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文章以新时期小城镇工业用地的有效利用为目标,结合用地条件及所承载的企业,进行空间绩效评价,探索在"产业—空间"相互作用的微观视角下小城镇工业用地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研究采用熵值TOPSIS法对案例城镇工业用地的空间绩效进行计算,并解释其成因机制。结果表明,案例城镇存在着"外部规模、内部规模、片区均质和滞后松散"四种不同的工业用地使用类型;透过熵权值的比较分析,发现产业聚集度、产业关联度与产业规模是案例城镇工业用地空间绩效的主要影响因素。最后结合产业的转型升级探讨工业用地有效利用的针对性措施,为调整和优化产业空间结构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2.
快速转型期老工业基地工业用地调整研究——以武汉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武汉为例,通过运用GIS方法对武汉市1993、1999、2004三个年度工业用地分布的圈层、扇形、环带、轴带特征及其调整过程的分析和各工业片区的用地置换分析,研究表明,武汉市在快速转型期工业用地从具有江河铁路轴向依赖特征和自然生态分隔的轮辐状布局形态向圈层密集填充和块状集聚,存在近距离搬迁改造现象,原有工业片区缓冲区内工业用地大多置换为房地产用地,并分析总结了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中经济体制改革的阵痛、工业郊区化动力不足、工业搬迁的企业行为、交通方式的变革、城市经营理念的缺失等机制,探寻转型期我国老工业基地城市改造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3.
认识城市发展的规律是制定科学合理规划的基础.研究借助了GIS空间分析和数量统计方法,分析了1996年-2010年宁波市中心城用地变化的情况,归纳出城市用地的演变规律,通过对用地演变阶段、主要用地演变趋势、空间布局特征等的分析,提出宁波城市的空间发展模式,探索城市用地成长机制和演变路径,为规划编制提供了不同视角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
片区规划用地属性发生变化,规划路网发生了相应调整。为了确保调整方案可行,有必要对调整后的道路交通系统是否满足未来的交通需求进行分析,并提出优化调整措施,以保证未来道路交通系统的正常运行。文章以涵江旧城东区及新浦片区为例,系统地梳理了片区存在的问题,总结了未来交通发展趋势。利用交通规划软件,在交通需求预测的基础上,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在定性分析指导下进行定量研究的分析方法,从交通组织分析角度探索道路交通改善措施和建议,将交通分析的最终成果与控规调整相互反馈,纳入其成果。实践效果显示,该次规划对整体路网的优化措施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5.
正2015年11月5日上午,随着宁波市高新区天然气高-中压调压站出站压力调整并稳定至0.38MPa,宁波市市区三江片与北仑区天然气中压管网正式实现并网互供,这标志着宁波天然气中压管网全部无缝拼接并打通,管网稳定性和储存能力进一步增强。宁波兴光燃气集团有限公司对高新区的供气压力等级进行预调始于2014年上半年,从原来的  相似文献   

6.
进入"后城市化时代"以后,城乡关系将进一步调整,乡村的价值和发展建设方向应重新认知和定位。本文以浙江省宁波市为例,梳理了宁波乡村发展建设现状特征及存在的问题,对后城市化时代的乡村价值和未来发展目标进行了再定位,在发展目标的指引下,从土地利用、公共服务设施、空间风貌、建设方式和村庄规划编制等五个方面提出宁波乡村未来发展建设转型的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7.
孙浩  刘念 《规划师》2015,(1):18-22
研究通过对2000年、2006年及2011年合肥市工业用地圈层和扇区分布的分析,揭示工业用地时空变化规律,并以城市发展、产业结构等影响因素分析其变化原因,结合现状工业用地布局分散、产业集聚度不够等问题,提出工业用地布局优化对策,为合肥市工业空间布局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8.
《规划师》2015,(Z1)
研究通过对2000年、2006年及2011年合肥市工业用地圈层和扇区分布的分析,揭示工业用地时空变化规律,并以城市发展、产业结构等影响因素分析其变化原因,结合现状工业用地布局分散、产业集聚度不够等问题,提出工业用地布局优化对策,为合肥市工业空间布局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9.
宁波市"三江六岸"滨江休闲带,是宁波市"三江六岸"品质提升工程三大系统之一。其休闲空间人性化设计对于人们的生活休闲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此通过对宁波市局部滨水绿地休闲空间进行研究,从而提升其空间品质及文化品位。并借此课题的研究,提出城市滨水休闲空间设计的要点,可作为宁波市及其他城市滨水休闲空间设计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正>项目位于宁波余姚江、奉化江、甬江的三江交汇点,是宁波城市中心区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四大商帮"的甬商发源地,拥有"五口通商"的商埠文化和"英法租界"的历史遗存,特殊的地理优势形成了独特的基地特色。设计将"可跑、可走、可骑"的三线游览道注入基地,整合宁波市中心水岸形态,使公共空间系统化,重塑富有活力的水岸运动生活圈。运动生活圈以"发现宁波之旅"为主  相似文献   

