分流河道和分流间湾为主,骨架砂体为水下分流河道,以北东物源方向为主,总体来看砂体的发育完全受控于沉积微相的展布,均呈北东—南西方向条带状展布。长4+5-长6油层组油藏主要分布在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主要受岩性控制,分布不均匀,属岩性油藏,通过生、储、盖组合综合评价,认为骨架砂体水下分流河道为有利沉积相带。  相似文献   

2.
研究首先从油藏纵向分布、平面分布、油源条件与运移、圈闭分析与油藏类型四个方面出发分析了志丹探区寨102区长4+5油藏的控制因素,认为油藏主要分布于长4+52小层,平面上砂体主要受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微相控制自北向南覆盖整个井区;油源为长7烃源岩向上运移至长4+5油层;通过建立油藏剖面和刻画顶面构造,油藏类型为构造岩性油藏;依据油藏控制因素的研究成果,开展了有利区预测,预测具有开发潜力区域两处。  相似文献   

3.
研究区主要钻遇地层延长组长6和长2两个油层组,通过油藏流体性质和油藏分布的特点相互结合综合分析的方法开展对陕北斜坡东南部Z地区延长组油藏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长2、长6油藏的形成和富集主要受沉积微相及储层物性、鼻状隆起、区域盖层等3方面因素控制。通过典型油藏特征分析等研究证明长2油藏主要在砂体较厚区域及构造高部位富集。长2油藏的分布主要与沉积微相、储层条件及顶面构造之间的关系较为明显,长6油藏的分布主要与沉积微相及储层之间的关系较明显。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富县探区延长组发现了多个工业油流井,已发现多个含油富集区,有良好的勘探开发前景。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结合研究区勘探开发现状,详细评价研究区基础资料,分析了沉积地层、储层以及油藏类型,参照己完钻井的试油、试采等资料,重点研究长6、长8油藏成藏要素,富县地区的延长组油藏以岩性油藏为主,油层的富集与储层有密切的关系,富县地区主体位于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地带,频繁的湖侵-湖退造成盖层发育,可以形成很好的储盖组合。在探区中部和北部的构造斜坡背景上,近物源端延长组三角洲砂体较为发育,是本区延长组油气有利勘探区,为下一步勘探开发的重点。  相似文献   

5.
研究区杏子川油田楼坪区位于鄂尔多斯沉积盆地陕北斜坡中部,对长6层沉积特征、储层特征、油气分布特征、油藏类型及油气分布的主控因素进行研究。通过岩心化验、测井资料及生产动态等资料对长6各小层的砂体厚度及砂地比值在平面上的分布规律和油气分布的平面和剖面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研究。楼坪区长6油层组为曲流河三角洲前缘沉积,微相以水下分流河道和水下分流河道间为主,局部发育河口砂坝和远砂坝,河道砂体顺物源方向,连通性较好,油气分布于岩性圈闭中。  相似文献   

6.
本文着重利用岩性标志和测井相标志对研究区的沉积相、亚相及微相类型及展布进行研究,认为本区长6油层为一套曲流河三角洲前缘沉积,曲流河三角洲前缘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天然堤、水下决口扇、河口坝、前缘席状砂和分流间湾等微相。其中以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和河口坝沉积为主。研究区发育三角洲沉积体系,形成沿北北东方向分布的条带状、块状储集砂体,主要类型有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决口扇、河口坝以及席状砂等砂体。长6下部长7油层组在纵向上沉积的旋回性构成了多套生储盖组合。  相似文献   

