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正>近日,国家标准委发布公告,批准发布家用电冰箱耗电量限定值及能效等级和计算机显示器、换气扇、投影机、潜水电泵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等7项强制性能效国家标准,进一步引导节能技术创新,促进产业技术进步,提升行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新标准将于2016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据了解,新修订的家用电冰箱能效标准作为国际上首先采用综合能效指数评价家用电冰箱节能效果的国家标准,完善了产品能效的评价、测试和计算方法,使产品的耗电量测试值更加符合实际使用状况。新标准将能效等级按照Ⅰ、Ⅱ、Ⅲ、Ⅳ、Ⅴ由高到低划分,Ⅰ级产品最节能。据参与标准修订的有关人士介绍,较之旧版本,新Ⅰ级比老  相似文献   

2.
以GB12021.2—2008《家用电冰箱耗电量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为研究对象,分析家用电冰箱新老能效标准的差异,并对与GB/T8059对耗电量测试的环境温度要求不同而引起的几个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其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3.
李刚 《中国标准化》2004,(12):19-22
本文在电冰箱耗电量数学模型基础上,分析使用了调整容积,将不同类型、结构形式的电冰箱折算至同等条件的等效值。提出了用单位调整容积耗电量及能效等级评价标准评判电冰箱节能水平的观点。具体剖析了中国及欧洲能效等级评价标准,并针对项目研制的电冰箱节能水平进行评判,得出了相应结论。  相似文献   

4.
正10月1日起,新修订的《家用电冰箱耗电量限定值及能效等级》强制性能效国家标准将正式实施。这标志着施行超过7年的2008年版能效标准将退出历史舞台。业内人士介绍说,新版标准出台,主要目的是"节电省钱、低耗环保",各类家电总体要朝着节能环保的方向发展,旧版的电冰箱能效标准略低于国际标准,这次重新修订后,新国标已经高于国际标准。新标准依然将能效等级划分为五级,其  相似文献   

5.
电冰箱能效标准的节能及环保潜力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用电器的能耗已逐渐成为能源消耗的主体之一,而电冰箱又是其中的主要耗能设备,许多国家都把电冰箱作为应限制能耗的产品,开展了有关电冰箱能效标准的研究工作.中国制定了国家标准<家用电冰箱耗电量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本文通过建立能效标准的节能及污染物减排预测模型,对实施这一标准可能获得的效果进行了评估.  相似文献   

6.
结合近4年电冰箱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统计数据以及标准的要求,对电冰箱产品的常见质量问题进行分析,指明产品质量控制的关键点。最后指出,我国电冰箱产品近几年的总体质量相对稳定,但小微型企业的质量问题较多,以耗电量和能效问题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7.
1.引言:为了建立与完善我国的节能管理与监督机制,提高用能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我国将于近期内对用能产品全面推行能效标识制度,首批试点将从电冰箱、洗衣机、空调器等家用电器开始。2003年5月23日,国家标准化管理部门批准发布了新修订的强制性国家标准《家用电冰箱耗电量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GB12021.2-2003)》。该标准自2003年11月1日起实行。与此同时,《能效标识实施管理办法》几经征求意见,即将出台。这意味着我国将首先从电冰箱开始,实施强制性节能新标准,并在家用电器领域全面推行能效标识制度。该标准是我国推行能效标识制度的重…  相似文献   

8.
介绍我国与欧盟电冰箱能效相关法规及标准的主要差异,选取典型产品分别按照欧盟能效法规和中国能效法规进行能效指数及能效等级的计算,并分析其能效水平,便于相关人员了解欧盟法规及标准。  相似文献   

9.
国家能源基础与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合理用电分会于近日在北京召开了两项国家标准——《家用电冰箱耗电量限定值及能效等级》和《家用电磁炉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的审定工作会议。经过审议,审定组对标准的制定指导思想、整体结构以及技术内容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近期将上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相似文献   

