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入侵检测技术已经成为网络安全的新兴领域。该文针对入侵检测系统的特点与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数据挖掘算法的网络入侵检测系统模型,能高效地进行误用检测与异常检测,可降低漏报率和误报率,同时应用聚类算法对边界区进行分析,可发现未知攻击,具有很好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2.
决策树是数据挖掘中的常用方法。指出当前入侵检测系统存在的问题,针对传统入侵检测技术性能低,误报率和漏报率高的问题,描述了利用决策树方法学习的一种优化实现的方式。  相似文献   

3.
基于数据挖掘的自适应入侵检测框架设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数据挖掘、人工神经网络和机器学习等技术在入侵检测中的广泛应用,大幅度地提高了检测引擎的精度,但误用检测中的漏报率和异常检测中的误报率仍然是入侵检测中的难题。论文结合误用检测和异常检测的特点,利用机器学习思想,设计实现了一种新型的具有自适应能力的复合式入侵检测系统。  相似文献   

4.
针对动态安全模型理论P2DR,本文在入侵检测技术中应用了关联规则数据挖掘算法,并适当改进了Apriori算法。该算法对关联规则进行强有力的压缩,减少了结果集中规则的数目。实验结果表明,改进的算法能够有效压缩关联规则数目,提高算法效率,适用于网络数据挖掘,并能有效地减少入侵检测技术中的误报率和漏报率。  相似文献   

5.
对于入侵检测系统来说,选择好的入侵检测方法有利于提高检测效率,传统的入侵检测系统由于计算量大、漏报率和误报率高,已经不适应于当前网络系统的需求.协议分析是网络入侵检测中的一种关键技术,基于这种思想,介绍了协议分析的内容、过程、入侵特征的提取及协议分析在入侵检测中的应用,主要实现了对IP数据包内容分析,同时提出了一种与传统模式匹配算法相结合的可行人侵检测模型.经分析,该检测模型比传统的检测模型有着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6.
杨修文 《数字社区&智能家居》2010,6(10):2358-2359,2362
该文阐述了当前入侵检测系统存在的问题,针对现有入侵检测系统漏报、误报率高的问题,提出了将数据挖掘技术应用于入侵检测系统的思想,设计出了一个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入侵检测系统模型,描述了模型体系结构及主要功能。实验测试表明,该模型能提取特征,生成新规则,找到入侵数据,大大提高了入侵检测系统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于保护网络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入侵检测系统相对于传统的安全技术比如防火墙、信息加密等,是计算机系统的一种新型防护技术。传统的入侵检测系统由于大量的计算以及较高的漏报率和误报率已经不能够适应当前的网络系统,因此为了提高入侵检测系统的效率,需要选择更好的检测方法。协议分析是网络入侵检测的一个重要技术。该文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协议分析的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的模型。与其他的模型相比,这个模型具有非常明显的优点,并且可以降低漏报率和误报率以及提高系统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数据挖掘在入侵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辉贵  傅秀芬  钟洪  苏辉财  韩韬 《微机发展》2006,16(10):143-144
入侵检测是用于检测任何损害或企图损害系统的保密性、完整性或可用性行为的一种网络安全技术。指出当前入侵检测系统存在的问题,并针对现有入侵检测系统漏报、误报率高的问题,提出将数据挖掘技术应用于入侵检测系统。文中论述了常用的数据挖掘算法,提出一个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入侵检测系统模型,描述了模型体系结构及主要功能。实验表明,该模型能提取特征,生成新规则,找到入侵数据,提高入侵检测系统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传统NIDS漏报和误报起因及改进技术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传统的网络入侵检测系统大都采用模式匹配的方法进行入侵检测,有着非常高的漏报率和误报率。本文通过对模式匹配算法检测过程的描述,对其产生漏报和误报的原因进行了分析。针对模式匹配算法带来的高漏报率和误报率,引入了协议分析的方法。协议分析方法通过辨别数据包的协议类型,然后使用相应的数据分析程序进行检测。这种方法可以大幅度地降低漏报率和误报率,大大地提高了入侵检测系统的效率。  相似文献   

10.
入侵检测技术已经成为网络安全领域的热点.针对现有人侵检测系统的不足,尤其是检测效率低、不能有效检测未知入侵和新的攻击行为等,在深人研究协议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引入数据挖掘技术中成熟的决策树分类算法,设计出了一种融合协议分析和决策树技术的动态、可扩展的人侵检测模型.同时,建设性地提出了分类组织检测规则的思想,检测过程引入了正则表达式匹配技术,有效地实现了对检测模型的优化.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地提高检测速度、降低正误报率,具有较好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