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降解秸秆的纤维素酶产生菌的筛选及产酶条件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土壤、霉变的农产品和实验室保存的真菌中筛选到15株产纤维素酶的菌株,其中绿色木霉T206产酶能力最强。利用液体发酵,研究了碳源、氮源、接种量、起始pH值、培养时间等对菌株产酶的影响,以及该菌株所产纤维素酶的种类。在最适条件下菌株培养96h后,羧甲基纤维素酶活(CMCA)最高达到7654.33U,是优化前酶活的1.7倍,滤纸酶活(FPA)达到1675.12U。  相似文献   

2.
目的从湘莲中分离产耐酸性α-淀粉酶菌株,并对其进行鉴定。方法采用淀粉富集培养基分离湘莲中产α-淀粉酶菌株,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分析及16S rDNA序列分析进行鉴定;在不同pH(3.20、3.38、3.56、3.85、4.15和4.45)条件下培养筛选出的菌株,测定酶活力,确定产酶的最适pH;在不同温度(25、30、35和40℃)条件下培养耐酸性α-淀粉酶产生菌,测定酶活力,确定产酶的最适温度;用不同碳源(蔗糖、淀粉和葡萄糖)和不同氮源[牛肉膏、(NH4)2SO4、柠檬酸氢二铵、柠檬酸三铵和蛋白胨]培养耐酸性α-淀粉酶产生菌,测定酶活力,确定产酶的最适碳源和氮源。结果从湘莲样品中筛选出2株酶活力较高的菌株,酶活力分别为376.21和395.62 U/ml,分别编号为LL5和LL9,2株菌株均为解淀粉芽胞杆菌。菌株LL5产α-淀粉酶的最适pH为3.56,最适温度为34℃,最适碳源为葡萄糖,最适氮源为柠檬酸三铵,为耐酸性α-淀粉酶产生菌。结论成功从湘莲中分离出1株产耐酸性α-淀粉酶菌株LL5。  相似文献   

3.
为了降低里氏木霉生产纤维素酶的成本,研究了小麦秸秆经白腐菌和酸处理后主要成分如纤维素、木聚糖、木质素含量的变化,采用正交实验考察了里氏木霉菌发酵小麦秆生产纤维素酶的最佳条件,研究得到的最佳条件为:小麦秆∶麸皮=2∶3,培养温度30℃,起始pH 5.0,发酵时间48 h。通过对正交实验条件的优化,发酵液滤纸酶活(FPA)为6.11 IU.mL-1,羧甲基纤维素酶活(CMCase)为29.11 IU.mL-1,纤维二糖酶活(CBA)为16.11 IU.mL-1。和原工艺相比FPA、CMCase和CBA分别提高了30.78%、26.82%和37.11%。  相似文献   

4.
从青储饲料中分离得到一株产纤维素酶能力较强的丝状真菌,经形态学和26SrDNA D1/D2区序列比对分析,确认该菌株属粗糙脉孢菌(Neurospora crassa)。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探讨了碳源、氮源、无机盐、料水比、培养温度、培养时间对菌株固态发酵产纤维素酶的影响。确定最适产酶工艺为:碳源麸皮与稻草秆的质量比6∶4、氮源3%(NH4)2SO4、料水比1∶1.5(g∶mL)、培养温度30℃、培养时间60h,无机盐KH_2PO_4和MgSO_4对产酶影响不显著,在最适产酶工艺下,固态发酵产纤维素酶酶活达到251.27U·g-1以上。  相似文献   

