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以中性醋酸铅作澄清剂,对葡萄酒中单宁,蛋白质、果胶、有机酸等物质进行沉淀处理后进行残糖检测.结果表明,经处理的酒样残糖检测值接近实际含量;未经处理的红酒样残糖检测值与实际含量误差较大,约高于实际含量的2倍;干白酒样经处理残糖检测值与未经处理的检测值偏差小.由此说明,在分析富含多酚类等物质的红葡萄酒残糖时,需要对酒样进行处理去掉单宁等物质避免由其引起的检测误差.  相似文献   

2.
通过考察加酶时间和果胶酶用量,研究了果胶酶对山楂果酒酿造过程中甲醇及主要杂醇油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果胶酶对山楂果酒发酵过程中总糖及酒精度的变化没有显著影响;经果胶酶处理发酵的山楂果酒总酸高于未经果胶酶处理的山楂果酒;发酵前未经果胶酶处理的山楂酒样发酵过程中果胶含量呈先降低后稳定的变化趋势,但果胶含量仍在2 g/L以上;发酵前山楂酒样经果胶酶处理后甲醇含量增高,发酵后增加不明显,但其含量是未经果胶酶处理山楂酒样(对照样)的5.7倍,不同时间进行果胶酶处理对主要杂醇油含量影响不明显;发酵前和发酵后添加果胶酶,甲醇含量随着其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当其用量大于0.1 g/L时,甲醇含量增加缓慢,发酵后进行添加果胶酶对山楂果酒中主要杂醇油含量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老白干白酒中糖和糖醇类物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研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技术对衡水老白干中甜味突出酒样中的糖和糖醇类化合物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该法对于检测酒样中糖和糖醇类化合物线性范围宽,达到了对酒样中糖和糖醇类化合物的分析要求,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和精确性。共检测出11种物质,包括4种糖和7种糖醇类物质,并精确定量了其中的3种糖和6种糖醇类物质,其中葡萄糖(3.33 mg/L)和甘油(1.20 mg/L)含量较高,其他物质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果糖、木糖、阿拉伯醇、木糖醇、核糖醇、甘露糖醇、山梨糖醇。将老白干白酒与酱香型白酒中对应结果进行对比,发现由于两种香型白酒的制曲工艺以及核心发酵工艺不同,造成了发酵过程中的菌群有所不同,从而使得两者酒体中糖和糖醇类物质的含量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4.
经超高压处理的干红葡萄酒在存贮一年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中11种酚酸物质的含量.结果表明,随着处理压力和处理时间的改变,此11种酚酸含量发生显著的变化;超高压处理的酒样与未经超高压处理的酒样相比,一年后的变化比刚处理后的变化更显著.  相似文献   

5.
控温氧化影响葡萄酒品质,本文以‘霞多丽’干白葡萄酒为试验材料,探究控温氧化和酒度加强处理工艺对氧化后酒体理化性质的影响。首先强化干白葡萄酒酒度,然后对葡萄酒进行密封处理,观察处理时间和处理温度对酒样理化性质的影响。试验表明,pH、糖、酸、酚的含量在控温氧化过程中呈现下降趋势,而电导率则呈现上升趋势。与未经控温氧化处理的对照组相比,18%vol酒样在经过50℃、8 h处理后,其高级醇氧化为其他醛类或者酸类物质,高级醇减少,酒样中不良风味减少,改善了酒体风味。  相似文献   

6.
通过研究糖度类型及玫瑰用量对柑橘果酒品质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分析酿造过程中总糖、总酸变化情况,考察果酒中黄酮、多酚、单宁和抗氧化等保健性能的差异,以期为柑橘玫瑰果酒发酵技术研究、产品开发提供基础数据与理论参考。结果显示,玫瑰花用量的增加对发酵降糖速度和总酸含量有促进作用,对果酒抗氧化能力提升效果显著。玫瑰添加量与黄酮、多酚、单宁含量和抗氧化能力都呈正相关,且以二次多项式的拟合效果最好。多酚含量在不同类型酒种中都与酒体抗氧化性呈显著正相关,展现出高于黄酮和单宁对酒样抗氧化性能的贡献效果。感官品评结果中,添加玫瑰的酒样感官评价结果均高于未添加的酒样。  相似文献   

