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于1991年6月28日国务院第八十七次常务会议通过,1991年7月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86号发布实施,这是新中国第一部管理防汛工作的行政法规,标志着我国防汛管理工作步入了法制化轨道。条例自1991年颁布实施以来,对我国历次抗洪抢险和防洪减灾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防汛抗洪实际工作的要求,原条例中不足之处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为加强太湖流域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保障防汛抗旱及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安全,改善太湖流域生态环境,国务院颁布了《太湖流域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进一步明确了流域防汛抗旱工作机制和水利工程调度权限,强化了流域洪水和水资源统一调度,为流域防汛抗旱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法律支撑.  相似文献   

3.
2007年12月施行的《天津市防汛抗旱条例》是我国第一部将防汛抗旱工作统筹规范的地方性法规。本文对该《条例》进行了解读,认真分析了其内容特点和意义,有利于《条例》的有效施行,依法完善防汛抗旱工作体系。  相似文献   

4.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做好防汛抗洪工作,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制定本条例。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进行防汛抗洪活动,适用本条例。第三条防汛工作实行“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全力抢险”的方针,遵循团结协作和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的原则。第四条防汛工作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实行统一指挥,分级分部门负责。各有关部门实行防汛岗位责任制。第五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参加防汛抗洪的义务。中国人民解放军和武装警察部队是防汛抗洪的  相似文献   

5.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做好防汛抗洪工作,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制定本条例。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进行防汛抗洪活动,适用本条例。第三条防汛工作实行“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全力抢险”的方针,遵循团结协作和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的原则。第四条防汛工作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实行统一指挥,分级分部门负责。各有关部门实行防汛岗位责任制。第五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参加防汛抗洪的义务。中国人民解放军和武装警察部队是防汛抗洪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6.
防汛是人们同灾害性洪水作斗争的一项社会活动。因此,国家历来重视对防汛工作的组织领导。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防汛工作的重要性愈来愈受到重视,国家和各级人民政府先后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等法律,使防汛工作开始走上了正规化和规范化的轨道。实践证明,搞好防汛规范化建设,完善落实防汛责任制,是夺取防汛抗洪斗争胜利的基本保证。根据我省实际,防汛工作规范化的具体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  相似文献   

7.
<正>本刊讯11月18日,河南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河南省黄河防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标志着河南省黄河防汛工作有了具体的法规依据。《条例》共七章四十九条,将于2017年3月1日起施行。近年来,随着河南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三大国家战略的推进,以及沿黄区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涉河问题不断增多,对黄河防汛安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亟待通过法律法规手段加以规范。  相似文献   

8.
正当进入主汛期的关键时刻,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制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颁布施行了,这使防汛工作有了重要的法律规范。它为保障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减轻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总结我国人民与洪水作斗争的经验教训,以法规的形式制订成《条例》,使防汛工作逐步走向正规化、规范化,并纳入法制轨道,这对我们今后做好防汛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全市各级防汛组织和广大干群,都会认真学习并贯彻执行。防汛工作方针首先要坚决遵行。总则第三条规定防汛工作实行“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全力抢险”的方针,这是指导我们做好防汛工作的基本原则。在实际工作  相似文献   

9.
为加强全国防汛抗旱值班管理,做好防汛抗旱工作,国家防总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旱条例》,联系防汛抗旱值班工作实际,于5月7日制定印发了《国家防总关于防汛抗旱值班规定》(以下简称《规定》)。  相似文献   

10.
国务院决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作如下修改:一、增加一条作为第十二条,规定:“有防汛任务的地方,应当根据经批准的防御洪水方案制定洪水调度方案。长江、黄河、淮河、海河(海河流域的永定河、大清河、漳卫南运河和北三河)、松花江、辽河、珠江和太湖流域的洪水调度方案,由有关流域机构会同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报国家防汛总指挥部批准。  相似文献   

11.
(1991年7月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86号发布根据2005年7月15日《国务院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的决定》修订)。  相似文献   

12.
依法搞好防汛,这是我省近年来防汛工作取得成效的宝贵经验。自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颁布实施以来,我省防汛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全力抢险”的防汛工作方针得到全面贯彻,各级人民政府对防汛工作全面实行了行政首长负责制和防汛岗位制,在各级防汛指挥部的领导下,在河道管理单位和水政监察执法队伍的密切配合下,基本清除了  相似文献   

