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5 毫秒
1.
中国耕地变化及耕地与水资源的匹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且耕地数量和结构存在不合理分布的问题,为了探究近年来我国耕地分配模式是否与水资源耦合得当,从时空尺度对我国水土资源不匹配程度进行了分析。在时间尺度上,采用基尼系数法进行分析;在空间尺度上,选择在时间尺度上我国水土不匹配等级最高的2016年为研究年份,以MODIS年蒸散和降水量数据分析水土不匹配等级。并依据省级水土不匹配等级将全国省份划分为三种类型,分类型对耕地数量和结构进行优化讨论。结果表明:2009—2016年我国水土不匹配等级均为差(4级),且不匹配程度略有升高。从全国层面看,我国水土不匹配等级为差(4级),且短缺等级(3级)高于富余等级(2级),水土不匹配的主要原因是水资源短缺。从省级层面看,水土不匹配等级最高的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水资源不足导致其水土匹配程度很差(5级)。另有10个省份的水土不匹配等级达到差(4级),除福建省主要因水资源富余导致水土不匹配外,其余省份均因为水资源短缺。研究成果对在水资源约束条件下优化我国耕地数量和结构分配模式、降低水土不匹配程度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西北地区水资源状况及南水北调西线工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北地区地域广阔.涉及新疆、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等七省(自治区),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40%。该地区煤炭、石油、天然气、土地等战略资源储量在全国名列前茅。脆弱的生态系统特别是贫乏的水资源.构成西北地区资源优势发挥和经济社会发展最为重要的约束条件。  相似文献   

3.
河南省水土资源匹配特征及均衡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省作为传统的农业大省,是我国粮食主产区之一,其水资源情势复杂,开展水土资源匹配研究对保障河南省农业粮食生产具有积极的作用。基于区域水资源与耕地资源的匹配组合,计算了2000—2014年全省及地市尺度的水土匹配系数,绘制了水土资源的洛伦茨曲线,并据此计算其基尼系数,以综合反映河南省水土资源匹配的不均衡程度。然后,使用农业用水比例、水土匹配系数和基尼系数对比分析了河南省水土资源及其匹配状况在时间与空间分布的变化规律,研究发现河南省水资源在数量上相对短缺,部分地市水土匹配均衡状况不够理想,但总体比较均衡。最后,对河南省水土资源匹配格局的进一步优化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铿锵足音     
<正>黑河是我国西北地区第二大内陆河,流经甘肃、青海、内蒙古三省(区)。流域内土地资源丰富,但水资源相对贫乏,20世纪60—90年代,随着中游人口增加和人类对绿洲大规模开发,进入下游的水量逐渐减少,额济纳三角洲河道断流加剧、湖泊干涸、地下水位下降、水质矿化度明显升高、天然林草覆盖率大幅度降低,土地荒漠化和沙漠化迅速蔓延,已严重影响到北方广大地区生态环境,对西部大开发  相似文献   

5.
水资源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匹配度计算方法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对水资源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匹配程度进行量化计算,提出了一种基于数列的时间和空间的匹配度计算方法,并应用该方法分别计算了我国不同省级行政区水资源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匹配度以及河南省逐年时间上的匹配度、不同行政分区空间上的匹配度。计算结果表明:水资源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匹配的原因有两种,一是经济社会发展快而水资源相对缺乏,二是经济社会发展缓慢而水资源却比较丰富;该方法能够较好地反映研究区域不同时间和空间的水资源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匹配程度,能够深层次揭示两者不匹配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为科学认知中国水资源空间均衡现状和空间分布特征,在对水资源空间均衡内涵进行解析的基础上,构建了水资源空间均衡评价指标体系,以中国333个地级行政区和4个直辖市为研究对象,对全国各地区水资源空间均衡状态进行了评价和空间关联性分析。结果表明:各省级行政区空间均衡状态存在空间差异大的特点,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不包括港澳台)有17个处于空间不均衡状态,主要分布于东三省、华北平原、河西走廊、华南部分地区和新疆南部;各研究单元空间均衡状态存在一定的聚集性,主要表现为高值聚集和低值聚集两种形态,也散布有小范围的低高聚集、高低聚集形态。  相似文献   