7.
超声波对葡萄酒酵母发酵性能及葡萄酒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佳利酿葡萄为材料,研究超声波对葡萄酒酵母发酵性能及葡萄酒质量的影响,以便为人工控制发酵,提高葡萄酒质量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结果表明:超声波使葡萄酒酵母菌总细胞数及活细胞率减少,且功率越大,处理时间越长,总细胞数及活细胞率减少的越多。超声波处理的酵母菌对发酵进程影响不大,均能正常发酵,对发酵后的酒样影响较大,经方差分析发现:酒度间存在显著性差异,超声波处理的酒度大部分降低,个别升高;残糖含量差异极显著,经超声波处理样品残糖含量均比对照高;各样品的总酸和挥发酸含量差异显著;超声波对总酚含量的影响不明显,对蛋白含量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取4份同量的酒精发酵后的赤霞珠葡萄酒样,3组分别添加4 g/L不同烘烤程度(轻度、中度、重度烘烤)的法国橡木片,1组不加橡木片做对照。4℃条件下进行陈酿。陈酿期间每隔15 d取样测定酒样的单宁含量、总酚含量、p H值、色度和色调,旨在分析不同烘烤程度橡木片对葡萄酒理化性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加入橡木片45 d,可增加酒样的单宁含量、总酚含量,加入轻度烘烤程度的橡木片酒样中单宁含量略高于中度和重度烘烤橡木片酒样,总酚含量差异不显著。加入橡木片15 d,可降低酒样的pH值,轻度、中度处理组酒样p H值比重度处理组低。陈酿期间,添加不同烘烤程度橡木片对酒样的色度值和色调值无影响。  相似文献   

9.
该试验以7个河西走廊新引红葡萄品种(系)作为材料通过小容器发酵工艺酿造干红葡萄酒,测定了酒样的基础理化指标,总酚、单宁、花色苷、黄酮醇、黄烷醇和酒石酸酯的含量,以及CIELab颜色参数,对新引品种葡萄酒的酿酒特性进行了分析,以期为新引红葡萄品种的推广种植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未经人工调酸,新引葡萄品种酒样的总酸含量为6.71~9.64 g/L,陈酿1年后卡本内·维洛斯酒样总酸变化较小,或能助力解决目前西北产区葡萄原料酸度不足的问题。此外,马瑟兰酒样的黄酮醇和酒石酸酯的含量较高,分别为354.81、311.85 mg/L,具有保持颜色稳定的潜力。与此同时,卡本内·维洛斯、莱博、小味尔多和赤霞珠169酒样酚类物质含量较高,其中卡本内·维洛斯酒样总酚含量为2 349.70 mg/L,单宁含量为818.57 mg/L,具有良好的陈年潜力。  相似文献   

10.
为提高白葡萄酒营养价值,改善其感官质量,以霞多丽葡萄为试验对象,研究干化处理对白葡萄酒质量的影响。使用水分损失(20%、30%和40%)的干化葡萄酿制干化酒样,以鲜葡萄酒为对照,对酒样进行感官及营养指标测定。结果表明,干化处理提高了酒样的乙醇体积分数、残糖和酸度;提高了酒样单体酚类物质含量及其总量;增强了酒样的抗氧化性;提高了酒样的亮度,加深了黄色调;赋予葡萄酒浓郁的香气及饱满的口感。综合各项指标的变化,说明干化处理显著提高了白葡萄酒的营养价值和感官质量,葡萄失水率为30%的干化处理,对葡萄酒质量的改善效果最好。干化处理可用于提高或改善白葡萄酒的营养价值和感官品质。  相似文献   