5.
在常规筛选方法的基础上,利用在富集培养基中加入10 g/L NMMO,从土壤中筛选获得一株耐NMMO的高活性纤维素酶菌株Galactomyces sp. CCZU11-1。经研究,最适产酶培养条件为:碳源为甘蔗渣(5 g/L),氮源为(NH4)2SO4(5 g/L),表面活性剂为Tween-80(8 g/L),培养温度为30 ℃,初始培养pH值为5.5。在此条件下菌株培养7天后,FPA及CMCase分别为13.5 IU/mL和24.6 IU/mL。在培养体系和反应体系中分别加入200 g/L NMMO,Galactomyces sp. CCZU11-1纤维素酶仍具有良好的活性,表明其具有较高的耐NMMO性能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从蘑菇培养基质中筛选到一株纤维素酶高产菌株,将其命名为SAISA10,经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确认该菌为真菌Hypocreales sp.。发酵产酶条件分析结果表明,该菌株最佳发酵条件为:发酵时间3d、发酵温度40℃、pH值4.0、m(羧甲基纤维素钠)∶m(麸皮)=1∶1(g∶g)、(NH4)2SO4含量0.8g·(100mL)-1。酶学性质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所产纤维素酶的最适酶解条件为:温度45~55℃、pH值4.0;最佳稳定条件为:温度40℃、pH值4.5。菌株SAISA10是一株高产纤维素酶的真菌,在高温和低pH值下仍有高活性和稳定性,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7.
一株纤维素降解细菌的筛选、鉴定及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为唯一碳源,首次从被微生物蚕食的柠檬叶样品上,筛选得到一株对木质纤维素具有明显降解效果的细菌,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鉴定其为枯草芽孢杆菌,命名为L13;并研究了温度和pH值对菌株产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H值为5.0、50℃的最佳产酶条件下,CMCase酶活最高达到5.21 U.mL-1。对扩大纤维素降解微生物的筛选和应用范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里氏木霉LW1所产纤维素酶的主要酶学性质。结果表明,该纤维素酶的最适温度为50℃,最适pH值为4.8;在30~50℃,pH 4.0~6.0范围内有较高的稳定性;90℃处理15 min,酶粉的CMC酶活和FPA酶活保存率分别为38.66%和52.68%;Ca2+、K+、Na+、Mg2+离子对酶活有激活作用,Mn2+、Zn2+、Cu2+离子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利用刚果红染色法筛选产纤维素酶菌株,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和形态学观察作为鉴定手段,通过滤纸条崩解实验测定实际降解能力。以葡聚糖内切酶活(CMCase)和滤纸酶活(FPase)为指标,进行单因素和响应面试验优化。结果表明,获得一株产纤维素酶细菌(Xh-12),鉴定为不动杆菌属,发酵培养7d后对滤纸条的减重率可达54.4%。在接种量1.5%、温度39℃、pH=6.7的最优培养条件下,CMCase活力为1.05 U/mL,FPase活力为0.76 U/mL,具有较高酶活力。  相似文献   

10.
β-葡萄糖苷酶产生菌产酶条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研究了β-葡萄糖苷酶产生菌黑曲霉3.350菌株(Aspregillusniger3.350)的产酶温度、pH值、碳源等条件及其它影响产酶的有关因子,确定了黑曲霉3.350菌株产酶的最适温度为25~30℃,pH=7.0~8.0,并发现在本实验条件下Cu2+、Mg2+对酶活力提高有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以青霉纤维素酶酶解芦竹,探讨了酶解温度、酶解时间、pH值和酶载量对芦竹酶解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青霉纤维素酶酶解芦竹的最适条件为:酶解时间72h、酶解温度45℃、pH值4.8、酶载量30FPU.g-1 DM,在此条件下,葡萄糖产率为(61.75±1.22)%、木糖产率为(40.07±6.88)%;通过添加商业酶调配酶系中不同酶活比例,可进一步提高还原糖产率,当增加β-葡萄糖苷酶至40CBU.g-1 DM时,葡萄糖产率达68.96%、木糖产率达98.16%。  相似文献   

12.
外切-β-葡聚糖酶是纤维素酶的重要组分之一,提高该组分的活力是增强纤维素酶协同降解性能、降低纤维素水解成本的关键。分别采用微晶纤维素琼脂平板法和滤纸崩解法,对已有的基因重组转化子进行筛选试验,获得了6个优良转化子,其滤纸崩解速率和微晶纤维素琼脂平板上的生长速率都较大。进一步在摇瓶条件下进行复筛试验,获得了外切-β-葡聚糖酶(C1)高产转化子Trichoderma reesei ZU-101,液体培养48 h,其C1酶活力可达18.24 U·ml-1,是出发菌株的2.16倍;分析结果表明:重组转化子的纤维素酶体系中内切-β-葡聚糖酶和纤维二糖酶的活力与出发菌株相比变化不大,但由于外切-β-葡聚糖酶活力得到了大幅度提高,纤维素酶的总活力(滤纸酶活力FPA)也提高了61.9%。采用纤维素酶对碱预处理玉米秸秆进行酶解试验,当酶用量为20 FPIU·(g底物)-1,水解48 h,重组转化子T.reesei ZU-101纤维素酶的酶解得率高达94.4%。本文的研究结果在可再生纤维素资源的生物转化与利用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中性内切-β-葡聚糖酶在纺织、食品和造纸等领域中应用广泛。研究采用一株重组里氏木霉(Trichoderma reesei)生产中性内切-β-葡聚糖酶,发酵液经SDS-PAGE检测,显示了来自特异腐质霉(Humicola insolens)内切-β-葡聚糖酶的蛋白条带(约52 kDa)。对重组里氏木霉的发酵性能进行了研究,表明碳源对内切-β-葡聚糖酶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当采用乳糖与微晶纤维素的复合碳源时,酶活力和产率都可明显提高。利用玉米浆粉作为氮源,其适宜浓度为12 g·L-1。培养基初始pH值对发酵酶活力及产率有一定影响,适宜的初始pH值为5.0。在2 m3的发酵罐进行产酶试验,发酵96 h酶活可高达8012 U·mL-1。酶学性质研究表明:该酶在50℃以下稳定,在45~55℃有明显的催化作用,其最适催化温度为50℃。在pH 5.0~7.0稳定性较好,并且有明显的催化作用,其最适催化pH值为6.0。生物整理实验结果显示重组里氏木霉所产酶液用于牛仔布水洗时反染较少,水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4.
对一株中度嗜盐菌HS1产纤维素酶的活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结果表明,菌株HS1产纤维素酶的最佳发酵氮源为1.5%NaNO3,优化的发酵条件为:液体种子接种量6%、培养温度35℃、初始pH值6.5、培养时间4 d.  相似文献   