7.
目前蠡县斜坡进入已寻找岩性油藏为重要目标的阶段,但该区成藏机理不明确。该区油源充分;发育的"浅水型"三角洲和滨浅湖滩坝相构成了斜坡带的主要储集体;有利的构造背景、古地貌、坡折带及沉积相砂体展布共同控制油藏的形成。在此基础上重构三种成藏模式:鼻状构造中低部"二元"成藏模式;斜坡中带构造坡折成藏模式;潜山围斜部位上倾尖灭、披覆沉积成藏模式。斜坡带成藏模式的解剖,对发现油气新潜力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为了搞清江桥地区江75区块SⅡ+Ⅲ2层(主力层)砂体展布特征,指导油藏开发。本文在前人区域沉积特征研究的基础上,确定江75区块沉积环境和沉积体系;通过岩电对比,应用录井相标定测井相,建立测井相解释标准;综合单井相、剖面相和三维地震预测成果,编制SⅡ+Ⅲ2层沉积微相平面图。结果表明:江75区块SⅡ+Ⅲ2层沉积体系为齐齐哈尔物源沉积,沉积环境为三角洲前缘;发育沉积微相类型有4种: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和分流间湾。沉积砂体以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砂体为主。沉积微相在平面上由南向北发育三支河道,以中间一支河道为主,纵贯南北;在工区中南部各类砂体展开沉积。结合构造特征,江75区块主要发育断背斜构造背景下的构造-岩性油藏。  相似文献   

9.
通过观察描述岩心22口,观察和实测野外露头剖面,并配合钻井资料、测井分析等资料,结合邻区地层、沉积相研究成果,研究认为桥镇地区侏罗系延安组发育河流沉积体系、湖泊沉积体系和三角洲沉积体系,主要发育辫状河、滨浅湖、三角洲前缘等亚相。研究区河道砂坝、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是重要的油气储集体。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野外露头剖面、岩心观察和测井曲线资料,确定了陕北富县探区长6油层组的沉积微相特征,利用测井资料建立测井相,利用多种沉积相的识别标志及特征,进行长6油层组沉积相、沉积微相的划分,并进行各小层沉积微相及砂体平面展布规律研究。依据测井曲线综合解释、岩性特征及试油、试采资料,分析石油富集规律。通过以上综合研究,分析沉积微相与石油富集之间的关系,从而对有利含油砂体进行预测。长6油层组沉积属于三角洲相和湖泊相,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微相以水下分流河道和分流间湾为主,骨架砂体为水下分流河道,以北东物源方向为主,总体来看砂体的发育完全受控于沉积微相的展布,均呈北东—南西方向条带状展布。长6油层组油藏主要分布在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主要受岩性控制,分布不均匀,属岩性油藏,通过生、储、盖组合综合评价,认为骨架砂体水下分流河道为有利沉积相带。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鄂尔多斯盆地杏子川油田郝84井区长6层沉积特征、储层特征、油气分布特征、油藏类型及油气分布的主控因素。方法:通过岩心化验、测井资料及生产动态等资料对长6各小层的砂体厚度及砂地比值在平面上的分布规律和油气分布的平面和剖面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结果:长6储层为三角洲前缘沉积,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发育,油气分布于岩性圈闭中。结论:郝84井区长6油藏为构造一岩性油藏,主要受岩性控制,一定程度上受构造的影响。长6油层组的石油呈条带状分布,主要富集在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河口坝砂体中。  相似文献   

12.
利用测井曲线和岩心资料,分析了研究区150余口探井的岩、电特征,对志丹油田纸坊地区长2油层组进行了精细划分与对比,将长2油层组自上而下划分为长21^1、长21^2、长22^1、长22^2、长23等5个不同级别的小层,各小层厚度大致相等。其中长21^1、长22^1小层为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和河口沙坝沉积,砂体发育良好,是研究区长2油层组的主力产油层。长2油层组的精细地层划分与对比为研究沉积微相、砂体展布、储层非均质性及预测有利含油区块提供了地质基础数据,为研究区的储层研究及注水开发方案的确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油田开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通过观察野外露头、岩心观察,结合测井相资料,分析了研究区长6油层组的沉积微相特征,对同类地区具有指导或借鉴意义的。研究结果表明:长6油层组为三角洲前缘沉积,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分流间湾、远砂坝及前缘席状砂构成其主要微相,有利储集砂体为在平面和纵向上相互连接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砂坝砂体,其中长612和长611-2是三角洲建设的高峰期。  相似文献   