7.
蛤蟆通灌区是八五二农场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我省垦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土资源是保证粮食产量的重要资源,其水土匹配好坏对保证粮食安全有着重要的作用。近年,国家加大"三农"的扶持力度,研究灌区水土资源现状,对于合理开发水资源和土地资源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为分析水资源在空间分布、开发利用及经济效益方面的均衡状态,采用基尼系数与协调发展度的方法,基于水资源负载指数、水土资源匹配系数和用水效益计算水资源空间均衡系数,并对水资源负载指数、水土资源匹配系数和用水效益的均衡性进行计算分析,确定了合理的权重。以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为计算单元计算了2017年全国水资源空间均衡系数,结果表明,各省级行政区水资源压力极不均衡,水土资源匹配差异较大,用水效益与经济社会发展有一定的关系,沿海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用水效益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全国水资源在时空分布、开发利用以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中表现为不均衡状态。  相似文献   

9.
1 背景 从水资源的角度出发文中的西部主要指的是大西北,即青海、甘肃、陕西、宁夏、山西及西藏和内蒙部分地区,土地面积接近全国一半,人口不到1亿,真可谓地广人稀,地大物博。20世纪90年代初全地区国民生产总值仅为全国的7%,工农业总产值不到全国的6%,与东部相比社会经济比较后进。按产值计算,西藏、青海、宁夏三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分别  相似文献   

10.
《人民黄河》2013,(9):15-20
以地级行政区为评价单元,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计算指标权重,对黄河上游地级行政区进行了水资源脆弱性评价。结果表明,黄河上游地区水资源脆弱性呈明显的空间分异,不脆弱地区主要为半湿润区,极脆弱地区主要为半干旱区、干旱区;干旱半干旱的自然气候条件是研究区水资源脆弱性的主要因素,随着水资源脆弱性的提高,反映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供需比迅速成为主导影响因素;水资源脆弱性评价结果相近的地区,影响因素有可能不同。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严格控制水资源开发利用量、积极开发新水源和控制污染排放等适应性对策。  相似文献   

11.
通过构建水资源与社会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计算了黄河流域的水资源与社会经济系统协同度,并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指数都呈显著上升趋势,社会经济增长速度高于水资源发展速度;黄河流域整体处于轻度协同状态,且水资源发展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山东、河南、四川、陕西的协同度较理想,内蒙古、甘肃、青海、宁夏、山西的协同度水平偏低;每10万人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地表水资源量、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以及技术市场成交额对协同发展存在正向影响,城镇化率对协同发展暂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严重缺水地区作为节水工作的重点地区,其范围的确定对落实"将节水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政绩考核"至关重要。在相关研究结果的基础上,采用不同的水资源状况评价方法对我国31个省份的缺水程度进行分析,将天津、河北、山西、北京、山东、宁夏、河南、甘肃、陕西、内蒙古、新疆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划分为严重缺水地区。研究结果可为严重缺水地区将节水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政绩考核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减轻水资源短缺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约束,是实现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有力支撑。尝试将DEA视窗分析方法应用于水资源利用效率研究,结合超效率DEA模型,探究黄河流域九省区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中水资源利用效率时空演变特征,在此基础上,通过Malmquist指数分解效率变动的内在原因,并引用空间匹配度计算方法,研究水资源利用效率与全面小康相对水平匹配程度。研究发现:九省区2012—2018年水资源利用效率总体呈增加趋势,水资源利用水平具有显著空间差异性;九省区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主要得益于技术进步TC,制约水资源利用效率提升的主要因素是综合技术效率EC;水资源利用效率与全面小康相对水平的匹配程度呈现出较强的地区差异,部分省区两者动态协同性较差,其中,宁夏需要同时提升水资源利用水平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陕西需要提升水资源利用水平,内蒙古需要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4.
北方干旱区地下水补给源问题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野外调查表明,内蒙高原、华北平原、东北湿地河流、湖泊的主要补给源来自于泉水,但是河流、泉水中的同位素与当地降水呈现出很大的差异,表明地下水存在外源的补给。通过北方干旱区地下水中的2H、18O与全国降水加权平均值的对比发现,西藏内流区的渗漏水与北方干旱区的河流水、湖泊水具有相同的来源,西藏内流区的河流、湖泊存在渗漏,初步估算渗漏量超过800亿m3/a,其中纳木错湖泊的渗漏量超过90亿m3/a。氚与氟利昂(CFC)测定地下水的循环周期为20~30a,由此推断,羌塘盆地的渗漏水可能通过一种深循环方式补给到了内蒙高原、华北平原、东北湿地等地区,深循环的导水通道沿着西域克拉通、东亚克拉通以及微板块的缝合带分布,据此推断,板块缝合带附近分布的深层承压水与地下水的深循环有关,缝合带中地壳出现的高导低速结构可能是由导水通道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15.
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研究了雅鲁藏布江-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域4个国家及尼泊尔1961—2014年的水土资源和经济发展耦合状况。结果表明:研究区域1961—2000年水土资源承载水平高于经济发展水平,2001—2014年则相反,水土资源承载变化与经济发展缺乏同步性;1961—2014年各国水土资源与经济耦合协调度介于0.312~0.739,处于濒临失调和基本协调型,耦合协调最好的是尼泊尔,最差的是孟加拉国;耦合协调度提升幅度最大的是中国,达到0.368,幅度变化最小的是孟加拉国;各国水土资源与经济发展系统对比关系由经济滞后型转变为水土资源支撑滞后型。  相似文献   

