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燃煤锅炉可调卫燃带的设计与试验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在分析现有煤粉燃烧器和卫烯带局限性的基础上,提出用活动可调卫燃带来解决锅炉对煤种频繁变化的适应性和低负荷稳燃问题,介绍了一种层叠式微孔陶瓷隔热板可调卫燃带的物理模型、工作原理、有关关键技术问题及可调卫燃带微孔陶瓷隔热板炉内工作温度特性的模拟试验与计算结果。试验与计算表明,可调卫燃带炉内构件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2.
简单介绍了可调卫燃带研究所取得的进展及在130t/h煤粉锅炉上进行半工业性考核试验研究采用的可调卫燃带的结构;详细介绍了可调卫燃带在130t/h煤粉锅炉上的试验结果,并对此进行了讨论分析。试验表明:所设计的可调卫燃带结构及所选用材料在炉内高温环境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可调卫燃带的技术背景,物理模型及其调节锅炉烟温和汽温的基本原理,并利用几种不同的方法计算了可调卫燃带对炉内烟气的平均温度、炉膛出口烟气温度及炉内换热量与炉膛出口烟气焓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利用热力计算标准方法,计算了可调卫燃带展开面积对过热汽温的影响。计算与分析表明:可调卫燃带对改善锅炉汽温特性具有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简要介绍了用于试验研究的试验装置 ,详细介绍了在几种典型燃烧负荷工况下 ,模拟卫燃带用的多孔陶瓷隔热板在炉内水冷炉墙上的布置位置与布置面积对炉内烟气温度场的影响 .最后 ,提出了在煤粉炉内合理布置卫燃带的建议 .  相似文献   

5.
提出了炉内火焰与水冷壁管及双层可调卫燃带隔热层间的集总参数换热模型,并利用此模型建立了燃煤锅炉卫燃带隔热层导热系数、敷设面积、厚度对可调卫燃带表面温度影响的代数计算公式.最后,应用该模型对一台1 025 t/h四角切圆煤粉炉的可调卫燃带隔热层进行了设计传热计算,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吻合,说明该集总参数传热模型可用于指导可调卫燃带的传热设计.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入炉煤粉气流与炉内高温烟气间的换热方式 ,找出了锅炉低负荷稳燃的制约因素是燃烧器附近区域烟气温度水平随锅炉负荷降低而降低这一固有特性。为改变这种不良烟温特性 ,作者提出了基于炉内活动可调隔热板的准恒温燃烧概念及实现准恒温燃烧的零维模型 ,并据此计算了活动可调隔热板与负荷变化时对炉膛出口烟温的影响 ;并给出了基于可调隔热板的准恒温燃烧的热态试验部分结果。图 5参 5  相似文献   

7.
在分析现有煤粉燃烧技术局限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可调卫燃带准恒温燃烧的新思想。介绍了安装于炉内水冷壁炉墙上且在运行中可以上下移动,能在燃烧器区域内维持准恒温燃烧工况的可调卫燃带装置的结构与工作原理。计算与实验表明,基于可调卫燃带的准恒温燃烧能大大改善燃煤锅炉的汽温特性、燃烧稳定性与燃烧效率、煤种负荷适应性等。  相似文献   

8.
文中分析了炉内温度对燃烧过程中诸因素的影响,指出了目前设计、运行中的锅炉其煤种、负荷适应性差、负荷下降时燃烧效率低的根本原因是炉内温度的不可调节性,提出了采用可调卫燃带及其恒温控制系统来维持炉内恒温燃烧的技术方案,从而达到改善锅炉煤种,负荷适应性,提高低负荷时燃烧效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针对某170 t/h四角切圆燃烧锅炉在低负荷下燃用劣质煤种时发生熄火和严重结焦的情况,通过锅炉冷态试验,全面了解了各次风管特性及炉内切圆大小和位置等,据此可以判断炉内结焦原因及区域.在此基础上,通过对锅炉炉内燃烧过程的数值模拟,可方便有效地为锅炉在不同负荷下燃用不同煤种时提供最佳运行参数.实际应用表明,在燃用当前煤种条件下,该锅炉能够长期稳定运行在60%负荷左右,热效率达到91%以上,且无不正常灭火事故发生,结焦现象明显减轻.  相似文献   

10.
600MW超临界锅炉卫燃带改造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某600MW超临界机组锅炉由于燃煤煤质较差导致再热汽温偏低、燃烧不稳及燃尽程度差等问题。提出了在炉膛四壁水冷壁敷设卫燃带的改造方案。对改造前后的炉内燃烧工况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分析了敷设卫燃带对煤粉气流的着火、过热器与再热器系统吸热比例、焦炭的燃尽等影响,并与现场改造情况进行了对比。研究表明这种敷设卫燃带的改造方案有助于解决该锅炉现场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益阳电厂1号锅炉基建调试期间在燃用设计校核煤种时,锅炉主蒸汽温度、再热蒸汽温度低,燃烧不稳,多次发生锅炉高负荷灭火,其原因为锅炉过热器面积偏少、炉内温度水平偏低。通过采取炉内布置品字型卫燃带等技术措施,取得了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2.
针对某电厂四角切圆锅炉由于燃用煤质下降,炉内出现燃烧不稳定以及过热、再热蒸汽温度偏低等问题,提出在主燃区内敷设一定数量卫燃带以稳定炉内燃烧并提高过热、再热蒸汽温度。数值计算结果表明,敷设卫燃带后,炉膛内整体温度水平有所升高,煤粉着火和燃烧较为稳定;较高的烟气温度也有利于提高过热、再热蒸汽温度;同时合理的卫燃带布置方式降低了炉内结渣的可能,有效地保证了锅炉的安全经济运行。  相似文献   

