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制药行业因在提取等过程中使用有机溶剂排放大量挥发性有机物(VOCs)而备受关注.本研究在山东省选择化学合成、生物发酵、中药共三家制药企业开展了107种VOCs组分的监测和分析,并建立制药企业的VOCs源成分谱.研究结果表明:化学合成类和生物发酵类制药企业排放总质量浓度均超过20 mg/m3,中药制药企业的样品的平均质量浓度相对较小,为902.66 μg/m3.本研究所分析的107种组分中,以含氧挥发性有机物(OVOCs)为主,三家企业均超过75%,其中,化学合成制药类卤代烃物种的占比较高.企业类型、生产环节、收集排放措施等是影响VOCs成分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了解涂装行业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排放特征是制定山东地区臭氧(O3)和PM2.5防控策略的重要环节.本研究在山东地区测定了两家典型食品金属包装企业喷涂过程中VOCs的排放组成,企业产品以饮料罐和罐头为主.结果表明:两家企业排放的总VOCs质量浓度水平相当,质量浓度变化范围在50~1 500 μg/m3;但两家企业喷涂过程中VOCs的排放组成具有一定的差异,以生产铝罐和马口铁罐为主的企业中的含氧挥发性有机物(OVOCs)含量最多,占比89.71%(质量分数,下同);而生产铝罐的企业芳香烃(56.15%)是首要的排放种类,其次是OVOCs (32.32%).通过分析两家企业内外喷涂工艺的VOCs源成分谱,发现同一企业不同工艺之间有一定差异,多种罐生产企业的内、外喷涂中乙醇占比最高,分别为94.28%、84.46%;单铝罐生产企业的内喷涂2-丁酮(24.33%)是重要组分,外喷涂中甲苯(36.40%)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3.
挥发性有机物(VOCs)是臭氧和大气颗粒物的重要前体物,本研究利用在线气相色谱-质谱仪(Online-GC-MS)于2018年5—6月对江苏省泰州市大气中98种VOCs进行监测,依据监测结果对泰州市大气VOCs的组成特征、日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对醛酮类VOCs数据进行参数化拟合探究其一次二次贡献,并采用正矩阵因子分解模型(PMF)对VOCs数据进行来源分析,用最大增量反应活性(MIR)计算臭氧生成潜势(OFP).研究结果表明:泰州市大气VOCs中烷烃占比最高,其次为醛酮;烷烃、烯烃、卤代烃和芳香烃浓度日变化趋势明显,特征相近;参数化方法表明醛类物质主要来自于二次生成,而酮类物质主要来自一次排放;PMF模型结果表明泰州市VOCs的主要贡献源分别为机动车排放、油气溶剂挥发、生物质燃烧、其他工业和天然源;OFP的主要贡献物种为烯烃类,占比34.18%.研究结果表明,控制工业排放和溶剂使用是泰州市大气污染物控制的重点.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武汉市臭氧污染日益严峻,成为影响空气质量达标的瓶颈,弄清臭氧及其前体物非线性关系是臭氧防控的关键和基础.本研究基于武汉中心城区2018年4—9月臭氧及其前体物在线观测数据,分析出武汉市臭氧浓度受前体物和气象条件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呈较为明显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特征.观测期间武汉市大气挥发性有机物(VOCs)平均体积分数为32.5×10-9,烷烃是武汉市VOCs的主要组分,其次是含氧VOCs (OVOCs)和卤代烃.利用基于观测的模型定量分析臭氧与前体物之间的关系,发现削减VOCs会引起臭氧生成潜势的显著下降,而削减氮氧化物则会使臭氧生成潜势升高,说明武汉市臭氧生成处于VOCs控制区.在人为源VOCs中,间/对二甲苯和邻二甲苯的相对增量反应活性(RIR)最高,是影响臭氧生成的关键组分.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近地面臭氧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影响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瓶颈.本研究基于2017年8—9月在湖州市城区开展的为期1个月的臭氧及其前体物挥发性有机物(VOCs)和氮氧化物(NOx)在线观测数据,分析了臭氧及其前体物污染特征,利用正矩阵因子分析(PMF)解析了VOCs来源,并采用基于观测的模型(OBM)对臭氧生成机制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观测期间湖州市VOCs平均体积分数为(24.78±9.10)×10-9,其中占比最高的组成为烷烃、含氧VOCs (OVOCs)和卤代烃;2)在臭氧非超标时段,湖州市臭氧生成处于VOCs控制区,而在臭氧重污染期间湖州市处于以VOCs控制为主的过渡区;3)在臭氧超标时段,对臭氧生成潜势(OFP)贡献最大的是芳香烃(39.6%),其次是烯烃(21.5%)和OVOCs (19.4%),排名前三的关键组分为甲苯、乙烯和间/对二甲苯;4)源解析结果显示观测期间湖州市VOCs的主要来源是溶剂使用(27.0%)、交通排放(22.7%)、背景+传输(19.3%)、工业排放(16.9%)、汽油挥发(7.7%)和植物排放(6.4%),重污染过程期间对OFP贡献最大的两类源是交通排放源和溶剂使用源,贡献百分比分别为35.1%和30.5%.因此,对交通排放和溶剂使用方面进行控制管理对湖州市大气臭氧污染防控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于2016年7月—2017年6月在武汉市典型居民区对大气中101种挥发性有机物(VOCs)进行了监测,以便研究武汉市典型居民区周边VOCs的组成特征和变化规律,并探讨了其主要来源.结果表明,武汉市空气中VOCs的体积分数为(46. 24±24. 57)×10~(-9),表现为烷烃含氧有机物烯烃卤代烃芳香烃.受交通排放影响烷烃的比例上午高于下午,1月机动车尾气为武汉市主要的VOCs排放源,夏季含氧类化合物浓度高于冬季,可能更多地受本地喷涂等溶剂使用行业和光化学反应生成的影响,5—9月表现出明显的生物源排放特征.利用正交矩阵因子分析(PMF)得到武汉市居民区大气VOCs主要有6个来源,分别为燃烧源、机动车尾气、工业排放、溶剂使用、汽油挥发和植物排放.其中,燃烧源、机动车尾气贡献比例最高,是该区域VOCs控制的重要排放源.  相似文献   

