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 毫秒
1.
石羊河流域地处内陆干旱区,是典型的资源性缺水地区。水权制度建设是优化水资源配置的基础工作,将区域水权分配与行业取水许可管理有机结合,对高效配置水资源,建立和完善流域水市场,实现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为依据,尊重历史,承认现实,统筹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提出流域的水权内涵、界定原则和初始水权分配方案;并对开展流域水权交易和水权管理的制度体系建设提出了相关建议,为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确定水权分配方案,开展水权交易,建设水权管理制度等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取水许可是目前中国水资源管理的主要落实手段。取水许可制度的实际运行情况是未来水权制度建设的基础。以格尔木市为典型,分析了取水管理的发展演变历程:工程管理阶段、城市部门主管阶段、水利部门主管阶段和取水许可初步完善阶段。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已有的取水许可制度与正在建设的水权制度的冲突:取水许可属于行政管理行为,而水权属于产权。取水许可可以根据政府政策进行调整,而水权必须作为财产,根据民法来切实保护,不能由政府随意变动或剥夺。水权初始分配可以继承过去的取水许可作为初始水权,但取水许可制度代替不了水权制度,而必须为水权制度让路。  相似文献   

3.
现行水资源管理制度存在一些管理机制的缺陷,需要总结改进。取水许可红黄蓝分区制度是以科学发展观为基础,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的一项管理制度改革。旨在推进水资源的动态管理,使取水许可在现有分级管理的基础上实现分类管理。通过对水资源进行取水分区,能够更好地开展水资源管理工作,根据不同的水资源状况,给与不同的取水政策;在完善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基础上,更好的维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4.
分别从区域水权制度与总量控制制度的关系及问题、用户水权与取水许可制度的关系及问题、流域水权与跨流域调水的关系及问题、其他涉水管理制度与法规体系同水权制度的关系及问题等4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指出目前我国以水行政管理为主体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与水权制度理论不协调的问题,并提出对现有的水资源管理体制机制进行改革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黄河‘八七’分水方案”是黄河水权制度建立的标志和进一步完善的基础,目前黄河上已初步建立了水资源总量控制制度、水量统一调度制度、取水许可监督管理制度、水权转换制度等。国家新时期的治水方针以及黄河水资源管理的客观形势对黄河水权制度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展望未来,黄河水权制度建设应积极推进水量指标细化工作、建立完善的总量控制指标体系,加强地下水管理、建立地表水地下水统一管理机制,强化取水许可监管工作,建立流域与区域协作管理机制以及全面深化黄河水权转换工作等。  相似文献   

6.
徐金海 《中国水利》2011,(6):115-117
水权系指水行政主体通过行使水资源国家所有权确定的以水量分配方案为内容的国家初始水权,以及取水权主体对通过取水许可确定的取用水资源量行使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水权的法律构造包括水权设立、水权主体、水权内容、水权客体、水权关系和水权责任等方面。水权制度构建需重视对水资源基本制度的路径依赖,水资源基本制度也须完善对水权机制的上位法救济。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水权改革受制于现行法律法规,改革成果向纵深推进困难很大。本文针对我国水权法律法规现状,分析了水权确权、水权交易在实践中碰到的问题,提出了适时启动修订《水法》《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研究制定水权制度建设相关法规规章,为水权水市场建设提供法制保障。  相似文献   

8.
《中国水利》2005,(24):11-11
水权制度建设;取水许可制度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建设;水资源保护;[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陈红卫 《中国水利》2006,(14):48-49,51
《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的颁布实施是水法规建设的重大成果,对促进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具有重要作用。结合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工作实际,建议在配套规章制度时,增强取水许可的透明度,严格深层地下水取水许可管理,加强新凿深井的监督管理,强化取水计量.明晰水权转让,进一步明确取水许可审批权限,实施新版取水许可证换发,完善水资源费征收制度。  相似文献   