13.
湘江氮肥厂热电站锅炉为WGZ-75/39-7型液态排渣立式旋风炉,该炉自1975年投产后一直燃用重油运行,其旋风筒经高温气流的长期冲刷,原有的碳化硅耐火炉衬已大面积脱落,水冷壁管全部暴露。1979年,为使该炉恢复以煤为燃料,对旋风筒的炉衬进行了修补。修补后,经短期运行后检查:新老炉衬结合紧密,无裂纹、脱落和崩坍现象。说明液态排渣炉采用磷酸铝为胶凝剂捣制的碳化硅耐火炉衬,无论局部或大面积脱落均可以采取修补措施,而不需重新更换新炉衬。这样可以节约大量昂贵的碳化硅炉衬材料并降低检修费用。现将修补工艺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燃用劣质煤锅炉采用水平浓淡稳燃防结渣技术改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昊  池作和 《中国电力》1997,30(6):66-67
四川万源电厂两台四角切圆燃煤锅炉,长期燃用劣质煤,同时,由于燃烧器设计等方面的不合理,存在燃烧不稳,灭火打炮,飞灰可燃物高等问题。采用了可调浓度浓淡燃烧器,并对原风口布置进行了大量改造工作后,经现场运行,燃用劣质煤条件下,可在40%~100%锅炉额定负荷内稳燃并大幅降低了飞灰可燃物。在大幅提高稳燃能力的同时,通过多种措施防止了炉内结渣。  相似文献   

15.
600MW“W”火焰锅炉降低NO_x的调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聊城600MW“W”火焰锅炉的NOx特性表明,NOx的生成量受锅炉负荷、炉膛结焦污染状况、过剩空气量、配风比例及方式、燃烧工况优劣等因素的影响,且不同的燃烧工况,NOx差别很大。炉膛热负荷高、卫燃带结焦、火焰温度高等是造成NOx偏高的主要原因,且NOx的生成以热力型占主导。增加二次风量、减少三次风、增加总风量、减少炉底热风、改进卫燃带布置数量及方式等,借助降低炉膛及火焰温度能够有效降低NOx浓度。  相似文献   

16.
75t/h异型水冷分离循环流化床锅炉的设计运行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介绍了75t/h水冷异型分离循环流化床锅炉的设计参数、结构特点、关键部件、运行情况和存在的问题。采用异型水冷分离器的75t/h循环流化床锅炉比同容量的煤粉炉占地面积略小。第1批3台燃用不同燃料的锅炉的运行实践表明该炉燃料适应性强。密封性好,避免使用高温膨胀节。出力可以在铭牌的115%长期稳定运行,甚至超过120%。通过对有关参数的测量,确定了该炉的进一步完善方向并已实施。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HG-670/140-9锅炉在陡河电厂实际运行和测试数据,论述了本炉的设计特点和运行性能。由于本炉能够较好地燃用开滦、大同、西山等矿多种煤,可带满负荷运行,效率也较高。受到了用户的高度评价。本章根据运行工况的测试结果,讨论了影响炉膛出口温度的因素。认为实际火焰中心位置偏高,可能是导致哈锅厂某些锅炉实际出口温度超出设计值的一个原因。建议今后锅炉设计应留有一定的余量,以适应我国电站燃煤品种的多变性。  相似文献   

18.
基于CFD和Matlab平台,建立660MW超临界切圆锅炉炉内燃烧与高温受热面换热的耦合模型。针对不同管屏形状特点,提出Fluent结构和非结构化网格与Matlab离散微元的映射方法,实现了高温受热面壁温在风烟侧和汽水侧的迭代计算。模拟预测值和变工况趋势与锅炉热态试验吻合较好。结果表明,锅炉满负荷运行时,上调SOFA风摆角能降低化学未完全燃烧损失且抑制NO_x的生成,但燃尽风在炉内的消旋长度也减小,导致水平烟道烟温偏差和受热面局部高温区面积增加,使高温再热器炉内最高壁温难以始终维持在材料许用温度以内,对机组长期运行的安全性会产生影响。建议锅炉在以高效、低NO_x生成为燃烧优化目标的同时,兼顾运行调整对高温受热面壁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最近,由徐州特种耐火材料厂研制出一种新型修补炉墙用的高温粘结剂,可以用来快速修补锅炉炉膛的耐火层。当炉膛内出现炉墙断裂、炉拱塌落或门孔及燃烧器周围的耐火砖、耐火塑料损坏时,在停炉后即可用此粘结剂进行镶补、嵌补。使用时,先将损坏部位灰尘清理干净,铲除周围松动部分,再将脱落下的旧砖按损坏部分的大小,配以同样尺寸的砖块,在接合部位表面涂上一层粘结剂后镶嵌在上面;同样也可用碎耐火砖块与粘结剂拌成混凝土进行填洞、堵缝。修好经压实抹平即可点火,点火时虽经  相似文献   

20.
对某电厂300 MW无烟煤W形火焰锅炉进行改烧烟煤的研究,通过调整炉内卫燃带面积,保证炉膛出口烟气温度控制在原设计范围,取消燃烧器的乏气喷口、增加一次风速和风量,以适合烟煤的着火燃烧,对制粉系统安全性进行改进,确保制粉系统安全运行。改造后的运行结果表明:该炉燃用挥发分w(Vdaf)为25%~35%、发热量Qnet,ar为20~22 MJ/kg的烟煤时,主蒸汽和再热蒸汽的汽温、汽压及输出功率均满足该锅炉原设计要求,炉内无明显结焦,燃烧器无烧坏,制粉系统可以长期安全运行,锅炉热效率提高2%以上,NOx排放质量浓度降低至400 mg/m3以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