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按GB 50023-2009《建筑抗震鉴定标准》对建设于不同年代的建筑抗震鉴定,应根据不同的后续使用年限采用相应的抗震鉴定方法,鉴定结果不应低于其建设时适用的GB 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要求。但随着国家GB 18306-2015《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颁布实施,部分地区的地震动参数出现明显的变化,对建筑抗震鉴定产生较明显的影响。以20世纪90年代北京地区某高层建筑抗震鉴定为例,对比分析不同地震动参数对结构及构件地震内力的差别,并分析其在抗震承载力验算时对构件截面配筋的影响。提出对此类建筑进行抗震鉴定时,在相应的保证概率下可对现行规范中的地震动参数按后续使用年限进行有依据的调整。  相似文献   

2.
运营管理     
正一、概述《既有建筑绿色改造评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GB/T51141-2015于2015年12月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式发布,并于2016年8月起正式实施。该标准以既有建筑为对象,针对其改造过程及效果进行绿色性能评价,填补了既有建筑改造领域绿色评价的空白,是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标准的实施对于既有建筑实施绿色化改造起到引导作用,对于推动  相似文献   

3.
建筑抗震鉴定和加固设计的软件实现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新版《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2009、《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JGJ116-2009,在PKPM结构设计软件基础上,通过补充输入鉴定加固相关信息,如后续使用年限、构件实测强度、加固方案等,说明对现有建筑鉴定加固设计的软件实现方法。软件不仅能对现有建筑做第二级鉴定,同时也可对其进行抗震承载力验算,并将计算结果以多种方式(图形、文本、计算书)输出。  相似文献   

4.
《建筑创作》2009,(7):15-15
《北京市建筑抗震鉴定及加固技术规程》(简称《规程》)日前编制完成,并通过了专家审查。“北京的抗震设防工作经历了3个历史阶段。抗震设防标准逐年提高.导致北京市既有建筑的抗震设防能力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具体工程为例,介绍单层厂房排架柱承载力鉴定方法。针对A类建筑,通过修改地震分组实现对特征周期的调整;同时结合抗震鉴定承载力调整系数,采用等强代换法对混凝土排架柱配筋进行验算和分析。为同类结构的承载力鉴定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相似文献   

6.
施工管理     
《既有建筑绿色改造评价标准》GB/T 51141-2015(以下简称"《标准》")将改造施工部分纳入评价体系中,并充分考虑既有建筑改造施工的特点,从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及施工管理等方面规定了应执行的控制项和参与评分的项目。同时,根据评分项对绿色施工的重要性确定了其不同的分值,体现了既有建筑改造施工中应贯彻绿色施工的理念。  相似文献   

7.
以国家标准GB/T 18250-2015《建筑幕墙层间位移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1])(以下简称"国标")与美国建筑制造商协会 AAMA 501.4-00《用于评估幕墙和橱窗系统因遭受地震和狂风袭击所导致层间位移的建议性静力测试方法》~([2])(以下简称"美标")关于层间变形性能检测进行对比分析,为建筑幕墙检测对接国外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自2008年汶川地震以来,中小学校舍安全问题得到国家及各级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各地开展了多轮中小学校舍抗震鉴定。本文在梳理抗震鉴定依据标准规范及其演变基础上,以2018年苏州某县级市中小学校舍抗震鉴定的实例,对以往校舍建筑主要抗震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对类似项目检测鉴定工作提出建议。并针对涉及抗震鉴定的新标准GB 55021-2021《既有建筑鉴定与加固通用规范》中的规定,对合同评审阶段鉴定依据(抗震设防类别、烈度、后续使用年限)的确认提出了建议,方便类似工程实践。  相似文献   

9.
现行抗震鉴定标准引入了后续使用年限的概念,但并未对不同后续使用年限的可变荷载取值进行调整。按照等超越概率原则确定既有建筑的后续使用基准期,导出抗震鉴定时后续使用基准期内工程常用可变荷载的统计参数表达式,并计算出既有建筑不同后续使用年限的可变荷载取值相对于现行荷载标准的修正系数;通过工程实例,对荷载按照现行荷载标准取值及根据后续使用基准期取值的鉴定结果进行对比,验证抗震鉴定时可变荷载调整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0.
在既有建筑结构鉴定中直接采用设计公式简单通用,但基于可靠指标调整分项系数的鉴定方法更为合理,既能充分利用既有建筑的实际现状,又能避免潜在的不定性风险。为此,基于可靠指标对构件承载力分项系数分解算法进行比较,阐述抗力分项系数、材料强度分项系数的调整方法,并通过工程算例验证其用于既有建筑结构鉴定的可行性。通过研究比较可知:直接分解法简单明了,当构件承载力变异系数在0.11~0.15,可靠指标在3.5~5之间取值时,直接分解法和间接分解法等效;对于既有建筑结构,按调整抗力分项系数、材料强度分项系数的方法进行鉴定具有可行性,尤其是采用调整材料强度分项系数的鉴定方法,在检测批合理划分、检测数据可靠的情况下,既可以充分利用既有建筑的实测材料强度或材料强度分项系数的可靠指标裕度,又能满足标准规定的目标可靠指标要求。  相似文献   