10.
随着《家用电冰箱耗电量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 12021.2—2015)的实施,本文将微通道换热器(MPE)引入无霜风冷冰箱,采用由部件单体到系统整体的技术路线,实验研究了无霜风冷冰箱系统中对21种不同类型的微通道冷凝器样件,并与原机冷凝器进行了单体性能对比测试。结果表明:最优样件的换热性能提升13%,其空气侧压降为原机的28%,制冷剂侧压降为原机的54%。将最优样件引入冰箱系统并优化了系统的充注量,按照新标准GB/T8059的要求对新系统进行了标准耗电量测试,结果表明:当测试工况为25 ℃时,系统耗电量较原系统下降了2.8%,新国标系统折算耗电量较原机下降了2.6%,达到了新国标1级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随着《家用电冰箱耗电量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 12021.2—2015)的实施,本文将微通道换热器(MPE)引入无霜风冷冰箱,采用由部件单体到系统整体的技术路线,实验研究了无霜风冷冰箱系统中的4种典型的微通道冷凝器样件,并与原机冷凝器进行了单体性能对比测试。结果表明:最优样件的换热性能提升13%,其空气侧压降为原机的28%,制冷剂侧压降为原机的54%。将最优样件引入冰箱系统并优化了系统的充注量,按照新标准GB/T8059—2016的要求对新系统进行了标准耗电量测试,结果表明:当测试工况为25℃时,系统耗电量较原系统下降了2.8%,新国标系统折算耗电量较原机下降了2.6%,达到了新国标1级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对中国与东盟主要国家的家用电冰箱的定义、测试标准、最低能源性能标准和能效标识进行对比分析。这些国家制定的电冰箱能效标准和标识的测试基础基本相同,能效标识可分为中国采用的欧盟样式和东盟主要国家采用的澳大利亚样式两大类。从技术、经济、文化等角度分析发现,中国和东盟国家家用电冰箱能效标准和标识已具备一致化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了目前我国商用冷柜采用的能效标准情况,制定背景、过程,及其配套性能试验方法标准。对不同类型冷柜能效标准测试的气候条件以及基准耗电量参考值的表进行了分类概述。对基准耗电量的公式中各参数的涵义进行了分析;同时解读了能效测试中部分试验条件的要求;最后对自携式商用冷柜测试中影响能耗的因素进行了汇总,该部分为商柜提升能效指明了方向。能效标准的出台将为食品安全和节约能耗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对电冰箱而言,美国能源部的试验方法与日本JIS(日本工业标准)试验法有较大的差异,所以,较有效的测定和设计电冰箱是不可能的。用美国DOE(能源部)能量试验法测量12种日本电冰箱与制造厂用JIS法测量所报告的耗能量进行了比较。DOE年耗电量的最好的预测公式为DOE=1.43×JIS+36,其中,JIS是制造厂所报告的电冰箱年耗电量。在广泛的电冰箱设计和耗电量的范围内,该公式可精确地预测其耗电量。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家用电冰箱能效"领跑者"的范围、条件和评价方法进行探讨,同时对参加电冰箱能效"领跑者"产品能效水平检测项目、能效指数等进行统计分析,并对参加企业应注意的问题进行探析,旨在有利能效"领跑者"制度建立健全和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商用制冷陈列柜能耗标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冷陈列柜,作为超市必备的一种制冷工具,已获得日趋广泛的应用。同时,制冷陈列柜属于高耗能产品,其耗电量达到整个超市耗电量的70%左右。因此,控制制冷陈列柜耗电量对节能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制定了制冷陈列柜的能效标准(多为强制性),并实施了能效标识制度。本文重点介绍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及地区的制冷陈列柜能效标准及标识情况,并以此为依据对我国能效标准的建立提出意见。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冰箱有效容积和耗电量的测量,依据能效等级的数学模型计算出冰箱的能效等级并对能效等级的不确定度进行评定。  相似文献   

18.
《中国计量》2012,(8):51-52
猫腻一:检测标准不统一家电行业人士称,目前,生产厂家既可以通过第三方获得能效等级,也可以自行检测并提交检测报告,通过这样的方式获得能效等级,检测标准不统一,会导致消费者很难分辨。有时,一级能效和二级能效的耗电量差距很小。此外,由于品牌和检验方式的差异,一种品牌的一级能效耗电量,其实和其他品牌的二级能效耗电量差不多,而一级能效和二级能效的价格却有明显差距。如果消费者光看能效标识来购买节能家电产品的话很可能会多掏冤枉钱  相似文献   

19.
我国制冷空调能效标准的现状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近年来我国制定的电冰箱、房间空调器、单元式空调机和冷水机组等制冷空调装置能效标准的现状和取得的成效,同时分析今后能效发展的方向,说明制定合理的能效标准对于我国节能减排起到了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商用冷柜能效新标准(GB26920.2—2015《商用制冷器具能效限定值和能效能级第二部分:自携冷凝机组商用冷柜》)在2017年正式实施,要求商用冷柜进一步节能降耗。本文通过研究商用冷柜的产品特性,对其进行技术改进,提出了一种并联双压缩机制冷系统,并将其应用在商用立式风冷陈列柜上,试验探究并联双压缩机制冷系统对陈列柜性能的影响及降低其耗电量的方法。试验结果表明,通过合理的设计并联双制冷系统,同时对陈列柜毛细管长度及充注量,双压缩机控制策略和风机运行策略3方面进行优化,最终陈列柜在冷冻工况下的耗电量仅有5.4 kW·h/24 h,在冷藏工况下耗电量为1.15 kW·h/24 h,分别是新国标中一级能效规定值的60%和7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