10.
完善取水许可制度 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对水资源承栽能力的认识,提出水权的层次结构划分、水权存量和水权增量、初始水权认定等问题,具体分析取水许可制度的完善及其实施办法的修订等问题.认为:完善取水许可制度是提高水资源承栽能力的一项基本措施,应加强取水权增量和存量的管理,建立水资源条件论证制度和环境评价制度,调整水权分配结构,维护水权社会公平(特别是代际公平),合理确定取水权增量的数量、结构和布局,维护最为基本的自然水权,调整生产力布局和产业结构,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水资源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11.
根据我国水资源论证开展10年历程和参加水资源论证评审会的体会,论述水资源论证制度对于取水许可、节水型社会建设和严格水资源管理的重要作用;根据水资源论证制度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新要求,提出完善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文章结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基本情况,对河南省南水北调水权交易的必要性、可行性,对组织开展水权交易平台建设、水权交易制度建设、区域间水权交易等水权交易试点的主要内容以及水资源确权、取水许可、交易价格等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思考分析。  相似文献   

13.
《人民黄河》2016,(10):83-87
为缓解黄河水资源短缺状况,支撑流域经济社会发展,近年来,围绕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黄河水利委员会在取水许可总量控制、规划水资源论证、黄河水量统一调度及黄河水权转让等方面开展了制度建设和实践,确保了黄河干流连续17 a不断流,使有限的黄河水资源最大程度地支撑了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4.
陕西省渭河流域取水许可管理存在超标取水、无证取水、非法取水等问题,直接影响取水许可制度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顺利实施。通过实地调研和收集资料,统计渭河流域内取水许可情况,分析取水许可量与现状实际用水量关系,提出加强取水规律研究、农业取水管理、地下水保护、取水许可延续评估等建议,为陕西省渭河流域取水许可审批、科学配置水资源提供参考,对完善取水许可制度,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具有一定的推动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水权制度创新的思路与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中国现行水资源管理制度及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中国水权制度创新的必要性。水权制度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须以水资源管理学、法学和新制度经济学为理论基础。在对比分析国外几种典型水权制度的基础上,将中国的水权界定为一种基于特别法之规定的准物权,是权利人依法(或合同)对国家所有水资源享有的使用、收益和有限处分的权利。根据水权制度建设的各个环节,提出了建立中国水权制度及其法律法规体系的总体构想。介绍了近年来在黄河、大凌河等流域开展的水权转换和初始水权分配试点情况,通过试点取得的经验为全面建设水权制度奠定了基础。政策是法律的有效补充,本文结合中国水权制度的理论和实践,从创新路径、试点经验、管理体制、法律法规等方面对水权制度创新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水权制度与我国水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权是一种用益权,也是一项财产权。水权制度是一种规范的水资源法制化管理模式,其核心是产权的明晰,水权的优先原则是水权有序管理的关键。水权制度与我国取水许可制度的主要区别在于管理体制和调度方式的不同。经济社会的发展决定了我国取水许可制度向水权制度的转变趋势,但转变应以现有取水许可制度为基础,注重观念的转变,因地制宜、分步实施。  相似文献   

17.
李永根 《河北水利》2004,(4):13-13,17
当前,我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进程不断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基础是水权制度建设。深入分析水权制度与目前实施的取水许可制度之间的相互关系,将二者有机结合,对推进水资源权属管  相似文献   

18.
为水权制度建设,水资源市场化的终极目标是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故水权分配应该直接面向不同行业的实际用水户.本文结合取水许可制度,在优先专用原则地保障下,提出了有关以水库为代表的蓄水工程的初始水权分配的量化方案,并赋予初始水权一定期限.  相似文献   

19.
建立我国水权交易机制的七项基本制度保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水权交易的大气候已经形成,但就水权交易机制的建立而言,目前仍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相关的法律和配套制度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必须在新《水法》的指导下予以规范和完善,才能适应水权交易的要求。提出了建立我国水权交易机制的七项基本制度保障:(1)理顺水资源管理体制;(2)建立水资源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的制度;(3)建立水权分配方案制度;(4)建立水资源的使用权、经营权和排污权依法交易制度;(5)修订取水许可办法;(6)完善水污染物排放总量许可办法;(7)构建水市场统一监督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论述了水资源管理的制度现状。以头屯河流域水资源管理现状,分析了水权优先权的确定、初始水权的界定等问题,提出了水权制度的建立应以现有取水许可制度为基础,应尊重历史,对水权的转让与交易给予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