11.
以梅鹿辄和赤霞珠葡萄为原料,采用冷浸渍结合橡木片处理工艺进行葡萄酒的酿造试验,探究不同处理工艺对干红葡萄酒品质的影响。以传统工艺为对照(CK),对各处理酒样常规理化指标、酚类物质含量、色泽指标及感官质量进行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两个葡萄品种冷浸渍与橡木片处理所酿酒样中干浸出物、总酚、单宁、总类黄酮、总花色苷含量及色度值均显著高于CK酒样(P<0.05),且感官评分在冷浸渍结合橡木片处理酒样中达到最高,但冷浸渍与传统工艺添加橡木片处理组间感官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PCA分析发现酚类物质含量与葡萄酒的感官特性密切相关,其中冷浸渍结合橡木片处理能够促进葡萄酒中酚类物质含量的积累,并有助于改善酒体色泽及稳定性,提高感官质量。本研究为酿造高品质干红葡萄酒的工艺优化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2.
选用浓酱兼香型白云边酒酿造生产过程中的酒醅作为样品集,采用近红外光谱方法与对应的手工检测值匹配后形成数据集,通过主成分分析,基于最小二乘法建立酒醅数据分析模型。经定标验证证明模型测得的酒醅水分、酸度、还原糖和淀粉值与实际值拟合良好,各相关系数RSQ和经系统偏差修正后的预测偏差SEP(C)分别为0.935、0.916、0.940、0.981和0.306、0.070、0.092、0.212。经盲样检测,表明构建的模型有良好的预测能力且稳定性较高,能够应用于酿造中大批量酒醅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13.
黄酒的非生物性混浊及预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剀  王霖 《酿酒科技》2004,(5):98-99
黄酒是我国的国粹,酒香浓郁,口味独特,营养丰富。黄酒的非生物性混浊主要包括热混浊、冷混浊、氧化混浊等,缘于黄酒中的不稳定性物质如蛋白质、多糖、多酚、单宁、铁、铜等由于温度变化、溶氧等引起。预防措施有:降低原料中蛋白质及多酚含量;使用适宜硬度的酿造用水、高质量的焦糖色素,合理使用麦曲和药曲;加强生产过程中储酒、过滤设备及成品酒储运管理;严格控制发酵及煎酒时间和温度;提高黄酒勾兑水平;采用啤酒等其他酒类处理新技术;添加澄清剂.加强黄酒的澄清速度和程度;防止氧化作用。(孙悟)  相似文献   

14.
为获得不同预处理的柿子在发酵过程中的单宁含量和微生物群落的动态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关性,本实验在相同条件下分别以柿子果肉(S)、冻柿子果肉(D)、柿子皮(P)、经单宁酶处理的柿子果肉(M)酿造柿子酒,并对其发酵过程中的单宁含量和微生物菌群结构及多样性进行分析,为后期调控柿子酒中的单宁含量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四种预处理在发酵过程中单宁含量均呈现先增加后逐渐下降的变化趋势,但经单宁酶处理的柿子果肉(M)酿造的柿子酒中的单宁含量与其它预处理相比一直处于最低;在细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门水平上,发酵第1 d的优势菌门均为蓝藻菌门(Cyanobacteria),而第3~9 d主要的优势菌门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在属水平上,优势菌属差异较大,分别为片球菌属(Pediococcus)(S)、明串珠菌属(Leuconostoc)(D)、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P)、葡糖杆菌属(Gluconobacter)和片球菌属(Pediococcus)(M)。在真菌微生物群落的门水平上,子囊菌门一直处于绝对优势菌门;在属水平上,优势菌属均为...  相似文献   

15.
以梅鹿辄葡萄为原料,通过发酵前不同时间冷浸渍处理(3、5、7 d),研究冷浸渍时间对葡萄酒酚类物质和色泽品质的影响及其两者之间的联系。测定各处理酒样基本理化指标、酚类物质含量和色泽相关参数,并分析不同指标相关性,利用主成分分析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冷浸渍处理所酿酒样总酸含量均增加,pH值降低;冷浸渍处理能显著提高干红葡萄酒中酚类物质含量(P <0. 05),其中总酚、总单宁、总花色苷、总类黄酮含量随浸渍时间延长呈增加趋势,而总黄烷醇并不随浸渍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不同冷浸渍时间均能够提升酒体红色色调(P <0. 05),增强颜色饱和度。主成分分析表明,延长冷浸渍时间有利于花色苷和其他酚类物质的浸出与聚合,进而提高酒体颜色稳定性。综上,发酵前冷浸渍7 d处理工艺能更好地提升干红葡萄酒中酚类物质含量和改善酒体色泽品质,可应用于优质干红葡萄酒的实际生产中。  相似文献   

