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浙江省湖州市老虎潭水库生态补偿政策出台的背景、补偿机制和取得的经验入手,对生态补偿机制在运行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了详细分析,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的建议,为全国供水水库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蒋杰  王承云  梁逢斌 《人民长江》2007,38(12):85-87
修建水库除了兴利以外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包括对水生态的影响,同时包括对居住在水库上游地区的人的影响,针对这种影响提出了生态补偿的概念.分析了水库生态保护的外部性理论、生态补偿机制、生态水利工程等经济、生态及工程问题,提出了水库生态价值定量估算方法,探讨了现行的移民安置补偿与生态补偿之间的关系,旨在为制订移民安置补偿标准和水库生态补偿标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汾河水库上游水源涵养区保障着太原市近400万人的饮用水安全,但是近年流域生态环境与上游水源涵养区的经济发展之间产生了严重矛盾,亟须建立水生态补偿机制。以汾河水库上游水源涵养区为研究对象,分析和研究了建立汾河水库上游水生态补偿机制的必要性,以及在建立水生态补偿机制过程中应该采用的补偿途径和补偿方式。  相似文献   

4.
崂山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实践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崂山水库上游饮用水源保护地的生态补偿机制问题进行了探索。根据生态环境资源有偿使用并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原则,提出建立生态经济补偿机制,实行内、外补偿相结合的补偿模式,并提出建立异地开发区的外部补偿方式。  相似文献   

5.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既能调动水源地生态保护参与者的积极性,又能实现水源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对确保库区生态环境改善和城市供水安全具有重要作用.以萍乡市山口岩水库饮用水水源地为例,分析了水源地环境污染现状和水源保护与地方经济发展相冲突等问题,论述了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必要性,明确了山口岩水库水源地生态补偿的主体与客体,并结合费用分析法、机会成本法和支付意愿法对补偿额度进行了定量分析,对补偿方式和途径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建立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是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根据辽宁省的具体特点和存在问题,以大伙房水库输水工程上游地区作为水土保持生态补偿试点,通过落实生态补偿职能部门,建立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和提高大伙房水库输水工程受水区排污费征收标准来筹集水土保持生态补偿专项资金,提出辽宁省建立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为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保障水源安全与水源地群众利益,在借鉴现有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从补偿主体、受偿客体、补偿方式、补偿标准和实施机制5个方面,探讨了于桥水库饮用水源地生态补偿机制。分别采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法、水资源价值法、生态保护成本法和发展机会成本法对生态补偿标准进行测算,提出补偿标准建议。针对于桥水库作为中转调蓄水库受上游来水影响较大的特点,兼顾公平性和可操作性,提出了以水质达标和改善情况为主、水环境管理措施为补充的生态补偿考核办法。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黑泉水库为研究对象,根据水源地水生态补偿工作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参考国内生态补偿现状以及水源地运行管理实际情况,分析了目前生态补偿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生态补偿原则,明确了补偿主体和补偿对象,确定了补偿额度和分摊方案,构建黑泉水库水源地水生态补偿总体框架。对实现重要水源地饮水安全、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等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9.
依据生态补偿的基本原则,对大伙房水库的生态补偿机制进行分析,建立了大伙房水库的生态补偿标准,并确定了其补偿方式及途径。结果表明:大伙房水库由于泥沙淤积和水库淹没等负面影响,所造成的损失值约为4.29亿元,将其作为生态补偿的标准,由下游受益地区来分担,最后将补偿分配给上游保护地区,即下游受益地区辽宁省沈阳市和抚顺市分别提供补偿金额2.81亿元和1.48亿元。补偿方式应以经济补偿为主,政策补偿和技术补偿为辅。补偿途径主要为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征收补偿金、优惠信贷、实物补偿和技术补偿。  相似文献   

10.
为优化贵州北盘江流域梯级水库联合调度,提出建立上游水库补偿机制。分析了补偿机制的必要性、内容及实施成效。通过颁布各水库错峰电量补偿办法,明确梯级联合调度的原则和方式,理顺在建工程和上下游综合用水需求,建立了较合理的流域补偿机制,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1.
张军  高薇 《东北水利水电》2013,31(3):36-37,50
通过对水库生态调度模型及吉林省大中型水库生态调度问题进行研究分析,确定大中型水库生态调度的方式,产生的效益,以及相关补偿机制和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2.
黄河水权转换中的补偿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分析黄河流域水权转换费用及价格计算的基础上,研究出农业风险补偿费用及生态与环境补偿费用的测算方法,并就如何建立农业风险补偿机制及生态与环境补偿机制提出了对策。农业风险补偿机制研究了农业风险补偿标准及资金的管理和使用,生态与环境补偿机制研究了用水保障制度的建立、生态与环境补偿基金模式及生态修复工程补偿基金模式。  相似文献   

