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李伟  林怡琳 《山西建筑》2007,33(29):37-38
分析了城中村外部公共空间整治的必要性,针对目前深圳市城中村外部公共空间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城中村改造中外部公共空间的塑造原则与方法,以期为未来城中村的改造与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城中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典型空间形态之一。该文调查对象为武汉市洪山区红旗村。在基本分析(道路、公服、人口、产业、建筑等)的基础上,着重分析其公共空间特征——通过对红旗村九组整体公共空间描述;公共空间具体刻画(涉及人的行为和日常生活)以及公共空间改造三个方面的把握,得出结论:虽然城中村的居住环境差、人口密度高、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使得城中村的更新改造成为必然,但是我们也要辩证地看待城中村的存在价值,在城市空间设计及城市更新过程中学习城中村对公共空间的处理手法,保留城中村肌理,或者借用城中村空间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3.
本文指出过去城中村改造"一刀切"方式不可取,提出保留城市多样性、历史文化传承的城中村改造建议。借助空间句法分析技术,以广州贝岗村为研究案例,针对城中村公共空间匮乏、道路可达性差与可识别性低、居住环境恶劣的问题,提出:拆除违法搭建,构建连续的空间轴线;底层架空,增加公共活动空间;优化视线廊道,创造节点空间的三个优化策略。希望最终达到激发居民的社区认同感与对自身生活环境的关注,引导其对村内环境进行自我优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当前,在快速城市化的影响下,大城市内部空间发生重构现象,城中村公共空间地方性丧失、过度城市化、缺少人文关怀等现象突出。针对这一日益尖锐的“人地矛盾”,场所依赖作为跨学科领域的综合概念,近年来成为较热的研究话题。西安市作为历史悠久的古城,城市中存在着各个历史时期的空间形态,西安市的城中村被誉为城市地标和精神高地。文章尝试从“人的情感”角度出发,对城中村公共空间营造中的场所依赖的影响因子及其权重进行分析,依据分析过程提出公共空间改造策略。改造过程中应拒绝大面积拆除重建,保留原有居民的生活方式,挖潜利用城中村的边角空间,将基于居民需要的微空间改造有序嵌入城中村的公共空间中。同时,屋檐下等灰空间也是居民日常活动的重要场所,对其友善化处理也是改造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的城中村改造和公共租赁住房建设都陷入不同程度的困境,究其原因是由于它们在推进过程中都面临着资金压力大和社会矛盾激化等问题.本文在认真的研读了城中村改造和公共租赁住房建设的特性之后,认为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供求关系,提出了以公共租赁住房为导向的城中村改造思路;并以武汉市"六合村"改造为例,在规划研究和实践中以充分利用和提升城中村的租住功能为主线,通过物质环境、土地产权、村民身份、管理模式等方面的转变,将村民私营的出租屋改造为政府公共租赁住宅,以期对今后的城中村改造提供一条新的思路和可供操作的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日益严重,我国养老问题备受关注。在新的时政背景下,厦门"城中村"的老龄化突显,"城中村"的养老条件较为落后,尤其是老年人公共空间。该文针对厦门"城中村"老年人的特点,通过对厦门典型"城中村"老年人公共空间现状的实态调研,分析了"城中村"老年人公共空间的类型与特征,并且总结出厦门"城中村"老年人公共空间的使用实态及所存在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的提出更加科学合理和有效的适老化改造策略。  相似文献   

7.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与深化,城中村由于公共空间不足,环境设施老旧等问题逐渐成为城市化进程中矛盾冲突的聚焦点。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通过介绍微更新视角城中村改造理念、模式、原则等内容,分析城中村改造模式及规划影响因素,并以保定市莲池区城中村改造项目为案例进行分析,提出了项目微更新改造模式及规划设计要点,研究表明:微更新城中村改造理念可实现多方效益的平衡和提升,维持原有城市肌理,有效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对现行微更新城中村改造具有一定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拥挤空间中的居住行为分析——以深圳城中村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城市化发展的深入,健康的人居环境和城中村的改造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环节。笔者以深圳市福田村为例,采用实地勘察,访谈等方法,对城中村的人口特征、居住现状进行分析。研究了城中村高密度拥挤空间形成的深层次原因以及拥挤机制下的居住行为心理表现,提出了以公共空间为切入点的城中村改造措施,减少拥挤负面影响,营造新的城中村社区。  相似文献   

9.
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可以有效分析公共空间网络的整体特征和存在的问题,使改造后的公共空间能更有效适应公共活动需求。本文以深圳平山村为例,构建了公共空间和公共活动网络模型,对该两种网络结构进行比较分析并提出优化策略,提高公共空间对复杂社会关系的适应性,为城中村公共空间微改造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存量更新不应仅仅关注初始产权人的利益,更应关注长期以来被忽视的外来人口基本居住权利,为其提供可支付的公共住房.房地产开发驱动下的城中村改造导致外来人口的住房排斥,本应用于社会公共服务的土地增值收益被土地原业主“透支”,加剧村民与外来人口在城市更新中的利益分配不公,居住空间分异固化.在厦门,政府主导的城中村整村拆建在高昂的补偿成本下步履维艰,公租房供应面临空间错配和公平缺失的隐忧;从保障外来人口的居住权出发,提出了城中村升级改造与公共住房供应联动的思路与方式,以及具体的实施途径.  相似文献   