11.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加固方法综述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我国在50年代建成了一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至今已有近50年的历史,接近设计的基准期,并且原结构设计中多数未考虑抗震设防,需进行结构的鉴定和加固,本文结合若干工程实例,对结构抗震鉴定、抗震性能评价、加固方法几个方面作了介绍,供类似工程借鉴。  相似文献   

12.
林功丁 《福建建筑》2011,(10):55-58
房屋建筑采用隔震技术,可以显著降低建筑物的水平地震反应,实现更高的抗震目标。本文从工程设计的角度出发,结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关于隔震设计的相关条款,对隔震建筑的减震原理、隔震技术应用范围、隔震设计基本要求、水平向减震系数和分部设计法等内容进行较为系统的论述,以期为设计人员把握隔震建筑设计脉络、掌握隔震设计方法提供帮...  相似文献   

13.
《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修订介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汶川地震后,《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及时进行了修订,并于2009年7月1日正式实施。本文对新版鉴定标准的主要修订内容进行了介绍,包括现有建筑抗震设防水准的规定,现有建筑后续使用年限的概念及确定方法,不同后续使用年限建筑的抗震鉴定方法,以及重点设防类建筑的抗震鉴定要求等。  相似文献   

14.
“带形窗”能否用于地震区多层砖房建筑一直是建筑师关注的问题,由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为防止局部震害,对多层砖房建筑窗间墙等局部尺寸提出了限值,因而,影响了“带形窗”立面形式在地震区多层砖房建筑中的应用。考虑“带形窗”对结构抗侧力刚度的影响,采用细致的抗震强度验算,加强了“带形窗”部分的结构构造措施,探讨了“带形窗”多层砖房建筑的抗震设计特点,首次尝试在低烈度地震区多层砖房建筑中使用“带形窗”的立面设计手法,立面造形美观,为丰富地震区多层砖房的建筑设计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沈懿洁 《山西建筑》2010,36(13):108-109
通过对上海某风电场基桩的设计与计算,指出了风电工程分别采用JGJ94—2008建筑桩基技术规范和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地基基础设计规范》时计算结果偏差较大的原因,对实际工程设计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6.
田化 《福建建筑》2011,(9):34-36
近几年来,各地频发地震甚至超过设防烈度的强烈地震,为此我们付出了沉痛的代价。政府也高度重视这个问题:如何做好城乡抗震防灾建设,把震害带来的各种损失降到最低,2010年5月政府发布了新修订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通过对华侨大学音乐舞蹈学院教学楼的结构设计,探讨了修订后的新规范与旧规范的部分区别...  相似文献   

17.
汶川大地震造成大量房屋建筑破坏倒塌,通过对砌体结构和工业厂房、设备及设施的震害调查与分析,对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的三水准设防和抗震设计基本要求进行探讨,分别对比了在遭遇"小震"、"中震"和"大震"情况下,按一定设防烈度设计的房屋建筑的破坏状态,判别是否达到了设防目标。结果表明,在1990年以后设计建造的房屋建筑,基本都能达到三水准抗震设防目标,严重破坏或倒塌的大多是建造年代较早、设计不满足规范要求或施工质量存在问题的建筑。针对抗震设计规范中有关结构整体性、传力路径、地基基础、抗震缝、疏散通道、设备和设施的抗震设计基本要求,对照实际震害情况,包括过去地震震害情况,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改进意见。对震前经过加固的建筑物在地震中的表现作了介绍,证明了结构抗震加固的效果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8.
地基基础震害及处理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惠珊 《建筑科学》2002,18(1):16-20
是对国家标准GB5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第四章场地、地基与基础中的地基基础抗震的主要修订条文的解说,涉及液化土及软土处理、桩基抗震设计等部分。文中介绍了近年来的地基基础震害及规范修订依据,并介绍了某些编制的背景资料。  相似文献   

19.
从汶川地震灾害看钢结构在地震区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512"汶川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其中,学校和医院等公共建筑的倒塌更是引起了广泛关注。本文概述了这次地震中学校和医院建筑的震害情况,然后介绍了钢结构的抗震性能、历史震害特征以及可用于改进钢结构抗震性能的措施,并对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中关于"大震不倒验算"的条文提出了修改建议。最后,建议应推广钢结构在地震区的应用,尤其是学校和医院等公共建筑应采用钢结构。  相似文献   

20.
结合个人设计实践,对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结构位移的控制和抗结构扭转的方法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