13.
随着水资源供需矛盾的不断加剧,水库调度更多地参与全流域水资源统一调配,水库原有的设计运行方式越来越受到统一调度的干预,水库的作用范围也不再局限于原有的综合利用对象,而是呈现出流域化、生态化的特点。面对水库生态调度的新挑战,提出了建立水库生态调度技术体系、建立水库生态调度补偿机制、开展水库生态调度实践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以疏勒河流域为基础,通过对疏勒河流域内生态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成因进行分析,论证疏勒河流域建立水生态补偿机制的必要性,并根据疏勒河流域现状提出了疏勒河流域建立水生态补偿机制的设想:首先从政策框架入手,建立疏勒河流域水生态补偿管理委员会,并敦促省级政府出台相应的总体规划,整合现行的补偿法规,建立水生态补偿基金的转移支付制度。其次通过分析水生态补偿机制的实现形式和类型,确保水生态补偿机制的资金保障,确保流域上下游间和谐发展,协调流域上下游各地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最终实现流域的公平使用。  相似文献   

15.
鄱阳湖流域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对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和保护鄱阳湖"一湖清水"具有重要意义。在分析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必要性、紧迫性、现有政策缺陷和相关政策与实践的基础上,从补偿的主体和客体、补偿标准以及补偿方式等方面,介绍了鄱阳湖流域生产建设类和预防保护类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的基本框架,并为尽快建立这一机制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通过建立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实施国家及下游受益区对流域上游地区的补偿,有利于理顺流域上下游间的生态关系和利益关系,促进全流域共同发展.在分析了赤水河流域生态价值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基础上,提出了赤水河流域生态补偿原则,构建了生态补偿机制的初步框架,指出了生态补偿的方式、途径以及生态补偿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7.
《人民黄河》2016,(9):56-58
生态补偿的目的是调动水源地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者的积极性,保证水源地的可持续发展。在流域水生态补偿机制构建过程中,补偿标准应建立在充分考虑流域上游生态保护方所承担的机会成本以及流域下游生态受益方支付意愿的基础上,再通过政府财政状况和相关生态补偿资金进行核定。运用支付意愿法和机会成本法对汾河水库上游水源涵养区水生态补偿标准进行了测算,确定了补偿标准的范围为5.0亿~14.8亿元,并根据汾河水库上游娄烦县、岚县、宁武县、静乐县的常住人口数量和植被恢复面积对补偿资金进行了分配。  相似文献   

18.
为探索出适合石头河流域水源涵养区的生态补偿机制,通过对该区域生态补偿现状的分析及存在问题,建立生态补偿标准的计算模型,根据模型计算受益区应补偿的费用,并对该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提出制定流域水权交易政策、探索异地开发模式、政府补偿、建立补偿基金等方面进行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的建议,可推动涵养区经济社会、人民生活与生态环境保护、水源保护等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水源涵养区生态补偿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理论支持,使石头河流域的生态补偿体系更为科学和完善。  相似文献   

19.
长江流域梯级水库生态调度管理体制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尹正杰  黄薇  陈进 《人民长江》2008,39(20):15-17
对国外通过制定与水相关的法律法规和采用行政手段进行水库生态调度管理的现状作了简要介绍.阐明了长江流域梯级水库生态调度的背景与意义,分析了生态调度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认为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和机制是实施流域内水库生态调度管理的关键,对建立长江流域梯级水库生态调度的管理体制和机制提出了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为了在水库生态调度中模拟天然水文情势,基于水文情势的主要特征设计了15个水文情势评价指标,并将某应用于水库生态调度模型的目标函数中;基于水文分期特征将水文年划分为不同时段,提出了参考各时段实时可利用水量的水库生态供水规则;通过分层分解水库不同供水任务,降低了水库生态调度模型求解的复杂程度,并将模型应用于万家寨水库。结果显示:①本文设计的水文情势评价指标及其在水库生态调度模型中的应用减少了生态供水与天然水文情势间的差异;②基于水文分期和实时水情的水库生态供水规则有效挖掘了生态供水潜力;③为了维护河流健康,万家寨水库上游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不宜超过40%,而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长期高于60%则会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