16.
以安琪微集芬酱香白酒复合功能菌为研究对象,评价其在酱香白酒生产中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微集芬可显著提升酒体中酯类物质含量,GC-MS检测发现实验组中有28种酯类物质含量增加,在实验组酒样中检测出了吡嗪类及呋喃类物质;通过对酒样品评发现实验组酒样酱香风味更突出,酒体更加干净,酒质明显提升。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三种类型的糖化酶在芝麻香型丢糟酒的应用。对比了三种糖化酶(液体糖化酶E1,固体糖化酶E2,液体复合糖化酶E3)在大生产条件和实验室模型中成熟酒醅的残淀粉量、酒精含量、残糖含量以及乳酸和醋酸的含量,并通过气质联用仪和感官评价方法对大生产成熟酒醅蒸馏获得的原酒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E3残淀粉含量最低,大生产和实验室条件分别为3.26%为3.62%;E1、E2和E3的小试成熟酒醅中酒精含量远高于大生产,E3在成熟酒醅酒精含量方面明显高于其他两种糖化酶,分别达到了2.01%和0.76%;大生产条件和实验室模型E3成熟酒醅残糖含量最低,优于E1同E2,均低于入窖时残糖含量;大生产和实验室条件下E1、E2和E3成熟酒醅乳酸含量及入窖酒醅乳酸含量差异不大(p>0.05);大生产和实验室条件下E1、E2和E3成熟酒醅醋酸含量及入窖酒醅醋酸含量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酯类物质含量E2最接近于合理比例,其次是E3,最后是E1;醇类和酸类物质E2与E3较好,E1较差。对三种酶进行电泳分析可以得出,E3多出的条带可能与E3对丢糟中残淀粉的高效利用有关。  相似文献   

18.
黑莓蜜酒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黑霉蜜酒、蜂蜜、糯米为原料生产黑茸蜜酒。在甜酒酿中加处理后的黑莓蜜调整糖度220g/kg,控制发酵温度16-22℃,待残糖含量≤20g/kg,待残糖含量≤20g/kg时榨取酒液,再经调配处理,陈酿3个月以主成品酒。  相似文献   

19.
采用搅拌棒固相萃取结合气质联用分析香格里拉6种海拔及2种工艺的葡萄酒香气及酚类。结果表明:随海拔升高,葡萄酒中残糖含量下降但差异不显著;500 m海拔落差范围内,总酚、总类黄酮、总花色苷含量分别升高约300 mg/L、700 mg/L和100mg/L,总黄烷醇及总单宁含量呈略有下降;单体酚总量、儿茶素、槲皮素(3~20 mg/L)及多数单体花色苷(1~15 mg/L)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上升;最高海拔酒样香气总量、醛酮及萜烯类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海拔,酯类物质含量显著高于最低海拔。西当-A总黄烷醇、总花色苷、总单宁含量略高于西当-B,酯类(61.45%)和醛酮及萜烯类(0.59%)百分比显著高于其他酒样,花色苷总量比西当-B高约10~17 mg/L;而西当-B-X总酚、总单宁、酯类及醛酮和萜烯类含量均高于西当-B-Y。高海拔有利于提高酒的颜色稳定性和特征香气含量,西当-A品质略好于西当-B,而工艺X略优于工艺Y。  相似文献   

20.
通过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和液液萃取法(liquid-liquid extraction,LLE)两种不同的萃取方法分别对一年和五年竹叶青成酒进行前处理,再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技术对酒样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检测。可确定出采用HS-SPME法前处理五年的酒样后,共检测出29种挥发性物质,酯类11种,醇类6种,其他酮类、烷类、烯类等物质合计12种;采用LLE法前处理五年的酒样后,共检测出18种挥发性物质,酯类8种,醇类4种,其他酮类、烷类、烯类等物质合计6种。采用HS-SPME法前处理一年的酒样后,共检测出28种挥发性物质,酯类13种,醇类4种,其他酮类、烷类、烯类等物质合计11种;采用LLE法前处理一年的酒样后,共检测出15种挥发性物质,其中酯类6种,醇类3种,其他酮类、烷类、烯类等物质合计6种。对比结果显示,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处理后的酒样所检测出的挥发性物质较液液萃取法分析出的挥发性物质种类更多、更全面,因此对于竹叶青酒挥发性成分的检测,更适合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进行前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