7.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仪/火焰离子检测器(Online-GC-MS/FID)对2017年冬季山东德州大气中99种挥发性有机物(VOCs)进行连续测量,研究了VOCs浓度和组分特征、日变化趋势、来源及其对臭氧(O3)、二次有机气溶胶(SOA)生成的贡献.结果表明,德州大气VOCs平均体积分数为(47.74±33.11)×10-9,烷烃占比最大,为40.66%.总VOCs及其组分表现出早晚体积分数高、中午体积分数低的日变化规律.德州大气中丙烷、丙烯、苯及甲苯和二氯甲烷分别受到液化石油气挥发、生物质燃烧、机动车排放和溶剂使用等人为源的影响.反向轨迹模型分析发现,北方内陆气团对德州VOCs体积分数具有一定贡献.烷烃、烯烃、芳香烃的臭氧生成潜势分别为(34.87±33.60)、(120.48±118.76)和(59.77±94.14)μg/m3,乙烯、丙烯、甲苯和间/对二甲苯的贡献较大.芳香烃氧化主导了SOA生成,其贡献率为93.7%,甲苯、间/对二甲苯、苯对SOA生成的贡献最大.为解决大气复合污染问题、实现臭氧和PM2.5协同控制,德州应重点控制甲苯、间/对二甲苯等芳香烃的排放.  相似文献   

