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糙小米发芽后会促进功能成分的增加,也会因脂质氧化而形成特殊气味,影响发芽糙小米的品质.为调控和改善发芽糙小米的气味,需要探明糙小米发茅前后挥发性成分的变化规律.利用气相离子迁移色谱对发芽前后2个品种的发芽糙小米挥发性成分进行了测定,共发现了28种挥发性成分,主要包括8种醛类、8种醇类、5种酮类和5种酯类.对发芽前后的糙...  相似文献   

2.
调控和改善米饭香气需要探明香气成分的前体物质。已知脂肪酸热降解形成的挥发性成分对米饭香气具有重要贡献,然而,挥发性成分与具体脂肪酸的内在关系尚不清楚。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as chromatograohy-mass spectrometry, GC-MS)分析了大米蒸煮前后的挥发性成分,并采用GC测定了大米蒸煮前后脂肪酸的变化。将脂肪酸标准品进行模拟加热分析了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形成的挥发性成分。初步共鉴定出15种挥发性成分,包括7种醛、3种酮类、1种烯烃、2种醇类和2种其他成分。大米蒸煮后,醛类和酮类均有明显的增加。游离脂肪酸组分增加了0.3~0.7倍,总脂肪酸组分含量降低了10%~40%。模拟实验显示,油酸参与形成了辛醛、壬醛和癸醛,亚油酸参与形成了己醛、(E)-2辛烯醛、2-戊基呋喃、2-庚酮和苯甲醛,亚麻酸参与形成了癸醛和苯甲醛。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植物乳杆菌发酵对富硒、发芽以及富硒发芽等不同处理下糙小米饮料风味特征的影响,采用感官评定以及电子鼻、电子舌和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别测定植物乳杆菌发酵前后,普通、富硒、发芽以及富硒发芽等不同糙小米饮料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组成。结果表明:植物乳杆菌发酵后糙小米饮料感官品质发生明显改善,苦味、涩味降低,酸味增强;其中富硒发芽糙小米发酵饮料感官评价风味最佳,共检测到23 种挥发性物质,主要包括1 种醛类、7 种醇类、1 种烷类、7 种酸类、3 种酚类、3 种酮类、1 种酯类。香气成分主要集中在醇类和酸类,呈香物质有2?乙基?1?己醇、4?乙烯基苯酚和壬酸等。对植物乳杆菌发酵前后的糙小米饮料挥发性成分进行聚类分析,热图显示大多数的醇类和酸类含量在糙小米发酵后明显增加,而醛类含量明显降低,增加的醇类和酸类可能对糙小米饮料的风味有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4.
炒制对小米挥发性成分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SD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小米和炒小米挥发性成分差别,小米和炒小米总共检测到64种挥发性成分,其中小米46种,炒小米44种,为醛、杂环、醇、酮、碳氢、含苯衍生物、酸和酯类物质。小米中己醛、2-甲基-萘、(E,E)-2,4-癸二烯醛和十五酸为主要挥发性成分,炒小米中己醛、糠醛、(E)-2-辛烯醛和(E,E)-2,4-癸二烯醛为主要挥发性成分。炒制导致小米中醛和杂环类物质含量增加,碳氢和含苯衍生物含量大幅降低,对形成炒小米独特气味品质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利用GC—MS技术研究避光条件下亚油酸在60℃下加速氧化分解过程中组成成分及挥发性物质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亚油酸经60h的氧化,初始氧化的非挥发性产物不断分解成挥发性的醛、酮、醇、呋喃等,其中己醛、(E)-2-庚烯醛、(E)-2-壬烯醛、(E)-3-壬烯-2-酮、2-戊基呋喃等在12h前变化明显,可作为亚油酸自动氧化初期氧化程度的评价指标;(E,E)-2,4-壬二烯醛、(E,E)-2,4-癸二烯醛、(E)-1-辛烯-3-醇等在24h后变化明显,可作为亚油酸自动氧化后期氧化程度的评价指标。该研究确定了各阶段亚油酸氧化分解产生的主要特征挥发性物质的种类及其相对含量,对其可能的产生原因进行了剖析,确定了各阶段亚油酸氧化分解程度评价指标,为不饱和脂肪酸特征挥发性物质产生的具体途径及其机理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不同来源猪脂挥发性成分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顶空- 固相微萃取法提取猪板油和猪肥油的挥发性成分,用气相色谱- 质谱进行分离鉴定。实验结果显示,两种猪脂中分别鉴定出46 种和27 种挥发性成分。猪板油中的主要挥发性成分是棕榈酸、油酸、己醛、壬醛、辛醛、(E,E)-2,4- 癸二烯醛、(E)-2- 辛烯醛、(E)-2- 壬烯醛、2- 戊基呋喃、(E)-2- 庚烯醛等;而猪肥油中的主要挥发性成分是壬醛、(E)-2- 庚烯醛、2- 十五酮、辛醛、(E,E)-2,4- 壬二烯醛、己醛、2,4- 癸二烯醛、(E)-2- 辛烯醛、1 - 辛醇等。  相似文献   

