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2 毫秒
1.
针对某钨多金属矿选矿废水中固体悬浮物(SS)和Ca2+含量较高的情况,采用絮凝沉降-化学除钙法进行废水处理,考察了絮凝剂用量、搅拌时间、搅拌速度、反应温度及反应pH值等因素对絮凝-沉淀效果的影响,优化了废水絮凝沉降-化学除钙法处理工艺。将处理水回用于萤石浮选,闭路试验结果表明,处理水浮选指标与清水指标相当,表明絮凝-沉淀工艺处理后的废水可用于萤石浮选生产。  相似文献   

2.
对某镍钼矿选矿废水进行了回用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镍钼矿选矿废水直接回用于浮选效果较差; 废水经絮凝剂NHX沉降处理后,固体悬浮物含量由839.6 mg/L降为17.7 mg/L,COD也大幅下降。处理后废水回用对镍钼矿浮选指标影响不大,符合回用标准。  相似文献   

3.
铅锌混合矿选矿废水pH值高、悬浮物及无机金属离子含量高、含大量的残余的选矿药剂,且流量大,水质水量不稳定,处理难度高。本研究采用“调节—混凝—沉淀—臭氧氧化”工艺处理混合矿选矿废水,通过全流程回用试验(混凝剂选型对比试验、臭氧去除选矿药剂试验),可将废水中COD降低50%以上,废水中残留的松醇油将不会直接进入选矿流程,处理后的废水指标满足选矿全流程作业要求。  相似文献   

4.
湖南某钨多金属矿选矿废水含有硫化矿浮选药剂和氧化矿浮选药剂,废水中浮选药剂残留量大、水质复杂,现场采用石灰沉淀工艺处理后能达标排放,但不能回用,枯水期严重缺水。针对企业选矿废水不能回用的难题,研发出以CR-2澄清剂及微电解氧化-絮凝一体化装置为核心的高效絮凝澄清-微电解氧化絮凝处理与回用新技术。结果表明,选矿废水经新技术处理后出水水质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一级标准,且回用于钼、钨浮选流程可获得与现场清水相当的试验指标,实现了选矿废水的有效净化和高效回用。高效絮凝澄清-微电解氧化絮凝处理与回用新技术能有效解决我国钨多金属矿选矿废水处理与回用难题,可为同类型矿山选矿废水处理与回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JCSS絮凝剂在铅锌选矿废水处理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聚丙烯酰胺(PAM)、硫酸铝和JCSS三种絮凝剂对铅锌选矿废水进行了沉降试验,结果表明JCSS絮凝沉降效果较好。将PAM和JCSS处理过的废水与清水进行铅锌浮选对比试验,得出JCSS絮凝剂处理的回水浮选指标与清水相当。工业试验证明了选矿废水经过JCSS絮凝剂处理后可达到回用要求。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臭氧氧化工艺在不同氧化时间、pH值条件下对4种常见硫化矿浮选药剂丁黄药、乙硫氮、腐殖酸钠和二号油的去除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当氧化时间为15 min时,臭氧对水中的丁黄药、乙硫氮、腐殖酸钠和二号油均能有效去除,去除率从高到低为乙硫氮>丁黄药>二号油>腐殖酸钠,当氧化时间为6min时,臭氧去除水中黄药受pH值的影响最小,在各种pH值条件下丁黄药的去除率均接近100%,其它3种药剂在pH =8~10范围内均能获得较高的去除率.在此基础上采用臭氧氧化工艺,开展了对凡口铅锌矿选矿废水去除废水的COD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臭氧法能有效去除废水中的COD.废水回用试验结果表明,凡口铅锌矿选矿废水经臭氧氧化处理后回用不会影响铅、锌浮选指标.  相似文献   