11.
剖析“城中村”中的出租经济现象,结合现阶段我国“城中村”改造和公共租赁住房建设中的现实困境,提出以公共租赁住房为导向的“城中村”改造模式;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这种改造模式的动力机制和社会支持情况,提出要以“准入”“合作”以及“分权”作为这种思路落实的要点。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中村的更新改造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极大限制了城市的发展。如何在城市有机更新的社会背景下,协调好城中村与城市的关系,一直是政府和社会关注的重点。在存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广东省深圳市开创性地将城中村与租赁住房进行了结合发展。水围柠盟人才公寓作为深圳市城中村综合整治下的先期试点,成为深圳市首个由城中村改造而来的公共租赁住房项目。本文通过对水围柠盟人才公寓的分析和研究,记录其改造机制以及在居住单元层面、公共空间层面和城市层面的更新设计策略,结合对深圳市城中村现有问题的梳理,总结出在有机更新背景下深圳市城中村综合整治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在对国内城中村改造相关研究文献进行合理分类与筛选的基础上,整理城中村改造研究中建筑空间领域的研究框架,分析城中村改造过程中针对建筑空间与使用人群的研究现状,提出城中村改造的四类研究倾向:提倡各类人群平等居住的空间权利、关注城市区域更新复兴、重视空间营建的技术方法、保证灵活多样及人性化的空间营建方式。最后对建筑空间领域开展城中村改造研究的必要性进行总结与展望。  相似文献   

14.
"十八大"指出,新时期的城市发展必须是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城中村,作为我国城乡二元体制的特殊国情下,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的产物,是农村向城市转变的过渡空间。城中村的发展,体现了对市井文化、空间多样化、底层阶级的包容性。现行的城中村改造,由于缺乏包容性,导致了一系列问题:土地财政驱使政府逐利,大拆大建;粗暴拆迁破坏市井文化;片面追求城市形象,损害空间多样性;补偿策略单一短视,给城市发展和社会稳定性带来巨大隐患。建议城中村改造优化现有制度环境,引入配额制管理,创新多元化的改造方式,增加农民工市民化的路径。  相似文献   

15.
随着豫北地区"城中村"改造工作的进行,调研发现新社区住宅楼中缺少邻里交往空间的构建,缺少对生态环境的关注。为探寻这一问题的解决思路,文章依照豫北地区传统民居中庭院空间在居民生活中的作用,将空中庭院应用于豫北地区"城中村"的改造和建设中,旨在为居住者提供公共交往空间,改善居住单元环境质量,以期为新社区居民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16.
城中村与其周边的城市区域是一个具有动态平衡联系的整体,城中村的建筑空间环境是内外使用者空间需求的集中体现。文章基于"内外使用者并重"的城中村社区建筑空间营建理念,以西安市一个典型城中村改造小区为例,总结城中村改造小区建筑空间构成与内外使用者需求之间的密切关联,并尝试确定城中村社区的范围,分析城中村社区内外使用者的空间诉求,整合利用城中村社区既有空间和公共服务设施,重新构建城中村改造小区建筑空间的构成体系,为目前城中村改造小区中建筑空间的规划设计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7.
以拱墅瓜山社区为研究对象,以城中村有机更新、未来社区建设为基本要求,从瓜山社区三大现状问题出发,提出相应的改造策略。通过对场地格局的梳理、对公共空间的挖掘、对建筑立面的美化,将系统化改造与插花式改建的手法相结合,较好地实现了社区的更新重构,为今后的城中村改造和未来社区建设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8.
城中村作为城市化与乡村斗争的产物,存在脏乱差环境的同时,也为城市外来人口提供了栖身之所,全面拆除的方式已不符合当下城市存量式更新的大方向。文章借助空间句法技术,结合实地调研,对北京海淀水磨社区这一城中村中公共空间的更新优化进行研究。运用Depthmap软件,建立轴线拓扑模型,分析城中村公共空间的线段整合度和可理解度。提出打开临城市界面,增强社区开放性;梳理内部路网,提升空间可理解度;合理布置节点空间,激发社区活力三个策略,优化城中村公共空间网络。  相似文献   

19.
冯璐  张佩 《建筑与文化》2013,(12):40-43
城中村改造作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关键环节,为社会稳定、城市发展、经济繁荣提供了保障。由于改造过程涉及众多利益主体且各主体间呈非合作博弈关系,在实际推进过程中常由于利益冲突而引发社会问题。本文将城中村改造视为一个复杂系统,从脆性熵视角看待城中村改造系统,分析城中村改造系统脆性演化机理,是对复杂系统脆性理论的补充和完善;探讨城中村改造系统脆性风险规避策略,提出规划建议,以期构建稳定、高效的城中村改造系统,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门窗》2016,(9)
许多大城市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产生了"城中村",由于"城中村"存在着许多问题,不可避免地步入改造的进程中。在改造过程中,村庄的历史文脉和结构常常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场所精神也因此不可避免地流失,人们在改造后的城中村中获得了高质量的物质空间环境却再也找不到文化的归属。城中村中的积极的自然环境、人工环境、人文精神的延续都是场所精神得以再生的重要因素,本文在参考广州茶滘村的改造后,对城中村改造中场所精神的再生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