13.
正《中国防汛抗旱》是我国唯一以防汛抗旱减灾为主题的公开发行刊物。月刊,全年共12期。《中国防汛抗旱》以提高全社会水患意识、促进防汛抗旱工作为宗旨,以宣传党和国家防汛抗旱方针政策、交流推广防汛抗旱先进经验技术、研讨减轻水旱灾害对策措施、反映防汛抗旱工作成就及信息动态、开展防汛抗旱方面的学术讨论和专题研究等为主要内容。《中国防汛抗旱》杂志近期征稿方向:新体制下水旱灾害防御工作或防汛抗旱工作探索、水文  相似文献   

14.
正《中国防汛抗旱》是我国唯一以防汛抗旱减灾为主题的公开发行刊物。月刊,全年共12期。《中国防汛抗旱》以提高全社会水患意识、促进防汛抗旱工作为宗旨,以宣传党和国家防汛抗旱方针政策、交流推广防汛抗旱先进经验技术、研讨减轻水旱灾害对策措施、反映防汛抗旱工作成就及信息动态、开展防汛抗旱方面的学术讨论和专题研究等为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正《中国防汛抗旱》是我国唯一以防汛抗旱减灾为主题的公开发行刊物。月刊,全年共12期。《中国防汛抗旱》以提高全社会水患意识、促进防汛抗旱工作为宗旨,以宣传党和国家防汛抗旱方针政策、交流推广防汛抗旱先进经验技术、研讨减轻水旱灾害对策措施、反映防汛抗旱工作成就及信息动态、开展防汛抗旱方面的学术讨论和专题研究等为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6.
正《中国防汛抗旱》是我国唯一以防汛抗旱减灾为主题的公开发行刊物。月刊,全年共12期。《中国防汛抗旱》以提高全社会水患意识、促进防汛抗旱工作为宗旨,以宣传党和国家防汛抗旱方针政策、交流推广防汛抗旱先进经验技术、研讨减轻水旱灾害对策措施、反映防汛抗旱工作成就及信息动态、开展防汛抗旱方面的学术讨论和专题研究等为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7.
《江苏省防洪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已于1999年6月18日经省九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审议通过,自1999年7月1日起在全省实施。《条例》是省人大常委会在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原则规定、结合江苏的实际情况、总结全省几十年防汛抗洪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一部重要地方性法规。它的颁布实施,对规范江苏的防洪工作、促进防洪事业的发展。有效地防治洪涝灾害、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江苏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条例》作为江苏省的一部地方性法  相似文献   

18.
2005年5月,《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经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实施。全预案共7章41节,总括了防汛抗旱工作的体制、机制和预警、应急、保障、善后等各个主要环节,提供了分级操作的准则和规范。这标志着我国政府在应对洪涝干旱等突发自然灾害的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决策更加科学化,也是我国防汛抗旱减灾工作的一个新起点。对于做好新形势下的防汛抗旱减灾工作,有着重大的指导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9.
我国是洪涝、旱灾频繁发生的国家,而每次灾害事件发生的严重程度与危害范围各不相同。我国的《防洪法》与《防汛条例》虽然已经对防汛抗洪抢险的组织管理体系与相关单位的责任做出了规定,但是尚未对不同等级灾害的应急响应提出具体要求。国家防汛抗旱四级应急响应机制的建立,进一步明确了不同等级应急响应中各级防汛抗旱指挥机构与相关部门的责任,标志着我国应急管理机制的规范化建设迈上了新的台阶,对于完善我国公共安全保障体系,支撑经济社会的平稳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程瀛 《中国水利》2012,(8):20-20
《太湖流域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于2011年11月1日正式施行.这是我国第一部流域综合性行政法规,标志着太湖流域管理进入了依法治水的新阶段.记者日前就《条例》在江苏省的贯彻实施情况采访了江苏省水利厅厅长吕振霖. 中国水利:作为我国第一部流域综合性行政法规,您认为《条例》的施行对加强太湖流域综合管理有何现实意义? 吕振霖:太湖流域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条例》对进一步贯彻落实2011年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推动建立有流域特色的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具有重要意义.一是《条例》建立了水资源管理与保护、防汛抗旱和水污染防治等各项制度,完善了保障机制和监督措施等,对于促进太湖流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