7.
金东矿业公司铅锌选矿废水处理新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更好地解决金东矿业股份有限公司梅仙选矿厂铅锌选矿废水的循环利用问题,在分析原PAM废水处理工艺所存在弊端的基础上,对JCSS废水处理新工艺进行了实验室试验和工业试验,并考察了处理后废水的铅锌浮选效果。结果表明,采用JCSS工艺可以使选矿废水中的CODCr和Cu2+、Pb2+、Zn2+浓度大大低于回用水要求,处理后废水回用于选矿生产不会影响选矿指标,并且JCSS工艺的运行成本比原PAM工艺低1.484元/t。根据上述试验结果,梅仙选矿厂决定采用JCSS工艺取代原PAM工艺。  相似文献   

8.
黄俊文 《矿冶工程》2021,41(3):64-67
针对四川某铅锌多金属矿选矿废水开展了水质调研、混凝沉降试验、除钙试验、活性炭吸附以及处理水回用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针对该选矿废水特性,选用“Na2CO3+PAC+PAM+活性炭”工艺处理混合水样,在Na2CO3用量100 mg/L、PAC用量50 mg/L、PAM用量1.5 mg/L、活性炭用量25 mg/L条件下,处理后出水澄清无色,处理水pH值8.31,CODCr降至38.05 mg/L,各污染物去除效果显著,各项指标均达到GB 25466-2010(直接排放)要求且符合选矿回用水质要求。在原矿含铅0.6%、含锌2.17%的情况下,处理水回用闭路试验获得了铅品位46.61%、含锌1.85%、铅回收率83.81%的铅精矿以及锌品位56.20%、含铅0.59%、锌回收率92.04%的锌精矿,选矿指标良好,且与新鲜水闭路试验指标无明显差异,实现了选矿废水全部回用,提高了选矿厂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钨矿性脆且容易泥化,细泥易残留在选矿废水中,导致废水中固体悬浮物(SS)含量高,SS直接排放对环境造成了严重威胁,而回用则会影响选矿指标。本文研究风化钨矿选矿废水回用对钨矿浮选的影响及机理,为选矿废水适度处理及回用提供理论依据。实验结果表明:模拟SS对钨浮选指标的影响试验表明,SS含量对钨粗选指标影响大,需进一步降低。SS影响钨矿浮选机理表明,SS形貌呈松散的不规则片状且表面不光滑,表面吸附了浮选药剂油酸钠和硅酸钠;SS在广泛的pH范围表面带负电,与带负电的浮选药剂产生竞争吸附。采用“2 g/L氯化钙+0.5 g/L聚合硫酸铁”处理废水,SS含量由25160 mg/L降低至16 mg/L,去除率达99.94%,Si含量由216.9 mg/L降低至33.26 mg/L,Si去除率为84.67%,颗粒化学需氧量由312.49 mg/L降低至6.86 mg/L,去除率达97.80%。结合溶液化学分析“氯化钙+聚聚合硫酸铁”去除SS机理,发现其通过电性中和、压缩双电层降低胶体电势,进而促进细颗粒迅速凝聚、沉淀。处理后废水回用至原浮选流程,处理后废水与清水指标相近。  相似文献   