8.
环境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监测技术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空气中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目前对它的监测技术的研究越来越多。对空气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监测技术进行了综述,重点介绍了三种采样方式,溶剂解吸法、低温预浓缩-热解吸法、固相微萃取等前处理方法和气相色谱-质谱法、质子转移反应质谱、调谐二极管激光吸收光谱、飞行时间质谱等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9.
土壤挥发性有机物分析方法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土壤挥发性有机物(VOCs)环境监测分析方法及其控制要点,综述了土壤中VOCs的监测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对土壤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监测分析和污染控制有一定指导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表明:根据土壤挥发性有机物易挥发、易损失的特性,土壤VOCs样品的采样、运输保存及样品前处理均应受到严格控制,避免VOCs组分的挥发损失,造成分析结果的偏差.采样时应获取连续土壤心样,并使样品不被交叉污染,土样尽量不受扰动;样品应低温保存运输,并在保存时间内尽快进行前处理及分析测试;样品的前处理方法有常规溶剂萃取、吹扫捕集、静态顶空、固相微萃取等,其中常规溶剂萃取法造成组分损失最少的为常温振荡法,吹扫捕集法和静态顶空法近年来研究与应用均较为广泛,固相微萃取法处理土壤VOCs样品以进行分析的方法有待进一步研究;样品的分析测定常采用气相色谱(GC)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可直接进样(萃取法),也可利用吹扫捕集或静态顶空等方法自动进样.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我国中部地区VOCs污染特征及对臭氧(O3)生成的影响,于2021年5—10月在湖南省长沙市主城区开展了VOCs在线监测,共计监测116种组分.测量结果显示:观测期间总VOCs平均体积分数为(23.09±9.97)×10-9,VOCs月均浓度呈"U"型变化,7月最低,10月最高,而VOCs日变化呈典型双峰型,受人为源活动影响显著;长沙市VOCs化学组成以含氧挥发性有机物(OVOCs)为主,其次是烷烃和卤代烃,而对臭氧生成潜势(OFP)有较大贡献的主要是OVOCs和芳香烃,二者合计占比达到68.3%,其中丙醛、乙醛、间/对-二甲苯、乙烯和甲苯是关键活性物种.OBM(基于观测的模型)模拟结果显示:长沙市5月、8月和9月臭氧生成属于协同控制区,6—7月属于VOCs控制区,而10月处于NOx控制区.人为源VOCs中削减高碳醛类、烯烃类、烷烃类对臭氧防控最为有效.  相似文献   

11.
炼油厂分季节VOCs组成及其臭氧生成潜势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解石化炼油厂地区的VOCs化学物种的浓度特征,在炼油厂厂界开展了为期5个月的VOCs样品采集分析工作,获得了不同季节炼油厂厂界VOCs化学组分的体积分数.研究发现:在检出的50余种VOCs中,C3~C8化合物占总体积分数的80%以上,其中烷烃贡献在50%以上.此外,研究利用最大增量反应活性法对石化炼油厂排放的VOCs臭氧生成敏感性特征进行了量化分析,计算获得各VOCs物种的臭氧生成潜势,结果表明:虽然炼油厂厂界的烷烃体积分数比烯烃高,但炼油厂厂界大气臭氧生成潜势最大是烯烃,其对炼油厂厂界臭氧的生成贡献在53%以上.  相似文献   

12.
室内材料中释放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是造成室内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文章采用常用室内装饰材料-细木工板,模拟室内装修中进行油漆常规涂刷,对经油漆板材释放出的甲醛、氨、苯、甲苯、二甲苯进行了连续研究和测定.结果表明,木制板材在油漆施工大约七天之后,释放的污染物浓度下降且趋于稳定,油漆等涂料对板材中有毒有害污染物向外释放有一定的抑制和封闭作用.  相似文献   