7.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对棕榈油(24℃)热处理过程(180℃)中挥发性成分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热处理前后的棕榈油中共鉴定出63种挥发性化合物,包括醛类、醇类、酸类、酮类、烃类和杂环类;棕榈油中挥发性成分种类随加热时间的延长呈先增多后减少趋势;经热处理后,棕榈油中挥发性成分种类以醛类和烃类为主,且醛类物质含量最高,加热12 h后达80.413%;此外,1-辛烯-3-醇、己酸、2-十五烷酮和2-戊基呋喃的检出表明棕榈油中亚油酸发生了氧化分解,其变化趋势表明棕榈油随加热时间延长氧化劣变程度加深,油脂品质劣变加重。  相似文献   

8.
目的:明确超声波处理对小米脂肪提取率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方法:采用索氏提取法和超声波辅助索氏提取法对6种小米中的脂肪进行提取,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小米中脂肪酸种类进行测定及分析。结果:6种小米中都含有棕榈酸、顺-13-十八烯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花生酸、山嵛酸和壬醛甲酯。其中不饱和脂肪酸总量占比76.69%~88.62%,主要为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分别占比15.95%~30.55%、44.35%~68.04%和0%~2.79%;饱和脂肪酸总量占比11.51%~23.31%,主要为棕榈酸和硬脂酸。结论:超声波辅助提取法使脂肪的提取率平均提高了30.36%,而对小米中脂肪酸的种类和含量几乎没有影响。因此,超声波可用于小米中脂肪的辅助提取。  相似文献   

9.
赵传平  单友志 《啤酒科技》2003,(1):49-49,59
啤酒中含有酸类100多种,包括挥发性酸、脂肪酸和不挥发性酸。其中脂肪酸在啤酒生产后期(储酒、成品保藏)形成醛类物质,影响啤酒风味。因此,了解其生成机理及在啤酒中的变化和工艺措施,有利于生产中加强控制,提高啤酒的风味稳定性。1 脂肪酸的来源啤酒中的脂肪酸来源于原料及酵母代谢。1.1大麦含脂肪是干物质的2%~3%,大部分存在于糊粉层内,少部分在胚中。发芽时约10%~12%通过呼吸和氧化而消耗,胚中的部分脂类在发芽过程中可经脂肪氧化酶氧化成脂肪酸。麦芽中脂肪酸主要有亚油酸、油酸、棕榈酸、亚麻酸等。糊粉  相似文献   

10.
以新鲜薏仁米和异味薏仁米为原料,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分别对新鲜薏仁米和异味薏仁米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从新鲜薏仁米和异味薏仁米中共鉴定出85种挥发性成分,其中新鲜薏仁米中鉴定出47种化合物(主要包括12种醇类、11种醛酮类、22种烃类),其主要挥发性成分为右旋萜二烯、苯、2-戊基呋喃、己醛、壬醛、正辛醛、2-庚酮、正戊醇、正己醇、1-辛烯-3-醇和芳樟醇;异味薏仁米中鉴定出58种化合物(主要包括17种烃类、8种醇类、14种醛酮类、10种酯类和5种酸类),其主要挥发性成分为1-十五烯、己醛、壬醛、癸醛、正辛醛、正辛醇、己酸、庚酸、辛酸和壬酸。造成新鲜薏仁米与异味薏仁米的主要挥发性成分中酸类化合物种类和含量差异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新鲜薏仁米在贮藏过程中油脂的氧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