16.
水资源问题一直是事关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关键问题,我国水资源所面临的严峻形势要求我国必须实行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然而我国南北方地区产水和用水具有不同的特点,存在的水资源问题也不同,充分了解不同地区的特点及差异性是因地制宜开展水资源管理工作的前提。选择南方的江西、湖北、浙江3省和北方的山东、河北、甘肃3省,对这6个省份的产水和用水特点进行了分析与比较,建议北方3省应把工作重点放在耗水量的控制上面,着力提高用水效率,而南方3省应加大用水量的控制,减少入河排污量,着力提高废污水水质。  相似文献   

17.
锡林河流域在我国北方典型草原区具有代表性,已探明的煤炭储量1393亿t,居内蒙古自治区第二,已展现国家能源基地雏形。工业用水的快速增长加剧了水资源供需平衡的矛盾,水资源已成为制约该地区生态和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在锡林河流域水资源评价和开发利用现状调查分析结果的基础上,预测流域2015年、2020年和2030年需水状况;并针对流域水资源供需平衡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该地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分析,提出解决水资源短缺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为分析和探究黄河流域用水结构的变化特征,科学支撑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与调度,保障流域可持续发展,以黄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生态位理论构建了用水结构生态位及其熵值模型,分析了流域及流域内主要省区用水结构演变趋势和特征,并与发达国家用水特征作比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建议。结果表明:黄河流域的农业用水生态位(0.7~0.78)最大但呈现波动减少趋势,工业用水生态位(0.12~0.15)次之且变化趋势为波动且有所下降,生活用水生态位(0.06~0.08)与城镇公共及生态用水生态位(0.03~0.09)相对较少但皆有不同程度的增长趋势。各省区的生态位熵值差异较大,表明流域及各省区间用水结构差异较大。统计年间宁夏、内蒙古及山东的农业用水占有率高于全流域,陕西、山西、河南及甘肃的工业用水占有率高于全流域,各省区城镇公共及生态用水的占有率变化剧烈,陕西、山西及河南的生活用水占有率高于全流域。相较于黄河流域,美国的工业用水(0.42~0.52)在用水结构中的优势更加突出,农业用水(0.31~0.44)相对处于劣势地位;两个区域生活用水在用水结构中的地位相对其他的用水类型更为接近。  相似文献   

19.
将水土资源自然本底量与农业用水用地量相结合,采用集对分析重建农业水土资源匹配指标,并构建七元半偏减法集对势,对江淮丘陵区2005—2019年农业水土资源匹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5—2019年江淮丘陵区广义农业水土资源配比度基本呈现下降态势,但高于水土资源自然配比度;单位耕地用水量有减少趋势,但超出区域本底自然供水量,处于相对缺水状态;狭义农业水土资源配比度与水土资源自然配比度呈现交叉波动,并存在一定程度反相关,降水量的增加会相对减少农业灌溉用水量;2005—2010年和2011—2019年两时段江淮丘陵区广义农业水土资源均处于高度不匹配状态,合肥、滁州不匹配程度最高,安庆最低;两时段农业水土资源匹配集对势均为反势,匹配状态较差,但后期均有所提升,有向好发展趋势,安庆和六安变化程度最为明显;江淮丘陵区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水资源总量变幅明显高于农业用水用地量波动,导致农业用水用地量与水资源总量变化不同步,这是水土资源匹配波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