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2 毫秒
1.
杯芳烃基嵌段聚醚的合成及界面性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对叔丁基苯酚杯[4]芳烃、杯[6]芳烃、杯[8]芳烃、线型酚醛树脂作起始剂,分别与环氧丙烷、环氧乙烷加成,合成了3个系列杯芳烃聚醚类和1个系列线型聚醚类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研究了它们在3种沥青质模型油/去离子水体系的界面活性,考察了其结构与界面活性的关系。在3种沥青质模型油/水体系中,各类聚醚都能替换一部分沥青质而吸附在界面上,有效地降低了油-水界面张力,并在一定浓度时达到饱和吸附,表现出各自的特点和规律。杯芳烃聚醚较线型聚醚的界面活性高,更易吸附在油一水界面,其中又以杯[8]芳烃聚醚的界面活性最高,降低界面张力的能力最强。  相似文献   

2.
辽河原油沥青质及胶质油水界面化学性质初探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对由辽河原油中分别提取的沥青质组分,胶质组分配成的模型油与水的界面性质进行了研究,还考察了油相芳香度对涸青质,胶质模型油油水界面粘度的影响及当模型油中沥青质与胶质共存时的油水界面性质。结果表明,含沥青质的模型油的油水界面粘度较高,界面老化现象严重;而仅含胶质的模型油的油水界粘度较小。  相似文献   

3.
采用剪切界面粘度仪考察了大庆减压渣油超临界馏分(简称大庆减渣馏分)的油-水界面粘度。研究结果表明,大庆减渣馏分油-水界面粘度随馏分的增重、油相中值分质量分数的增加以及水相中盐含量的增加而增大,随剪切速率的增大而降低。大庆减渣馏分中蜡含量多。对馏分的油-水界面粘度的影响大,油-水界面粘度受馏分中界面活性物质(胶质、沥青质)和蜡的共同影响。轻馏分油-水界面粘度随油相中芳烃含量的增加而增大。当油相煤油与苯体积比为1:1时,重馏分油-水界面粘度最大。碱性条件下,馏分油-水界面粘度最低。酸性条件对轻、重馏分的油-水界面粘度的影响不同,随着酸度的升高,轻馏分的油-水界面粘度下降,重馏分的油-水界面粘度上升。  相似文献   

4.
采用剪切界面粘度仪考察了伊朗轻质减压渣油超临界分离馏分的油-水界面粘度。结果表明,随着馏分的增重,油-水界面粘度增大。随着剪切速率的增大,界面膜结构被破坏,油-水界面粘度减小。油相中馏分质量分数以及水相中盐的增加,使得馏分的油-水界面吸附量增大,油-水界面粘度增大;油相中芳烃含量以及水相pH值的增大,改变了馏分在油-水界面的吸附状态,油水界面粘度减小。  相似文献   

5.
三元复合驱和聚合物驱采出原油组成和破乳脱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行了三元复合驱采出液和聚合物驱采出液与水驱采出液的对比破乳脱水实验及模拟采出液的破乳脱水实验, 考察了三元复合驱和聚合物驱采出原油与水驱采出原油组成的差异, 以及沥青质和胶质对破乳脱水效果的影响. 结果表明, 与水驱相比, 由于原油各组分与岩石表面相互作用力的差异及不同驱替液的驱替能力的差异, 三元复合驱和聚合物驱采出原油中的沥青质、胶质和芳烃含量增加. 原油中的沥青质和胶质含量的增加, 导致采出液的油、水相分离更困难, 因为沥青质和胶质是原油中对油-水界面膜强度贡献较大的组分, 其进入油-水界面使界面膜强度较大. 沥青质形成的界面膜的强度大于胶质形成的界面膜, 因此沥青质对油、水分离的影响大于胶质.  相似文献   

6.
采用剪切界面粘度仪考察了表面活性剂Tween40和Span80的油-水界面粘度及其对大庆、伊朗轻质和伊朗重质减压渣油馏分的油-水界面粘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油相中Tween40、Span80和油相中芳烃质量分数的增加,油-水界面粘度均增大。并且,当油相中Tween40、Span80的临界胶束(CMC)质量分数在其质量分数变化范围内时,油-水界面粘度有大幅度的增加。Tween40铺展吸附于油-水界面,其油-水界面粘度较大。Span80竖立吸附于油-水界面,其油-水界面粘度较小。Tween40取代减渣馏分铺展吸附于油-水界面,其油-水界面粘度较低,相互间的差别也较小,随着油相中Tween40质量分数的增大,油-水界面粘度降低。Span80楔人减渣馏分油-水界面吸附层,共同构成油-水界面结构。对线性结构多的减渣馏分,随着油相中Span80质量分数的增大,油-水界面粘度逐渐增大。对芳香稠环结构多的减渣馏分,随着油相中Span80质量分数的增大,油-水界面粘度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7.
利用界面张力弛豫法研究了现场用疏水改性聚丙烯酰胺(HMPAM)在油-水体系中的界面扩张流变性质。采用溶剂萃取法和碱醇溶液萃取法对胜利原油进行分离,得到沥青质组分和酸性组分,测定了它们在油-水体系中对HMPAM界面扩张流变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油-水体系中,HMPAM分子间通过疏水作用在油-水界面上形成网络结构,造成界面膜弹性随其浓度增加呈指数增大;原油酸性组分分子与HMPAM的疏水部分相互作用,阻碍界面网络结构的形成,大大降低了界面膜的弹性和黏性;沥青质分子尺寸较大,对界面膜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8.
原油乳状液稳定性研究 Ⅵ.界面膜特性与原油乳状液稳定性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以大庆和吉林原油界面活性组分为乳化剂的模型乳状液的稳定性与油水界面压、界面膜的界面粘度、界面屈服值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模型乳状液(油/水体积比70/30)的稳定性与油水界面压、界面粘度、界面屈服值的大小有关。油水界面压、界面粘度、界面屈服值越大,乳状液越稳定;在油水界面,由原油界面活性组分形成的界面膜具有较强的结构,油水界面压、界面粘度、界面屈服值可作为衡量界面膜结构强度的参数;蜡晶能改变界面膜的流变特性,增加界面膜的强度和乳状液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对以大庆和吉林原油界面活性组分为乳化剂的模型乳状液的稳定性与油水界面压、界面膜的界面粘度、界面屈服值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模型乳状液(油/水体积比70/30)的稳定性与油水界面压、界面粘度,界面屈服值的大小有关,油水界面压,界面粘度,界面屈服值越大,乳状液越稳定,在油水界面,由原油界面活性组分形成的界面膜具有较强的结构,油水界面压,界面粘度,界面屈服值可作为衡量界面膜结构强度的参数,结晶能改  相似文献   