14.
本文系统研究了孤北洼陷沙四段的沉积及储层特征,分析了油气成藏条件与油藏类型,总结了油气控制因素与油藏分布规律,指出了孤北鼻状构造带的缓坡扇三角洲砂体与滨浅湖滩坝是主要的勘探方向,对指导孤北洼陷沙四段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松辽盆地泰康地区青山口组和姚家组沉积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比较系统地研究了松辽盆地泰康地区青山口组和姚家组沉积相类型和沉积特征,青山口组主要发育湖泊相与三角洲相2种沉积相类型,姚家组仅发育三角洲相一种沉积相类型。区内青山口组主要存在3种类型的储层砂体:三角洲前缘河口坝砂体、三角洲前缘远砂坝砂体和浅湖砂体;姚家组砂体类型有分流河道砂体、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河口坝砂体及决口扇、天然堤与远砂坝砂体。含油性分析表明,浅湖沉积亚相、三角洲前缘亚相的水下分流河道微相与河口坝微相发育区应是油气富集区,是今后该区油气勘探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16.
在油田开发中后期中高含水阶段精细地质研究基本单元是单油砂体,因此要求对地层进行精细划分与对比。而精细地层划分与对比为研究储层微构造、储层沉积微相、储层流动单元、剩余油分布特征以及最终预测有利含油区块提供基础数据。本文通过利用测井曲线和岩心资料,分析了研究区200余口井长6油层组的岩、电特征,对川口油田延长组长6油层组进行了精细划分与对比。将长6油层组自上而下划分为长6^1-1、长6^1-2、长6^2-1、长6^2-2、长6^2-3、长6^3-1、长6^3-2长6^3-3长和长64等9个不同级别的小层,各小层厚度不等;其中,长6^1-1、长6^1-2、长6^2-2等小层砂体发育,属水下分流河道微相,为川口油田川46井区延长组长6油层组的主力产层。  相似文献   

17.
鄂尔多斯盆地志丹探区长2+3油藏差异类型较大。通过构造、沉积和油气藏对比剖面研究,结果表明:1)志丹探区长2+3油藏主要类型有岩性圈闭油藏、构造—岩性圈闭油藏、岩性—构造圈闭油藏;2)志丹探区典型岩性油藏分布在长23、长33层位,产量较低;构造—岩性油藏主要分布在长21、长23层位,产量较低;岩性—构造油藏主要分布在长21,主要受构造控制,产量较高;3)受构造、岩性圈闭控制因素影响,构造控制油藏产能相对大于岩性控制油。  相似文献   

18.
X油田A区块位于单斜的整体构造格局上,地层平缓,各小层均有低缓的鼻状隆起发育。本区长2主要为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主要沉积微相有水下分流河道、分流河道侧翼和分流间湾。详细阐述沉积微相砂体的剖面和平面展布规律,得出本区沉积微相特征。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对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6、长8油藏成藏特征分析的基础上,从油源、沉积、储层及圈闭等方面对其成藏主控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华庆地区长6、8油藏类型主要为岩性圈闭油藏,其成藏主要受油源、沉积及储层等因素控制;油藏主要位于主砂带上,主砂体带侧向泥岩相变形成的致密遮挡带或砂体物性变差均能形成良好的封盖和遮挡条件,构成有利聚油圈闭。根据这一规律,指出了华庆地区长6、8油藏建产有利区。  相似文献   

20.
泾河油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其主力油层为三叠系延长组长8_1油层。以岩心资料为主,结合测井资料,综合分析了储层岩性、沉积构造、粒度分布及测井曲线相等特征,认为长8_1期为一套河控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主要发育辫状分流河道和河口砂坝、前缘席状砂沉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