10.
选矿废水排放量大,环境污染严重,因此实现选矿废水回用意义重大。本文根据氧化铜选矿废水性质,考查了絮凝剂种类对沉降指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复合絮凝剂XS-1(主要成分为PAC和PAM)效果最佳;沉降试验结果显示当复合絮凝剂用量为2 m L时,废水沉降速度最快,固体悬浮物含量从1629 mg/L大幅降至168 mg/L,COD和重金属离子浓度也有所降低;废水回用试验结果表明,采用XS-1处理后选矿废水回用对氧化铜选矿指标几乎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1.
在研究单一体系中铅/汞回收的基础上, 采用分步硫化沉淀浮选法对含Pb2+、Hg2+混合废水中铅/汞的分离回收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 向混合废水中加入Hg2+1.1倍当量Na2S, 反应12 min, 加入丁黄药45 mg/L, 浮选5 min, 浮选后的废水再加入Pb2+1.5倍当量Na2S, 反应12 min, 加入丁黄药25 mg/L, 浮选5 min, 铅和汞回收率均达99.90%以上。经该方法处理后的废水中残余重金属含量均低于GB8979-1996一级标准。浮渣中汞品位为32.42%, 铅品位为83.25%, 具有极高的资源回收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为了实现某氧硫混合型铜矿的高效回收,产出合格的硫化铜精矿和氧化铜精矿。根据矿石性质和浮选工艺特点,采用先浮选硫化铜矿物,然后在硫化条件下浮选氧化铜矿物的选矿原则流程。针对该流程,分别开展了硫化铜矿物和氧化铜矿物的浮选条件试验,获得了最佳工艺参数,并进行了浮选闭路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以丁基黄药和Z-200的组合作为硫化铜物的捕收剂,以NaHS作为氧化铜矿物的硫化剂、戊基黄药作为氧化铜物的捕收剂,硫化铜矿物浮选采用一粗两扫两精的选别流程,氧化铜矿物浮选采用一粗两扫两精+两精扫的选别流程,可以获得Cu品位为22.72%、Cu回收率为64.12%的硫化铜精矿和Cu品位为25.15%,Cu回收率为20.00%的氧化铜精矿,研究结果为同类型的铜矿开发提供了数据支持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3.
In this study, ozonator combined with flotator (OCF) have been applied to treat the mineral processing wastewater. The process efficiency has been evaluated in the bench scale. Removing xanthate from aqueous solution was conducted by OCF. In all cases, the butyl xanthate concentration in the treated water was found to be negligible (<0.42 mg L1). The experiments were preceded under different reaction conditions to study the ozonation time and pH on the oxidation of butyl xanthate. The concentration of butyl xanthate and sulfide are analyzed at special time intervals to elucidate the decomposition of butyl xanthate. In addition, oxidation reduction potential and pH are continuously measured in the course of experiments. Chemical oxygen demand is chosen as a mineralization index of the ozonation of butyl xanthate. The degradation mechanism between butyl xanthate and ozone has been discussed. The OCF technology showed to be an efficient process, which requires ozone and flotator, and the treated water ended up with a very low residual concentration of xanthate and COD. It can be inferred from ultraviolet spectrum, HPLC-MS and COD measurement that SO42 is produced. The COD of butyl xanthate solution declined dramatically, the removal rate of COD reached 72.21% when ozonation time is 60 min. And the biodegradability (BOD/COD) of butyl xanthate solution increased markedly and shifted from 0.251 to 0.361. It is believed that this ozonation–flotation technique, here named OCF, using ozonator and flotator has a high potential as a alternative method for pollutants removal (flotation reagents, such as butyl xanthate) form waste mining effluents.  相似文献   

14.
以四川会理蛇纹石为原料,采用还原硫化的方法将氧化镍转化为硫化镍,然后在pH值为3~5、丁黄药添加量为1667g/t、Z-200(乙基硫氨酯)添加量为1mL的条件下,研究降镁抑制剂CMC(羧甲基纤维素)、六偏磷酸钠、硫酸铜、硫化钠的添加量对浮选精矿中镁含量的影响。在适宜的浮选条件下,精矿中镁的含量可降低至7.15%。将浮选精矿分三段酸浸,可使镍的品位提高至4.275%,与直接酸浸法相比其耗酸量减少50%,大幅度降低了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15.
云南某铜矿石铜品位为2.54%、银品位为76.24 g/t,有害元素砷含量低。矿石中以游离氧化铜形式存在的铜占总铜的42.31%;以结合氧化铜形式存在的铜占总铜的10.84%,这部分铜较难回收;以原生硫化铜形式存在的铜占总铜的38.58%,这部分铜较易回收。为开发利用该矿石,对其进行了选矿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磨矿细度为-0.074 mm占78.91%条件下,以碳酸钠为调整剂、水玻璃为脉石抑制剂、丁基黄药为捕收剂、2号油为起泡剂经1粗3精流程进行硫化铜浮选,硫化铜浮选尾矿以D2为活化剂、硫化钠+硫酸铵为调整剂、丁铵黑药+异戊基黄药为捕收剂、2号油为起泡剂经1粗3精2扫氧化铜浮选,获得了铜品位为21.16%、铜回收率为78.70%、银品位为568.35 g/t、银回收率70.38%的铜精矿,可以为该矿石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技术依据。矿石中含有10.84%的结合氧化铜是造成精矿铜回收率较低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缓冷电炉渣和转炉渣混合形成的典型铜渣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混合铜渣中的矿物组成、元素赋存状态、嵌布特性等确定了铜渣分选的理论基础。并在铜渣物化性质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不同种类的调整剂、捕收剂和起泡剂对铜渣浮选的影响,确定了该混合铜渣浮选适宜的药剂制度为磨矿细度-48um 85%,硫化钠400g/t、石灰500g/t、丁基黄药+Z-200为 150g/t+40g/t、2#油140g/t的条件下,获得了Cu品位24.26%的精矿和0.207%的浮选尾矿,铜回收率达到92.78%,铜渣中的铜金属得到了有效回收利用。  相似文献   