10.
MD-1膜驱剂溶液的性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分子沉积(MD)膜驱油技术是依靠MD膜驱剂在油藏体系的各种界面上单分子层静电吸附释放热量,从而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新型技术。考察了MD-1膜驱剂溶液的电导率、粘度和其在原油中的分配。结果表明,MD-1膜驱剂属表面非活性物质,其水溶液不存在“胶束”状态;MD-1膜驱剂的加入不增加驱替流体的粘度,不改变油-水流度比,膜驱油机理与聚合物驱不同。随着MD-1膜驱剂质量浓度的增加,其相应油-水分配系数明显降低,MD-1膜驱剂质量浓度小于200mg/1时.其相应油-水分配系数随着质量浓度的增加明显降低,而浓度大于200mg/1时,油-水分配系数一般小于0.1;相同条件下,原油中的胶质和沥青质含量越多,MD-1膜驱剂在油、水两相间的分配系数越高。MD-1膜驱剂的油-水分配系数远小于1,说明其在油相中的溶解量很小。  相似文献   

11.
原油乳状液油-水界面上活性物的结构和活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综合的方法分离出大庆原油和胜利原油乳状液油-水界面上的活性物,用元素分析、红外、核磁、色质联用等方法分析其化学结构,并在油饿水模型体系中测定了它们的动态界面张力,考察其化学结构与界面活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水相的pH值影响原油中的含氧化合物在油.水界面膜上的吸附;沥青、胶质和蜡是界面活性物的主要成分,对油-水界面膜的形成和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原油的酸性组分对油-水界面膜的动态界面张力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对分别含有大庆,吉原油界面活性组分的航空煤油与蒸馏水及模拟地层水在不同温度下的界面粘度,界面膜屈服值进行了测定。结果发现,由于吉林原油界面活性组分含有较多的蜡晶,当温度较低时,随温度升高,吉林模型油界面粘度逐渐升高,界膜表现为负触变性;  相似文献   

13.
胶质、沥青质对水-苯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深入研究胶质、沥青质对原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从孤岛渣油中分离出胶质和沥青质,用滴体积法、Langmuir膜天平、单滴寿命法、瓶试法等研究了它们的水-苯界面活性、Langmuir膜压,阻止水-苯界面上的水滴向水相融并的能力及稳定水-苯乳状液的能力。结果表明,胶质比沥青质具有更强的水-苯界面活性;沥青质比胶质具有更大的Langmuir膜压;沥青质阻止水-苯界面上的水滴向水相融并的能力远大于胶质;沥  相似文献   

14.
采用化学分离和元素分析方法分析了郑王稠油的饱和分、芳香分、胶质、沥青质(SARS)的组成,测定了含有分离的四组分的油 水体系的界面扩张黏弹性,考察了振荡频率及组分浓度对油 水体系界面扩张黏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含郑王稠油四组分的油 水体系的界面扩张模量均随振荡频率增大而增大,随组分质量分数的增大先增加后减小。含胶质、沥青质组分的油 水体系所形成的界面膜以弹性膜为主,抵抗形变能力更强;油 水体系中饱和分浓度增大,主要体现在其体相浓度增加,弹性模量变化不大,而黏性模量逐渐增大。含郑王稠油四组分的油 水体系的扩张相角均随振荡频率的增加逐渐减小,扩张相角由小到大的油 水体系为含沥青质的、含芳香分的、含胶质的、含饱和分的油 水体系。沥青质是四组分中对油 水体系界面膜黏弹性影响最大的组分。    相似文献   

15.
A series of π-A isotherms are drawn to study the film properties of the components with Langmuir-Blodgett technique. The effects of the aromaticity of spread solvents and pH value on the air/water film formed by the components are investigated. Acid fraction and asphaltene can form stable two-dimensional insoluble films on an air/water surface.The surface film pressure of acid fraction and asphaltene is higher and more stable than that of the other fractions. The surface film pressure of the fraction increases evidently under the basic condition (pH=12).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terfaciai activity of acid fraction and asphaltene is superior to that of the other fractions and the basic condition is favorable to the stability of the O/W emulsion.  相似文献   

16.
In this paper, effects of pH on the interfacial properties of heavy crude functional fractions and water system are investigated. The influence of pH on π-A isotherms of acid fraction, basic fraction, amphoteric fraction and asphaltene is great. The interfacial pressure of fractions increases in strongly basic conditions. The ζ (-80mv) of acid fraction is the largest under basic conditions (pH=11-12), with the result to show that the interfacial activity of the acid fraction is superior to that of other fractions. The results of model emulsions show that strongly basic conolition (pH≥11) is beneficial to oil-in-water emulsion stability. The interfacial activity of acid fraction and asphaltene is superior to that of other crude frac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