13.
采用在线气相色谱仪,2013年在杭州市主城区对56种挥发性有机物(VOCs)开展1年的连续观测. 研究VOCs组成、季节变化特征和日变化规律,总VOCs年均体积分数为42.1×10?9,其中烷烃占54.0%,烯烃占23.4%,芳香烃占14.4%,炔烃占8.2%. 日变化规律表现为夜晚体积分数高于白天,在14:00达到全天最低值. 分析VOCs特征物种发现,机动车尾气可能是主城区VOCs的主要来源. 丙烯等效体积分数和臭氧生成潜势(OFP)均表明,VOCs反应活性较大的是烯烃,对OH活性和OFP的贡献率均超过60%,其次芳香烃和烷烃. 分析气象要素与VOCs体积分数关系发现,在11~40 °C下VOCs体积分数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与湿度有明显的正相关. 光照对VOCs体积分数的影响较大,降水对VOCs的冲刷不明显. 杭州全年以东风、北风为主导风向,但不同风向下的VOCs体积分数分布规律不明显. 不论是主导还是非主导风向,VOCs体积分数始终随着风速的增大而减小,对于不同季节,风速影响幅度依次是秋季>冬季>春季>夏季.  相似文献   

14.
选取上海市某小区为研究区域, 采集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点干湿垃圾桶中气体样品, 检测其中的VOCs 组成和浓度, 同时从反应活性角度估算其臭氧生成潜力(ozone formation potential, OFP) 和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潜势(secondary organic aerosol formation potential, SOAFP)。研究结果表明, 不同季节湿垃圾桶中检测到的VOCs 浓度(58.30~3 322μg/m3) 均高于干垃圾桶(21.70~1 671μg/m3)。其中, 夏季检测到的VOCs 浓度均比其他3 个季节高出12 个数量级。干湿垃圾中均以含氧化合物和卤代化合物为主。OFP 和SOAFP 均具有明显季节变化特征, 干湿垃圾桶均在夏季OFP 较大, 其中夏季乙醇是促进臭氧生成的优势物质, 其他季节为苯乙烯、丙烯、间/对二甲苯和甲苯; 干垃圾桶在夏季SOAFP 最大, 湿垃圾桶在冬季SOAFP 最大, 且以甲苯、苯乙烯、间/对二甲苯和苯为主的芳香化合物是SOAFP 的主要物种。  相似文献   

15.
室内材料中释放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是造成室内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采用常用室内装饰材料一细木工板,模拟室内板材使用,对未经处理、经简单涂覆处理和多层涂覆处理的板材挥发出的甲醛、氨、苯、甲苯、二甲苯进行了研究和测定.结果表明,经覆盖处理后,木制板材表面暴露面积减少,使甲醛、苯系物在空气中平衡浓度降低,低于一定标准.说明干燥后的油漆等涂料对板材中有毒有害污染物向外释放有一定的抑制和封闭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以三种常用的油漆涂料为代表,对涂料释放VOCs进行了试验研究。三种油漆涂料释放VOCs的试验结果:共检测出35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有酸、醛、醇、芳香烃、烷烃等九大类型,其中24种对人体健康有不良影响。说明:油漆涂料中含有对人体健康有害的化合物,是室内环境的一个重要污染源。  相似文献   

17.
超稠油水膜面减阻输送技术是能源领域的一项节能技术。OFP黏弹性液体在超稠油水膜输送过程 中起支撑作用,即产生法向应力使水膜能够稳定地存在于管道中从而不产生偏心现象。通过实验深入了解黏弹性 液体的法向应力差的变化,研究了OFP黏弹性液体的剪切频率对水膜输送的影响。随着油品剪切速率的减小,溶液 的溶解度、黏度、法向应力差均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8.
The results of measurements conducted to determine the number and mass concentration of particles emitted from the liquefied natural gas (LNG) fueled spark ignition engines are presented.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s were measured at different speeds,different loads and ESC cycles. The nanoparticles with diameter smaller than 39 nm,measured by the electrical low-pressure impactor (ELPI),are dominant in number concentration that is nearly 92.7% of the total number of the emitted particles at the peak point. As for the mass of emission particle,it is shown that the mass of the particles greater than 1.2 μm is more than 65% that of the emitted particl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