15.
对从牛粪中分离出来的高温单孢菌(Thermomonospora sp.)SQ3菌株的生物学特征进行了研究,包括菌种生化鉴定培养和产纤维素酶及其培养条件等的研究。降解纤维素结果显示SQ3在纤维素刚果红培养基上4天可见明显的分解纤维素透明圈。产酶条件研究显示:SQ3在发酵时间5天,发酵温度55℃,pH7.0~8.0,尿素氮源,玉米秸秆碳源的条件下产CMC酶性能最佳,在发酵8天时,产FPA酶达到最高峰值。  相似文献   

16.
选用响应面法和变温培养相结合的方法,优化了一种海洋黑曲霉生产耐盐性纤维素酶的液体发酵条件。首先通过单因素实验初步确定碳源、氮源、温度、表面活性剂、接种量、装液量以及初始pH;随后选择Plackett-Burman(PB)设计挑选出影响滤纸酶活(FPA)的主要成分:麸皮和吐温-80(Tween-80);再通过爬坡实验,使麸皮和吐温-80浓度接近最大酶活区域;接着选择响应面分析快速有效地求得该菌株产耐盐性纤维素酶的最佳培养基配方;最后进行了变温培养实验确定适宜的稳定期培养温度。得到的优化发酵条件为:麸皮5.53%(w),玉米浆0.5%(w),磷酸二氢钾0.2%(w),Tween-80 0.197%(w),初始pH 5.0,接种量8%(mol),装液量40 m L,180 r/min,37℃培养2 d后继续28℃培养2 d。优化后的滤纸酶活为0.566 U/m L,与未优化时的酶活(0.283 U/m L)相比增加了94.5%。  相似文献   

17.
利用平板分离法,从土壤中分离出一株能产几丁质酶的细菌,经初步鉴定为短芽孢杆菌属(Brevibacillusshida.Agri)。研究了菌种在不同温度、pH值、氮源、碳源下的产酶情况并进行了产酶条件优化。结果表明,此细菌的最适产酶条件是:30℃、pH值7.0、蛋白胨10g.L-1、细粉几丁质10g.L-1。优化条件下的几丁质酶活力达1.25U.mL-1。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液体摇瓶发酵,采用DNS法测定酶活性,研究不同条件对果胶酶活性的影响以及果胶酶的酶学特性。结果表明对于HS021号菌,适宜的发酵条件为初始发酵液pH 6.0,菌龄和发酵时间24 h,加入0.05%Na~+,果胶酶活性可达17.67 U/mL,最适温度为50℃,最适pH 5.0。对于HS047号菌,适宜的发酵条件为初始发酵液pH 6.0,菌龄和发酵时间24 h,果胶酶活性可达15.66 U/mL,最适温度为45℃,最适pH 5.0。对于HS053号菌,适宜的发酵条件为初始发酵液pH 6.0,菌龄24h,发酵时间48h,加入0.05%的Na~+,果胶酶活性可达11.32 U/mL,最适温度为55℃,最适p H5.0。对于HS053号菌木粉发酵液可以替代果胶底物发酵液。紫外诱导后,酶活均下降。  相似文献   

19.
植物纤维是自然界最丰富的资源,筛选高产纤维素酶菌株,降低纤维素酶的生产成本,让植物纤维变废为宝一直是研究热点。从腐烂植物叶片中分离到一株高产纤维酶菌株CXYJ-1。对CXYJ-1菌株进行发酵培养条件的研究,结果表明,以豆饼粉为碳源,(NH_4)_2SO_4为氮源,培养温度为35~37℃,初始pH=5,培养96 h,产酶活力最高,CMC酶活为4.8 U/mL,FP酶活为4.5 IU/mL。  相似文献   

20.
对菌种Trametes versicolor SYBC-L3发酵产漆酶的碳氮源进行了优化,研究了菌株L3漆酶的性质及其在毛纺废水脱色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其最佳发酵碳氮源为:麦芽糖12g/L、豆粕4g/L,优化后的漆酶的酶活在第8天可高达48400U/L;酶最适反应温度为50℃,在70℃以下保温1h,仍然有70%的剩余活力,其最适pH为3.5,在pH4~8下保温24h,仍然有70%以上的活力。用L3漆酶处理毛纺废水,20min脱色率达到70%,有较好的脱色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