17.
山西某铜矿山长期采用丁基黄药作为铜矿捕收剂, 生产现场丁基黄药刺激性气味强烈、选矿废水中黄原酸根离子超标。为解决黄药使用的环保问题, 针对该铜矿, 采用新型环保型捕收剂CYL-5进行浮选试验研究, 经一次粗选三次精选一次扫选的闭路浮选流程, 取得铜精矿Cu品位为25.13%、回收率为93.30%的浮选指标。与丁基黄药浮选指标相比, 铜精矿Cu品位提高2.06百分点, 铜回收率提高0.50百分点, 可达到优于丁基黄药浮选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内蒙古某含银铜矿石,由于其铜氧化率达20.16%,采用常规浮选工艺回收率较低。针对这种情况,采用优先浮选硫化铜后浮选氧化铜的原则流程,以丁基黄药与Z200质量比为3 GA6FA 1的组合捕收剂为硫化铜的捕收剂,以Na2S为氧化铜调整剂,采用丁基黄药与羟肟酸钠混合捕收剂为氧化铜捕收剂。在磨矿细度为-0.074 mm占80%的条件下进行闭路试验,硫化铜经1次粗选和2次扫选,氧化铜经1次粗选1次扫选,所获得的硫化铜和氧化铜粗精矿混合产物经过4次精选,最终可获得铜品位为19.18%、银品位为2 308 g/t,铜回收率为80.90%、银回收率为81.03%的铜精矿产品。   相似文献   

19.
铁氧体法处理含铜、锌、镉重金属废水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用铁氧体法处理同时含铜、锌、镉废水,对铁氧体法处理含铜、锌、镉废水工艺中的主要技术参数进行探讨,研究pH值、温度、Fe3+和Fe2+投加量及添加剂对处理效果的影响。实验表明:当温度为70℃、Fe3+/Fe2+为1.5(mg/mg)、Fe2+/Mn2+投加量为11(mg/mg)、pH值为9,添加剂为1.2 mg/L时,对含铜、锌、镉废水处理效果比较好,并达到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20.
在湿式磨矿条件下分别以钢球和陶瓷球作为磨矿介质,以丁基黄药为捕收剂,研究闪锌矿在不同磨矿体系下的可浮性差异。结果表明,在相同药剂条件下,相比钢球介质湿磨环境,以陶瓷介质湿磨后闪锌矿可浮性较高;不同磨矿介质对闪锌矿的最佳浮选pH值几乎没有影响,最佳浮选pH值均保持在4~6之间;硫酸锌对闪锌矿的抑制作用受磨矿介质影响较小。借助扫描电镜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检测考察磨矿介质对闪锌矿浮选行为的影响机理,陶瓷介质湿磨后闪锌矿表面较为平整,表面覆盖的金属氧化物较少;钢球介质湿磨后闪锌矿表面腐蚀较为严重,表面覆盖有大量白色絮状氧化物,降低了闪锌矿的可浮性;在钢球介质湿磨体系中,由于钢球介质的磨损脱落导致矿浆中存在大量的Fe3+;随着磨矿时间的延长,Fe3+及Zn2+不断与矿浆中OH-结合生成金属氧化物覆盖在矿物表面,导致矿浆中金属离子含量不断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