11.
由于影响地价的外部作用力在空间分布上明显不均衡,造成城市土地价格空间分异的性状,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土地价格的空间性状表现出一定的演化规律。本文以北京市海淀区、朝阳区为例,系统分析了商业、住宅、工业用地的价格空间性状及其演化规律。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宁波经济社会发展十分迅速,与此同时,资源、能源、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因此发展循环经济,转变增长方式,是宁波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所在。通过对宁波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从空间角度探讨宁波工业循环经济的发展途径。针对宁波"经济大市、资源小市"的突出矛盾,根据宁波产业结构的特点,提出了加强临港工业—优势传统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三大主体产业联动发展、在区域层面促进宁波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上海产业建筑的保护和再利用与现代创意产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伍江 《规划师》2008,24(1):12-14
上海产业建筑再利用经历了商业性再利用、艺术家对苏州河边仓库的探索实践和规划支持、现代创意产业萌现与规划调整、公共文化功能引入与政府倡导四个阶段.上海创意产业与产业建筑再利用有很好的结合点:城市工业外迁,中心城土地腾空;中心城人口与住宅建设受到控制;产业建筑具有历史文化内涵且空间使用自由;城市活力与公共活动空间的需求量大.  相似文献   

14.
沈磊  陈梅 《建筑学报》2006,(8):31-34
对宁波近代工业的发展、宁波太丰面粉厂改建工程及对宁波书城国际竞赛方案进行了概述,希望宁波工业遗产的利用和保护方面作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15.
基于GIS的武汉城市工业空间发展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通过近20年武汉城市工业用地开发的实证研究,利用GIS对1992年~2008年的武汉城市工业用地批租资料的数据进行研究,揭示武汉城市工业用地开发特征、空间发展规律以及武汉城市工业用地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为武汉城市工业空间布局的引导提供依据。同时,通过研究武汉城市工业空间成长过程、特征,揭示中部地区内聚型工业化、城镇化背景下工业布局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16.
探索了近代长三角城市群工业化进程中内部空间组织特征、演变趋势和发展模式。在研究方法上以近代工业遗产建筑元素传播为视角,通过文化因素分析法对长三角地区近代工业建筑遗产进行解构,研究该元素出现的来龙去脉以及在长三角地区不同城市工业建筑中的演变过程,以辅助证明长三角城市群近代工业发展模式。经分析得出,长三角地区近代工业的发展形成了以上海、南京为核心城市,无锡、南通、宁波等为二级城市,嘉兴、常州等为三级城市的逐级辐射圈。各城市原有基础、开埠的外力入侵、交通网络以及建造者是区域发展的主要动力因素。  相似文献   

17.
林欣 《中外建筑》2010,(6):70-72
蓄滞洪区的安全建设对于湖区整体防洪工程和保障居民生命财产安全意义重大,在合理引导居民搬迁安置的同时,生产安置也同样至关重要,如何以人为本、因势利导地实现安全区的全面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在我国尚属于试点阶段。本文通过介绍钱粮湖镇安全区产业规划的具体编制过程,详细阐述了产业规划的意义及构成,探索了如何利用安全区建设的机遇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新政,因地制宜地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同时还建设性的提出了几种产业经营运作模式来全面实施产业规划,为全国的蓄滞洪区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及经验。  相似文献   

18.
依托GIS技术,提出了一种在中心城区内进行工业用地调整的空间决策支持方法。该方法由潜力评价、政策约束、方案一致性比较三个步骤组成,以城市用地的空间布局优化为出发点,获取工业用地调整空间位置和时序。潜力评价使用多准则评价方法评价中心城区内现有工业用地的调整潜力。在政策约束中,将影响工业用地调整的不确定因素归纳为不同的外部政策,根据外部政策修正潜力评价的结果,得到政策对应的工业用地调整方案。通过多个方案一致性比较,可以为总体规划中的土地使用空间布局提供参考依据,也为相应的工业用地调整政策制定提供空间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9.
充分认识产业空间集聚和城市化之间的互动关系,准确把握工业化发展所处的阶段,是进行城市规划和政府决策的重要前提。通过上海市临港地区不同发展阶段人口和建设用地变化分析,研究产业集聚和城市化发展互动的规律、问题和原因,探讨实现产-城融合的规划策略。引入人口与建设用地增长弹性系数PEI分析,临港地区PEI偏低,反映出当前临港地区工业化快速发展、城市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和人口导入速度相对过慢,产业发展没有带来相应人口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远没有达到产-城良性互动的阶段。产-城割裂问题是临港地区所处工业化发展阶段基本特征的集中反映,建议在产业发展规划、公共服务配套、人才引进政策等方面加强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20.
周霞  杜卓群 《建筑经济》2020,41(1):116-120
基于2009~2018年京津冀新增建筑产业用地出让数据和2008~2017年京津冀建筑业能源消费数据,运用核密度方法分析建筑产业时空布局趋势,从产业高度-地价耦合度、建筑产业碳排放量,以及其碳排放强度角度分析产业结构优化、降碳减排方面的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